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72年前,日本在湖南芷江投降!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

今天, 是值得億萬中國人民永遠銘記的日子72年前的今天, 1945年8月15日日本電臺播出了裕仁天皇親自宣讀的《終戰詔書》宣佈無條件投降

日本天皇裕仁宣佈日本正式投降

作為第一個接受日本投降代表遞交降表的城市, 芷江被稱為“受降城”。 1945年8月21日至23日, 侵華日軍投降代表抵達湖南省芷江縣向中方投降, 並在受降典禮上簽署了投降備忘錄, 這就是“芷江受降”。 當時的美軍隨軍記者用電影膠片, 記錄了“芷江受降”的全過程。

芷江, 位於湖南省西部。 境內的芷江機場是當時盟軍在遠東控制的第二大軍用機場, 是援華空軍飛虎隊的駐地, 也曾駐紮過原蘇聯援華空軍。 抗戰末期, 擔負了拱衛陪都重慶的重任。

中美空軍六架戰機前往芷江押解戰犯

受降典禮由中國陸軍總參謀部總參謀長蕭毅肅中將主持, 美軍中國戰區司令部參謀長百德諾準將坐在他的右邊。 中方和美方代表先後宣佈了要求今井武夫轉交岡村寧次的中字一號備忘錄。 備忘錄規定:在中國戰區內, 日本陸海空三軍應接受命令, 向中方指定之受降主官投降。

△今井武夫在投降書上簽字

若道中華國果亡, 除非湖南人盡死!

語出楊度《湖南少年歌》

中國歷史上, 雖戰亂頻仍, 但湖南卻長期相對寧靜。 直至近代, 洪秀全的“拜上帝會”教眾也罷, 蔣介石的北伐大軍也罷, 皆取道湖南呼嘯而過, 交戰雙方都不願選擇這裡作為決戰決勝的戰場, 更遑論作經營養息之地。

中日之戰進入相持階段之後,

湖南作為中部省份卻站到了歷史的風口浪尖上, 成為全國抗戰的中流砥柱。 這樣的歷史際遇是因為中日之戰的發展進程而出現的, 有其偶然性, 更多的還是歷史的必然。

日本是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兇惡的敵人, 其軍政當局中從來就不缺精通中國國情的飽學之士, 他們充分吸取歷史經驗制定了佔領中華全境的長期戰略。

這樣的形勢下, 湖南地位彰顯。 國民革命軍陸軍總司令部設在湘西芷江, 全國最強大的戰略集團——第九戰區的50萬大軍以湖南為根據地。 因為日軍中國派遣軍主力在武漢地區, 仍然掌握著戰略主動權, 湖南戰區的任務極其艱巨:防備日軍南下廣東, 東南方向兼顧江西戰場, 西南方向防備日軍攻入貴州進軍大後方,

此外還要與第六戰區協防日軍向西沿長江航道入川。 整個抗戰期間, 雙方共計投入20萬以上兵力參戰的大規模會戰打了二十多次, 第九戰區基本獨立進行的達8次之多, 而在湖南境內就有6次, 四勝一平一負。 經歷戰事之多, 戰績之盛, 為全國各省區所僅見。

無湘不成軍!

湖南人堅韌的的“強”勁在這樣的歷史時期又一次展露無疑, 死死克制住了日軍的凶頑。 1944年3月5日, 湖南省政府主席、第九戰區代司令長官薛岳上將在國民政府行政院會議發言中指出:“湖南省戰時對國家貢獻居全國之冠, 每年除供給軍棉7萬擔、軍布300余萬匹、軍糧1000萬石外, 尚需接濟鄰省更大更多之需求。 ”這番話令與會者全體起立, 掌聲經久不息。 日軍也有類似評價,1944年10月,日軍終於佔領長沙後,第6方面軍參謀長宮崎週一中將對司令官岡村甯次大將說:“湖南人自尊心強,排外思想旺盛,富於尚武風尚。”人稱“中國通”的岡村點頭稱是,其實他早已以軍長、派遣軍總參謀長或方面軍司令官的身份數次參與在湖南境內的會戰,對此有更深的感受。

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9月14日—10月)

日軍中國派遣軍為改善武漢地區防禦態勢,減輕來自鄂南、湘北、贛北方向的威脅並伺機擊潰國軍第九戰區主力,在岡村寧次第11軍編成下集結4個步兵師團共10萬兵力南下,首次進入湖南境內作戰。我軍寸土不讓,在湘北山地河流間頑強阻擊。是役,日軍傷亡2萬餘人,沒有達成戰役目的。

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10月1日)

為打擊國軍第九戰區主力,摧毀中國軍民的抗戰意志,日本中國派遣軍第11軍在湘北岳陽以南地區秘密集結了第3、第4、第6、第40師團和4個旅團,共計45個步兵大隊、26個炮兵大隊,總兵力達12萬餘人。我軍意識到日軍兵力抽調過度,其他駐地必然空虛,陳誠第六戰區遂猛攻宜昌以作牽制。日軍逐次撤退,在後撤途中遭到反復攻擊,損失慘重。此次會戰歷時月餘,我軍損失7萬餘人,日軍約2萬餘人,總的來說難分勝負。

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中國派遣軍為策應香港及南洋方向的作戰,於12月23日再次集結4個師團、2個旅團、3個支隊共12萬兵力,在阿南惟畿第11軍編成內從湖南岳陽南下發起攻擊,意在牽制第九戰區部隊,使其不得南下廣東。我軍一線部隊根據事先反復研討的戰法,依託陣地逐次抵抗,誘敵深入,使日軍誤以為防守空虛,遂進入長沙城內,卻始終無法攻克國軍第10軍頑強堅守的核心陣地。我軍反擊部隊則逐漸對日軍進行合圍,切斷其後勤補給線。日軍清醒後開始退卻,我軍則連續開展阻擊、截擊、尾擊作戰,窮追不捨,對幾乎彈盡糧絕的日軍予以重大殺傷。至1942年1月15日,日軍退過新牆河,恢復戰前態勢。是役,我軍堪稱全勝,共斃傷俘日軍56000多人,是日軍偷襲珍珠港後全世界範圍內盟軍第一次決定性的勝利,引起巨大國際反響。

常德會戰(1943年11月2日—12月)

日軍發起此次會戰的目的仍是擊潰第九戰區主力,為此在第11軍(司令官橫山勇)編成內集結了5個完整的步兵師團以及從另外4個師團抽調的相當於3個旅團的步兵部隊,共計兵力15萬人,其規模為武漢會戰以來最大的一次。常德之得失成為整個會戰的關鍵,這實際上又成了兵力和意志的比拼。是役,日軍僅陣亡便超過1萬人。有評論說,這是武漢會戰以來我軍“最有意義的一次勝利”。

長衡會戰(1944年5月—8月)

此次會戰是日軍發起的投入總兵力達65萬人的豫湘桂會戰的一部分,其總的戰略意圖是打通大陸交通線,摧毀湘西南、桂北的中美空軍基地。雖然很快攻陷長沙,直逼衡陽城下,我軍主力仍得以基本成建制地轉入週邊。之後,號稱“泰山軍”的國軍第10軍孤軍奮戰,在衡陽進行了不可思議的長達48天的抵抗,大量殺傷日軍。但衡陽最終失守,日軍在傷亡22000人後完成既定戰略目標。

湘西會戰(1945年4月—6月)

又稱雪峰山會戰或芷江會戰,是日軍在中國戰場發動的最後一次攻勢。日軍為此集結了5個師團的部隊,直接參戰兵力8萬人,目標是維護衡陽至桂林的鐵路線,佔領或摧毀芷江機場。十四年抗戰打到1945年,中國人民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大陸戰場上,中美空軍已經取得制空權,雖然數量有限,但不再有日軍狂轟濫炸的情況出現;中印公路開通,每月運抵昆明的美援物資在6萬噸以上。在豫湘桂會戰結束後的半年裡,日軍一直無力發起新的戰事,我軍抓緊時間按新式建軍思想整編訓練。

兩個月後,1945年8月21日,日軍代表進入了芷江縣城,但他們沒有攜帶武器,更不是佔領者,而是簽訂投降書。歷時十四年、傷亡數千萬人的抗日戰爭終於就此落下帷幕。

這歷經艱辛的十四年

是中華民族用鮮血和生命譜寫的壯歌

而湖南戰場就是其中最輝煌的樂章

那恥辱的歷史

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

銘記今日

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

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承受了日本法西斯的種種暴行,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中國超過3500萬軍民傷亡。轟炸、屠殺、活埋、強姦、活體實驗……日本侵略者甚至連孩子都不放過!直到今天,日本右翼仍試圖為戰爭翻案!

光明重來的日子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記憶中的“8·15”日本投降日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援助協會目前登記在冊在世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僅剩130位左右,其中年齡最大的已超過百歲。這些耄耋老人至今仍難以忘懷72年前,得知日本投降那一刻的複雜心情。

如果“12·13”標誌著被黑暗吞噬,那麼“8·15”則意味著光明重來

1945年8月15日,日本的裕仁天皇宣佈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伍正禧看見日本兵當街跪下痛哭,當時不敢相信

日本人聽到天皇宣佈投降的廣播後下跪

1937年12月,13歲的伍正禧和一家十口人避難于國際安全區,然而安全區並不安全,3個哥哥與1個叔叔被日軍抓走後槍殺,臥病在床的爺爺被日軍連刺三刀身亡,奶奶被打傷,表娘也被日軍強姦。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伍正禧老人

“我爺爺雙目失明,當時躺在床上,他聽不懂日本兵的話,就被日軍連捅三刀,刺刀捅在胸部和大腿,當即死亡。我恨日本人!”伍正禧說。

老照片記錄下的浩劫

1945年8月15日,伍正禧在自家經營的老虎灶(開水房)幹活,巷子裡日本藥房的收音機開得很響,整條巷子都聽得見。一個男人用日語念著什麼,語調緩慢。他起初沒有在意,但從櫃檯望出去,開店的日本人齊刷刷跪在店門口,穿和服的日本婦女也不例外。他又跑到巷子外的大街上,看見穿軍裝的日本兵也當街跪下,有的還在哭。

日本軍官投降

“當時就有個在日本藥房工作的中國女工跑回來,一路喊‘投降了,鬼子投降了!’我當時嚇了一跳,有點不敢相信。”伍正禧說,當時日本兵手裡還有武器,中國人雖然高興但也沒敢做什麼。幾天以後,附近的日本商店悉數關張。巷子裡傳聞,有人在日軍營房裡看見,日本兵用刺刀把軍馬全部戳死,有的還剖腹自殺。

電臺和記者等待日本投降條款消息

今年已經92歲的伍正禧是個剛烈的老人,他至今仍然生活在當年發生慘案的地方。說起心願,他說:“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日本政府真誠道歉,而不是一次次的歪曲和否認史實。”

岑洪桂

我們勝利的那一刻,應該被記住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岑洪桂老人

92歲的倖存者岑洪桂回憶,1937年12月侵華日軍攻佔南京時,他在漢中門外城牆根的家被日軍燒了,他被日軍士兵推入火海,腿部燒傷,至今留有傷疤,未滿2歲的弟弟被活活燒死。

“我直到今天還能想起來那片火海,我跑出來的時候,弟弟離我只有幾十米,日本兵就是不讓我把他抱出來,眼看著火燒了一會,就沒有哭聲了。”岑洪桂說完,沉默了很久。

岑洪桂老人腿上被燒傷的疤痕

1945年8月15日,正在南京打工的岑洪桂從一個當兵的老鄉那裡得知了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大家都拍手叫好,非常興奮。他一下子就想起了自己的小弟,特別想把這個消息告訴他,讓他安息。

“當年的經歷想起來就非常痛苦,我們勝利的那一刻應該被記住。”岑洪桂老人感慨地說,沒有當年的浴血奮戰取得的勝利,就不會有現在的和平以及幸福的生活。

2013年,岑洪桂老人受日本熊本縣日中友好協會邀請,前往熊本、長崎、福岡等地進行證言。“普通民眾還是好的,除了少部分頑固派。每次碰到這種否認歷史的人,我都會說請他到南京來看看,到大屠殺紀念館看看現實,看看那些成堆的白骨!”

昨日

“慰安婦”題材電影《二十二》上映

但是排片量並不高

這樣一部難得一見的作品

希望大家都能走進影院

去支持這部電影

今天,祭奠同胞,傳播真相,

勿忘國恥,吾輩自強

-THE END-

- 歡迎團子們下方留言 轉發 -

責任編輯丨麅子君 校對審稿丨江湖人稱力哥

戳進原文~~小夥伴們都在這裡了~

噓……這個小秘密我只告訴你

日軍也有類似評價,1944年10月,日軍終於佔領長沙後,第6方面軍參謀長宮崎週一中將對司令官岡村甯次大將說:“湖南人自尊心強,排外思想旺盛,富於尚武風尚。”人稱“中國通”的岡村點頭稱是,其實他早已以軍長、派遣軍總參謀長或方面軍司令官的身份數次參與在湖南境內的會戰,對此有更深的感受。

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9月14日—10月)

日軍中國派遣軍為改善武漢地區防禦態勢,減輕來自鄂南、湘北、贛北方向的威脅並伺機擊潰國軍第九戰區主力,在岡村寧次第11軍編成下集結4個步兵師團共10萬兵力南下,首次進入湖南境內作戰。我軍寸土不讓,在湘北山地河流間頑強阻擊。是役,日軍傷亡2萬餘人,沒有達成戰役目的。

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10月1日)

為打擊國軍第九戰區主力,摧毀中國軍民的抗戰意志,日本中國派遣軍第11軍在湘北岳陽以南地區秘密集結了第3、第4、第6、第40師團和4個旅團,共計45個步兵大隊、26個炮兵大隊,總兵力達12萬餘人。我軍意識到日軍兵力抽調過度,其他駐地必然空虛,陳誠第六戰區遂猛攻宜昌以作牽制。日軍逐次撤退,在後撤途中遭到反復攻擊,損失慘重。此次會戰歷時月餘,我軍損失7萬餘人,日軍約2萬餘人,總的來說難分勝負。

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中國派遣軍為策應香港及南洋方向的作戰,於12月23日再次集結4個師團、2個旅團、3個支隊共12萬兵力,在阿南惟畿第11軍編成內從湖南岳陽南下發起攻擊,意在牽制第九戰區部隊,使其不得南下廣東。我軍一線部隊根據事先反復研討的戰法,依託陣地逐次抵抗,誘敵深入,使日軍誤以為防守空虛,遂進入長沙城內,卻始終無法攻克國軍第10軍頑強堅守的核心陣地。我軍反擊部隊則逐漸對日軍進行合圍,切斷其後勤補給線。日軍清醒後開始退卻,我軍則連續開展阻擊、截擊、尾擊作戰,窮追不捨,對幾乎彈盡糧絕的日軍予以重大殺傷。至1942年1月15日,日軍退過新牆河,恢復戰前態勢。是役,我軍堪稱全勝,共斃傷俘日軍56000多人,是日軍偷襲珍珠港後全世界範圍內盟軍第一次決定性的勝利,引起巨大國際反響。

常德會戰(1943年11月2日—12月)

日軍發起此次會戰的目的仍是擊潰第九戰區主力,為此在第11軍(司令官橫山勇)編成內集結了5個完整的步兵師團以及從另外4個師團抽調的相當於3個旅團的步兵部隊,共計兵力15萬人,其規模為武漢會戰以來最大的一次。常德之得失成為整個會戰的關鍵,這實際上又成了兵力和意志的比拼。是役,日軍僅陣亡便超過1萬人。有評論說,這是武漢會戰以來我軍“最有意義的一次勝利”。

長衡會戰(1944年5月—8月)

此次會戰是日軍發起的投入總兵力達65萬人的豫湘桂會戰的一部分,其總的戰略意圖是打通大陸交通線,摧毀湘西南、桂北的中美空軍基地。雖然很快攻陷長沙,直逼衡陽城下,我軍主力仍得以基本成建制地轉入週邊。之後,號稱“泰山軍”的國軍第10軍孤軍奮戰,在衡陽進行了不可思議的長達48天的抵抗,大量殺傷日軍。但衡陽最終失守,日軍在傷亡22000人後完成既定戰略目標。

湘西會戰(1945年4月—6月)

又稱雪峰山會戰或芷江會戰,是日軍在中國戰場發動的最後一次攻勢。日軍為此集結了5個師團的部隊,直接參戰兵力8萬人,目標是維護衡陽至桂林的鐵路線,佔領或摧毀芷江機場。十四年抗戰打到1945年,中國人民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大陸戰場上,中美空軍已經取得制空權,雖然數量有限,但不再有日軍狂轟濫炸的情況出現;中印公路開通,每月運抵昆明的美援物資在6萬噸以上。在豫湘桂會戰結束後的半年裡,日軍一直無力發起新的戰事,我軍抓緊時間按新式建軍思想整編訓練。

兩個月後,1945年8月21日,日軍代表進入了芷江縣城,但他們沒有攜帶武器,更不是佔領者,而是簽訂投降書。歷時十四年、傷亡數千萬人的抗日戰爭終於就此落下帷幕。

這歷經艱辛的十四年

是中華民族用鮮血和生命譜寫的壯歌

而湖南戰場就是其中最輝煌的樂章

那恥辱的歷史

中國人民永遠不會忘記!

銘記今日

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

抗日戰爭中,中國人民承受了日本法西斯的種種暴行,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中國超過3500萬軍民傷亡。轟炸、屠殺、活埋、強姦、活體實驗……日本侵略者甚至連孩子都不放過!直到今天,日本右翼仍試圖為戰爭翻案!

光明重來的日子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記憶中的“8·15”日本投降日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援助協會目前登記在冊在世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僅剩130位左右,其中年齡最大的已超過百歲。這些耄耋老人至今仍難以忘懷72年前,得知日本投降那一刻的複雜心情。

如果“12·13”標誌著被黑暗吞噬,那麼“8·15”則意味著光明重來

1945年8月15日,日本的裕仁天皇宣佈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伍正禧看見日本兵當街跪下痛哭,當時不敢相信

日本人聽到天皇宣佈投降的廣播後下跪

1937年12月,13歲的伍正禧和一家十口人避難于國際安全區,然而安全區並不安全,3個哥哥與1個叔叔被日軍抓走後槍殺,臥病在床的爺爺被日軍連刺三刀身亡,奶奶被打傷,表娘也被日軍強姦。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伍正禧老人

“我爺爺雙目失明,當時躺在床上,他聽不懂日本兵的話,就被日軍連捅三刀,刺刀捅在胸部和大腿,當即死亡。我恨日本人!”伍正禧說。

老照片記錄下的浩劫

1945年8月15日,伍正禧在自家經營的老虎灶(開水房)幹活,巷子裡日本藥房的收音機開得很響,整條巷子都聽得見。一個男人用日語念著什麼,語調緩慢。他起初沒有在意,但從櫃檯望出去,開店的日本人齊刷刷跪在店門口,穿和服的日本婦女也不例外。他又跑到巷子外的大街上,看見穿軍裝的日本兵也當街跪下,有的還在哭。

日本軍官投降

“當時就有個在日本藥房工作的中國女工跑回來,一路喊‘投降了,鬼子投降了!’我當時嚇了一跳,有點不敢相信。”伍正禧說,當時日本兵手裡還有武器,中國人雖然高興但也沒敢做什麼。幾天以後,附近的日本商店悉數關張。巷子裡傳聞,有人在日軍營房裡看見,日本兵用刺刀把軍馬全部戳死,有的還剖腹自殺。

電臺和記者等待日本投降條款消息

今年已經92歲的伍正禧是個剛烈的老人,他至今仍然生活在當年發生慘案的地方。說起心願,他說:“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日本政府真誠道歉,而不是一次次的歪曲和否認史實。”

岑洪桂

我們勝利的那一刻,應該被記住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岑洪桂老人

92歲的倖存者岑洪桂回憶,1937年12月侵華日軍攻佔南京時,他在漢中門外城牆根的家被日軍燒了,他被日軍士兵推入火海,腿部燒傷,至今留有傷疤,未滿2歲的弟弟被活活燒死。

“我直到今天還能想起來那片火海,我跑出來的時候,弟弟離我只有幾十米,日本兵就是不讓我把他抱出來,眼看著火燒了一會,就沒有哭聲了。”岑洪桂說完,沉默了很久。

岑洪桂老人腿上被燒傷的疤痕

1945年8月15日,正在南京打工的岑洪桂從一個當兵的老鄉那裡得知了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的消息。大家都拍手叫好,非常興奮。他一下子就想起了自己的小弟,特別想把這個消息告訴他,讓他安息。

“當年的經歷想起來就非常痛苦,我們勝利的那一刻應該被記住。”岑洪桂老人感慨地說,沒有當年的浴血奮戰取得的勝利,就不會有現在的和平以及幸福的生活。

2013年,岑洪桂老人受日本熊本縣日中友好協會邀請,前往熊本、長崎、福岡等地進行證言。“普通民眾還是好的,除了少部分頑固派。每次碰到這種否認歷史的人,我都會說請他到南京來看看,到大屠殺紀念館看看現實,看看那些成堆的白骨!”

昨日

“慰安婦”題材電影《二十二》上映

但是排片量並不高

這樣一部難得一見的作品

希望大家都能走進影院

去支持這部電影

今天,祭奠同胞,傳播真相,

勿忘國恥,吾輩自強

-THE END-

- 歡迎團子們下方留言 轉發 -

責任編輯丨麅子君 校對審稿丨江湖人稱力哥

戳進原文~~小夥伴們都在這裡了~

噓……這個小秘密我只告訴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