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戰國四公子之魏公子真是君子?

推薦:《紅樓夢》裡的薛寶釵和林黛玉, 其實兩人是知音

文/華德陽

(戰國四公子)

《史記選讀·魏公子列傳》稱:世人皆稱魏公子大義, 認為他門客三千, 才敢非凡;認為他名冠諸侯, 聲震天下, 其才德遠遠超過齊之孟嘗君、趙之平原君、楚之春申君(此三人與魏公子合稱“戰國四公子”)。

筆者認為魏公子非君子, 理由如下:

一、名為招賢納士, 實則徒有虛名, 魏公子並非真正能得士。 魏公子有食客三千人, 從數量說已經足夠了, 但真正的人才不在數量。 劉備只有一個諸葛亮, 便能“三分魏蜀吳”;劉邦只有一個張良, 便可“運籌策帷帳之中,

決勝千里之外”;趙惠王只有一個藺相如, 便能“完璧歸趙”……如果魏公子得到了真正有才能的士人, 為什麼三千門客裡面沒有一個人能想出“竊符救趙”這條“妙計”?最後卻要靠一個看大門的侯嬴和一個混跡屠夫的朱亥?魏公子食客三千, 何足道哉!即使是一萬隻綿羊, 畢竟還是綿羊;只有一隻老虎吧, 畢竟它是老虎!

二、魏公子目中無人, 傲慢無禮。 魏公子真的“禮賢下士”嗎?看看他的行動吧。 他為了迎接侯贏, 駕車虛左親自迎接門役侯贏於大庭廣眾之中, 前前後後畢恭畢敬, 侯嬴卻故意拖延時間。 是的, 只有這樣才能表現出魏公子“禮賢下士”。 但是, 要知道, 此時此刻魏公子“置酒大宴賓客”, 有很多的客人在魏府望眼欲穿呢!他們正在當綠葉陪襯侯嬴呢!宴會舉行的這麼隆重, 然後自己卻揚長而去, 把許多人晾在一邊, 是不是不夠禮貌?難道這些已經請來的士就是“草”了?沒請到的士才是“寶”?是不是“前倨後恭”?

三、魏公子不忠不孝, 叛國投他。 魏公子之所以“竊符救趙”, 很大成分上是出於虛榮心。 他當初救趙並不積極, 只是平原君採取了激將法, 派人責備他說:“勝(平原君自稱)所以自附為婚姻者, 以公子之高義, 為能急人之困。 今邯鄲日暮降秦而魏救兵不至,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魏公子一聽這話, 面子上很過不去, 於是不惜一切代價去救趙國。

殺了本國一員大將, 又假傳聖旨, 犯了欺君之罪。 人非聖賢, 孰能無過?如果錯了能改, 也就罷了。 然而魏公子不敢承擔責任, 不敢回國認罪。 殺本國大將, 已不可寬恕;不回國認罪, 更不可寬恕!是不是小人?大丈夫做事, 敢做敢當啊!當魏公子救下趙國後, 趙王再拜曰:“自古賢人未有及公子者。 ”這真是極大的諷刺!為了一己虛名, 置國家安危不顧, 古今真是未嘗有啊!

魏王(魏國)危險了:有一大將, 死於非命;有一愛妾, 偷盜兵符;有一兄弟, 叛國投他。 這一系列事情的發生, 魏公子是罪魁禍首。 一言以蔽之:魏公子非君子!

元稹, 我要替薛濤說幾句公道話

讀《紅樓夢》:四百八十朵嬌豔之花, 哪一朵適合你

春秋戰國時期的北大對春秋戰國時期的黃埔, 孰更勝一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