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北宋名將張叔夜:梁山的恩人還是仇敵?

文:兩介儒生 讀史(dushi818)專欄作家

讀過《水滸傳》的人都知道, 在宋朝官府中有兩個人對梁山義軍持同情態度, 一個是殿前太尉宿元景, 另一個濟州太守張叔夜。 這兩人在北宋末年污濁的官場當中就像一股清流, 讓人感覺到亂世僅存的一點美好品行。 其中宿元景是施耐庵虛構的一個人物, 歷史記載中查無此人;但張叔夜卻是北宋末年的名將, 歷史上有許多關於他英勇不屈、廉潔奉公的記載,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一讀。

張叔夜生於西元1065年, 逝於1127年, 北宋末年將領。 字嵇仲, 永豐(今江西廣豐)人, 張耆曾孫,

以門蔭調蘭州錄事參軍, 曆知襄城、陳留二縣, 通判潁州, 知舒、海、泰三州。 大觀年間任升開封少尹, 遷右司員外郎。 今天咱們就來扒一扒張叔夜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物。

施耐庵版本

《水滸傳》載:水滸75回寫道朝廷派遣殿前太尉陳宗善(此人在朝廷官員中既不為惡, 也無行善記載, 算是個中性人物)為欽差大臣, 前往梁山泊去招安群雄。 可是太師蔡京和太尉高俅對陳宗善此行並不放心, 口口聲聲怕陳太尉丟了朝廷的威嚴, 其實他們是從骨子裡就反對招安。

蔡、高兩人分別將自己的親信張幹辦和李虞候安插在招安隊伍裡, 其用意在於對陳太尉進行監督, 陳太尉對此也是無可奈何。 一行人來到濟州以後, 太守張叔夜除了設宴款待以外,

並告訴陳太尉梁山好漢“有幾個性如烈火的漢子, 倘或一言半語衝撞了他, 便壞了大事”, 勸告眾人“陪些和氣, 用甜言美語撫恤”。 席間張幹辦、李虞候出言不遜, 張叔夜建議不要帶這兩個人前去參加招安。

可是陳太尉害怕得罪蔡京和高俅, 仍舊將張、李二人帶上梁山。 結果由於張幹辦、李虞候妄自尊大, 惹惱了梁山好漢們, 才引來了阮小七的盡情戲弄, 並將御賜美酒換成髒水, 李逵大鬧招安儀式, 使這次朝廷招安化為泡影。 這一回當中, 張叔夜的安排和忠言顯示了他對梁山英雄非常理解和同情, 並提出合理的建議, 無奈朝廷肖小狂妄, 才引起一場大亂, 招安不成。

76回寫到朝廷因為招安失敗, 惱羞成怒, 命大奸臣童貫率領大軍圍剿梁山。

童貫到達濟州後, 張叔夜再次從實際出發善意提醒, 這些梁山好漢“中間多有智謀勇烈之士, 樞相勿以怒氣自激引軍長驅。 必用良謀, 可成功績。 ”童貫不以為然, 自恃兵多將廣, 盲目進軍, 結果連折兩陣, 童貫自己也險些命喪梁山。 此後高俅又攛掇徽宗調集10萬大軍圍剿梁山泊, 還是連敗三陣, 高俅本人也被梁山好漢抓了俘虜。

82回寫到朝廷在對梁山泊多次武裝進攻不能取勝的情況下, 決定派宿元景為欽差, 對宋江再次進行招安。 宿太尉到達濟州後, 對所帶薄禮有些顧慮。 張叔夜稱讚梁山好漢“非在禮物輕重, 要圖忠義報國, 揚名後代。 ”並親往梁山通報消息, 顯示了非凡的勇氣和見識, 境界非同一般。

可見, 在施耐庵《水滸傳》中,

張叔夜堪稱為梁山好漢的知音, 更是梁山好漢接受朝廷招安的貴人, 梁山群雄的恩人。

金聖歎版本

在《水滸傳》100回本和120回本裡, 張叔夜都是以正面形象出現的。 但是正所謂階段差別產生認識的差別, 在金聖歎改寫的70回本裡, 張叔夜的形象卻一下子變到了反面的極致。 他以窮凶極惡的面目出現在盧俊義的噩夢裡:梁山泊大聚義夜盧俊義歸臥帳中, 便得一夢, 夢見一人, 其身甚長, 手挽長弓, 自稱:“我是嵇康(這裡的長弓, 暗示此人姓張, 而嵇康字叔夜, 張叔夜字嵇仲, 兩人稱謂交集頗深, 暗示此嵇康即張叔夜), 要與大宋皇帝收捕賊人, 故單身到此。 汝等及早各各自縛, 免得費我手腳!”盧俊義夢中聽了此言, 不覺怒從心發,

便提樸刀, 大踏步趕上, 直戳過去, 卻戳不著……劈面再打去, 卻被那人一弓梢打斷左臂。

那人便捉盧俊義去勘問, 卻得宋江等一百零七人哭訴求情。 盧俊義夢中問段景住這是為什麼?段景住說這是一條苦肉計, 為的是保全員外性命。 但那人卻拍案罵道:“萬死狂賊!你等造下彌天大罪, 朝廷屢次前來收捕, 你等公然拒殺無數官軍!今日卻來搖尾乞憐, 希圖逃脫刀斧!我若今日赦免你們時, 後日再以何法去治天下!況且狼子野心, 正自信你不得!我那劊子手何在?”說時遲, 那時快:只見一聲令下, 壁衣裡蜂擁出行刑劊子二百一十六人, 兩個服侍一個, 將宋江、盧俊義等一百單八個好漢在於堂下草裡一齊處斬。

毫無疑問, 這裡寫的盧俊義夢中見到的手挽長弓的人正是張叔夜, 這裡金聖歎是想通過盧俊義的這個噩夢來恢復張叔夜剿滅宋江的歷史真面目,或許他還有其他更深層的含義。但是不管怎麼說,張叔夜在金聖歎70回本《水滸傳》中,是梁山的仇敵,是剿滅梁山義軍的劊子手。

李若水版本

北宋名臣李若水曾寫過《捕盜偶成》詩:

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郭。殺人紛紛翦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

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獰卒肥驂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駭愕。

今年楊江起河北,戰陣規繩視前作。嗷嗷赤子陰有言,又願官家早招卻。

我聞官職要與賢,輒啗此曹無乃錯。招降況亦非上策,政誘潛凶嗣為虐。

不如下詔省科繇,彼自歸來守條約。小臣無路捫高天,安得狂詞裨廟路。

李若水(1093年-1127年),原名若冰(欽宗為其改名為若水),字清卿,廣平曲周(今河北曲周縣)水德堡村人。靖康元年為太學博士,官至吏部侍郎,曾奉旨出使金國。靖康二年隨宋欽宗至金營,怒斥敵酋完顏宗翰,不屈被害。李若水靖康年間在朝為官,正是宋徽宗當政時期,他寫《捕盜偶成》的時間,應該與水滸描寫的宋江受招安時間是一致的,當時李若水剛踏入仕途,血氣方剛,忠君愛國,又是借敘事詩寫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思想動態,沒有作假的可能性,同元代才開始由官方主導編纂的《宋史》相比,應更符合事實。既然李若水的《捕盜偶成》詩反映的史實比所謂“正史”要可靠,那麼從詩中“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可以看出宋江確實投降了張叔夜,而且都被封官拜爵,這在當時還是一件相當轟動的大事。只不過詩中卻沒有寫到宋江被斬,這或許就是歷史真相。

《宋史》版本

根據《宋史》353卷記載,西元1119年(宣和元年)“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覘所向,賊徑趨海瀕,劫钜舟十餘,載鹵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說得是宋江河朔起事後,率軍轉戰至海州(海州是連雲港的古稱),奪取了官軍巨艦十數艘。張叔夜探知宋江帶著十余船金銀珠寶,準備攻打海州城,便招募了近千名死忠之士,在城郊設下埋伏,又派兵輕裝前去海邊,引誘宋江軍出來交戰。同時,張叔夜又吩咐士兵潛匿在海邊,等到宋江軍上岸與誘兵對戰時,突然放火焚燒宋江的船隊。宋江軍隊的士兵看到船隻被燒,立刻沒了鬥志,這時張叔夜的伏兵殺出,宋江軍大敗,副帥被擒,宋江只好投降。另據海州民間傳說,宋江並沒有投降張叔夜,連宋江在內的梁山三十六條好漢被張叔夜殺害,埋在白虎山下,這便是眾人傳人傳說的“好漢塋”。民間還流傳著一首詩:

白壁虎山陰,墳壘草木青。

問是誰家墓,梁山好漢塋。

對於張叔夜來說,海州之戰給了他一個充分施展軍事奇才的機會,正是這一戰役,成就了他的赫赫使聲名,最終成為一代抗金名將。但就一個歷史人物來說,卻更增加了一個水滸故事的對立面,到底哪一個才是真實的張叔夜,或許永遠也說不清了。

白虎山張叔夜題名碑

另外,清朝道光年間,俞萬春曾根據梁山故事著有小說《蕩寇志》,因為階級成見太深,沒有必要過於重視。

可見,在《宋史》中張叔夜是一位軍事帥才,他能將一系列軍事部署安排地有條不紊,對秘密偵查、遠近設伏、誘敵深入、斷其退路、包抄合圍、火攻戰船等軍事計謀全部使用得恰到好處。可是在《水滸傳》中他卻被描寫成一位頭腦清醒、公正廉明、謙恭穩重的政府官員。張叔夜本是海州知州,可是在《水滸傳》中他卻被作者委任為“濟州太守”,其實張叔夜從來沒在濟州做過官。因為梁山泊是“山東濟州管下一個水鄉”,宋江又以梁山泊為根據地,只有把張叔夜安排在濟州做太守,才能使他在小說中和宋江扯上關係。在史書中張叔夜是戰敗宋江,迫其投降的有功之臣,但是在《水滸傳》中他卻被寫成了接待欽差、溝通資訊、協助宣詔的陪襯人物。但是無論在哪裡,他都是以正面人物的形象出現的。

正如《水滸傳》當中的一段描述:“當時留請張太守茶飯。張叔夜道:‘非是下官拒意,惟恐太尉見怪回遲。’宋江道:‘略奉一杯,非敢為禮。’托出一盤金銀相送。張太守見了,便道:‘叔夜更不敢受!’宋江道:‘些少微物,何故推卻?未足以為報謝,聊表寸心。若事畢之後,則當重酬。’張叔夜道:‘深感義士厚意。明留於大寨,卻來請領,未為晚矣。’太守可謂廉以律己者也。”對於張叔夜太守的清廉自律,《水滸傳》100回本有詩贊道:“風流太守來傳信,便把黃金作餞行。

捧獻再三原不受,一簾水月更分明。”120回本的贊詩曰:“濟州太守世無雙,不愛黃金愛宋江。信是清廉能服眾,非關威勢可招降。”不管歷史和民間傳說怎麼演義,也不管張叔夜對宋江義軍做了什麼,《水滸傳》還是《宋史》的記載都證明,張叔夜作為北宋名臣正直廉潔的形象是不能磨滅的,正應了“清者自清、濁者自濁”的歷史規律。

長按識別二維碼,您隨意鼓勵 這裡金聖歎是想通過盧俊義的這個噩夢來恢復張叔夜剿滅宋江的歷史真面目,或許他還有其他更深層的含義。但是不管怎麼說,張叔夜在金聖歎70回本《水滸傳》中,是梁山的仇敵,是剿滅梁山義軍的劊子手。

李若水版本

北宋名臣李若水曾寫過《捕盜偶成》詩:

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郭。殺人紛紛翦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

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獰卒肥驂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駭愕。

今年楊江起河北,戰陣規繩視前作。嗷嗷赤子陰有言,又願官家早招卻。

我聞官職要與賢,輒啗此曹無乃錯。招降況亦非上策,政誘潛凶嗣為虐。

不如下詔省科繇,彼自歸來守條約。小臣無路捫高天,安得狂詞裨廟路。

李若水(1093年-1127年),原名若冰(欽宗為其改名為若水),字清卿,廣平曲周(今河北曲周縣)水德堡村人。靖康元年為太學博士,官至吏部侍郎,曾奉旨出使金國。靖康二年隨宋欽宗至金營,怒斥敵酋完顏宗翰,不屈被害。李若水靖康年間在朝為官,正是宋徽宗當政時期,他寫《捕盜偶成》的時間,應該與水滸描寫的宋江受招安時間是一致的,當時李若水剛踏入仕途,血氣方剛,忠君愛國,又是借敘事詩寫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思想動態,沒有作假的可能性,同元代才開始由官方主導編纂的《宋史》相比,應更符合事實。既然李若水的《捕盜偶成》詩反映的史實比所謂“正史”要可靠,那麼從詩中“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可以看出宋江確實投降了張叔夜,而且都被封官拜爵,這在當時還是一件相當轟動的大事。只不過詩中卻沒有寫到宋江被斬,這或許就是歷史真相。

《宋史》版本

根據《宋史》353卷記載,西元1119年(宣和元年)“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覘所向,賊徑趨海瀕,劫钜舟十餘,載鹵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說得是宋江河朔起事後,率軍轉戰至海州(海州是連雲港的古稱),奪取了官軍巨艦十數艘。張叔夜探知宋江帶著十余船金銀珠寶,準備攻打海州城,便招募了近千名死忠之士,在城郊設下埋伏,又派兵輕裝前去海邊,引誘宋江軍出來交戰。同時,張叔夜又吩咐士兵潛匿在海邊,等到宋江軍上岸與誘兵對戰時,突然放火焚燒宋江的船隊。宋江軍隊的士兵看到船隻被燒,立刻沒了鬥志,這時張叔夜的伏兵殺出,宋江軍大敗,副帥被擒,宋江只好投降。另據海州民間傳說,宋江並沒有投降張叔夜,連宋江在內的梁山三十六條好漢被張叔夜殺害,埋在白虎山下,這便是眾人傳人傳說的“好漢塋”。民間還流傳著一首詩:

白壁虎山陰,墳壘草木青。

問是誰家墓,梁山好漢塋。

對於張叔夜來說,海州之戰給了他一個充分施展軍事奇才的機會,正是這一戰役,成就了他的赫赫使聲名,最終成為一代抗金名將。但就一個歷史人物來說,卻更增加了一個水滸故事的對立面,到底哪一個才是真實的張叔夜,或許永遠也說不清了。

白虎山張叔夜題名碑

另外,清朝道光年間,俞萬春曾根據梁山故事著有小說《蕩寇志》,因為階級成見太深,沒有必要過於重視。

可見,在《宋史》中張叔夜是一位軍事帥才,他能將一系列軍事部署安排地有條不紊,對秘密偵查、遠近設伏、誘敵深入、斷其退路、包抄合圍、火攻戰船等軍事計謀全部使用得恰到好處。可是在《水滸傳》中他卻被描寫成一位頭腦清醒、公正廉明、謙恭穩重的政府官員。張叔夜本是海州知州,可是在《水滸傳》中他卻被作者委任為“濟州太守”,其實張叔夜從來沒在濟州做過官。因為梁山泊是“山東濟州管下一個水鄉”,宋江又以梁山泊為根據地,只有把張叔夜安排在濟州做太守,才能使他在小說中和宋江扯上關係。在史書中張叔夜是戰敗宋江,迫其投降的有功之臣,但是在《水滸傳》中他卻被寫成了接待欽差、溝通資訊、協助宣詔的陪襯人物。但是無論在哪裡,他都是以正面人物的形象出現的。

正如《水滸傳》當中的一段描述:“當時留請張太守茶飯。張叔夜道:‘非是下官拒意,惟恐太尉見怪回遲。’宋江道:‘略奉一杯,非敢為禮。’托出一盤金銀相送。張太守見了,便道:‘叔夜更不敢受!’宋江道:‘些少微物,何故推卻?未足以為報謝,聊表寸心。若事畢之後,則當重酬。’張叔夜道:‘深感義士厚意。明留於大寨,卻來請領,未為晚矣。’太守可謂廉以律己者也。”對於張叔夜太守的清廉自律,《水滸傳》100回本有詩贊道:“風流太守來傳信,便把黃金作餞行。

捧獻再三原不受,一簾水月更分明。”120回本的贊詩曰:“濟州太守世無雙,不愛黃金愛宋江。信是清廉能服眾,非關威勢可招降。”不管歷史和民間傳說怎麼演義,也不管張叔夜對宋江義軍做了什麼,《水滸傳》還是《宋史》的記載都證明,張叔夜作為北宋名臣正直廉潔的形象是不能磨滅的,正應了“清者自清、濁者自濁”的歷史規律。

長按識別二維碼,您隨意鼓勵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