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盤點:中國古代史上十大最經典戰役

10、釣魚城之戰——攻不破的堅固堡壘, 固城堅守的典範

主要相關人物:蒙哥、王堅

在蒙、宋聯合滅金後, 西元1235年, 宋、蒙戰爭全面爆發……西元1242年,

宋理宗派率立戰功的餘玠入蜀主政, 餘玠上任後積極構築了以釣魚城為中心的山城防禦體系……西元1251年, 驍勇善戰的蒙哥(拖雷的長子)登上大汗寶座……1257年, 蒙哥決定發動大規模的滅宋戰爭, 他親自率蒙軍主力攻四川……1258年秋, 蒙哥率軍4萬, 與蜀中蒙軍匯合, 分三路入蜀……一路勢如破竹, 1259年2月, 蒙哥親統諸軍兵臨釣魚城下, 7日, 開始攻城, 但由於防守嚴密, 屢攻不破……4月, 下了持續20來天的雨, 雨停後, 蒙軍重點進攻護國門, 一度攻上外城, 但還是被頑強的宋軍民打退……5個月, 釣魚城守軍在王堅的率領下頑強固守, 加上釣魚城內可自給自足, 釣魚城越發顯得高不可攀……其間, 曾有人建議蒙哥繞開此城, 以少量之兵牽制, 而順江東進, 但心高氣傲的蒙哥和眾將哪裡聽得進去……隨著久攻不克,
飽受酷暑、疾病困擾的蒙軍損失慘重, 加上愛將病死, 氣急敗壞的蒙哥病倒在釣魚城下(病?受傷??不詳……)……7月, 蒙軍開始撤退, 蒙哥死于回軍途中………………

9、城濮之戰——“退避三舍, 後發制人”

主要相關人物:晉文公、尹子玉

春秋時期,

晉、楚作為兩個強大的諸侯國, 為成為中原霸主展開了一場戰略決戰……導火索是曾在“泓水之戰”中戰敗而歸附楚國的宋國, 西元前634年, 因為宋國看晉國崛起便轉而依附晉的保護, 從而導致楚起兵攻宋, 晉便借次機會與楚決戰……西元前633年冬, 楚率領鄭、陳等多國聯軍圍困宋都商丘, 宋趕忙向晉求救, 晉文公遂於西元前632年1月親統大軍, 渡過黃河進攻衛、曹(楚的保護國), 以迫使楚北上, 但楚不為所動……晉文公見此情況, 一面用佔領的衛、曹領土分給宋一部分以堅定宋抗楚的決心, 一面又利用外交手段挑撥齊、秦與楚的關係。 逐漸掌握的戰爭的主動權……逐漸被動的楚軍在其統帥子玉的驕傲自負下, 還是要與晉決戰, 氣勢洶洶殺奔曹境內的晉軍,
晉文公為避開楚軍的鋒芒, 以還早年欠楚國人情為藉口, 退避三舍, 以逸待勞。 子玉見勢一直追到城濮, 晉軍在此與齊、秦、宋諸國軍隊會合, 決戰一觸即發……西元前632年4月4日, 一場晉、楚間的戰車大會戰開始了, 晉先是擊潰了戰了最差的陳、蔡軍, 接著又佯裝敗退, 誘敵深入, 子玉果然盲目出擊, 左、右軍均被圍殲, 不得已, 子玉只好引中軍撤退……不久, 子玉自殺……城濮之戰便以晉軍的獲勝落下了帷幕, 經此一戰, 也使晉文公登上了中原霸主的寶座…………

8、淝水之戰——以少勝多, 亂中取勝

主要相關人物:謝玄、謝石、苻堅

西元316年, 西晉滅亡, 第二年, 晉琅琊王司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晉……西元383年8月, 統一了北方的苻堅不顧群臣的諫阻, 親率前秦大軍90萬南下, 殺奔東晉……東晉遂派謝石為大都督, 謝玄為前鋒都督, 率軍近10萬禦敵……11月, 謝玄率兵在洛澗大敗前秦軍, 挫敵銳氣……

由於力量懸殊, 兵少糧缺, 必須速戰, 所以謝玄派使者激苻堅決戰, 要其軍後退, 待晉軍渡過淝水後決戰。 苻堅見有“半渡而擊”的機會, 欣然答應……本來前秦就士氣低落、內部不穩、陣勢很亂,這一退便無法收拾,結果在內奸朱序高呼“秦軍敗了”聲中前秦士兵紛紛逃命,亂成一團,此時東晉軍趁勢搶渡淝水,猛攻敵軍……就這樣,90萬前秦的烏合之眾全線崩潰……連苻堅也中箭負傷,狼狽逃走…………

7、钜鹿之戰——“破釜沉舟”,狹路相逢勇者勝

主要相關人物:項羽、章邯、王離

秦末,隨著西元前209年爆發的陳勝、吳廣農民起義,各地曾被滅國的紛紛起兵反秦,項梁、項羽便是其中之一……當然秦也進行了殘酷的鎮壓,在秦大將章邯的鎮壓下各地義軍紛紛失敗……北方的趙軍被章邯、王離的40萬大軍圍在钜鹿,趙王歇向楚懷王求救,楚軍統帥部遂決定,命宋義、項羽、范增率楚軍主力5萬余人北上救趙……西元前207年10月,楚軍抵達安陽,但膽怯的主帥宋義不敢繼續進兵,還置酒尋歡……性情剛烈的項羽忍無可忍,在據理力爭無效後誅殺了宋義,諸將遂擁戴他為主將……此時,钜鹿城中已危在旦夕,儘管燕、齊、魏等援軍已到位,但卻因畏懼而互相觀望,唯有項羽決心與秦決戰……12月,楚軍進抵漳水南岸,項羽一面派英布等率2萬人截斷秦軍糧道,切斷王離與章邯的連系,一面親率主力與王離的20萬大軍決戰,在進軍前命全軍只代3天的乾糧,並渡河後沉掉所有船隻……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敵軍猛撲過去,楚軍各個奮勇死戰,九戰九捷,大敗秦軍……此時見大局已定,各國援軍便一擁而上,終於徹底擊潰了秦軍……接著不久,被圍的章邯也向項羽無條件投降……此戰之後,秦的滅亡便只是時間問題了……

6、順昌、郾城、穎昌之戰——抗金名將們上演的連環好戲

主要相關人物:劉琦、岳飛、岳雲、楊再興、兀術

西元1127年,金朝統治者滅亡北宋後,不斷南下侵擾,但南宋的統治者只一味退讓、妥協,使得金軍越發倡狂……西元1140年5月,金經過一年的準備,撕碎南宋統治者苟且偷安的幻想,兵分四路大舉南下攻宋……新任東京(即開封)副留守的劉琦率領軍隊不到2萬前往東京途中,剛到順昌便傳來了東京陷落的消息……5月25日,劉琦率軍擊敗金數千遊騎,首戰告捷。29日,金軍3萬四面圍城,劉琦在固守後還主動出擊,乘夜派500壯士冒著雷雨突入敵營,殺得金軍大亂……使敵被迫退卻……金國大將兀術見狀,親率精兵10余萬日夜兼程,7天便達順昌城下,打算用他的王牌“拐子馬”攻城,劉琦鑒於形勢決定背水決一死戰……兀術見順昌城池簡陋便輕敵狂妄,加上劉琦用計散佈自己貪圖安樂的謠言,進一步麻痹兀術,兀術果然決定輕裝急進……6月9日,金軍在人困馬乏之下便發起總攻,但均被順昌軍民頑強擊退,只好立營休息……劉琦主動出擊突擊金營,為了拖垮敵軍,劉琦不論日曬、暴雨不斷派人輪番襲擾敵軍……12日,兀術在久攻不下,只好引兵退走,劉琦趁機全軍出動,追擊並又大敗金軍……順昌之戰以南宋大勝結束……接著,南宋名將岳飛的反擊也隨之開始了,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嶽飛的岳家軍連戰連捷,嶽飛為了誘敵決戰,遂集結主力于穎昌地區,自親率輕騎駐守郾城……7月,金兀術挑1.5萬精騎自北向郾城壓來,嶽飛命其子岳雲和楊再興出戰,嶽軍每人持三件武器——麻紮刀、提刀和大斧,沖入敵陣,上砍敵人,下砍馬足,岳雲、楊再興更是奮勇當先,戰鬥一直持續到黃昏,金終於支持不住撤退……但兀術並不死心,10日,增兵準備再戰,嶽飛當即親率騎兵出擊,大敗金軍……兀術不甘心失敗,又集結了號稱12萬的兵力進到郾城、穎昌之間的臨穎,7月13日,張憲奉命率大軍向臨穎進發,前哨楊再興等300騎當抵達臨穎南的小商橋時,猝然與兀術的大軍遭遇,儘管眾寡懸殊,但楊再興毫無懼色,率眾死戰,僅殺敵便有2000人,最後全部慘烈戰死……14日,張憲的大軍趕到,擊退了金軍……同日,兀術親率3萬騎兵、10萬步兵又向穎昌殺來,此時前來增援的岳雲與老將王貴等,出城與敵決戰,嶽雲自率800騎,反復衝擊突入敵陣,身受百餘處創傷,浴血奮戰到正午,終於大敗金軍……接著,嶽飛又乘勝追擊,在離開封僅20公里的朱仙鎮擊潰金軍……至此,反攻中原的戰爭取得了重大勝利……但,後來,不提也罷……………

 5、官渡之戰——以少勝多的經典之作

主要人物:曹操、袁紹、許攸

西元199年6月,袁紹選精兵10萬,戰馬萬匹,準備南下與曹操逐鹿中原。曹操得知後積極部署迎戰,並於12月擊滅劉備,解除了後顧之憂……西元200年2月,袁紹向黎陽進軍尋機與曹操決戰,並派顏良領兵攻白馬。4月,曹操親領兵北上解白馬之圍,前鋒關羽、張遼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潰了顏良軍,顏良也成了刀下之鬼……接著在西退之時,文醜與劉備率兵追至,曹操此時只有600騎,而袁軍則5、6千之眾,曹操即令軍士將輜重丟棄道旁,袁軍紛紛哄搶財物,曹操乘亂攻擊,終於擊敗袁軍,殺了文醜,順利退回官渡……8月,袁軍主力進抵官渡,雙方互有攻守,相持達3個月之久,但曹軍處境因糧少而越發困難,恰在此時,袁紹的謀士許攸來降,並獻計襲取袁軍由淳於瓊把守的屯糧之所——烏巢,曹操遂親率5000步騎乘夜火燒烏巢……袁紹聞訊,只派少部分部隊增援烏巢,自己則率主力猛攻曹營,但早有準備的曹營哪裡攻得破……曹操在大破增援的袁軍後,燒了烏巢的全部糧草……消息傳來,袁軍大亂,曹軍趁勢出擊,大敗袁軍,袁紹只帶800騎逃回河北……官渡之戰的勝利,為曹操平定北方奠定了不可撼動的基礎……

4、井陘之戰——“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

主要相關人物:韓信、陳餘

西元前205年,劉邦在彭城慘敗給項羽,處境一度十分困難,便採納張良建議,命大將韓信率軍開闢北方戰場……西元204年,在韓信滅了魏王豹,又平定了代國後,劉邦便將他的精兵調走與項羽交鋒。10月,韓信統率3萬新兵東進擊趙,趙王歇聞訊即遣陳餘率兵20萬集結井陘口(太行山著名關隘)防守……謀士李左車曾建議防守以拖垮韓信,但剛愎自用的陳餘並未採納……韓信見趙有輕敵情緒,便決定出奇制勝,他先挑選2千輕騎潛伏在趙營側翼,接著命1萬人乘夜色偷偷越過井陘口,到綿蔓水東岸“背水”列陣,此舉更增長了趙軍的輕敵情緒……決戰之日,韓信先親率漢軍出擊,敵果然離營迎戰,在拼殺一陣後,韓信佯裝敗退,與“背水陣”匯合,陳余、趙王歇遂揮軍追擊,猛攻背水陣,但以無路可退的漢軍拼死抵抗,結果趙軍久攻不克,只好退兵,但此時趙營早已被韓信的2千輕騎佔領,趙軍頓時大亂,韓信當即指揮全線反擊……趙軍潰敗,陳餘被殺,趙王歇被擒……至此,井陘之戰便以韓信的大獲全勝收場………

3、赤壁之戰——以弱勝強,水戰、火攻之典範

主要相關人物:周瑜、曹操、黃蓋

在官渡勝利後不久,曹操基本統一了北方,但對於雄心勃勃的曹操來說當然遠遠不夠,為實現“天下混一”的偉業,西元208年7月,曹操親統大軍南下,在擊潰劉備後,不戰而降了劉琮(劉表次子)從而占了荊州,至此兵力已達約23萬之眾……接二連三的勝利,使曹操未能聽取謀士賈詡鞏固修養的建議,而決定繼續攻吳……此時,在魯肅、諸葛亮的努力下,孫、劉聯盟形成,同時在周瑜等力排張昭為代表的投降主張下,10月,孫權命周瑜統率精兵3萬,先與劉備會師,而後繼續進發,在赤壁與曹操打了個遭遇戰,使曹軍受挫,退回長江北岸,隔江對峙形成……不久,周瑜利用曹操輕敵的弱點,先讓大將黃蓋“苦肉計”詐降,接著,在東南風大作之夜,令黃蓋以前往投降為名,率數十艘裝滿易燃物的艦船,直沖曹軍水寨,等曹操看見一個個火球沖來,阻止已為時已晚,加上曹軍的船隻均用鐵鍊連接,無法躲避,結果霎時便一片火海……此時,孫、劉聯軍全線出擊,一舉擊潰了已亂作一團的曹操大軍,也擊潰了曹操統一中國的夢想。接著,在孫、劉聯軍的窮追猛打下,曹操勉強逃回了北方……此戰後不久,三足鼎立之勢形成了………

2、桂陵、馬陵之戰——“圍魏救趙”、“避實就虛”、“減灶誘敵”……,智謀的精彩對決

主要相關人物:孫臏、田忌、龐涓

戰國中期,魏國在李悝、吳起等賢士推行的改革下,逐漸強大起來,魏惠王繼位後更是積極推行擴張政策,這當然損害了其它大國的利益,矛盾激化……

西元前356年,趙國與宋結好,這引來齊惠王的不滿。西元前354年,趙攻打依附魏的衛國,迫使其臣服,於是魏便以此為藉口,出兵包圍了趙國都邯鄲……鑒於局勢危急,趙遂於西元前353年向齊求援(齊、趙有同盟關係),齊王聽從段幹朋的建議,先只用少量兵攻魏的襄陵,牽制敵軍,坐山觀虎鬥……其間,由於魏樹敵太多,各個大國也紛紛襲擾魏國邊境……在魏圍邯鄲一年有餘後,齊見時機成熟,遂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孫臏鑒於形勢,提出“批亢倒虛”、圍魏救趙之策,田忌虛心接受,向魏都大樑進軍……剛剛攻克邯鄲的魏軍見狀,不得不由龐涓率主力回救,而只留少量兵力守歷盡艱辛才得到的勝利果實……此時,齊軍早以等候在桂陵地區,魏軍由於長期征戰,加上長途跋涉,面對士氣旺盛的齊軍的截擊,完全陷入被動挨打的困境,不僅遭到重創,連邯鄲也得而復失……魏國此戰慘敗後,仍有相當的實力。西元前342年,魏又發兵攻“兄弟之邦”——韓國(本是“晉”根生),弱小的韓國遂向齊求救,齊王聽取孫臏的建議,先口頭答應救韓,待兩敗俱傷時再出兵……魏雖受到竭力抵抗,但仍五戰五勝,此時韓再次向齊告急,齊威王見時機成熟,遂命田忌、孫臏率軍出擊……魏見齊又從中作梗,惱怒之餘便將兵鋒轉而指向齊國,魏王命太子申、龐涓領兵10萬,氣勢洶洶向齊軍殺來,孫臏見魏軍雖強悍但輕敵的弱點,便佯裝撤退,通過“減灶”迷惑誘敵,並在地勢險阻的馬陵布下了伏兵,一舉擊潰了魏軍……龐涓兵敗自殺,太子申被俘……從此,魏國開始陷入了衰落……

1、柏舉之戰——“千里破楚、五戰入郢”,擊破強國的典範

主要相關人物:孫武、伍子胥、闔閭、囊瓦

春秋末期,南方的吳國在吳王闔閭勵精圖治,並大膽任用伍子胥、孫武等外來人才下,漸漸成為新興的強國,不可避免地與同是南方強國的楚國矛盾激化……早在西元前384年開始,兩國接連發生了10餘次戰爭,吳勝多負少,漸漸趨於主動地位,但驍勇善戰的楚國依然相當強大……西元512年,闔閭首次提出大舉攻楚,被孫武以時機不成熟為由勸阻,不過吳國高明之處在於,並不是坐等機會到來,而是主動創造機會,先是伐滅了楚國的附屬小國,接著又採用伍子胥的“疲楚誤楚”戰略,將軍隊分三支,輪番出擊,騷擾楚軍,不僅使楚軍疲於奔命,還麻痹了對手,使其以為只是“騷擾”而已,此舉實行了達6年之久……西元506年秋,楚攻蔡國,導致蔡和唐兩國與吳結盟,由於兩國位於楚的戰略要地,所以吳便在這年冬,闔閭與伍子胥、孫武等率傾國之兵3萬,在兩國同盟的幫助下順利“以迂為直”地突入楚國腹地,楚軍在囊瓦的率領下被動地倉促應戰,兩軍隔漢水對峙……貪功的囊瓦不等楚將沈尹戍軍到來,便擅自出擊。看到渡過漢水的楚軍,吳軍遂採取後退誘敵,並不時以小勝挫敵士氣,11月19日,吳軍終於在柏舉停住,列陣迎戰疲憊的楚軍,在闔閭弟弟夫概5千所部奮勇衝擊下,大勝楚軍。囊瓦棄軍逃跑……楚軍主力向西潰逃,吳遂實施追擊,並在柏舉西南的清發水,再次給予渡河逃命的楚軍以重創……接著又追上休息的敵軍殘部,再破之……並與回救的沈尹戍部遭遇,經過激烈的反復拼殺,終於再大破之,楚將沈尹戍戰死……至此,楚軍全線崩潰,吳軍便長驅直入,於11月29日,一舉攻克了楚都——郢……柏舉之戰便以吳的輝煌勝利落下了帷幕,同時也為吳的中原爭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欣然答應……本來前秦就士氣低落、內部不穩、陣勢很亂,這一退便無法收拾,結果在內奸朱序高呼“秦軍敗了”聲中前秦士兵紛紛逃命,亂成一團,此時東晉軍趁勢搶渡淝水,猛攻敵軍……就這樣,90萬前秦的烏合之眾全線崩潰……連苻堅也中箭負傷,狼狽逃走…………

7、钜鹿之戰——“破釜沉舟”,狹路相逢勇者勝

主要相關人物:項羽、章邯、王離

秦末,隨著西元前209年爆發的陳勝、吳廣農民起義,各地曾被滅國的紛紛起兵反秦,項梁、項羽便是其中之一……當然秦也進行了殘酷的鎮壓,在秦大將章邯的鎮壓下各地義軍紛紛失敗……北方的趙軍被章邯、王離的40萬大軍圍在钜鹿,趙王歇向楚懷王求救,楚軍統帥部遂決定,命宋義、項羽、范增率楚軍主力5萬余人北上救趙……西元前207年10月,楚軍抵達安陽,但膽怯的主帥宋義不敢繼續進兵,還置酒尋歡……性情剛烈的項羽忍無可忍,在據理力爭無效後誅殺了宋義,諸將遂擁戴他為主將……此時,钜鹿城中已危在旦夕,儘管燕、齊、魏等援軍已到位,但卻因畏懼而互相觀望,唯有項羽決心與秦決戰……12月,楚軍進抵漳水南岸,項羽一面派英布等率2萬人截斷秦軍糧道,切斷王離與章邯的連系,一面親率主力與王離的20萬大軍決戰,在進軍前命全軍只代3天的乾糧,並渡河後沉掉所有船隻……然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敵軍猛撲過去,楚軍各個奮勇死戰,九戰九捷,大敗秦軍……此時見大局已定,各國援軍便一擁而上,終於徹底擊潰了秦軍……接著不久,被圍的章邯也向項羽無條件投降……此戰之後,秦的滅亡便只是時間問題了……

6、順昌、郾城、穎昌之戰——抗金名將們上演的連環好戲

主要相關人物:劉琦、岳飛、岳雲、楊再興、兀術

西元1127年,金朝統治者滅亡北宋後,不斷南下侵擾,但南宋的統治者只一味退讓、妥協,使得金軍越發倡狂……西元1140年5月,金經過一年的準備,撕碎南宋統治者苟且偷安的幻想,兵分四路大舉南下攻宋……新任東京(即開封)副留守的劉琦率領軍隊不到2萬前往東京途中,剛到順昌便傳來了東京陷落的消息……5月25日,劉琦率軍擊敗金數千遊騎,首戰告捷。29日,金軍3萬四面圍城,劉琦在固守後還主動出擊,乘夜派500壯士冒著雷雨突入敵營,殺得金軍大亂……使敵被迫退卻……金國大將兀術見狀,親率精兵10余萬日夜兼程,7天便達順昌城下,打算用他的王牌“拐子馬”攻城,劉琦鑒於形勢決定背水決一死戰……兀術見順昌城池簡陋便輕敵狂妄,加上劉琦用計散佈自己貪圖安樂的謠言,進一步麻痹兀術,兀術果然決定輕裝急進……6月9日,金軍在人困馬乏之下便發起總攻,但均被順昌軍民頑強擊退,只好立營休息……劉琦主動出擊突擊金營,為了拖垮敵軍,劉琦不論日曬、暴雨不斷派人輪番襲擾敵軍……12日,兀術在久攻不下,只好引兵退走,劉琦趁機全軍出動,追擊並又大敗金軍……順昌之戰以南宋大勝結束……接著,南宋名將岳飛的反擊也隨之開始了,在一個月的時間內,嶽飛的岳家軍連戰連捷,嶽飛為了誘敵決戰,遂集結主力于穎昌地區,自親率輕騎駐守郾城……7月,金兀術挑1.5萬精騎自北向郾城壓來,嶽飛命其子岳雲和楊再興出戰,嶽軍每人持三件武器——麻紮刀、提刀和大斧,沖入敵陣,上砍敵人,下砍馬足,岳雲、楊再興更是奮勇當先,戰鬥一直持續到黃昏,金終於支持不住撤退……但兀術並不死心,10日,增兵準備再戰,嶽飛當即親率騎兵出擊,大敗金軍……兀術不甘心失敗,又集結了號稱12萬的兵力進到郾城、穎昌之間的臨穎,7月13日,張憲奉命率大軍向臨穎進發,前哨楊再興等300騎當抵達臨穎南的小商橋時,猝然與兀術的大軍遭遇,儘管眾寡懸殊,但楊再興毫無懼色,率眾死戰,僅殺敵便有2000人,最後全部慘烈戰死……14日,張憲的大軍趕到,擊退了金軍……同日,兀術親率3萬騎兵、10萬步兵又向穎昌殺來,此時前來增援的岳雲與老將王貴等,出城與敵決戰,嶽雲自率800騎,反復衝擊突入敵陣,身受百餘處創傷,浴血奮戰到正午,終於大敗金軍……接著,嶽飛又乘勝追擊,在離開封僅20公里的朱仙鎮擊潰金軍……至此,反攻中原的戰爭取得了重大勝利……但,後來,不提也罷……………

 5、官渡之戰——以少勝多的經典之作

主要人物:曹操、袁紹、許攸

西元199年6月,袁紹選精兵10萬,戰馬萬匹,準備南下與曹操逐鹿中原。曹操得知後積極部署迎戰,並於12月擊滅劉備,解除了後顧之憂……西元200年2月,袁紹向黎陽進軍尋機與曹操決戰,並派顏良領兵攻白馬。4月,曹操親領兵北上解白馬之圍,前鋒關羽、張遼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擊潰了顏良軍,顏良也成了刀下之鬼……接著在西退之時,文醜與劉備率兵追至,曹操此時只有600騎,而袁軍則5、6千之眾,曹操即令軍士將輜重丟棄道旁,袁軍紛紛哄搶財物,曹操乘亂攻擊,終於擊敗袁軍,殺了文醜,順利退回官渡……8月,袁軍主力進抵官渡,雙方互有攻守,相持達3個月之久,但曹軍處境因糧少而越發困難,恰在此時,袁紹的謀士許攸來降,並獻計襲取袁軍由淳於瓊把守的屯糧之所——烏巢,曹操遂親率5000步騎乘夜火燒烏巢……袁紹聞訊,只派少部分部隊增援烏巢,自己則率主力猛攻曹營,但早有準備的曹營哪裡攻得破……曹操在大破增援的袁軍後,燒了烏巢的全部糧草……消息傳來,袁軍大亂,曹軍趁勢出擊,大敗袁軍,袁紹只帶800騎逃回河北……官渡之戰的勝利,為曹操平定北方奠定了不可撼動的基礎……

4、井陘之戰——“背水一戰”,置之死地而後生

主要相關人物:韓信、陳餘

西元前205年,劉邦在彭城慘敗給項羽,處境一度十分困難,便採納張良建議,命大將韓信率軍開闢北方戰場……西元204年,在韓信滅了魏王豹,又平定了代國後,劉邦便將他的精兵調走與項羽交鋒。10月,韓信統率3萬新兵東進擊趙,趙王歇聞訊即遣陳餘率兵20萬集結井陘口(太行山著名關隘)防守……謀士李左車曾建議防守以拖垮韓信,但剛愎自用的陳餘並未採納……韓信見趙有輕敵情緒,便決定出奇制勝,他先挑選2千輕騎潛伏在趙營側翼,接著命1萬人乘夜色偷偷越過井陘口,到綿蔓水東岸“背水”列陣,此舉更增長了趙軍的輕敵情緒……決戰之日,韓信先親率漢軍出擊,敵果然離營迎戰,在拼殺一陣後,韓信佯裝敗退,與“背水陣”匯合,陳余、趙王歇遂揮軍追擊,猛攻背水陣,但以無路可退的漢軍拼死抵抗,結果趙軍久攻不克,只好退兵,但此時趙營早已被韓信的2千輕騎佔領,趙軍頓時大亂,韓信當即指揮全線反擊……趙軍潰敗,陳餘被殺,趙王歇被擒……至此,井陘之戰便以韓信的大獲全勝收場………

3、赤壁之戰——以弱勝強,水戰、火攻之典範

主要相關人物:周瑜、曹操、黃蓋

在官渡勝利後不久,曹操基本統一了北方,但對於雄心勃勃的曹操來說當然遠遠不夠,為實現“天下混一”的偉業,西元208年7月,曹操親統大軍南下,在擊潰劉備後,不戰而降了劉琮(劉表次子)從而占了荊州,至此兵力已達約23萬之眾……接二連三的勝利,使曹操未能聽取謀士賈詡鞏固修養的建議,而決定繼續攻吳……此時,在魯肅、諸葛亮的努力下,孫、劉聯盟形成,同時在周瑜等力排張昭為代表的投降主張下,10月,孫權命周瑜統率精兵3萬,先與劉備會師,而後繼續進發,在赤壁與曹操打了個遭遇戰,使曹軍受挫,退回長江北岸,隔江對峙形成……不久,周瑜利用曹操輕敵的弱點,先讓大將黃蓋“苦肉計”詐降,接著,在東南風大作之夜,令黃蓋以前往投降為名,率數十艘裝滿易燃物的艦船,直沖曹軍水寨,等曹操看見一個個火球沖來,阻止已為時已晚,加上曹軍的船隻均用鐵鍊連接,無法躲避,結果霎時便一片火海……此時,孫、劉聯軍全線出擊,一舉擊潰了已亂作一團的曹操大軍,也擊潰了曹操統一中國的夢想。接著,在孫、劉聯軍的窮追猛打下,曹操勉強逃回了北方……此戰後不久,三足鼎立之勢形成了………

2、桂陵、馬陵之戰——“圍魏救趙”、“避實就虛”、“減灶誘敵”……,智謀的精彩對決

主要相關人物:孫臏、田忌、龐涓

戰國中期,魏國在李悝、吳起等賢士推行的改革下,逐漸強大起來,魏惠王繼位後更是積極推行擴張政策,這當然損害了其它大國的利益,矛盾激化……

西元前356年,趙國與宋結好,這引來齊惠王的不滿。西元前354年,趙攻打依附魏的衛國,迫使其臣服,於是魏便以此為藉口,出兵包圍了趙國都邯鄲……鑒於局勢危急,趙遂於西元前353年向齊求援(齊、趙有同盟關係),齊王聽從段幹朋的建議,先只用少量兵攻魏的襄陵,牽制敵軍,坐山觀虎鬥……其間,由於魏樹敵太多,各個大國也紛紛襲擾魏國邊境……在魏圍邯鄲一年有餘後,齊見時機成熟,遂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孫臏鑒於形勢,提出“批亢倒虛”、圍魏救趙之策,田忌虛心接受,向魏都大樑進軍……剛剛攻克邯鄲的魏軍見狀,不得不由龐涓率主力回救,而只留少量兵力守歷盡艱辛才得到的勝利果實……此時,齊軍早以等候在桂陵地區,魏軍由於長期征戰,加上長途跋涉,面對士氣旺盛的齊軍的截擊,完全陷入被動挨打的困境,不僅遭到重創,連邯鄲也得而復失……魏國此戰慘敗後,仍有相當的實力。西元前342年,魏又發兵攻“兄弟之邦”——韓國(本是“晉”根生),弱小的韓國遂向齊求救,齊王聽取孫臏的建議,先口頭答應救韓,待兩敗俱傷時再出兵……魏雖受到竭力抵抗,但仍五戰五勝,此時韓再次向齊告急,齊威王見時機成熟,遂命田忌、孫臏率軍出擊……魏見齊又從中作梗,惱怒之餘便將兵鋒轉而指向齊國,魏王命太子申、龐涓領兵10萬,氣勢洶洶向齊軍殺來,孫臏見魏軍雖強悍但輕敵的弱點,便佯裝撤退,通過“減灶”迷惑誘敵,並在地勢險阻的馬陵布下了伏兵,一舉擊潰了魏軍……龐涓兵敗自殺,太子申被俘……從此,魏國開始陷入了衰落……

1、柏舉之戰——“千里破楚、五戰入郢”,擊破強國的典範

主要相關人物:孫武、伍子胥、闔閭、囊瓦

春秋末期,南方的吳國在吳王闔閭勵精圖治,並大膽任用伍子胥、孫武等外來人才下,漸漸成為新興的強國,不可避免地與同是南方強國的楚國矛盾激化……早在西元前384年開始,兩國接連發生了10餘次戰爭,吳勝多負少,漸漸趨於主動地位,但驍勇善戰的楚國依然相當強大……西元512年,闔閭首次提出大舉攻楚,被孫武以時機不成熟為由勸阻,不過吳國高明之處在於,並不是坐等機會到來,而是主動創造機會,先是伐滅了楚國的附屬小國,接著又採用伍子胥的“疲楚誤楚”戰略,將軍隊分三支,輪番出擊,騷擾楚軍,不僅使楚軍疲於奔命,還麻痹了對手,使其以為只是“騷擾”而已,此舉實行了達6年之久……西元506年秋,楚攻蔡國,導致蔡和唐兩國與吳結盟,由於兩國位於楚的戰略要地,所以吳便在這年冬,闔閭與伍子胥、孫武等率傾國之兵3萬,在兩國同盟的幫助下順利“以迂為直”地突入楚國腹地,楚軍在囊瓦的率領下被動地倉促應戰,兩軍隔漢水對峙……貪功的囊瓦不等楚將沈尹戍軍到來,便擅自出擊。看到渡過漢水的楚軍,吳軍遂採取後退誘敵,並不時以小勝挫敵士氣,11月19日,吳軍終於在柏舉停住,列陣迎戰疲憊的楚軍,在闔閭弟弟夫概5千所部奮勇衝擊下,大勝楚軍。囊瓦棄軍逃跑……楚軍主力向西潰逃,吳遂實施追擊,並在柏舉西南的清發水,再次給予渡河逃命的楚軍以重創……接著又追上休息的敵軍殘部,再破之……並與回救的沈尹戍部遭遇,經過激烈的反復拼殺,終於再大破之,楚將沈尹戍戰死……至此,楚軍全線崩潰,吳軍便長驅直入,於11月29日,一舉攻克了楚都——郢……柏舉之戰便以吳的輝煌勝利落下了帷幕,同時也為吳的中原爭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