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二胎,生與不生是個難題

靈石人燕寶琛:再說“男要窮養, 女要富養”

“男要窮養, 女要富養”的說法究竟對不對, 應該怎麼理解, 連我自己也“前口姓張, 後口姓王”, 但那是關乎子孫後代的事, 含糊不得。 於是我又寫了下面的一篇短文, 想引起關注它的人們討論、辯論, 乃至爭論。 總之, 我們的目的是, 為了子孫, 為了後代, 為了未來。

2011年我住在上海, 71歲了, 但對“男要窮養, 女要富養”的說法還是第一次聽說, 當時我就在短文《一個時間段, 兩度冒虛汗》中發表過自己的否定的觀點:窮養男, 富養女, 那是最大的不平等, 是不公道的待遇;富養女必然使女驕奢、嬌嫩、自私、蠻橫。

幾年來, 走的地方多了, “窮養男, 富養女”的聲音也聽得多了, 在和熟人交談, 和朋友聊天, 查找資料, 翻閱書籍的過程中, 覺得自己的觀點值得反思, 逐漸地認識到了“窮養男, 富養女”說法的正確性和重要性。 下面談談我現在的看法。

“男要窮養, 女要富養”是從古人口中傳下來的, 這一說法中一個關鍵字是“養”。 《說文解字》解釋, 養, 供養也;《新華字典》的第一解釋是“供養”、“撫育”。 從字面上看, “養”包含兩層意思, 即人在未成年階段, 家長對孩子的物質供給和精神培育。 家長都想把孩子培養成人, 培育成好人, 培養成強人, 培育成不俗的人, 但如何培養, 能不能有所成就, 關鍵就看怎樣處理物質供給和精神培育的關係。 “男要窮養,

女要富養”就是這一問題的明確答案。

“男要窮養, 女要富養”不是對待男孩女孩的不平等待遇。 不平等是政治範疇和法律範疇的概念, 在一個家庭裡, 做父親母親的怎麼能偏向女孩而虐待男孩呢?“男要窮養, 女要富養”不是家長對待男孩女孩的不同態度, 而是養育他們的不同的方式。 這種不同方式不只是流傳在中國大陸, 不止流傳在香港、澳門、臺灣, 在歐美許多國家, 尤其是發達國家, 這種不同方式都是教育子女的良方。 但是為什麼“男要窮養女要富養”呢?有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是男孩與女孩生理上的差異, 決定了他們在思維和行為上的不同, 於是用不同的方式養育他們便成了理所當然。 加拿大有一位名叫艾倫的教授分析出許多男孩與女孩的不同,

他說, 大腦結構的差異是造成男女行為有別的基本原因。 連接左右大腦的神經纖維束是溝通大腦的橋樑, 左右大腦的神經纖維束愈多, 人就愈能善說善道, 女孩的神經纖維束就比男孩要大得多, 所以女孩一般比男孩更能夠表達自己的感受。 另外, 男孩的形體一般比女孩略大, 身體一般比女孩略壯;媽媽生產男嬰時的陣痛比女嬰要長80分鐘, 足以證實長大後男孩會比女孩更加活潑;嬰兒時期男性荷爾蒙比女性高, 所以男嬰常顯得精力充沛, 比女嬰好動;相對于男嬰, 女嬰對觸覺的感受更加敏感, 或許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女孩比男孩需要跟多的關照與愛護;同情心是寫在X 染色體上的,
女孩的同情心比男孩要更豐富一些。 艾倫教授的分析給人們提供了男孩女孩以不同方式進行養育的科學依據。

“男要窮養”的“窮”, 繁體為“窮”, 由上下兩部分組成, 上為“穴”, 洞穴, 下為人的身體。 人在洞穴中, 條件艱苦, 需要的是體力, 需要的是吃苦精神。 “窮”養就是讓男孩在艱苦的環境中鍛煉出強壯的體力和吃苦的精神。 “男人是家庭的頂樑柱”, 怎麼能成為頂樑柱?靠什麼?靠的就是力量, 就是精神。 這種力量和精神有先天帶來的因素, 但最主要的則是來源於後天的養成。 在一個人小的時候家長就要漸漸地認真地對未來“家庭的頂樑柱”進行培養, 否則造成的損失是無法彌補的。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生活即教育, 是什麼生活就是什麼教育,

好生活就是好教育, 壞生活就是壞教育, 前進的生活就是前進的教育, 倒退的生活就是倒退的教育”。 窮養男孩, 必須讓男孩過“窮”的生活。 做家長的, 孩子從小就不能給錢過多, 要讓他從實際生活中就體會到怎麼樣節儉, 怎麼樣克服困難, 怎麼樣適應並戰勝艱苦的環境, 這才叫好的教育。 范仲淹早年喪父, 生活貧困, 很小就輟學在家。 但他很有志氣, 立志要自學成才。 為求得更多知識, 他在刻苦讀書之餘, 靠打柴贊了些錢, 準備去南都鄉校深造。 到了鄉校, 雖然生活特別艱苦, 可他依舊用功讀書。 同學王文是南都留守的兒子, 看到他這個樣子, 自歎不如之餘, 產生了憐憫之心, 經常會拿些美味佳餚送給范仲淹。 范仲淹再三推辭,弄得王文很生氣,硬把菜留了下來。幾天後,王文發現上次送來的菜竟然一筷未動,不禁責問道:“我因見你過得太清苦,給你送些菜來,你為什麼不願吃一點?”范仲淹解釋道:“對你的深情厚誼,我感激之至,只是我一向吃慣了稀粥鹹菜,驟然食用美味佳餚,擔心咽不下鹹菜稀粥。”雖然生活艱苦,但范仲淹一心一意想把書讀好。通過刻苦努力,他終於成為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並且得到後人的尊敬與讚揚,有關他艱苦生活發憤讀書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所以男孩們從小就“窮”著點,直接影響著他們的未來。“窮”養不但養出的是“家庭的頂樑柱”,更能養出國家的棟樑。

漢朝的劉邦打下天下之後,為100多個功臣分封土地,並且分給他們很多田宅。在分封土地的時候,丞相蕭何要了一塊貧瘠的土地。因為土地貧瘠,如果不辛勤耕作就沒有飯吃,並且後代的子孫也都懂得勤勞節儉。漢朝建國100年之後,有一位史學家做了個考察,想瞭解一下最初被分封的這100多個功臣,如今他們的後代都怎樣了。結果這個史學家非常吃驚,因為這些功臣的後代,基本上都沒落了,而丞相蕭何的後代還生存得很好。人們不得不佩服蕭何的深謀遠慮。

一般人富貴了之後自然想到封妻蔭子,給子孫留下一筆可觀的財富。但是,從歷史上看,很多人雖然留下了很多財富,但這些財富並沒有使子孫們繼續富裕,反而漸漸沒落。名門之後,還想高人一等,結果連普通人都不如,有出息的更少。在東南亞的華僑,有很多人發了大財,但是,傳到第二代就破產了。電腦大王王安,積攢了數千億美元的財富,傳到第二代也就破產了。所謂“富不過三代”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現象。

山西的許多煤炭大老闆,給自己孩子的錢太多了,有的小孩錢多到都不知該怎麼花,這些孩子平時不好好學習,在國內考不上好學校,於是大老闆們就花大錢把他們送到國外,結果到了外國不但沒有學好,不少人反倒學壞了。問題在於這些有錢人把錢的作用擴大化了,把錢看作是萬能的,因而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及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積累財富任其消費,以為這樣就是愛心的充分體現,實際上這是真正的危害了子女。我國歷史上兩位名人說過的話,是我們後人教育子女的金玉良言。林則徐說:“子孫若如我,要錢幹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幹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曾國藩寫信給兒子說:“銀錢田產最易張驕氣逸氣,我家斷不可積錢,斷不可買田,爾兄弟努力讀書,絕不怕沒有飯吃。”留財產給子孫的做法是最愚蠢的,重要的是留下做人的智慧給子孫,留下做人的榜樣給後代,這才是子孫後代取之不盡的財富。

“富養女”中的“富”,它的本義是家庭財產多,但在養育女孩中,它的內涵是什麼,家長如何掌握它的尺度,這很重要,弄不好會走向反面的。

由於女孩的生理特點決定了女性的生存意義和社會價值。英國著名的政治改革家、道德家、作家斯邁爾斯被譽為催人奮發向上的“人類精神導師”、“勵志和自助之父”, 他在他的名著《品格的力量》中說,“女性的素質決定著民族的素質”。素質是個體在先天基礎上,通過後天的環境影響和教育訓練而形成起來的順利從事某種活動的基本品質或基礎條件,中國的哲學術語叫氣質。所以培養女孩主要是培養氣質,培養自家的女孩,更是在培養民族的未來。培養“氣質女孩”,就是“富養”的內涵。“富養”不單指給錢多,給物多,而是養育的內容豐富,方法多樣。因為女孩愛美,在穿戴上、裝扮上父母自然會比男孩投入較多;因為女孩溫柔多情,父母自然會比男孩給以較多的關照、體貼乃至情感的投入,為了培養“氣質女孩”,父母的付出必然很多。歌劇《白毛女》中,楊白勞有一段名唱:“人家的閨女有花戴,爹爹錢少不能買,扯上了二尺紅頭繩,給我喜兒紮起來。”窮到沒飯吃沒衣穿的父親還要扯上紅頭繩給女兒紮在頭上,為什麼,就是給女兒美,給女兒氣質,培養女兒的精氣神,女兒高興,自己也高興。

“富養”並不是“嬌養”。 現在有一個趨勢就是,父母普遍給女孩的物質較多。一方面是生活上的,各種各樣的玩具和衣服,讓女孩子們一個個都很嬌貴;另一方面是心靈上的,總是一味地滿足,親戚和長輩也總是爭相表示寵愛,這樣下去女孩子們缺少了“挫折教育”,很容易養成唯我獨尊的性格,遇到問題的時候總是習慣性地抱怨,發牢騷,或找父母求救,或以淚洗面,這樣的女孩子最終是不會讓人喜歡的。

“富養”女孩,既要讓女孩在物質上得到盡可能多的照顧,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女孩靈魂上的富足感,因為靈魂的貧富,才是生命的貧富標準。忽略了女孩的精神成長,就像一個人的兩條腿一長一短,是不能勻速穩當走路的。富養女孩,就是要將女孩養育成一個“公主”。一提到公主,人們都會聯想到那些童話中的美麗、善良、單純的主人公,而放到現實社會則要具體化、人性化、現代化,一般的應該做到美麗溫柔而又賢慧純真,善察人意而又心地善良,多情而不軟弱,活潑而不放蕩,樂於助人而不忘乎所,頭腦靈活而不矯揉造作,不嘰嘰喳喳於大庭廣眾,不搬弄是非于朋友同事之間,且具有現代青年人的文化教養。

1981年7月29日,容貌高貴、體態優雅的戴安娜,披著7米多長的象牙色婚紗,在近百萬英國國民的狂熱歡呼聲和全球7.5億電視觀眾的矚目下,在聖保羅教堂與查理斯王子舉行了驚世駭俗的皇家婚禮。戴安娜在我們中國人心目中成為了童話故事中幸運的“灰姑娘”。戴安娜只是出身在一個平民家庭,但她的美麗、動人、高雅、端莊,征服了無數人。能從一個平民百姓走上鋪滿鮮花的王妃之路,靠的是什麼,是父母給了她容貌、家庭給了她氣質、教育給了她品格。16年後,“英格蘭玫瑰”戴安娜王妃不幸在車禍中逝世,噩耗傳出,成千上萬的人手捧鮮花在威斯敏斯教堂外為她祈禱。令舉世同悲的,不僅因為她容貌美麗,更重要的是她生前熱衷於慈善事業,她在塞拉耶佛訪問戰爭致殘的兒童、毫無間隙地與愛滋病人和麻風病人握手、在辛巴威積極地為難民們分發食品、為了給抗愛滋病和抗癌協會籌款在紐約拍賣自己的服裝……就在去世前的3個月,她還訪問了波士尼亞。到戴安娜去世為止,她與世界150個慈善機構有著密切的聯繫,並且是許多慈善機構的直接贊助者或經理人。對慈善的關注讓戴安娜深深地銘刻在了人民的心中。

戴安娜是“富養”成才的典型的例子,可以說,女孩的命運是家庭決定的,是父母給予的。當家長的一定要塑造女孩的氣質,因為女孩的美永遠不能只依靠外表;當家長的一定要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因為言教不如身教,自己做不好要讓孩子做好那簡直是異想天開。

從來富貴多淑女,自古紈絝少偉男,自古以來“男孩養志氣,女孩養氣質”就是中國父母養兒育女的“金科玉律”。我完全同意“男要窮養,女要富養”的說法。

燕寶琛2016年6月23日於上海

注:作者燕寶琛曾經是靈石一中的老校長,太谷師範副校長,現隨兒女定居上海。在教育子女方面非常成功,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在榆次說生二孩,既盼更抗拒


閨蜜新添了二胎,一個萌萌噠的小公舉。胖嘟嘟的小臉蛋,小眼神裡蘊藏著機靈,那小表情都快萌化了,小腳丫子一蹬一蹬,可愛極了。

2016年1月1日,國家發佈了全面二孩的政策,我的手機短信一直響個不停,微信和QQ一直閃爍不斷,相互之間認識不認識的朋友都約好了似的問我:二孩,生嗎?

我和我的朋友們似乎從來沒有這麼關注過國家大事,政治絕緣體的我更是從來沒有對國家的某項政策產生過如此的“心浮氣躁”。因為對於普通老百姓的我們,勉強掙扎在溫飽線上,國家出臺什麼政策對我們能有多大影響呢?而唯獨這次,這個重磅新聞一下子把所有老百姓都波及到了。

我只有一個兒子,前兩年在朋友們一個個“增磚添瓦”的情況下,也在“生”與“不生”之間猶豫徘徊過。

認真思量斟酌,生個二孩,的確是好處多多。從家庭角度講,最起碼最現實的“二歸一”“四歸二”(一個孩子照顧兩個老人,夫妻二人照顧四個父母)的“養老問題”可以給獨孩稍微松一下綁,減一下壓。記得看過一篇文章“孩子,我生二孩是為了將來給你在這個世界留個親人”對我觸動很大。從社會角度講,社會老齡化問題會有所緩解,“光棍化犯罪率”也會有所下降,的確是件于國於民的好事。

但是,我若生個二孩呢?

暫且不論倘若我生個女兒,這個皆大歡喜的事,終於湊成“好”了。即便再生個兒子,也終於是兩個娃了,不用再那麼“形單影隻”“命懸一線”地孤注一擲了。可是,可是呢?

我已屬於高齡產婦,且一直體質弱,如果執意生了二孩,已即將奔四。也就是說在我的二孩三十歲左右結婚時(且不論他/她是否是獨身主義者),我已然是近七十歲的古稀大媽了。當同齡的老人們退休後穿著運動裝,背著小包遊山玩水時,我還在拼著老命給孩子湊著結婚的安家錢(先不要說萬一又是兒子,房子與車子的事了),即便孩子不要我的錢,我也是不敢放鬆一天的,畢竟中國人那種“子女成家立業”“老人養老送終”的傳統思想我還是有的,這是中國人的“任務”。

即使時間再後退一些:

二孩小學階段,我是四十多歲的中年婦女。當其他孩子的媽媽花枝招展,青春無限地送孩子上下學時,我帶著滄桑的面孔,眼角的細紋站在校門口時,我是應該站在五六十歲的奶奶們行列呢,還是應該站在二三十歲的媽媽們行列呢?即使我好意思牽著孩子的手,孩子是否會看著小夥伴們那年輕漂亮的媽媽而心產羡慕,悄悄把小手從我的手中抽出去呢?我不能只考慮著自己的感受,而不顧孩子單純而無辜的想法。哪個孩子不希望有個年齡漂亮的媽媽?這絕不是虛榮。

二孩初中高中階段,我已五十多歲進入更年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是青春叛逆,朝氣迸發的年齡。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開始減弱,緊跟時代的腳步開始遲緩,而我的二孩日夜猛長的個頭,分秒更新的知識,相差近三十多年的我們母子(女)是否還能同時站在一條思想軌道上?即便如今自詡“時代媽媽”的我也不由不對此產生懷疑。

我是否還如現在一樣有精力來暗中觀察著他/她青春期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我是否還有精力來陪他/她彈琴、畫畫?我是否有精力在考試後去學校和老師一起討論他/她的學習?我是否有精力恰到好處地把握著一個“度”讓他/她平穩過渡到大學?好吧,暫且不論他/她的學業問題,他/她的早戀問題,他/她的心理生理問題,倘若學校組織個家庭遊戲活動,五十多歲的我和十幾歲的兒子(女兒)把兩條腿捆在一起跑(“兩人三足”遊戲),那種場面斷然不如“爺孫組合”更好看些!

二孩大學時,我已六十花甲。作為父母,作為中國的父母,我不能不考慮他/她“畢業就是失業”的問題。倘若是個省心的孩子,他/她考大學、就業、結婚、生子完全不用我操心,我在這個六十歲步入老年之時多少還可以寬心些;倘若他/她是個“李天一”或是什麼“姐姐”“妹妹”,我又不是李剛,將近七十古稀,骨質疏鬆、血壓高升、老眼昏花的我還不得氣得懸樑自盡了?

以上才是一個小小的年齡問題,倘若再加上“經濟問題”,那真真是倒吸一口涼氣。奶粉費、幼稚園學費、特長班學費,再加上雜七雜八的飯費、衣服、零食等等,在他/她不生病,不旅行,不買課外書,不上書法班,不買玩具的情況下,一年保保守守地消費好幾萬元。二孩,這對工薪階層的我們來說,是個不折不扣的奢侈品。當然,這只是求學階段,千萬不要再談婚齡階段。

二

忘記了,一直在說二孩,我們還有先入為主的一孩啊!剛才只是一個二孩就把我搞得精疲力盡了,完全忘記了一孩的存在,我的精力一定地、必須地還要被扯開放在一孩身上。

曾經為二孩的事開過家庭會議,兒子堅決反對,他的理由如下:“生了二孩,爸爸媽媽會不愛我;媽媽體質弱生二孩有風險;生了二孩子爸爸媽媽太辛苦”。他甚至還耍賴:“你們給我生個哥哥吧”。

假使我和老公兩票通過,決定生二孩。且不說最初一孩對我日漸隆起的肚皮是否會有好感,但至少我得小心翼翼做足工作讓一孩接受這個新成員,網路上那些駭人聽聞的新聞報導不得不讓我倍加小心。生下二孩最初幾年,正是二孩茫然無知的哭鬧期和一孩青春暴發的叛逆期,我需要一邊抱著吃奶的二孩一邊安撫著乖戾的一孩;我要一邊焦頭爛額地給上小學的二孩檢查作業簽字,一邊苦口婆心地給即將長大的一孩擺事實講道理做工作。

更不忘還有那生育我們的雙親,他們日漸衰老,老媽有嚴重的失眠,我生二孩,媽媽得伺候月子,幫我一把,她的身體能吃得消嗎?父母的身體也是需要子女照顧的時候,還有已經年邁的婆婆。此時的我們要一隻手忙著工作的飯碗,一隻手牽著年幼的二孩,一隻腳頂著成長的一孩,一隻腳撐著年邁的長輩,頭頂著不能垮塌的家庭!

二孩,想說愛你不容易!於我,你就是櫥窗裡的藝術品,精神世界的安慰品,現實生活的奢侈品!

海風

她想要個兒子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和她閒聊,她說:“我這一輩子,就是沒有個兒子。”

我說:“哪有什麼呢?現在不是一樣有人親你麼?”

“可那還是不一樣啊。”她又說。

她這一輩子,只有一個姑娘,並且生得很晚。

她出嫁的時候,已是大齡,十八歲了。對於娶她的男人,並沒有見過,聽媒人說是買賣人家。她便願意了。那個時代都這樣。

“買賣人家乾淨。”這是她願意出嫁的唯一的理由,她並不希望自己像別的女人一樣餵養那些豬羊什麼的。

那個男人不喜歡她,打過她。其中一個理由就是煮雞蛋的時候,時間過長,裡面的蛋黃凝固了。男人喜歡吃溏芯的煮雞蛋,而她煮的雞蛋達不到男人的要求,於是一個巴掌便揮過來了。在許多理由中,這是其中之一,我所知道的。

“人能鑽進雞蛋裡?”男人死了幾十年了,一想起這件事,她還忿忿不平。

我見過她男人的照片,模樣端莊,一表人才。

“他呀,是幾個兄弟裡面長的最好看的。”見過他的人說。

長的這麼好看,怎麼說打就打呢?我想不通。要是他活著,我一定不讓!我想。

可他早就死了,幾十年了。

她和我一起看著男人的照片,眼睛裡有淚。

男人打她,也許還有更深刻的原因,就是她一直沒有生育。

究其原因,其實男方責任更多一些。她的姑娘曾經說過,買賣人晚上算帳,經常十二點以後才睡覺,他們很少機會待在一起。

後來我從拆除下來的老屋頂棚上看到,那些裱糊的紙張用的就是帳簿,上面的字跡整齊,記載著花銷開支節餘等事項,和我在日生昌票號裡面看到的帳簿一模一樣。紙張發黃髮脆,也是幾十年了。

為了寫這些字,男人經常熬到晚上十二點。

即使是被打,他的夜宵也還是她做。老人們說,一過十二點,必須吃點東西。

再吃,身體還是不行,男人累得病了。

治了,沒治好,死了。一是因為沒錢,二是當時醫療條件不行。要是現在,死不了。

她沒有再嫁,一直守寡,看著她的姑娘。

曾經,她懷裡也抱著一個男孩晃來晃去的,她喂他水,喂他吃的。孩子一哭,她便哄。

哄也不行,還哭,因為孩子不是她生的。

男人在外邊有了女人。

是因為感情的原因,還是因為生育的原因,還是兩者都有,現在已經無從談起,不可考證了,不過有一點可以斷定,既然她餵養這個孩子,那麼起碼長輩是已經默認了男人的行為。

後來,後來......

後來孩子送人了?或者死了?還是什麼原因,總之後面的人沒有再見到這個孩子。知道真相的人或者把這件事爛在肚子裡,或者欲言又止。

也曾想把兄弟的男孩過繼過來,什麼都說好了,還寫了合約,簽字畫押。

可這件事情做的有點晚,孩子已經十二歲了。

只在她的屋裡睡了一晚,便跑回去了,說成什麼,再也不過來睡了。

於是一切拉倒。

姑娘慢慢長大,上學了。每次估摸她下學回來,她就做好飯,站在大門口,望著孩子回來的路。天天如此。

姑娘學習很好,高中畢業,響應國家號召,留校當了老師。後來,姑娘結婚了,嫁給了一個大學生,是她的高中同學。

陸續生了三個孩子,起名叫小彬、小寶、小春。其實是二胎,小寶和小春是雙胞胎。

小彬、小寶、小春也長大了,結婚生子,各生一個,都差一歲。名字叫陽陽、泉泉、天天。

到此,她已經是四世同堂。她很滿足,希望能活到一百歲。

那年冬天,她去世了。什麼病也沒有,就是太老了。活了九十六歲。

出殯的時候,走在最前面捧遺像的是從北京回來的舅舅的孩子。我們叫表哥。捧遺像得是孫子輩,外孫,沒份。這是鄉俗。表哥很忙,知道三奶去世的消息,怕回不來。他的媽媽生氣了:“家裡出了這麼大的事情,還有什麼比這個重要的?你們必須給我回去!”

此刻,她的外孫多麼願意做她的孫子。

陽陽、泉泉、天天看到棺材,說:“太姥姥就要睡在那個大盒子裡。”

墳前立了碑,石碑上面的文章是她姑娘寫的,字是女婿寫的。是很漂亮的隸書,許多人路過都要看。

她,我們叫姥姥。

她的姑娘,我們叫媽媽。

小寶就是我。

而當年從她炕頭上逃走的那個孩子,我們叫三舅。

焯父

與姥姥相依為命的苦孩子,幸遇TA

路麗華 張莉芬

石鵬宇自幼父母離異,是姥姥一手把他拉扯大的。雖然從小父愛、母愛缺位,但在姥姥和舅舅姨姨們的照拂下,他心態陽光、積極向上,生活的磨礪使他更加堅韌、獨立。

鵬宇上高一時, 77歲的姥姥因為腦萎縮、帕金森症而變得生活不能自理。呵護了鵬宇12年之久的姥姥需要他的照顧了,但對於一個正在上高中的大孩子來說,這又談何容易。

“姥姥經常半夜起來摔東西、罵人、哭泣、抓門、抓鏡子……有時甚至會跑到我的床上大小便。”回憶過往,鵬宇表現得很自然,對於至親至愛的姥姥,他會耐心撫慰,及時清理完床品,然後,再把老人抱回她的床上,守著她直到睡熟。

有一次淩晨兩點,鵬宇還在複習功課,突然聽到開煤氣的聲音。出去一看,果然是姥姥站在煤氣灶前。過後,他暗自慶倖:“幸虧我醒著,及時制止了,不然後果不堪設想。”

最讓鵬宇無奈的,就是每每上學要走的時候。雖然姥姥已經不認得他了,但是對他有一種本能的依賴,只要看到他背起書包,就百般阻撓,又哭又鬧。2015年5月的一天早上,眼看上課的時間到了,姥姥還在糾纏著,不讓他離開,那天他遲到了一個多小時。一直在校門口等候的班主任老師張新風生氣了,“很長一段時間了,你每隔幾天就遲到一次。早上起不來,就得操點心了麼。”面對老師恨鐵不成鋼的眼神,鵬宇的眼淚順著臉頰成串地落下來。

也就是在那天,張新風才第一次知道,這個成績優秀、積極上進的孩子,孱弱的肩上居然背負著那樣沉重的擔子。

此前,張新風只知道鵬宇和姥姥一起生活,姨姨、舅舅時有關照。但對具體情況並不清楚,因為鵬宇一直表現得跟別的孩子沒什麼兩樣。“踏實、上進、自理能力強,雖然性格內斂,但在他身上絲毫看不到沮喪悲觀的情緒”,這是老師和同學對鵬宇的印象。

知道實情後,張新風很震驚,“為什麼不早點說?為什麼不申請助學金?”鵬宇輕輕地回答,“有困難我自己會克服的,把機會留給更需要幫助的同學吧。”看著他明明已經撐不住了卻仍然咬牙堅持的倔強面龐,張新風心疼得想掉淚。後來,在張老師積極爭取下,鵬宇獲得了助學金、獎學金共計6000元,緩解了他的不少壓力。

高二的第二學期,姥姥的病更重了,舅舅和姨姨們接過了照顧老人的擔子,鵬宇開始獨立居住在舅舅專門為他騰出的一處房子裡。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鵬宇學習更加刻苦了。成績最好的一次,他居然進了全年級第8名。 “鵬宇是班裡的化學課代表,為了鍛煉學生們,有時我會讓學生們互相當老師,鵬宇講的課,深受大家好評,同學們都特別佩服他。”對自己的愛生,張新風讚不絕口,而讓她不禁掉淚的是,“這孩子承受了這個年齡不能承受之重,但他卻不以苦為苦。”

鵬宇的生活 節儉到了極致。為了攢學費,他經常不吃早飯、晚飯。長時間營養不良,身體發出了警報。 “一次上完體育課,他的手抽搐不止,把我嚇壞了。去醫院檢查,居然查出了脂肪肝。後來,經過多方諮詢,才知道這些本不該與一個年少之人關聯的症狀,是由於心理壓力過大和營養不足導致的。” 張新風說,從那時起,她覺得鵬宇的困難不能再瞞著學校了,於是把情況彙報給校領導。時間已經是2017年3月了,距離高考還有3個月時間。

“這樣優秀又懂事的孩子,咱們一起出力幫幫他吧。”榆次一中的同事們聽說後,決定先從補充營養開始幫助鵬宇。為此,辦公室的張勇軍老師每天早去學校十幾分鐘,為鵬宇煮熟雞蛋,熱好牛奶;辦公室主任李建英老師為他搭配好營養早餐,牛奶、麵包、水果、牛肉,應有盡有,她的孩子吃什麼就給鵬宇吃什麼;高三年級主任韓茂龍老師一看見食材不多了,就去採購……

每天早上榆次一中辦公樓三樓的資料室,是鵬宇吃早餐的地方。為了小心呵護他的自尊心,提前準備好早餐後,老師們就會悄然離去。等鵬宇來時,早餐已放在桌上,吃完後,他再帶門離去。直到現在,他都不知道是哪些老師在為他準備早餐,但他知道,那個辦公室的門會始終為他開著。

早餐解決了,校黨委又跟託管學校食堂的宋海剛說了鵬宇的情況。宋海剛二話不說,把一張存了1000元的就餐卡送給鵬宇。“不能因為是好心人的愛心資助,就放開了吃”,這個自律的孩子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他每天吃兩頓飯,三個月時間僅花了卡上的700元飯錢,剩下300元,他還給了宋海剛,並希望捐助給更需要幫助的人。接過這個愛心餐卡,宋海剛眼眶濕潤了,“這孩子,自己都如此艱難了,還保持著一個高尚的人格,太難得了。”

臨近高考,不少學生出現情緒波動,鵬宇也沒能例外,老師們適時加以開導。鵬宇自稱是“特立獨行的人”,有時老師講課,他在下邊做作業,語文老師畢美華予以理解,“他有自己的學習方法。”高三期間,鵬宇的成績出現兩次嚴重滑坡,物理老師雷俊利用晚自習幫他分析原因。

老師們的言傳身教,讓鵬宇深深感受到了無私奉獻的人格魅力。在6月4日舉行的班級畢業感言會上,鵬宇第一次和全班同學談起自己的家境。他認為,“這三年的高中生活改變了我很多,入校前我的人生目標就是賺很多錢。現在我的目標是提升能力,回報母校,回饋社會。”

今年高考,理綜題是公認的難。榆次一中一把手李麗萍擔心鵬宇心理上受影響,在第一時間給他發短信:上午理綜很難,理化生都難,有些題幾乎沒人能做出。要調整好心態、穩定情緒,為下午的考試做好準備,加油!感覺到鵬宇回復的短信中有低落情緒,她又及時進行疏導,“既成事實就接受它,不要干擾了大局,認真考英語。”

分數揭曉後,就報考志願問題,李麗萍、張新風等老師多次打電話、發短信與鵬宇溝通。填報志願前,老師們又專門將鵬宇約到學校進行針對性指導。

(石鵬宇,市屬重點高中榆次一中高471班,今年高考556分,超理科一本75分)

范仲淹再三推辭,弄得王文很生氣,硬把菜留了下來。幾天後,王文發現上次送來的菜竟然一筷未動,不禁責問道:“我因見你過得太清苦,給你送些菜來,你為什麼不願吃一點?”范仲淹解釋道:“對你的深情厚誼,我感激之至,只是我一向吃慣了稀粥鹹菜,驟然食用美味佳餚,擔心咽不下鹹菜稀粥。”雖然生活艱苦,但范仲淹一心一意想把書讀好。通過刻苦努力,他終於成為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並且得到後人的尊敬與讚揚,有關他艱苦生活發憤讀書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所以男孩們從小就“窮”著點,直接影響著他們的未來。“窮”養不但養出的是“家庭的頂樑柱”,更能養出國家的棟樑。

漢朝的劉邦打下天下之後,為100多個功臣分封土地,並且分給他們很多田宅。在分封土地的時候,丞相蕭何要了一塊貧瘠的土地。因為土地貧瘠,如果不辛勤耕作就沒有飯吃,並且後代的子孫也都懂得勤勞節儉。漢朝建國100年之後,有一位史學家做了個考察,想瞭解一下最初被分封的這100多個功臣,如今他們的後代都怎樣了。結果這個史學家非常吃驚,因為這些功臣的後代,基本上都沒落了,而丞相蕭何的後代還生存得很好。人們不得不佩服蕭何的深謀遠慮。

一般人富貴了之後自然想到封妻蔭子,給子孫留下一筆可觀的財富。但是,從歷史上看,很多人雖然留下了很多財富,但這些財富並沒有使子孫們繼續富裕,反而漸漸沒落。名門之後,還想高人一等,結果連普通人都不如,有出息的更少。在東南亞的華僑,有很多人發了大財,但是,傳到第二代就破產了。電腦大王王安,積攢了數千億美元的財富,傳到第二代也就破產了。所謂“富不過三代”這是一種比較普遍的社會現象。

山西的許多煤炭大老闆,給自己孩子的錢太多了,有的小孩錢多到都不知該怎麼花,這些孩子平時不好好學習,在國內考不上好學校,於是大老闆們就花大錢把他們送到國外,結果到了外國不但沒有學好,不少人反倒學壞了。問題在於這些有錢人把錢的作用擴大化了,把錢看作是萬能的,因而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及獨立生活能力的培養。積累財富任其消費,以為這樣就是愛心的充分體現,實際上這是真正的危害了子女。我國歷史上兩位名人說過的話,是我們後人教育子女的金玉良言。林則徐說:“子孫若如我,要錢幹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幹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曾國藩寫信給兒子說:“銀錢田產最易張驕氣逸氣,我家斷不可積錢,斷不可買田,爾兄弟努力讀書,絕不怕沒有飯吃。”留財產給子孫的做法是最愚蠢的,重要的是留下做人的智慧給子孫,留下做人的榜樣給後代,這才是子孫後代取之不盡的財富。

“富養女”中的“富”,它的本義是家庭財產多,但在養育女孩中,它的內涵是什麼,家長如何掌握它的尺度,這很重要,弄不好會走向反面的。

由於女孩的生理特點決定了女性的生存意義和社會價值。英國著名的政治改革家、道德家、作家斯邁爾斯被譽為催人奮發向上的“人類精神導師”、“勵志和自助之父”, 他在他的名著《品格的力量》中說,“女性的素質決定著民族的素質”。素質是個體在先天基礎上,通過後天的環境影響和教育訓練而形成起來的順利從事某種活動的基本品質或基礎條件,中國的哲學術語叫氣質。所以培養女孩主要是培養氣質,培養自家的女孩,更是在培養民族的未來。培養“氣質女孩”,就是“富養”的內涵。“富養”不單指給錢多,給物多,而是養育的內容豐富,方法多樣。因為女孩愛美,在穿戴上、裝扮上父母自然會比男孩投入較多;因為女孩溫柔多情,父母自然會比男孩給以較多的關照、體貼乃至情感的投入,為了培養“氣質女孩”,父母的付出必然很多。歌劇《白毛女》中,楊白勞有一段名唱:“人家的閨女有花戴,爹爹錢少不能買,扯上了二尺紅頭繩,給我喜兒紮起來。”窮到沒飯吃沒衣穿的父親還要扯上紅頭繩給女兒紮在頭上,為什麼,就是給女兒美,給女兒氣質,培養女兒的精氣神,女兒高興,自己也高興。

“富養”並不是“嬌養”。 現在有一個趨勢就是,父母普遍給女孩的物質較多。一方面是生活上的,各種各樣的玩具和衣服,讓女孩子們一個個都很嬌貴;另一方面是心靈上的,總是一味地滿足,親戚和長輩也總是爭相表示寵愛,這樣下去女孩子們缺少了“挫折教育”,很容易養成唯我獨尊的性格,遇到問題的時候總是習慣性地抱怨,發牢騷,或找父母求救,或以淚洗面,這樣的女孩子最終是不會讓人喜歡的。

“富養”女孩,既要讓女孩在物質上得到盡可能多的照顧,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女孩靈魂上的富足感,因為靈魂的貧富,才是生命的貧富標準。忽略了女孩的精神成長,就像一個人的兩條腿一長一短,是不能勻速穩當走路的。富養女孩,就是要將女孩養育成一個“公主”。一提到公主,人們都會聯想到那些童話中的美麗、善良、單純的主人公,而放到現實社會則要具體化、人性化、現代化,一般的應該做到美麗溫柔而又賢慧純真,善察人意而又心地善良,多情而不軟弱,活潑而不放蕩,樂於助人而不忘乎所,頭腦靈活而不矯揉造作,不嘰嘰喳喳於大庭廣眾,不搬弄是非于朋友同事之間,且具有現代青年人的文化教養。

1981年7月29日,容貌高貴、體態優雅的戴安娜,披著7米多長的象牙色婚紗,在近百萬英國國民的狂熱歡呼聲和全球7.5億電視觀眾的矚目下,在聖保羅教堂與查理斯王子舉行了驚世駭俗的皇家婚禮。戴安娜在我們中國人心目中成為了童話故事中幸運的“灰姑娘”。戴安娜只是出身在一個平民家庭,但她的美麗、動人、高雅、端莊,征服了無數人。能從一個平民百姓走上鋪滿鮮花的王妃之路,靠的是什麼,是父母給了她容貌、家庭給了她氣質、教育給了她品格。16年後,“英格蘭玫瑰”戴安娜王妃不幸在車禍中逝世,噩耗傳出,成千上萬的人手捧鮮花在威斯敏斯教堂外為她祈禱。令舉世同悲的,不僅因為她容貌美麗,更重要的是她生前熱衷於慈善事業,她在塞拉耶佛訪問戰爭致殘的兒童、毫無間隙地與愛滋病人和麻風病人握手、在辛巴威積極地為難民們分發食品、為了給抗愛滋病和抗癌協會籌款在紐約拍賣自己的服裝……就在去世前的3個月,她還訪問了波士尼亞。到戴安娜去世為止,她與世界150個慈善機構有著密切的聯繫,並且是許多慈善機構的直接贊助者或經理人。對慈善的關注讓戴安娜深深地銘刻在了人民的心中。

戴安娜是“富養”成才的典型的例子,可以說,女孩的命運是家庭決定的,是父母給予的。當家長的一定要塑造女孩的氣質,因為女孩的美永遠不能只依靠外表;當家長的一定要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因為言教不如身教,自己做不好要讓孩子做好那簡直是異想天開。

從來富貴多淑女,自古紈絝少偉男,自古以來“男孩養志氣,女孩養氣質”就是中國父母養兒育女的“金科玉律”。我完全同意“男要窮養,女要富養”的說法。

燕寶琛2016年6月23日於上海

注:作者燕寶琛曾經是靈石一中的老校長,太谷師範副校長,現隨兒女定居上海。在教育子女方面非常成功,很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在榆次說生二孩,既盼更抗拒


閨蜜新添了二胎,一個萌萌噠的小公舉。胖嘟嘟的小臉蛋,小眼神裡蘊藏著機靈,那小表情都快萌化了,小腳丫子一蹬一蹬,可愛極了。

2016年1月1日,國家發佈了全面二孩的政策,我的手機短信一直響個不停,微信和QQ一直閃爍不斷,相互之間認識不認識的朋友都約好了似的問我:二孩,生嗎?

我和我的朋友們似乎從來沒有這麼關注過國家大事,政治絕緣體的我更是從來沒有對國家的某項政策產生過如此的“心浮氣躁”。因為對於普通老百姓的我們,勉強掙扎在溫飽線上,國家出臺什麼政策對我們能有多大影響呢?而唯獨這次,這個重磅新聞一下子把所有老百姓都波及到了。

我只有一個兒子,前兩年在朋友們一個個“增磚添瓦”的情況下,也在“生”與“不生”之間猶豫徘徊過。

認真思量斟酌,生個二孩,的確是好處多多。從家庭角度講,最起碼最現實的“二歸一”“四歸二”(一個孩子照顧兩個老人,夫妻二人照顧四個父母)的“養老問題”可以給獨孩稍微松一下綁,減一下壓。記得看過一篇文章“孩子,我生二孩是為了將來給你在這個世界留個親人”對我觸動很大。從社會角度講,社會老齡化問題會有所緩解,“光棍化犯罪率”也會有所下降,的確是件于國於民的好事。

但是,我若生個二孩呢?

暫且不論倘若我生個女兒,這個皆大歡喜的事,終於湊成“好”了。即便再生個兒子,也終於是兩個娃了,不用再那麼“形單影隻”“命懸一線”地孤注一擲了。可是,可是呢?

我已屬於高齡產婦,且一直體質弱,如果執意生了二孩,已即將奔四。也就是說在我的二孩三十歲左右結婚時(且不論他/她是否是獨身主義者),我已然是近七十歲的古稀大媽了。當同齡的老人們退休後穿著運動裝,背著小包遊山玩水時,我還在拼著老命給孩子湊著結婚的安家錢(先不要說萬一又是兒子,房子與車子的事了),即便孩子不要我的錢,我也是不敢放鬆一天的,畢竟中國人那種“子女成家立業”“老人養老送終”的傳統思想我還是有的,這是中國人的“任務”。

即使時間再後退一些:

二孩小學階段,我是四十多歲的中年婦女。當其他孩子的媽媽花枝招展,青春無限地送孩子上下學時,我帶著滄桑的面孔,眼角的細紋站在校門口時,我是應該站在五六十歲的奶奶們行列呢,還是應該站在二三十歲的媽媽們行列呢?即使我好意思牽著孩子的手,孩子是否會看著小夥伴們那年輕漂亮的媽媽而心產羡慕,悄悄把小手從我的手中抽出去呢?我不能只考慮著自己的感受,而不顧孩子單純而無辜的想法。哪個孩子不希望有個年齡漂亮的媽媽?這絕不是虛榮。

二孩初中高中階段,我已五十多歲進入更年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是青春叛逆,朝氣迸發的年齡。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開始減弱,緊跟時代的腳步開始遲緩,而我的二孩日夜猛長的個頭,分秒更新的知識,相差近三十多年的我們母子(女)是否還能同時站在一條思想軌道上?即便如今自詡“時代媽媽”的我也不由不對此產生懷疑。

我是否還如現在一樣有精力來暗中觀察著他/她青春期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我是否還有精力來陪他/她彈琴、畫畫?我是否有精力在考試後去學校和老師一起討論他/她的學習?我是否有精力恰到好處地把握著一個“度”讓他/她平穩過渡到大學?好吧,暫且不論他/她的學業問題,他/她的早戀問題,他/她的心理生理問題,倘若學校組織個家庭遊戲活動,五十多歲的我和十幾歲的兒子(女兒)把兩條腿捆在一起跑(“兩人三足”遊戲),那種場面斷然不如“爺孫組合”更好看些!

二孩大學時,我已六十花甲。作為父母,作為中國的父母,我不能不考慮他/她“畢業就是失業”的問題。倘若是個省心的孩子,他/她考大學、就業、結婚、生子完全不用我操心,我在這個六十歲步入老年之時多少還可以寬心些;倘若他/她是個“李天一”或是什麼“姐姐”“妹妹”,我又不是李剛,將近七十古稀,骨質疏鬆、血壓高升、老眼昏花的我還不得氣得懸樑自盡了?

以上才是一個小小的年齡問題,倘若再加上“經濟問題”,那真真是倒吸一口涼氣。奶粉費、幼稚園學費、特長班學費,再加上雜七雜八的飯費、衣服、零食等等,在他/她不生病,不旅行,不買課外書,不上書法班,不買玩具的情況下,一年保保守守地消費好幾萬元。二孩,這對工薪階層的我們來說,是個不折不扣的奢侈品。當然,這只是求學階段,千萬不要再談婚齡階段。

二

忘記了,一直在說二孩,我們還有先入為主的一孩啊!剛才只是一個二孩就把我搞得精疲力盡了,完全忘記了一孩的存在,我的精力一定地、必須地還要被扯開放在一孩身上。

曾經為二孩的事開過家庭會議,兒子堅決反對,他的理由如下:“生了二孩,爸爸媽媽會不愛我;媽媽體質弱生二孩有風險;生了二孩子爸爸媽媽太辛苦”。他甚至還耍賴:“你們給我生個哥哥吧”。

假使我和老公兩票通過,決定生二孩。且不說最初一孩對我日漸隆起的肚皮是否會有好感,但至少我得小心翼翼做足工作讓一孩接受這個新成員,網路上那些駭人聽聞的新聞報導不得不讓我倍加小心。生下二孩最初幾年,正是二孩茫然無知的哭鬧期和一孩青春暴發的叛逆期,我需要一邊抱著吃奶的二孩一邊安撫著乖戾的一孩;我要一邊焦頭爛額地給上小學的二孩檢查作業簽字,一邊苦口婆心地給即將長大的一孩擺事實講道理做工作。

更不忘還有那生育我們的雙親,他們日漸衰老,老媽有嚴重的失眠,我生二孩,媽媽得伺候月子,幫我一把,她的身體能吃得消嗎?父母的身體也是需要子女照顧的時候,還有已經年邁的婆婆。此時的我們要一隻手忙著工作的飯碗,一隻手牽著年幼的二孩,一隻腳頂著成長的一孩,一隻腳撐著年邁的長輩,頭頂著不能垮塌的家庭!

二孩,想說愛你不容易!於我,你就是櫥窗裡的藝術品,精神世界的安慰品,現實生活的奢侈品!

海風

她想要個兒子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和她閒聊,她說:“我這一輩子,就是沒有個兒子。”

我說:“哪有什麼呢?現在不是一樣有人親你麼?”

“可那還是不一樣啊。”她又說。

她這一輩子,只有一個姑娘,並且生得很晚。

她出嫁的時候,已是大齡,十八歲了。對於娶她的男人,並沒有見過,聽媒人說是買賣人家。她便願意了。那個時代都這樣。

“買賣人家乾淨。”這是她願意出嫁的唯一的理由,她並不希望自己像別的女人一樣餵養那些豬羊什麼的。

那個男人不喜歡她,打過她。其中一個理由就是煮雞蛋的時候,時間過長,裡面的蛋黃凝固了。男人喜歡吃溏芯的煮雞蛋,而她煮的雞蛋達不到男人的要求,於是一個巴掌便揮過來了。在許多理由中,這是其中之一,我所知道的。

“人能鑽進雞蛋裡?”男人死了幾十年了,一想起這件事,她還忿忿不平。

我見過她男人的照片,模樣端莊,一表人才。

“他呀,是幾個兄弟裡面長的最好看的。”見過他的人說。

長的這麼好看,怎麼說打就打呢?我想不通。要是他活著,我一定不讓!我想。

可他早就死了,幾十年了。

她和我一起看著男人的照片,眼睛裡有淚。

男人打她,也許還有更深刻的原因,就是她一直沒有生育。

究其原因,其實男方責任更多一些。她的姑娘曾經說過,買賣人晚上算帳,經常十二點以後才睡覺,他們很少機會待在一起。

後來我從拆除下來的老屋頂棚上看到,那些裱糊的紙張用的就是帳簿,上面的字跡整齊,記載著花銷開支節餘等事項,和我在日生昌票號裡面看到的帳簿一模一樣。紙張發黃髮脆,也是幾十年了。

為了寫這些字,男人經常熬到晚上十二點。

即使是被打,他的夜宵也還是她做。老人們說,一過十二點,必須吃點東西。

再吃,身體還是不行,男人累得病了。

治了,沒治好,死了。一是因為沒錢,二是當時醫療條件不行。要是現在,死不了。

她沒有再嫁,一直守寡,看著她的姑娘。

曾經,她懷裡也抱著一個男孩晃來晃去的,她喂他水,喂他吃的。孩子一哭,她便哄。

哄也不行,還哭,因為孩子不是她生的。

男人在外邊有了女人。

是因為感情的原因,還是因為生育的原因,還是兩者都有,現在已經無從談起,不可考證了,不過有一點可以斷定,既然她餵養這個孩子,那麼起碼長輩是已經默認了男人的行為。

後來,後來......

後來孩子送人了?或者死了?還是什麼原因,總之後面的人沒有再見到這個孩子。知道真相的人或者把這件事爛在肚子裡,或者欲言又止。

也曾想把兄弟的男孩過繼過來,什麼都說好了,還寫了合約,簽字畫押。

可這件事情做的有點晚,孩子已經十二歲了。

只在她的屋裡睡了一晚,便跑回去了,說成什麼,再也不過來睡了。

於是一切拉倒。

姑娘慢慢長大,上學了。每次估摸她下學回來,她就做好飯,站在大門口,望著孩子回來的路。天天如此。

姑娘學習很好,高中畢業,響應國家號召,留校當了老師。後來,姑娘結婚了,嫁給了一個大學生,是她的高中同學。

陸續生了三個孩子,起名叫小彬、小寶、小春。其實是二胎,小寶和小春是雙胞胎。

小彬、小寶、小春也長大了,結婚生子,各生一個,都差一歲。名字叫陽陽、泉泉、天天。

到此,她已經是四世同堂。她很滿足,希望能活到一百歲。

那年冬天,她去世了。什麼病也沒有,就是太老了。活了九十六歲。

出殯的時候,走在最前面捧遺像的是從北京回來的舅舅的孩子。我們叫表哥。捧遺像得是孫子輩,外孫,沒份。這是鄉俗。表哥很忙,知道三奶去世的消息,怕回不來。他的媽媽生氣了:“家裡出了這麼大的事情,還有什麼比這個重要的?你們必須給我回去!”

此刻,她的外孫多麼願意做她的孫子。

陽陽、泉泉、天天看到棺材,說:“太姥姥就要睡在那個大盒子裡。”

墳前立了碑,石碑上面的文章是她姑娘寫的,字是女婿寫的。是很漂亮的隸書,許多人路過都要看。

她,我們叫姥姥。

她的姑娘,我們叫媽媽。

小寶就是我。

而當年從她炕頭上逃走的那個孩子,我們叫三舅。

焯父

與姥姥相依為命的苦孩子,幸遇TA

路麗華 張莉芬

石鵬宇自幼父母離異,是姥姥一手把他拉扯大的。雖然從小父愛、母愛缺位,但在姥姥和舅舅姨姨們的照拂下,他心態陽光、積極向上,生活的磨礪使他更加堅韌、獨立。

鵬宇上高一時, 77歲的姥姥因為腦萎縮、帕金森症而變得生活不能自理。呵護了鵬宇12年之久的姥姥需要他的照顧了,但對於一個正在上高中的大孩子來說,這又談何容易。

“姥姥經常半夜起來摔東西、罵人、哭泣、抓門、抓鏡子……有時甚至會跑到我的床上大小便。”回憶過往,鵬宇表現得很自然,對於至親至愛的姥姥,他會耐心撫慰,及時清理完床品,然後,再把老人抱回她的床上,守著她直到睡熟。

有一次淩晨兩點,鵬宇還在複習功課,突然聽到開煤氣的聲音。出去一看,果然是姥姥站在煤氣灶前。過後,他暗自慶倖:“幸虧我醒著,及時制止了,不然後果不堪設想。”

最讓鵬宇無奈的,就是每每上學要走的時候。雖然姥姥已經不認得他了,但是對他有一種本能的依賴,只要看到他背起書包,就百般阻撓,又哭又鬧。2015年5月的一天早上,眼看上課的時間到了,姥姥還在糾纏著,不讓他離開,那天他遲到了一個多小時。一直在校門口等候的班主任老師張新風生氣了,“很長一段時間了,你每隔幾天就遲到一次。早上起不來,就得操點心了麼。”面對老師恨鐵不成鋼的眼神,鵬宇的眼淚順著臉頰成串地落下來。

也就是在那天,張新風才第一次知道,這個成績優秀、積極上進的孩子,孱弱的肩上居然背負著那樣沉重的擔子。

此前,張新風只知道鵬宇和姥姥一起生活,姨姨、舅舅時有關照。但對具體情況並不清楚,因為鵬宇一直表現得跟別的孩子沒什麼兩樣。“踏實、上進、自理能力強,雖然性格內斂,但在他身上絲毫看不到沮喪悲觀的情緒”,這是老師和同學對鵬宇的印象。

知道實情後,張新風很震驚,“為什麼不早點說?為什麼不申請助學金?”鵬宇輕輕地回答,“有困難我自己會克服的,把機會留給更需要幫助的同學吧。”看著他明明已經撐不住了卻仍然咬牙堅持的倔強面龐,張新風心疼得想掉淚。後來,在張老師積極爭取下,鵬宇獲得了助學金、獎學金共計6000元,緩解了他的不少壓力。

高二的第二學期,姥姥的病更重了,舅舅和姨姨們接過了照顧老人的擔子,鵬宇開始獨立居住在舅舅專門為他騰出的一處房子裡。有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鵬宇學習更加刻苦了。成績最好的一次,他居然進了全年級第8名。 “鵬宇是班裡的化學課代表,為了鍛煉學生們,有時我會讓學生們互相當老師,鵬宇講的課,深受大家好評,同學們都特別佩服他。”對自己的愛生,張新風讚不絕口,而讓她不禁掉淚的是,“這孩子承受了這個年齡不能承受之重,但他卻不以苦為苦。”

鵬宇的生活 節儉到了極致。為了攢學費,他經常不吃早飯、晚飯。長時間營養不良,身體發出了警報。 “一次上完體育課,他的手抽搐不止,把我嚇壞了。去醫院檢查,居然查出了脂肪肝。後來,經過多方諮詢,才知道這些本不該與一個年少之人關聯的症狀,是由於心理壓力過大和營養不足導致的。” 張新風說,從那時起,她覺得鵬宇的困難不能再瞞著學校了,於是把情況彙報給校領導。時間已經是2017年3月了,距離高考還有3個月時間。

“這樣優秀又懂事的孩子,咱們一起出力幫幫他吧。”榆次一中的同事們聽說後,決定先從補充營養開始幫助鵬宇。為此,辦公室的張勇軍老師每天早去學校十幾分鐘,為鵬宇煮熟雞蛋,熱好牛奶;辦公室主任李建英老師為他搭配好營養早餐,牛奶、麵包、水果、牛肉,應有盡有,她的孩子吃什麼就給鵬宇吃什麼;高三年級主任韓茂龍老師一看見食材不多了,就去採購……

每天早上榆次一中辦公樓三樓的資料室,是鵬宇吃早餐的地方。為了小心呵護他的自尊心,提前準備好早餐後,老師們就會悄然離去。等鵬宇來時,早餐已放在桌上,吃完後,他再帶門離去。直到現在,他都不知道是哪些老師在為他準備早餐,但他知道,那個辦公室的門會始終為他開著。

早餐解決了,校黨委又跟託管學校食堂的宋海剛說了鵬宇的情況。宋海剛二話不說,把一張存了1000元的就餐卡送給鵬宇。“不能因為是好心人的愛心資助,就放開了吃”,這個自律的孩子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他每天吃兩頓飯,三個月時間僅花了卡上的700元飯錢,剩下300元,他還給了宋海剛,並希望捐助給更需要幫助的人。接過這個愛心餐卡,宋海剛眼眶濕潤了,“這孩子,自己都如此艱難了,還保持著一個高尚的人格,太難得了。”

臨近高考,不少學生出現情緒波動,鵬宇也沒能例外,老師們適時加以開導。鵬宇自稱是“特立獨行的人”,有時老師講課,他在下邊做作業,語文老師畢美華予以理解,“他有自己的學習方法。”高三期間,鵬宇的成績出現兩次嚴重滑坡,物理老師雷俊利用晚自習幫他分析原因。

老師們的言傳身教,讓鵬宇深深感受到了無私奉獻的人格魅力。在6月4日舉行的班級畢業感言會上,鵬宇第一次和全班同學談起自己的家境。他認為,“這三年的高中生活改變了我很多,入校前我的人生目標就是賺很多錢。現在我的目標是提升能力,回報母校,回饋社會。”

今年高考,理綜題是公認的難。榆次一中一把手李麗萍擔心鵬宇心理上受影響,在第一時間給他發短信:上午理綜很難,理化生都難,有些題幾乎沒人能做出。要調整好心態、穩定情緒,為下午的考試做好準備,加油!感覺到鵬宇回復的短信中有低落情緒,她又及時進行疏導,“既成事實就接受它,不要干擾了大局,認真考英語。”

分數揭曉後,就報考志願問題,李麗萍、張新風等老師多次打電話、發短信與鵬宇溝通。填報志願前,老師們又專門將鵬宇約到學校進行針對性指導。

(石鵬宇,市屬重點高中榆次一中高471班,今年高考556分,超理科一本75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