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於謙:名垂青史救社稷,光照後世比嶽飛!

于謙是明朝英宗、代宗時候的忠臣, 他為官清廉, 曾經在“土木堡之變”中力挽狂瀾, 拯救明朝於危難, 可謂功在千秋, 《明史》贊其曰“忠心義烈, 與日月爭光”。 但他最後卻由於不擅權變而被冤殺, 他與嶽飛及南明的抗清英雄張煌言被後世稱為“西湖三傑”。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這是於謙的《石灰吟》, 這首詠物詩, 採用象徵手法, 字面上是詠石灰, 實際借物喻人, 托物寄懷, 表現了詩人那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大無畏的凜然正氣。

英宗執政前期, 北方強大的瓦剌部族對明朝構成嚴重威脅。 英宗由於高估自身能力便接受了宦官王振“御駕親征”的提議, 結果在土木堡這個地方, 遭到蒙古瓦剌部族的襲擊, 全軍覆沒, 英宗還被俘虜了。 這就是“土木堡之變”。

求和派準備了無數珠寶, 想把皇帝贖回來, 可是蒙古瓦剌部族的軍隊拿了珠寶後,

不但不放回皇帝, 還想攻打北京, 恢復他們的“大元江山”。 這時候許多臣子都建議放棄北京, 搬到南京去避避風頭, 然後跟瓦剌講和;而只有於謙獨排眾議, 主張堅決抵抗, 因為他深知, 如果此時朝廷撤退, 則無異於是步北宋“清康之變”的後塵, 所以他力主從各地調集兵馬、儲備糧草、保衛京師, 並嚴懲罪魁禍首王振, 因此深得軍民擁戴。

雖然瓦拉軍隊強大, 但於謙率領軍民眾志成城, 還是抵禦住了進攻。 事後為了國家著想, 他又提出擁立英宗的弟弟為皇帝, 讓敵人“挾皇帝為人質以侵略中原”的策略無法得逞。 最終瓦拉首領也先只好又帶著明英宗退兵。 後來瓦剌人知道再挾持“前皇帝”一點用處也沒有, 只好又放了狼狽的明英宗回北京。

從這一段歷史來看, 文武雙全的於謙, 是拯救明朝的大功臣。 可是, 過了幾年之後, 於謙卻被以“意圖謀逆”的罪名處死, 在京城百姓眼睜睜見證下處斬了, 留下明朝最讓人沉痛的一聲歎息。

于謙如此效忠, 卻換來這樣的下場, 其冤堪比嶽飛。 然而他的死卻也是在之前的變亂中就埋下了隱患,因為他之前的所作所為沒有顧惜往日君主的性命, 而是只想著國家與軍民安危, 因此明英宗被放回來後很嫉恨他, 而此時宮中有兩個皇帝, 圍繞著他們倆的勢力明爭暗鬥, 代宗皇帝由於生了大病便被英宗皇帝的勢力有機可乘,

最終英宗奪回了實權, 重新上位。 而在這場爭鬥中於謙雖然沒有明確參與抵抗英宗的行動, 但始終是站在了傾向代宗皇帝的政治立場上, 因為代宗皇帝本來就是他提議立的啊!

“英明神武”的英宗皇帝重新上臺後, 在手下人強烈要求下當然要給這個只顧國家、不顧他性命的大忠臣于謙一個教訓了, 於是不顧軍民反對, 很快便把謀反的罪名扣在於謙頭上, 就這樣一代明臣於謙便在宮廷爭鬥中被冤殺了(關於以上情節, 電視劇《女醫明妃傳》中有比較詳盡的演繹)。 但即使被冤殺了, 於謙的浩然正氣依舊能光照汗青, 他那不計個人得失, 寧願得罪皇帝也會為了國家粉骨碎身的高貴品格值得每個後世子孫學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