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史鐵生:命運再殘酷,也殺不死堅強的靈魂

1978年, 那個特殊的年代剛剛結束, 27歲的陝西知青孫立哲被誤判為“流毒”, 被關在地委大院的窯洞裡, 重病在身, 還要每天上午掃院子, 下午接受審查。

孫立哲絕望到了極點, 一度想自殺。 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 在一千多公里外遙遠的北京, 有一個和他同齡的年輕人, 每天寫完上書材料, 就坐在輪椅上搖搖晃晃滿北京城跑, 到處求人。

輪椅每跑5公里, 就要轉動1500圈。 碰到階梯, 還要繞著走, 這樣一天下來, 跑的路比一個長跑運動員都多。

為了救出孫立哲, 他走了無數艱難的路, 遭受了無數冷眼和拒絕。

到了第二年,

孫立哲終於被“撈”回了北京。 這個撈他回來的朋友, 叫史鐵生。

許多人都讀過中學課文《我與地壇》, 看到那個飽受命運折磨, 抱怨世界不公, 甚至對母親大發脾氣的少年史鐵生。 可大家從來不曾看到那個為朋友兩肋插刀的史鐵生。 也不曾看到那個被命運摁在輪椅上, 精神卻傲然挺立的史鐵生。

倘若你覺得人生幸運, 那麼, 你應該讀讀史鐵生。 倘若你覺得人生充滿不幸, 那麼, 你一定要讀讀史鐵生!

1951年1月4日, 史鐵生出生在北京, 中學在清華附中就讀, 是學校裡的頂尖學生, 體育特別好, 尤其擅長80米跨欄, 他用外八字腳跑步, 上身鐘擺式打晃, 跑起來像剛出鬥獸場的野牛, 只要有他參加的比賽, 一沖就是第一名。

18歲那年, 史鐵生去陝北關家莊插隊。

住在窯洞裡, 陝北的冬天, 窯洞冷得像冰窟窿, 史鐵生就用大衣裹著腦袋, 身體蜷成一團, 只剩下嘴巴不停地哈氣, 以此熬過漫漫寒夜。 碰到下雨下雪, 就鑽進牛棚, 牛棚裡盡是糞尿, 連打盹的地方也沒有。

20歲那年, 史鐵生在山裡放牛, 遭遇暴雨和冰雹, 無處可躲。 溝溝壑壑的黃土高原上, 只剩下暴雨中的史鐵生和一頭老牛。 雨停了, 回到家, 史鐵生髮了高燒, 大病一場。

他以為自己的身體強壯, 扛一扛就過去了。 結果, 命運跟他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 一年後, 下肢徹底癱瘓, 從80米跨欄冠軍變成了一個輪椅上的人。

從此, 史鐵生的人生用一句話概括:主業是生病, 業餘寫點東西。 他說:“我是殘疾人, 但不是廢人。 ”

癱瘓後的史鐵生一邊寫作,

一邊找工作。 工作後, 每天就搖著輪椅到街道工廠去上班。 在仿古傢俱上畫畫, 每月掙十幾元錢貼補家用, 一干就是7年。

早年, 他住在北京前永康胡同一個大雜院的最裡邊, 從院門到屋門, 輪椅得走過幾十米坑窪不平的土路, 一不小心, 輪椅就要翻車。 輪椅翻了, 史鐵生也不喜歡喊人, 就坐在地上先扶起輪椅, 再用雙臂把自己硬撐上去。

他的小屋只有六七平方米, 屋裡除了床和寫字臺, 剩下的空間僅夠輪椅轉個小彎。 這麼個小地方, 時常有朋友去看他。 在很多人眼裡, 史鐵生的人生墮入低谷, 應該變得沉默自閉、絕望無比。

可這些朋友見到史鐵生後, 驚歎了, 史鐵生不單沒有自暴自棄, 反倒異常開朗, 聊天起來滔滔不絕,

只要好玩的事, 好吃的東西, 他都為之癡迷。

從文學聊到體育, 又從體育聊到旅遊, 天南海北, 無所不聊。 尤其愛聊吃的, 聊起來就有滋有味:

“羊肉還是牛街的好!醬牛肉還在白紙坊的地道!”甚至連常營回民鄉的李小老燒餅, 他都門兒清。

生病後, 史鐵生胃口依然不減, 尤其愛吃肉, 他又正好屬虎, 所以朋友們都笑他, 人送外號“食肉動物”。

作家王安憶第一次去看他, 以為史鐵生會講述自己的悲慘人生, 感慨命運無常。 結果史鐵生從頭到尾都在和他聊餃子。 王安憶說, 史鐵生的樂觀和率真, 讓我們這些身體健全的人都自愧不如。

還有一次, 幾個朋友去看他, 趕上飯點, 史鐵生拉著他們說:“都別走, 我給大傢伙兒做飯, 做好吃的。 ”大家不願意給他添麻煩,

他倒是坐在輪椅上, 擼起袖子開始炒菜。 一邊炒菜一邊還和大家有說有笑。 那頓飯, 幾個朋友吃得淚流滿面。

生活就是這樣, 真正的強者不會因為某件事而壯烈死去, 而會因為某件事興高采烈、認真地活著。

殘疾對於一個人本就是致命的打擊, 而命運給史鐵生的苦難卻剛剛開始。

1980年末, 癱瘓的史鐵生又得了腎病, 連正常排尿都是問題, 從此一生只能插著尿管, 隨身帶著尿壺, 身上永遠都有一股尿味。

帶著尿壺, 不能遠行, 他不想給家人添麻煩, 大部分時間就獨自一人去附近的地壇呆著, 去那裡看書或寫作, 一呆就是大半天。 下午準時回家, 父親打豆漿給他喝, 煮些麵條或買點包子、鹵煮火燒, 他總是悶著頭吃得呼啦啦作響。

要麼好好活著,要麼立馬死。史鐵生只有這兩個選擇,他有一萬種理由選擇死,但是他選擇了處之泰然的態度予以報復命運的淩辱。

他在《我與地壇》中寫道:

死是一件無須乎著急去做的事,

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了的事,

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命運從來可以摧殘一切光鮮皮囊,卻殺不死堅強靈魂。直到現在,很多人還在說:到北京可以不去長城,不去十三陵,但一定要去看一看地壇。

有一個叫陳希米的姑娘喜歡史鐵生的文章,便和史鐵生通信。

陳希米比史鐵生小10歲,西北大學畢業,和史鐵生寫了上百封信後,在雍和宮附近一間低矮的小平房裡,他們初次見面,史鐵生對陳希米說的第一句話:

“你正是我想像的樣子。”

1989年,史鐵生與陳希米結婚。從此,陳希米成了史鐵生的雙腿,兩人相濡以沫,日子雖然清貧艱苦,卻過得有聲有色。

陳希米推著史鐵生去看電影,去找史鐵生愛吃的小館子,史鐵生給陳希米念愛爾蘭詩人葉芝的《當你老了》。兩人共讀一本書,史鐵生讀得快一點,陳希米就要他講,他還故意賣關子:“那你給我做頓炸醬麵,我就告訴你。”

他們的生活真的很幸福,不是給別人看的那種幸福。

史鐵生給陳希米寫情詩:“你來了黑夜才聽懂期待,你來了白晝才看破樊籬。”

陳希米說:“我是鐵生的妻子,所以才要做更好的陳希米。”

愛情,其實就是一次平靜的相逢。他們遇到了,就是遇見了另一個自己。兩人並肩站在世界的同一邊,再一起往前走。

可是命運從來就沒有公平這回事。

在史鐵生剛剛得到幸福的愛情時,命運又給了他重重一擊。他腎病越發嚴重,最後惡化為尿毒癥,腎幹得像核桃。

一個星期,史鐵生三天都在醫院透析。他躺在病床上,看殷紅的血在體外迴圈過濾,再迴圈,再過濾,血一圈一圈又重新回到身體裡,每次透析4個半小時,他就看4個半個時。

這樣的日常,持續了整整12年,最後動脈、靜脈點隆起成蚯蚓狀。

他在採訪中卻樂觀地說:

其實十八年前醫生就告訴我,我終有一天要做透析,所以我已經很幸運,因為那個時候透析水準遠不如現在,命運對我已經很善待了。

雜誌主編許慶亮去採訪他,說史鐵生太愛笑了,黑鏡框後的小眼睛眯成一條縫,有時還透著幾分孩子般的狡猾。許慶亮試探地問他,病情會不會好起來?史鐵生卻回答道:“肯定有這麼一天,那一天我就死了嘛。”

說完,他哈哈大笑起來。

他還打趣道:

我的身體就是一架飛機,兩腿是起落架。兩個腎是發動機,它們一起失靈了。我這個機長就要走出來,請身體各部門留些遺言。

史鐵生先後住過三家醫院,北京友誼醫院、朝陽區醫院、宣武區醫院。住過時間最久的醫院是友誼醫院,12間病室,他住過10間。最後,還變成了醫院的“透析模範”。和他熟悉的護士對他說:“你的名字真的沒取錯,你的命比鐵都硬。”

他的主治大夫看慣了生老病死,在史鐵生面前卻不得不服,感歎道:“史鐵生之後,談生是奢侈,談死是矯情。”

史鐵生把疾病交給醫生,把命運交給上帝,把快樂和勇氣留給自己。

中國傳統認為,人死後要入土為安。史鐵生卻不這麼想,他早早立下遺囑,“只要我身上有一樣東西,能留下就留下。”

2010年12月31日淩晨,史鐵生突發腦溢血逝世,享年59歲。陳希米將史鐵生的身體唯一完好無損的肝臟和眼角膜捐獻,史鐵生說:希望器官新的主人能幫我繼續看看這個美好的世界。

四天后,史鐵生的肝臟成功移植給了一個天津肝病患者身上。

這天,是史鐵生60歲的“生日”。在北京798時態空間畫廊,幾百人給史鐵生過“生日”,追思史鐵生。

現場沒有哀樂,沒有花圈,沒有挽聯,只有一張張落淚的臉。60根紅燭繞成一圈,一張張祝福的卡片別在紅色玫瑰上,寫著:

“鐵生,生日快樂!”、“一路走好!”

尊嚴地生,莊嚴地死。史鐵生一生坐在輪椅上,卻比很多站立的人靈魂更高,身影更長。

陳希米與史鐵生愛了整整21年,還將永遠愛下去。

史鐵生走後,陳希米總是隨身帶著他的骨灰。以前史鐵生坐輪椅的時候,常跟她說,很想念坐火車的感覺。她就帶著史鐵生的骨灰去坐火車,一路開往南方。

2012年,陳希米要去德國。史鐵生在世時,對陳希米說他喜歡德國。這一次,陳希米就找出一隻王安憶送的小木盒,裝上了史鐵生的骨灰,放在貼身的口袋裡,帶著他一起去了德國。

在一個名叫羅騰堡的德國小鎮,陳希米長久地駐足,在鎮中心的露天廣場,那一刻,她又感受到了史鐵生,還是穿著那件藍色的風衣,坐在電動輪椅上,就在她的身邊,也在仰頭往上看……

陳希米還買了布穀鳥咕咕鐘,說:“我要將它掛在家裡,聽著它一圈圈轉動的聲音,好像是鐵生來自另一個世界的問候。”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愛一如既往,我將化為灰燼擁抱你。

陳希米看著史鐵生的照片,最常說的一句話是:別忘了你說過的下輩子還要娶我。

▲史鐵生和陳希米幼年時期。陳希米在書上說道:感謝現在的ps技術,讓我和史鐵生“青梅竹馬”。

史鐵生生前說:我常感恩於自己的命運。人的命就像這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我盡力了,所以沒有遺憾。

生命從來不在於長度,而在於寬度。每個人都是一本書,出生是封面,死亡是封底。我們雖無法改變封面前和封底後的事情,但書裡的故事,我們卻可以自由書寫。

讀史鐵生,閱歷越廣,越懂他的曠達。挫折越多,越懂得他的堅強。苦難越深,越懂得他的樂觀。

人生若覺不幸運,只因未讀史鐵生。經歷人生百味,才讀懂他的文字,甚至連標點符號都是鮮活跳躍,讓人感動。

今天,地壇還在,那個昨日在地壇的少年已經化成了傳奇。

年輕時,史鐵生的照片上很少看到笑意,只看到青澀和倔強,反而在中年之後,每一張照片上都在燦爛地笑,仿佛苦難從未降臨在他的身上。正如作家何立偉說:“史鐵生就像一座佛,參透了生死、貧富和一切欲望。”

在苦海泛舟的歲月裡,史鐵生創作了20部短篇小說、6部中篇小說、2部長篇小說、18部隨筆散文、2部電影劇本。

現實是殘酷的,生活是艱難的,但是卻可以用微笑,努力讓它們變得柔軟。

史鐵生雖然走了,但早已化作天上星辰,照亮人間之路。

聰明的人是能認清生活的真相,而睿智的人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以後,依然熱愛它,這正是生命的價值所在。

每個人的一生,即便沒有行走高原大漠,但內心一定要海闊天空。

要麼好好活著,要麼立馬死。史鐵生只有這兩個選擇,他有一萬種理由選擇死,但是他選擇了處之泰然的態度予以報復命運的淩辱。

他在《我與地壇》中寫道:

死是一件無須乎著急去做的事,

是一件無論怎樣耽擱也不會錯過了的事,

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

命運從來可以摧殘一切光鮮皮囊,卻殺不死堅強靈魂。直到現在,很多人還在說:到北京可以不去長城,不去十三陵,但一定要去看一看地壇。

有一個叫陳希米的姑娘喜歡史鐵生的文章,便和史鐵生通信。

陳希米比史鐵生小10歲,西北大學畢業,和史鐵生寫了上百封信後,在雍和宮附近一間低矮的小平房裡,他們初次見面,史鐵生對陳希米說的第一句話:

“你正是我想像的樣子。”

1989年,史鐵生與陳希米結婚。從此,陳希米成了史鐵生的雙腿,兩人相濡以沫,日子雖然清貧艱苦,卻過得有聲有色。

陳希米推著史鐵生去看電影,去找史鐵生愛吃的小館子,史鐵生給陳希米念愛爾蘭詩人葉芝的《當你老了》。兩人共讀一本書,史鐵生讀得快一點,陳希米就要他講,他還故意賣關子:“那你給我做頓炸醬麵,我就告訴你。”

他們的生活真的很幸福,不是給別人看的那種幸福。

史鐵生給陳希米寫情詩:“你來了黑夜才聽懂期待,你來了白晝才看破樊籬。”

陳希米說:“我是鐵生的妻子,所以才要做更好的陳希米。”

愛情,其實就是一次平靜的相逢。他們遇到了,就是遇見了另一個自己。兩人並肩站在世界的同一邊,再一起往前走。

可是命運從來就沒有公平這回事。

在史鐵生剛剛得到幸福的愛情時,命運又給了他重重一擊。他腎病越發嚴重,最後惡化為尿毒癥,腎幹得像核桃。

一個星期,史鐵生三天都在醫院透析。他躺在病床上,看殷紅的血在體外迴圈過濾,再迴圈,再過濾,血一圈一圈又重新回到身體裡,每次透析4個半小時,他就看4個半個時。

這樣的日常,持續了整整12年,最後動脈、靜脈點隆起成蚯蚓狀。

他在採訪中卻樂觀地說:

其實十八年前醫生就告訴我,我終有一天要做透析,所以我已經很幸運,因為那個時候透析水準遠不如現在,命運對我已經很善待了。

雜誌主編許慶亮去採訪他,說史鐵生太愛笑了,黑鏡框後的小眼睛眯成一條縫,有時還透著幾分孩子般的狡猾。許慶亮試探地問他,病情會不會好起來?史鐵生卻回答道:“肯定有這麼一天,那一天我就死了嘛。”

說完,他哈哈大笑起來。

他還打趣道:

我的身體就是一架飛機,兩腿是起落架。兩個腎是發動機,它們一起失靈了。我這個機長就要走出來,請身體各部門留些遺言。

史鐵生先後住過三家醫院,北京友誼醫院、朝陽區醫院、宣武區醫院。住過時間最久的醫院是友誼醫院,12間病室,他住過10間。最後,還變成了醫院的“透析模範”。和他熟悉的護士對他說:“你的名字真的沒取錯,你的命比鐵都硬。”

他的主治大夫看慣了生老病死,在史鐵生面前卻不得不服,感歎道:“史鐵生之後,談生是奢侈,談死是矯情。”

史鐵生把疾病交給醫生,把命運交給上帝,把快樂和勇氣留給自己。

中國傳統認為,人死後要入土為安。史鐵生卻不這麼想,他早早立下遺囑,“只要我身上有一樣東西,能留下就留下。”

2010年12月31日淩晨,史鐵生突發腦溢血逝世,享年59歲。陳希米將史鐵生的身體唯一完好無損的肝臟和眼角膜捐獻,史鐵生說:希望器官新的主人能幫我繼續看看這個美好的世界。

四天后,史鐵生的肝臟成功移植給了一個天津肝病患者身上。

這天,是史鐵生60歲的“生日”。在北京798時態空間畫廊,幾百人給史鐵生過“生日”,追思史鐵生。

現場沒有哀樂,沒有花圈,沒有挽聯,只有一張張落淚的臉。60根紅燭繞成一圈,一張張祝福的卡片別在紅色玫瑰上,寫著:

“鐵生,生日快樂!”、“一路走好!”

尊嚴地生,莊嚴地死。史鐵生一生坐在輪椅上,卻比很多站立的人靈魂更高,身影更長。

陳希米與史鐵生愛了整整21年,還將永遠愛下去。

史鐵生走後,陳希米總是隨身帶著他的骨灰。以前史鐵生坐輪椅的時候,常跟她說,很想念坐火車的感覺。她就帶著史鐵生的骨灰去坐火車,一路開往南方。

2012年,陳希米要去德國。史鐵生在世時,對陳希米說他喜歡德國。這一次,陳希米就找出一隻王安憶送的小木盒,裝上了史鐵生的骨灰,放在貼身的口袋裡,帶著他一起去了德國。

在一個名叫羅騰堡的德國小鎮,陳希米長久地駐足,在鎮中心的露天廣場,那一刻,她又感受到了史鐵生,還是穿著那件藍色的風衣,坐在電動輪椅上,就在她的身邊,也在仰頭往上看……

陳希米還買了布穀鳥咕咕鐘,說:“我要將它掛在家裡,聽著它一圈圈轉動的聲音,好像是鐵生來自另一個世界的問候。”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愛一如既往,我將化為灰燼擁抱你。

陳希米看著史鐵生的照片,最常說的一句話是:別忘了你說過的下輩子還要娶我。

▲史鐵生和陳希米幼年時期。陳希米在書上說道:感謝現在的ps技術,讓我和史鐵生“青梅竹馬”。

史鐵生生前說:我常感恩於自己的命運。人的命就像這琴弦,拉緊了才能彈好,彈好了就夠了。我盡力了,所以沒有遺憾。

生命從來不在於長度,而在於寬度。每個人都是一本書,出生是封面,死亡是封底。我們雖無法改變封面前和封底後的事情,但書裡的故事,我們卻可以自由書寫。

讀史鐵生,閱歷越廣,越懂他的曠達。挫折越多,越懂得他的堅強。苦難越深,越懂得他的樂觀。

人生若覺不幸運,只因未讀史鐵生。經歷人生百味,才讀懂他的文字,甚至連標點符號都是鮮活跳躍,讓人感動。

今天,地壇還在,那個昨日在地壇的少年已經化成了傳奇。

年輕時,史鐵生的照片上很少看到笑意,只看到青澀和倔強,反而在中年之後,每一張照片上都在燦爛地笑,仿佛苦難從未降臨在他的身上。正如作家何立偉說:“史鐵生就像一座佛,參透了生死、貧富和一切欲望。”

在苦海泛舟的歲月裡,史鐵生創作了20部短篇小說、6部中篇小說、2部長篇小說、18部隨筆散文、2部電影劇本。

現實是殘酷的,生活是艱難的,但是卻可以用微笑,努力讓它們變得柔軟。

史鐵生雖然走了,但早已化作天上星辰,照亮人間之路。

聰明的人是能認清生活的真相,而睿智的人是在認清生活的真相以後,依然熱愛它,這正是生命的價值所在。

每個人的一生,即便沒有行走高原大漠,但內心一定要海闊天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