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中國猛士軍車,越野、防火、火力等性能指標優於美國悍馬

作者| 老周, 軍事學者

7月30日的朱日和閱兵式上, 地面裝備中曝光率最高的要數“猛士”防護型突擊車, 受閱部隊中的護旗方隊、海軍陸戰隊方隊, 以及地面裝備各方隊的領隊車, 全部都是“猛士”突擊車, 參閱的“猛士”數量在所有車輛裝備中超過三分之一。 閱兵式之外, 在解放軍陸軍的裝備中, “猛士”突擊車也是輕型車輛裝備的頭號主力。

(朱日和閱兵式護旗方隊的“猛士”突擊車)

(“猛士”軍車)

“猛士”是悍馬的中國徒弟

一提起輕型軍用車輛, 人們馬上會想到悍馬車。 悍馬是英語“HMMWV”的音譯, 其實HMMWV是英語“高機動性多用途輪式車輛”(High Mobility Multi-purpose Wheeled Vehicle)的首字母縮寫, 悍馬車是美國陸軍上世紀八十年代根據越戰的經驗研製的, 用以取代各種吉普車和四驅皮卡, 作為統一的制式輕型軍車。

(好萊塢電影中常出現的美國軍用悍馬車)

悍馬一問世, 就以出色的機動性能和彪悍的外形贏得一片讚譽, 在世界輕型軍用車輛中刮起了悍馬旋風。 中國於2002年引進了悍馬, 中國汽車公司通過逆向測繪開始研發, 於2006年10月正式研製成功, 2007年開始小批量裝備部隊, 進行測試性質的試裝備, 然後根據部隊回饋的使用情況進行改進, 最終定型為“猛士”高機動越野車。

(“猛士”高機動越野車)

“猛士”繼承了悍馬的輪邊減速系統、獨立階梯式大樑、防爆油箱、前後獨立懸掛、帶有分動箱前後傳動軸的全時四驅系統, 驅動輪為了提高越野能力採用了門式結構, 傳動軸在輪轂的上端而不是在傳統的輪轂中心, 採用盤式制動分泵佈置在傳動半軸上。

這樣配置的好處是制動效率顯著提高, 同時減少了熱衰減頻率, 但對於輪轂軸承、傳動半軸以及制動分泵的加工工藝要求極高, “猛士”敢這樣做, 說明我們已經攻克了加工工藝上的技術難關。

“猛士”關鍵指標超越悍馬

“猛士”以民用版悍馬H1為原型, 以悍馬vee的性能參數為目標, 但不是簡單的仿製, 而是在目標車型基礎上吸取其他車型的優點, 對底盤設計和整體佈局進行全盤優化, 因此多項技術指標都超越了目標車型, 特別是在車架、懸架轉向球頭、車身等方面有了大幅度提高。

這些關鍵指標的提升, 說明“猛士”的技術水準比悍馬有了質的跨越。

(第二代“猛士”的後車門特寫)

例如在對悍馬的逆向仿製中, 輪胎中央充氣系統是個相當複雜的技術難點。 中央充氣調節系統通過輪轂中心將充氣管路分佈在輪邊, 以實現手動或自動控制輪胎壓力, 提高通行能力。 難點在於通過輪轂以及與輪邊連接的中央空氣管路的構造材質以及輪轂中心的油封等製造工藝。 傳動系統一直以來是中國汽車生產的短板,“猛士”成功仿製悍馬的全時四驅系統,是個極大的進步。

不過,“猛士”仍有部分零部件採用原裝進口,在國產化率上還有待提高。但“猛士”作為中國第一種高性能多用途越野車,首先實現了零的突破,並且起點相當高,性能已相當出色,其他就不必苛求太多了。

第二代“猛士”防禦力大增

第一代“猛士”可以說是基本仿照悍馬,甚至不少零部件都採用原裝備件,但它畢竟是中國輕型軍用車輛發展的關鍵一步。在第一代“猛士”的基礎上,升級後的第二代“猛士”改進很大,幾乎相當於全新開發,參考悍馬在實戰中暴露的防護薄弱的缺陷,強化防護能力成了“猛士”升級的重點。

第二代“猛士”採用承載式結構、車輪全獨立懸架。發動機縱向佈置,全封閉車體採用鋼質裝甲一體焊接,並且預留了掛裝附加裝甲的考慮,在威脅程度較高的地區就能夠掛裝附加裝甲,進一步提高防護性能。車身兩側後部的防彈玻璃還有防護鋼板覆蓋,5釐米厚的防彈玻璃前風擋可以在需要時加裝防彈格柵。乘員艙和發動機艙全部都有裝甲防護。底盤加裝了V形裝甲,增強了對地雷的防禦能力。

(“猛士”車開啟狀態的前窗裝甲板)

另外,針對路邊炸彈的攻擊,“猛士”特別配備了內部防崩襯層來最大限度保護乘員安全。即使不掛附加裝甲,“猛士”防護型裸車也能達到抵禦7.62毫米穿甲彈在100米距離內的全向攻擊、12.7毫米機槍彈100米距離內的正面攻擊、3公斤TNT當量爆炸物的地面攻擊,以及105毫米口徑榴彈破片50米內攻擊的標準。

真正的“猛士”,能防守更能進攻

強化了防護之後的“猛士”也被叫作防護型突擊車,但光是被動加強防護自然遠遠不夠,必須提升搭載進攻性武器的能力。

由於車重比第一代有較大增加,第一代“猛士”因為車重限制而無法加裝重火力的不足迎刃而解。第二代“猛士”可以在頂部加裝車載重機槍、自動榴彈發射器等武器,還能夠根據需要加裝遙控武器站,火力完全能夠滿足搭載步兵突擊的任務所需。

(搭載迫擊炮的“猛士”軍車)

隨著防護性能和火力的增強,車重自然也就水漲船高,自重增至4.8噸,這樣為了保證機動性能不因重量的大幅增加而下降,必然也就要換裝功率更大的發動機。二代“猛士”採用了新型康明斯柴油機,輸出功率從第一代的145馬力猛增到280馬力,幾乎翻了一倍。同時全時4驅分動器也全部實現國產化,原來悍馬以高機動見長的特色依然得到了繼承。

“猛士”並非全能,但足以搞定低烈度戰場

“猛士”防護型突擊車雖然強化了防護,但是和有重裝甲防護的步兵戰車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所以“猛士”並不適合所有的戰場,最能發揮“猛士”用武之地的應當是低烈度戰場,諸如反恐防暴以及小規模邊境衝突。而這些恰恰是眼下解放軍最需要面對的戰場,所以“猛士”防護型突擊車才會在解放軍中受到極大重視,成為裝備數量最大的輕型車輛。

(第二代“猛士”車內特寫)

在戰略機動部署方面,“猛士”可以通過標準鐵路平板貨車進行鐵路運輸,同時針對解放軍所裝備的運-8、運-12、伊爾-76等各型運輸機和直-8A、米-171等直升機進行了一些細節改裝,可以很方便地進行空運空投,這也使“猛士”具備了快速反應快速部署的能力。

基於“猛士”防護型突擊車衍生而出的大家族,從指揮車到各種武器平臺應有盡有,能夠滿足低烈度作戰的各種不同需要,對於後勤保障、維護保養以及零部件供應,也都更為便利。更重要的是,“猛士”的高機動性在這樣的低烈度作戰中是具有很強的戰術價值,因此,“猛士”防護型突擊車成為最受解放軍歡迎的車型,這次在朱日和閱兵式上,“猛士”的數量占到全部參閱車輛的三分之一,也就不奇怪了。

“猛士”和“勇士”的定位有何不同?

與另一款明星軍車“勇士”相比,“猛士”的定位有何不同?

“猛士”和“勇士”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不同的戰場定位,“猛士”定位就是主要在一線使用的車型,作為人員運輸和各種武器的搭載平臺,不但可以從容應付各種複雜路況下,而且強化了防護的“裝甲猛士”還能在一定火力威脅的情況下使用,強調的是越野機動性、高通行性和防護性。

“勇士”則主要是在二線使用的車型,作為指揮車、物資運輸車、兵員乘用車、通訊車,所以比較注重公路機動性和續航性,對越野性能和防護性能的要求就沒有“猛士”那樣高。

(演習中的“猛士”,“猛士”的定位就是一線使用的車型)

另外,從第二代“猛士”開始,國產化率已經大大提高,從原材料到零部件,在國內都有穩定可靠的供應來源。而“勇士”部分零部件還需要進口,從戰時後勤保障的角度來說,這顯然也是“猛士”的優勢。

傳動系統一直以來是中國汽車生產的短板,“猛士”成功仿製悍馬的全時四驅系統,是個極大的進步。

不過,“猛士”仍有部分零部件採用原裝進口,在國產化率上還有待提高。但“猛士”作為中國第一種高性能多用途越野車,首先實現了零的突破,並且起點相當高,性能已相當出色,其他就不必苛求太多了。

第二代“猛士”防禦力大增

第一代“猛士”可以說是基本仿照悍馬,甚至不少零部件都採用原裝備件,但它畢竟是中國輕型軍用車輛發展的關鍵一步。在第一代“猛士”的基礎上,升級後的第二代“猛士”改進很大,幾乎相當於全新開發,參考悍馬在實戰中暴露的防護薄弱的缺陷,強化防護能力成了“猛士”升級的重點。

第二代“猛士”採用承載式結構、車輪全獨立懸架。發動機縱向佈置,全封閉車體採用鋼質裝甲一體焊接,並且預留了掛裝附加裝甲的考慮,在威脅程度較高的地區就能夠掛裝附加裝甲,進一步提高防護性能。車身兩側後部的防彈玻璃還有防護鋼板覆蓋,5釐米厚的防彈玻璃前風擋可以在需要時加裝防彈格柵。乘員艙和發動機艙全部都有裝甲防護。底盤加裝了V形裝甲,增強了對地雷的防禦能力。

(“猛士”車開啟狀態的前窗裝甲板)

另外,針對路邊炸彈的攻擊,“猛士”特別配備了內部防崩襯層來最大限度保護乘員安全。即使不掛附加裝甲,“猛士”防護型裸車也能達到抵禦7.62毫米穿甲彈在100米距離內的全向攻擊、12.7毫米機槍彈100米距離內的正面攻擊、3公斤TNT當量爆炸物的地面攻擊,以及105毫米口徑榴彈破片50米內攻擊的標準。

真正的“猛士”,能防守更能進攻

強化了防護之後的“猛士”也被叫作防護型突擊車,但光是被動加強防護自然遠遠不夠,必須提升搭載進攻性武器的能力。

由於車重比第一代有較大增加,第一代“猛士”因為車重限制而無法加裝重火力的不足迎刃而解。第二代“猛士”可以在頂部加裝車載重機槍、自動榴彈發射器等武器,還能夠根據需要加裝遙控武器站,火力完全能夠滿足搭載步兵突擊的任務所需。

(搭載迫擊炮的“猛士”軍車)

隨著防護性能和火力的增強,車重自然也就水漲船高,自重增至4.8噸,這樣為了保證機動性能不因重量的大幅增加而下降,必然也就要換裝功率更大的發動機。二代“猛士”採用了新型康明斯柴油機,輸出功率從第一代的145馬力猛增到280馬力,幾乎翻了一倍。同時全時4驅分動器也全部實現國產化,原來悍馬以高機動見長的特色依然得到了繼承。

“猛士”並非全能,但足以搞定低烈度戰場

“猛士”防護型突擊車雖然強化了防護,但是和有重裝甲防護的步兵戰車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所以“猛士”並不適合所有的戰場,最能發揮“猛士”用武之地的應當是低烈度戰場,諸如反恐防暴以及小規模邊境衝突。而這些恰恰是眼下解放軍最需要面對的戰場,所以“猛士”防護型突擊車才會在解放軍中受到極大重視,成為裝備數量最大的輕型車輛。

(第二代“猛士”車內特寫)

在戰略機動部署方面,“猛士”可以通過標準鐵路平板貨車進行鐵路運輸,同時針對解放軍所裝備的運-8、運-12、伊爾-76等各型運輸機和直-8A、米-171等直升機進行了一些細節改裝,可以很方便地進行空運空投,這也使“猛士”具備了快速反應快速部署的能力。

基於“猛士”防護型突擊車衍生而出的大家族,從指揮車到各種武器平臺應有盡有,能夠滿足低烈度作戰的各種不同需要,對於後勤保障、維護保養以及零部件供應,也都更為便利。更重要的是,“猛士”的高機動性在這樣的低烈度作戰中是具有很強的戰術價值,因此,“猛士”防護型突擊車成為最受解放軍歡迎的車型,這次在朱日和閱兵式上,“猛士”的數量占到全部參閱車輛的三分之一,也就不奇怪了。

“猛士”和“勇士”的定位有何不同?

與另一款明星軍車“勇士”相比,“猛士”的定位有何不同?

“猛士”和“勇士”最大的區別就在於不同的戰場定位,“猛士”定位就是主要在一線使用的車型,作為人員運輸和各種武器的搭載平臺,不但可以從容應付各種複雜路況下,而且強化了防護的“裝甲猛士”還能在一定火力威脅的情況下使用,強調的是越野機動性、高通行性和防護性。

“勇士”則主要是在二線使用的車型,作為指揮車、物資運輸車、兵員乘用車、通訊車,所以比較注重公路機動性和續航性,對越野性能和防護性能的要求就沒有“猛士”那樣高。

(演習中的“猛士”,“猛士”的定位就是一線使用的車型)

另外,從第二代“猛士”開始,國產化率已經大大提高,從原材料到零部件,在國內都有穩定可靠的供應來源。而“勇士”部分零部件還需要進口,從戰時後勤保障的角度來說,這顯然也是“猛士”的優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