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只點一道菜,卻讓我們10個人吃了兩頓!

說到羊肉, 恐怕是中國最具產地保護主義色彩的食物之一。 內蒙的綿羊、寧夏的灘羊、新疆的細毛羊、浙江的湖羊、海南的東山羊......舉凡產羊的地方, 皆稱自己的羊肉最佳!寒冽的北方, 它是溫暖、熱情、踏實的傳遞;溫潤的南方, 它是滋補、安逸、富足的寄託。

有人說無法接受羊肉那獨有的膻味兒, 很多南方人甚至稱其“有騷味”, 對它敬而遠之。 但也有人認為這正是羊肉的美味所在, 若少了這點膻味兒, 就如甩了拐棍的卓別林, 失去了原來的魅力。 羊肉的吃法也五花八門。 烤羊肉串, 涮羊肉, 炒羔羊肉......而今天我們要說的, 則是吃羊的最高禮遇——

早在幾千年前, 生活在內蒙古河套地區的鄂爾多斯人民, 已經開始用火來燒食獵取整只野獸, 草原人特定的遊牧生活方式, 使這種食用方法延續至今。 據史料記載, 烤全羊是成吉思汗最喜愛吃的一道宮廷名菜, 也是元朝宮廷禦宴“詐馬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

烤全羊以前只供蒙古貴族享用, 是上層人士在逢年過節、慶祝壽辰、喜事來臨時用以招待尊貴客人的珍饈佳餚, 一般牧民根本吃不到。 如今, 隨著旅遊業、交通業的發展, 人們的交往更加便捷, 烤全羊已成為內蒙人民招待外賓的傳統名肴,

堪稱草原飲食文化中一枚璀璨絢爛的明珠。

“別看我只是一隻羊, 綠草因為我變得更香, 天空因為我變得更藍, 白雲因為我變得柔軟。 ”喜羊羊裡的這句歌詞, 在我這個吃貨的眼中, 很好的表達了羊肉本身對於一道佳餚的重要性。 並不是什麼羊都適合做烤全羊, 蒙古烤全羊之所以出名, 最大的原因就是羊好!

呼倫貝爾草原盛產的優質羊羔, 經過嚴寒的考驗、五月的嫩草、六月的調情、七月的花香、八九月營養牧草的培育, 它們的每一塊肌肉都為人們的大餐做好了準備。 烤全羊要選擇膘肥體壯的1~2周歲左右的綿羊作原料, 這樣的小羊不僅肉質細嫩甜香, 而且營養價值極高, 嚼在嘴裡回味無窮。

原始的烤全羊, 是將開膛去皮的整羊架於火上烘烤。 燒烤時要用杏木疙瘩燒旺的紅火, 須火旺而無煙方可。 不時將白條羊在火上左右翻轉, 一直烤到表面金紅油亮, 香味噴發, 外焦裡嫩為止。 烤熟後從架子上卸下, 用刀割而食之, 不加油鹽, 不加任何作料,

卻有純樸天然的香味。

清代以後, 蒙古烤全羊混合了回、漢烹飪工藝, 烤全羊的方法也隨之演變。 屠宰時採用攥心法, 即屠夫從羊的胸部開刀, 把手伸入羊腔攥捏其心臟致死。 用這種方法殺死的羊不會大量出血, 故而其肉格外可口。

宰殺後的羊不剝皮, 先把前腿掛起,開膛取出五臟和下水,洗淨胸腔腹腔。然後用開水燙掉羊毛,以堿水清洗全身,在羊的胸腔內放入蔥、薑、椒、鹽等多種佐料,四肢向上背朝下用鐵鍊反吊起來放入爐內用慢火烘烤。

烤好的全羊外焦裡嫩,皮脆肉滑,色澤金黃,鮮香異常。在蒙古人民心中,烤全羊不僅是美食,還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徵。所以在享用烤全羊時,會舉行隆重儀式。首先,在賓客中選一位有威望的扮作“王爺“,手持蒙古金刀,在羊身劃個“十”字割下一塊肉,之後,再接受蒙族姑娘的銀碗敬酒。

喝酒也是有講究的,要左手捧杯,用右手的無名指蘸一滴酒彈向頭上方,表示先祭天;第二滴酒彈向地,表示祭地;第三滴酒彈向額頭,表示祭祖先;隨後就把酒一飲而盡。同時,蒙族姑娘用銀碗向其他賓客敬酒,歌聲不停,敬酒不斷。一銀碗酒約有一兩多,而且必須喝完。如果不想多喝一定要等唱完歌再乾杯,否則還會繼續倒酒。

儀式結束後,蒙古族師傅會從烤好的羊胸腔中倒出羊湯,作為配套飲料分給賓客,所謂“原湯化原食”。然後當著全場賓客的面將羊皮剝下切條,再將羊肉割下切成厚片,羊骨剁成大塊分別裝盤,視賓客身份依次敬獻到各桌。吃的時候用刀切片,醺精鹽或孜然、辣椒、甜醬配大蔥、或洋蔥、黃瓜條、生菜等,以個人喜好而食。這便是烤全羊待客的全過程。

坐在蒙古包裡,外面是深邃幽深的夜空,火紅劈啪的篝火,空氣中是醉人心脾的酒香,高亢遼闊的歌聲,悠遠深長的馬頭琴曲,嘴裡嚼的是酥脆鮮嫩的羊肉,感受的是濃濃豪邁草原風,淳淳地道蒙古味。豈不美哉?

文中部分素材源自網路

如有侵權聯繫後臺刪除

戳《同事從富士山帶回些特產,沒想到是火山灰…...竟然還甜甜的?》

☟☟☟點擊閱讀原文一探究竟

先把前腿掛起,開膛取出五臟和下水,洗淨胸腔腹腔。然後用開水燙掉羊毛,以堿水清洗全身,在羊的胸腔內放入蔥、薑、椒、鹽等多種佐料,四肢向上背朝下用鐵鍊反吊起來放入爐內用慢火烘烤。

烤好的全羊外焦裡嫩,皮脆肉滑,色澤金黃,鮮香異常。在蒙古人民心中,烤全羊不僅是美食,還是身份與地位的象徵。所以在享用烤全羊時,會舉行隆重儀式。首先,在賓客中選一位有威望的扮作“王爺“,手持蒙古金刀,在羊身劃個“十”字割下一塊肉,之後,再接受蒙族姑娘的銀碗敬酒。

喝酒也是有講究的,要左手捧杯,用右手的無名指蘸一滴酒彈向頭上方,表示先祭天;第二滴酒彈向地,表示祭地;第三滴酒彈向額頭,表示祭祖先;隨後就把酒一飲而盡。同時,蒙族姑娘用銀碗向其他賓客敬酒,歌聲不停,敬酒不斷。一銀碗酒約有一兩多,而且必須喝完。如果不想多喝一定要等唱完歌再乾杯,否則還會繼續倒酒。

儀式結束後,蒙古族師傅會從烤好的羊胸腔中倒出羊湯,作為配套飲料分給賓客,所謂“原湯化原食”。然後當著全場賓客的面將羊皮剝下切條,再將羊肉割下切成厚片,羊骨剁成大塊分別裝盤,視賓客身份依次敬獻到各桌。吃的時候用刀切片,醺精鹽或孜然、辣椒、甜醬配大蔥、或洋蔥、黃瓜條、生菜等,以個人喜好而食。這便是烤全羊待客的全過程。

坐在蒙古包裡,外面是深邃幽深的夜空,火紅劈啪的篝火,空氣中是醉人心脾的酒香,高亢遼闊的歌聲,悠遠深長的馬頭琴曲,嘴裡嚼的是酥脆鮮嫩的羊肉,感受的是濃濃豪邁草原風,淳淳地道蒙古味。豈不美哉?

文中部分素材源自網路

如有侵權聯繫後臺刪除

戳《同事從富士山帶回些特產,沒想到是火山灰…...竟然還甜甜的?》

☟☟☟點擊閱讀原文一探究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