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不如裝個iPad?互聯網汽車就是偽命題?

現在的汽車產品, 要是上面不來個大螢幕, 真不好意思和別人打招呼, 就算低配沒有的, 車主也會想辦法到後市場中裝一個。 確實螢幕擴展了汽車體驗的寬度, 但要說有個大螢幕, 就能與互聯網掛鉤, 這個結論是否武斷了點?這麼看還不如裝個iPad, 系統, 應用, 聯網一步到位, 是螢幕中的豪傑!

百度百科中倒是對這一名詞有著較為清晰的解釋:

互聯網汽車是智慧作業系統對汽車賦能後新的汽車定義, 智慧作業系統為汽車提供了第二個引擎, 使得汽車可以同時跑在公路和互聯網上。 互聯網成為基礎設施、智慧作業系統從底層融入整車。

核心是一整套系統模組的運作, 在運作過程中實現與互聯網進行資料交互, 而車載螢幕則回饋這一交互過程。

目前絕大多數標榜自己有“互聯網”特性的汽車, 更多的體現在導航、音樂、支付, 甚至於社交, 這些已經是目前互聯網汽車所能給予用戶的、最直觀的功能服務了。 至於其它的, 車本質上還是移動工具, 想玩電腦請坐在桌子前面。

但說回來, 這些功能是否會比一台手機能做的更好呢?一個手機支架+一根資料線=互聯網汽車?雖然“跨界”是個趨勢, 但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

車企為什麼一定要將手機與車綁定在一起呢?“互聯網汽車”就是一個充滿噱頭的偽命題?

貓哥無數次設想過:車載系統直接套用安卓系統, 處理器用最新的手機處理器, 再加上大記憶體, 再針對性進行一些車用的系統優化, 直接做一個手機的複刻模式就挺好。 但實際上, 很多車載系統, 不管是後裝市場還是車企前裝, 在擴展性, 流暢度上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然後問題就回來了, 不管怎麼強調互聯網, 但系統用久了變卡, 這是不是太尷尬了······

貓哥自己車後裝了個螢幕, 半年不到就得靠上面這貨續命了

如果要幹過手機, 又不能走手機系統的老路子, 還要將用車實際與互聯需求聯繫在一起······難!但我們也看到了如上汽同阿裡共同打造的“YunOS”, 自帶大眾點評支付寶, 內置SIM卡提供流量, 隨時掌握愛車狀態, 系統線上更新永不過時, 底層基帶完全自研保不卡頓······是不是很厲害?然而, 是不是有了這一套系統, 車主出門就不用帶手機了?

如果車機永遠不能成為手機,那對於很多鑽研車載大屏的企業來說,它們的“互聯”只能停留在一個表面,有人說:互聯網汽車只有特斯拉和其他車企。這也不無道理,特斯拉宣導的無人駕駛追求車與路況,行人的互聯;其他很多車企只盯住了“互聯網”這條線。

“老司機都知道,就算你不撞別人,也很難避開別人撞你。”——很多交通事故的發生都讓人猝不及防。如果車與車之間能資訊互通呢?目前避免事故靠的是汽車上的各類燈組和喇叭這樣的原始資訊傳遞手段,如果能夠在資料層面上互通,每一輛車都是資料來源,在行車電腦中判斷周圍車的駕駛意圖,這不就實現了互聯駕駛嗎?

現有的無人駕駛還僅僅是一個初級階段,借由車載探測器,收集周圍資料,再匯總處理,只讓一輛車成為了資料中心,無法影響整個環境。如果每輛車都是資料中心,這樣的大資料網路能更準確的改變交通形勢。舉例:一個路口的紅綠燈能根據附近的車輛數量智慧調節放行時間,車主駕駛習慣對於次年保費的影響,即時調整的導航策略·······有大資料的支撐才叫“互聯網汽車”。

互聯的基礎是海量的資料支撐

貓哥之前提到“螢幕+系統”的互聯本質上還是一種閉環生態,包括很多車企展望的無人駕駛都只算中等水準,最終的目標是實現“互聯駕駛”,每輛車都不再是獨立的個體,你的動向會影響每一輛上路的車。我們不是要多花幾萬塊去換一個大號iPad,而是建立一個新的車聯網路。

貓哥總結:

受現實條件所限,我們現在能接觸到的互聯網汽車能做到“大號iPad”的水準已經值得肯定。很多車企熱炒的互聯概念就是個偽命題,至於無人駕駛和互聯駕駛還是霧裡看花。但互聯網汽車絕不只是停留在iPad的水準。這個初級階段總會過去,誰能先一步展開車連互通的佈局,就很可能在下一階段競爭中獲得先機。

如果車機永遠不能成為手機,那對於很多鑽研車載大屏的企業來說,它們的“互聯”只能停留在一個表面,有人說:互聯網汽車只有特斯拉和其他車企。這也不無道理,特斯拉宣導的無人駕駛追求車與路況,行人的互聯;其他很多車企只盯住了“互聯網”這條線。

“老司機都知道,就算你不撞別人,也很難避開別人撞你。”——很多交通事故的發生都讓人猝不及防。如果車與車之間能資訊互通呢?目前避免事故靠的是汽車上的各類燈組和喇叭這樣的原始資訊傳遞手段,如果能夠在資料層面上互通,每一輛車都是資料來源,在行車電腦中判斷周圍車的駕駛意圖,這不就實現了互聯駕駛嗎?

現有的無人駕駛還僅僅是一個初級階段,借由車載探測器,收集周圍資料,再匯總處理,只讓一輛車成為了資料中心,無法影響整個環境。如果每輛車都是資料中心,這樣的大資料網路能更準確的改變交通形勢。舉例:一個路口的紅綠燈能根據附近的車輛數量智慧調節放行時間,車主駕駛習慣對於次年保費的影響,即時調整的導航策略·······有大資料的支撐才叫“互聯網汽車”。

互聯的基礎是海量的資料支撐

貓哥之前提到“螢幕+系統”的互聯本質上還是一種閉環生態,包括很多車企展望的無人駕駛都只算中等水準,最終的目標是實現“互聯駕駛”,每輛車都不再是獨立的個體,你的動向會影響每一輛上路的車。我們不是要多花幾萬塊去換一個大號iPad,而是建立一個新的車聯網路。

貓哥總結:

受現實條件所限,我們現在能接觸到的互聯網汽車能做到“大號iPad”的水準已經值得肯定。很多車企熱炒的互聯概念就是個偽命題,至於無人駕駛和互聯駕駛還是霧裡看花。但互聯網汽車絕不只是停留在iPad的水準。這個初級階段總會過去,誰能先一步展開車連互通的佈局,就很可能在下一階段競爭中獲得先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