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人工智慧替代金融監管?專家看法不一

【財新網】科技與金融的結合越來越緊密, 大資料、雲計算及人工智慧等技術在資料處理方面有天然優勢, 因此有專家認為人工智慧技術也可以完全替代金融監管。

謝平近日在“2017年中國金融學會學術年會暨中國金融論壇年會”中做題為《人工智慧和金融監管》的演講時表示, 因為所有金融監管都可以用統計規律完成, 因此人工智慧可通過一些演算法自動完成相應工作, 而且還能自動完善、改進演算法, 比人來執行的效率高。

謝平是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前局長、中央匯金公司前總經理和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前副總經理。

他表示, 就資料獲得性上, 人工智慧可獲得的資料接近無窮, 比一行三會獲得的資料多得多;而在工作效率上, 人工智慧可根據之前設定的參數自動運行, 此外還有自動學習功能, 可以自己不斷完善演算法。

此外謝平表示, 當需要處理的資料足夠大的時候, 監管機構的所有工作人員可能受到資料體量本身以及自身知識的限制, 而人工智慧沒有這種局限。 除此之外, 人工智慧不涉及人的感情、文化、政治、思想等問題。

“人類的金融監管體制發展下去, 監管技術是主要的, 監管體制不重要。 ”謝平在上述場合說道:“就是說只要你有發達的監管技術, 事誰來幹、怎麼合併是沒有意義的了。 ”

然而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海洲在之後的發言中對謝平的觀點進行了反駁。

他認為中央銀行的監管跟金融市場中跟蹤股票的人工智慧非常不一樣。 央行的政策制定既要有“建設性”又要有“模糊性”, 有一個與市場博弈的過程, “央行從來不把話講透的”。

“實際上機器學過的東西完了央行會造成新的工具, 這新的工具讓機器非常難學。 ”黃海洲說道。 黃海洲是此次題為“宏觀審慎政策與金融調控”分論壇的主持人。 他在題為《中央銀行學與宏觀審慎監管:國外經驗與教訓》的演講中表示, 所有監管部門裡面, 只有中央銀行有“中央銀行學”來專門研究中央銀行的監管, 可見金融監管的複雜性非人工智慧可輕易替代。

黃海洲表示, 現在世界上央行都會有價格穩定的目標, 但現在沒有一個可以完整表示價格的指標, “只是看CPI可能是不夠的, 你可能要看資產價格, 光看資產價格加CPI夠不夠呢?也仍然不夠。 ”

哈爾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惠曉峰也從技術的角度, 反駁了謝平的觀點。 他表示人工智慧的演算法只是一個優化, 讓計算能夠逼近人們想要的那個目標, 但其本身並不知道中間的結構。 因此, 如果政策或者市場環境發生了變化, 機器要重新學習, 它不可能比人聰明。

謝平表示, 對於金融監管, 應該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 金融系統首先以數位為基礎, 因此金融監管可以完全依靠人工智慧, 也比其他行業更容易引入人工智慧。

謝平認為,

未來一二十年人工智慧在金融領域主要有三大應用:證券投資、金融監管和貨幣政策。 “貨幣政策將來人工智慧應用, 我相信儘管比金融監管複雜得多, 但是我相信也會做得到, 早晚有一天在這時候你們討論誰來當行長也沒有意義。 ”謝平說道。

而黃海洲表示, 中央銀行的複雜程度, 人工智慧遠不可能勝任。 “中央銀行永遠不會消失。 中央銀行萬歲。 ”黃海洲最後說。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