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1930年紅軍在永豐以樹葉為紙巧制“葉報”第一時間傳遞捷訊“活捉張輝瓚”鼓舞士氣

80多年前, 蔣介石調集10萬兵力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圍攻。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 中國工農紅軍誘敵深入, 艱苦作戰, 取得了多次反“圍剿”的勝利。 其中, 在江西永豐縣打響的第一次反“圍剿”的首仗——龍岡戰役中, 紅軍憑藉完美的戰術殲敵近萬人, 並活捉了號稱國民黨“王牌師”的第十八師師長張輝瓚, 被史學家譽為“中央蘇區戰鬥之冠”。 為了將這一激動人心的勝利戰果傳出蘇區,

讓全國人民知曉, 紅軍宣傳戰士不得不在當時國民黨的嚴密封鎖下使出奇招。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紅軍注重宣傳工作

在中央革命根據地創建初期, 由於條件十分艱苦, 加之敵軍的殘酷“圍剿”和嚴密的經濟封鎖, 導致蘇區資訊閉塞, 通訊受阻、報刊難覓。 然而, 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領導中國革命鬥爭的同時, 依然十分注重文化宣傳、新聞出版和報刊發行等工作。

據史料記載, 自1927年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至1934年紅軍離開江西開始長征的7年時間裡, 蘇區的各項文化事業都開展得如火如荼。 其中, 江西蘇區以報刊為主的新聞事業蓬勃發展, 各地共產黨組織和政府紛紛出版了屬於自己的報紙,

如《紅色中華》《青年實話》等。

在那段戰火紛飛的時期, 報紙可以將紅軍的勝利戰果迅速傳播開來, 從而極大地鼓舞軍民的革命熱情。 江西蘇區的紅軍宣傳員們憑藉著艱苦奮鬥、永不放棄的優秀精神品質, 堅持全黨辦報、群眾辦報。 尤其是在第一次反“圍剿”首仗龍崗戰役取得勝利後, 紅軍宣傳員在敵軍的嚴密封鎖下巧用樹葉製作報紙, 將捷報及時傳出。 這種報紙被稱為“葉報”, 是世界報刊史上獨一無二的報紙。

第一次反“圍剿”首仗打響

紅軍活捉敵前線總指揮

1930年, 蔣介石結束中原大戰後, 立即調轉槍口對付中國共產黨, 他糾集了11個師共10余萬兵力, 任命當時的國民黨江西省政府主席魯滌平為“圍剿軍”總司令、號稱“王牌師”的第十八師師長張輝瓚為前線總指揮,

對中央蘇區發動了第一次大規模“圍剿”。

據永豐縣黨史專家馮都介紹, 張輝瓚一貫狂妄驕橫, 對“圍剿”紅軍十分賣力, 甚至揚言要剃“朱毛(朱德與毛澤東)”的頭。 在作戰過程中, 敵軍主力公秉藩和張輝瓚2個師被紅軍引誘到吉安東固山區, 發生內部火拼, 上演了一場“狗咬狗”的好戲。 之後, 惱羞成怒的張輝瓚對當地無辜百姓進行大屠殺, 將紅軍學校、東固醫院等燒毀殆盡, 激起了東固百姓以及蘇區軍民的強烈憤恨, 都稱之為“張屠夫”。

當年12月30日, 龍岡戰役打響。 在紅三軍、紅四軍、紅十二軍和紅三軍團的協同作戰下, 殲滅了張輝瓚率領的第十八師2個旅和師直屬隊, 俘敵近萬人。 正如魯滌平向蔣介石報告時所說:“龍岡一役,

十八師片甲不還。 ”戰敗的張輝瓚倉皇逃跑, 最終被紅軍戰士活捉, 交由“朱毛”審問。

國民黨嚴密封鎖江西蘇區

有“報”無紙新聞事業陷困境

中國古代軍事家有“擒賊先擒王”的軍事思想, 活捉敵軍頭領可以有力挫敗對方士氣。 活捉張輝瓚的特大消息傳開後, 人們無不拍手稱快, 這在當時具有鼓舞軍心、民心的重大政治意義和軍事意義。 龍岡戰役取得勝利之初, 只有參戰部隊和周圍地區的群眾知道這一消息, 其他絕大多數軍民對此毫不知情。 為此, 將這一重大軍事新聞及時傳播出去顯得尤為重要。

於是, 紅軍宣傳員都迫不及待地想要把這一特大喜訊立即傳播出去, 讓更多紅軍官兵及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群眾先睹為快, 以解對“張屠夫”的心頭之恨。

據永豐縣委黨史辦主任鄧學東介紹,雖然當時紅軍宣傳員的熱情十分高漲,但由於國民黨對蘇區實施著嚴密的政治與經濟封鎖,使得蘇區資源極其匱乏,就連最普通的毛邊紙也找不到一張。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當時的情況下,沒有紙就不能印刷報紙,因此也就無法在短時間內將“活捉張輝瓚”這一重大軍事新聞傳播出去。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紅軍宣傳員們開始思考能否用其他材料作為載體來秘密宣傳這一勝利戰果。

“巧婦”仍為“無米之炊”

紅軍宣傳員用樹葉製作報紙

雖然受到物質條件的限制,紅軍宣傳員們仍舊想盡辦法將捷報傳了出去。當時,紅四軍隊伍中有一名來自吉水縣水南鄉的宣傳員,叫郭小才。他在私塾念過書,頭腦也靈活,他想起民間“紅葉題詩”的故事,就想到了在樹葉上寫內容,用樹葉辦報的方法。

郭小才很快從暫住的房東家的柴堆裡挑揀出許多又大又厚的油桐樹葉,用毛筆在上面寫上“前頭活捉張輝瓚”7個字,然後以“戰地快報”的形式發送到周圍部隊及群眾手中。就這樣,龍岡大捷的消息很快就在根據地和國統區的部分報紙上出現了,蔣介石的輿論壓制被一片片樹葉打破了。

實際上,郭小才寫的這則新聞是取自毛澤東為紀念龍岡戰役所寫的一首詩詞。據史料記載,龍岡戰役的輝煌戰果使親自指揮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一次反“圍剿”作戰的毛澤東十分興奮,他豪情滿懷、激動揮筆寫下了《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留下了著名詞句“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衝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

鄧學東告訴記者,收閱了“活捉張輝瓚”戰地快報的紅軍戰士和人民群眾受到了極大鼓舞,並形象地將這種形式特殊的報紙稱為“葉報”。

用“葉報”宣傳戰績

在紅軍隊伍中廣泛流傳

東華理工大學藝術學院教師蘇英偉對蘇區紅色文化頗有研究,據他介紹,在電子讀物出現之前,出版報紙離不開紙張,“報”與“紙”的關係猶如“皮”與“毛”的關係。然而,在紅軍早期創辦發行報紙的歷史上,“葉報”這種別具一格的紅軍報紙對紅軍作戰起到了極大的鼓舞作用,由於其取材方便,傳播效果明顯,自誕生後很快就在各個根據地推廣開來。

據史料記載,在長征期間,紅軍出版報刊所需紙張十分稀缺,新聞出版工作者為了克服這一困難,用過許多辦法,“葉報”便是其中之一。

然而,遺憾的是,因為樹葉不易保存,且紅軍戰事頻繁,不斷轉戰,當年這些珍貴的“葉報”幾乎都沒能保存下來。紅軍“葉報”的創始人郭小才也在後來的抗日戰爭中英勇犧牲了,但他留下的不畏艱難、勇於創新的革命精神是我們十分珍貴的財富。

以解對“張屠夫”的心頭之恨。

據永豐縣委黨史辦主任鄧學東介紹,雖然當時紅軍宣傳員的熱情十分高漲,但由於國民黨對蘇區實施著嚴密的政治與經濟封鎖,使得蘇區資源極其匱乏,就連最普通的毛邊紙也找不到一張。正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當時的情況下,沒有紙就不能印刷報紙,因此也就無法在短時間內將“活捉張輝瓚”這一重大軍事新聞傳播出去。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紅軍宣傳員們開始思考能否用其他材料作為載體來秘密宣傳這一勝利戰果。

“巧婦”仍為“無米之炊”

紅軍宣傳員用樹葉製作報紙

雖然受到物質條件的限制,紅軍宣傳員們仍舊想盡辦法將捷報傳了出去。當時,紅四軍隊伍中有一名來自吉水縣水南鄉的宣傳員,叫郭小才。他在私塾念過書,頭腦也靈活,他想起民間“紅葉題詩”的故事,就想到了在樹葉上寫內容,用樹葉辦報的方法。

郭小才很快從暫住的房東家的柴堆裡挑揀出許多又大又厚的油桐樹葉,用毛筆在上面寫上“前頭活捉張輝瓚”7個字,然後以“戰地快報”的形式發送到周圍部隊及群眾手中。就這樣,龍岡大捷的消息很快就在根據地和國統區的部分報紙上出現了,蔣介石的輿論壓制被一片片樹葉打破了。

實際上,郭小才寫的這則新聞是取自毛澤東為紀念龍岡戰役所寫的一首詩詞。據史料記載,龍岡戰役的輝煌戰果使親自指揮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一次反“圍剿”作戰的毛澤東十分興奮,他豪情滿懷、激動揮筆寫下了《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留下了著名詞句“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衝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

鄧學東告訴記者,收閱了“活捉張輝瓚”戰地快報的紅軍戰士和人民群眾受到了極大鼓舞,並形象地將這種形式特殊的報紙稱為“葉報”。

用“葉報”宣傳戰績

在紅軍隊伍中廣泛流傳

東華理工大學藝術學院教師蘇英偉對蘇區紅色文化頗有研究,據他介紹,在電子讀物出現之前,出版報紙離不開紙張,“報”與“紙”的關係猶如“皮”與“毛”的關係。然而,在紅軍早期創辦發行報紙的歷史上,“葉報”這種別具一格的紅軍報紙對紅軍作戰起到了極大的鼓舞作用,由於其取材方便,傳播效果明顯,自誕生後很快就在各個根據地推廣開來。

據史料記載,在長征期間,紅軍出版報刊所需紙張十分稀缺,新聞出版工作者為了克服這一困難,用過許多辦法,“葉報”便是其中之一。

然而,遺憾的是,因為樹葉不易保存,且紅軍戰事頻繁,不斷轉戰,當年這些珍貴的“葉報”幾乎都沒能保存下來。紅軍“葉報”的創始人郭小才也在後來的抗日戰爭中英勇犧牲了,但他留下的不畏艱難、勇於創新的革命精神是我們十分珍貴的財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