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都說宰相肚裡能撐船,這位宰相卻陷害同僚,連孔子後代都不放過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李金鍚

“親賢臣, 遠小人, 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 遠賢臣, 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諸葛亮明晰地指出朝堂之上一直存在賢臣和小人,

至於賢臣當道還是小人得勢的原因在於君主。

宋朝的第三個皇帝宋真宗為了自己的虛榮心不斷偽造天書、祥瑞, 還好大喜功, 一心要效法秦皇漢武封禪泰山。 正所謂“有其主必有其臣”, 他手下的大臣王曾可以說將吹牛吹到了清新脫俗的境地。

一、我的名字就不凡

真宗朝有一位兩拜參政知事(副宰相)的大臣叫做王曾, 這個名字放到現在全國至少有好幾萬重名, 然而他自己卻可以將名字解釋得感天動地。

王曾對別人說, 自己之所以叫“王曾”是因為父親年輕的時候非常愛惜紙張, 愛惜到感動孔聖人的地步。 於是孔聖人在某天托夢, 決定將曾子送給王父當兒子, 於是乎王曾出生。

▲ 曾子像

曾子被稱為“宗聖”, 是孔子臨終的託付之人, 後來將孔子語錄整理成《論語》, 也是配享孔廟的四配之一。 如此大腕轉世投胎到一個普通百姓家當兒子, 只能說王曾的臉皮已經厚到一定程度了。

讓人驚訝的是這種說法竟然還有一定市場, 大概與王曾的個人能力很強有很大關係。

他八歲喪父, 被叔叔收養, 少年時學習不輟, 擅長詩文, 本身又長得一表人才, 所以在後面的科舉考試中順風順水。

他在鄉試、會試、廷試三個階段接連考中第一, 這也就是俗稱的“連中三元”。 連中三元是科舉制度下的最高榮譽, 從唐朝到清朝, 這一千多年間文科連中三元者總共才14位, 可見王曾的厲害之處。

二、自我包裝

宋真宗在好大喜功的道路上一去不返, 朝堂之上污穢不堪, 不少大臣都是敢怒不敢言。 作為一名初出茅廬的年輕人, 仗義執言、堅持正義、敢於針砭時弊應該是其所具備的優秀品質。

讓人吃驚的是, 王曾卻是“順潮流而動”。 他在會試的考卷上寫了一篇《有教無類賦》, 其中“神龍異稟, 猶嗜欲之何求;仙草何知, 尚薰蕕而相假”一句, 亮瞎了眾人的雙眼。 接著在廷試中當著皇帝的面又寫了《有物混成賦》更是氣吞山河。 由此可見, 連中三元的戰績真不是普通人能達到的。

這般明目張膽地向當朝愛慕虛榮的皇帝邀功, 自然讓一些人不平, 有人作詩用狗熊和蠢驢來諷刺王曾,

卻未能阻止他在拍馬屁的道路上砥礪前行。

當上狀元, 享受的一個特等權力便是衣錦還鄉。 當地知府李繼昌聽說治下冒出個連中三元的人才, 重視得不得了, 探得王曾歸鄉日期後, 命令父老鄉親全部出城到郊外迎接。

其實在文舉之風盛行的時代, 這樣大規模的歡迎儀式可以激勵當地的學習風氣,對社會教化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倘若是旁人也就罷了,誰讓你這裡出了個王曾呢,他要是能老老實實走程式那才叫怪了。

王曾繞過大路,將苦巴巴等待自己的一干人等拋到一邊,自己和隨從換上便衣繞道進城。事後見到李知府,王曾謙卑地說道:“不敢勞煩太守父老致訝。”

這樣一來,之前那些帶紅花回鄉遊街的狀元全被王曾比了下去,還留下“王沂公拒奉承”的美名。如此做法深得同樣喜歡作秀的皇帝的讚揚。

三、打擊政敵

張去華是北宋第二任狀元,他非常重視家教,自己的十個兒子均有大才。尤其是他的小兒子張師德更是高中狀元,成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父子狀元”。

張師德能力出眾,多次得到皇帝的當眾讚揚,並且深諳外交事務,契丹使者來訪大多都是他接待。這樣的人物自然引起了王曾的妒忌。張師德注重自身修養,對於跑官要官這種事情從來不參與,對於權貴之門也從來不阿附,這讓馬屁拍成藝術的王狀元痛恨至極。

每當有人在自己面前稱讚張師德的才華能力時,王曾都是冷冷地避開。在好友的多番勸說之下,為了工作張師德不情不願地去拜訪王曾。誰知這正中了王曾的圈套,他緊閉大門不見客,讓頗為愛惜自己羽毛的張師德難受了好幾天。

不久之後,中書省推薦官員進階,以參知政事為首的一眾官員極力保薦張師德。甚至有高官誓言:沒人能夠替換張師德。可是王曾悠悠地說:“張師德有什麼好,就愛跑官要官,堂堂一個狀元往我家跑了兩次,我都要避嫌不見,成何體統!”

▲ 王曾像

張師德在王宅門前苦等是事實,無數人都看見了。於是張師德因為王曾的這句話在自己的職位上原地踏步,直至鬱鬱而亡。

四、擠兌孔子後代

王曾為了提高社會地位,想盡辦法將自己的堂妹嫁給了孔子正統繼承人孔冕。孔子的後裔已經被宋朝皇帝封為衍聖公,成為皇帝都要禮讓三分的名門望族。

可是孔冕夫妻倆感情並不好,二人常因家庭糾紛產生口角。真正鬧將起來,吃虧的肯定是自己的堂妹。當時正值真宗皇帝封禪泰山,在山東地界上傳出孔家夫妻不和會影響王曾的臉面。

▲ 宋真宗趙恒像

於是王狀元心生一計,他主動去拜訪妹夫家。出來之後就派手下人四處散播謠言:孔冕在自己的茶水中下毒,自己勉強撿回了一條命。

等孔冕對大舅哥下毒的事情鬧得滿城風雨的時候,王曾又給真宗皇帝秘密上書說:孔家是聖人之後,一定不會做出這種事。現在是搞封禪的關鍵時期,不宜被其他事打擾,還是大事化小為好。

孔家怎麼會做出因為家庭矛盾就毒死大舅哥的事情來?不少民眾替孔冕喊冤,朝中官員幾番要求徹查此事,都被一心只想封禪的宋真宗給壓下去了。

而王曾則完美地將堂妹夫的家庭矛盾掩蓋住,保存了自己的顏面。只剩下孔冕有苦說不出。

這樣大規模的歡迎儀式可以激勵當地的學習風氣,對社會教化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倘若是旁人也就罷了,誰讓你這裡出了個王曾呢,他要是能老老實實走程式那才叫怪了。

王曾繞過大路,將苦巴巴等待自己的一干人等拋到一邊,自己和隨從換上便衣繞道進城。事後見到李知府,王曾謙卑地說道:“不敢勞煩太守父老致訝。”

這樣一來,之前那些帶紅花回鄉遊街的狀元全被王曾比了下去,還留下“王沂公拒奉承”的美名。如此做法深得同樣喜歡作秀的皇帝的讚揚。

三、打擊政敵

張去華是北宋第二任狀元,他非常重視家教,自己的十個兒子均有大才。尤其是他的小兒子張師德更是高中狀元,成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父子狀元”。

張師德能力出眾,多次得到皇帝的當眾讚揚,並且深諳外交事務,契丹使者來訪大多都是他接待。這樣的人物自然引起了王曾的妒忌。張師德注重自身修養,對於跑官要官這種事情從來不參與,對於權貴之門也從來不阿附,這讓馬屁拍成藝術的王狀元痛恨至極。

每當有人在自己面前稱讚張師德的才華能力時,王曾都是冷冷地避開。在好友的多番勸說之下,為了工作張師德不情不願地去拜訪王曾。誰知這正中了王曾的圈套,他緊閉大門不見客,讓頗為愛惜自己羽毛的張師德難受了好幾天。

不久之後,中書省推薦官員進階,以參知政事為首的一眾官員極力保薦張師德。甚至有高官誓言:沒人能夠替換張師德。可是王曾悠悠地說:“張師德有什麼好,就愛跑官要官,堂堂一個狀元往我家跑了兩次,我都要避嫌不見,成何體統!”

▲ 王曾像

張師德在王宅門前苦等是事實,無數人都看見了。於是張師德因為王曾的這句話在自己的職位上原地踏步,直至鬱鬱而亡。

四、擠兌孔子後代

王曾為了提高社會地位,想盡辦法將自己的堂妹嫁給了孔子正統繼承人孔冕。孔子的後裔已經被宋朝皇帝封為衍聖公,成為皇帝都要禮讓三分的名門望族。

可是孔冕夫妻倆感情並不好,二人常因家庭糾紛產生口角。真正鬧將起來,吃虧的肯定是自己的堂妹。當時正值真宗皇帝封禪泰山,在山東地界上傳出孔家夫妻不和會影響王曾的臉面。

▲ 宋真宗趙恒像

於是王狀元心生一計,他主動去拜訪妹夫家。出來之後就派手下人四處散播謠言:孔冕在自己的茶水中下毒,自己勉強撿回了一條命。

等孔冕對大舅哥下毒的事情鬧得滿城風雨的時候,王曾又給真宗皇帝秘密上書說:孔家是聖人之後,一定不會做出這種事。現在是搞封禪的關鍵時期,不宜被其他事打擾,還是大事化小為好。

孔家怎麼會做出因為家庭矛盾就毒死大舅哥的事情來?不少民眾替孔冕喊冤,朝中官員幾番要求徹查此事,都被一心只想封禪的宋真宗給壓下去了。

而王曾則完美地將堂妹夫的家庭矛盾掩蓋住,保存了自己的顏面。只剩下孔冕有苦說不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