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探究雍正繼位真相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11月13日, 寒風刺骨, 星月無輝。 時至深夜, 北京南郊天壇的齋宮裡一燈如豆, 四皇子胤禛獨坐在書案前, 以手支額, 陷入了沉思。 自從初七康熙皇帝從南苑駕返暢春園, 眾皇子都留在園中伺候, 晨昏兩次到澹甯居向父皇問安。 初九, 康熙突然要胤禛代替他去天壇舉行冬至大巳。 在當時, 祭祀都是有皇帝主持的, 沒人能代替。 這仿佛是康熙傳位於胤禛的一個暗示, 但當時朝政錯綜複雜, 眾皇子群雄涿鹿, 爭儲活動已趨白熱化, 誰也料不到會有怎樣的事情發生。

康熙

康熙皇子眾多, 兩次廢立太子胤礽,

尤其是第二次廢掉胤礽之後, 形成了以大皇子胤褆, 八皇子胤禩, 十四皇子胤禵, 三皇子胤祉, 四皇子胤禛各為中心的奪嫡集團。 從地位, 名望來說, 胤褆以皇兄長自居, 占盡天時;胤禩善於理財, 又以禮賢下士出名;胤禵是少年才俊, 深得康熙喜愛, 又頗有治軍才能, 被委以重任, 授撫遠大將軍專征青海, 雖然不在京城, 卻被認為是最有可能接替皇位的人選;胤祉善詞能寫, 斯文有名;而胤禛表面上韜光養晦, 不爭不搶, 暗中卻拉攏十三皇子胤祥和朝中重臣隆科多, 掌握兵權, 密切關注朝廷和康熙的動向。

九子奪嫡

“王爺, 隆科多大人的密信。 ”

一名內侍匆匆進來, 將一封信交給胤禛。 胤禛看完信後, 知道康熙病情有變, 果斷的說:“回京!”北京暢春園澹甯居前,

侍衛林立, 九門提督隆科多緊守康熙寢宮, 使諸皇子及親信大臣無法得知康熙情況, 直到深夜, 胤禛風塵僕僕地進入宮門。 這一夜究竟發生了什麼, 誰也不知道, 但是第二天, 胤禛成為大清朝的雍正皇帝。 於是各種各樣的說法應運而生。 有人說, 康熙病重之時想把皇位傳給十四皇子胤禵, 但是當時胤禵在西征戰, 不能及時趕回來。 胤禛(雍正)勾結當時的重臣隆科多, 篡改遺詔, 奪得了皇位。

雍正

據說康熙遺詔手書“傳位十四子”, 胤禛把“十”改為“於”, 自己當上了皇帝。 但是這樣的說法不能令人信服。 因為據一些正史記載, 清朝皇帝的遺詔是用滿文寫的, 並且用滿語宣讀, 故將“十”字改為“於”字是行不通的。

即使是用漢字“十”, 也無法加一道成為“於”字, 因為那時的“於”字寫法是“於”。 而且, 清朝皇帝的兒子, 一定稱為皇子, 第幾個兒子則稱為“皇某子”, 這是規矩, 不能出錯。 胤禵原名叫胤禎, 也有人說, 雍正是將康熙遺詔中傳位於“胤禎”的“禎”字篡改為“禛”, 從而登上帝位的。 但這種說法同樣也經不起推敲。 總之, 在這場帝位爭奪戰中, 胤禵是最大的輸家。

當然, 也有人認為, 康熙心目中的繼承人就是皇四子胤禛, 胤禛沒有改動遺詔, 據說, 康熙遺詔上寫有:“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 深肖朕躬, 必能克承大統, 著繼朕登基, 即皇帝位。 ”根據史料記載, 我們也可以找到康熙傳位胤禛的一些跡象:其一, 康熙曾講要選個堅固可托之人做嗣子, 胤禛性格剛毅,

精明務實, 手段也比較狠毒, 有利於改革康熙朝後期的弊政。 其二, 康熙先是派胤禛替他行祭天大典, 又在彌留之際特地將他召至暢春園, 當有特殊意義。 其三, 據說胤禛生母仁壽皇太后在胤禛即位時有言:“欽命予子纘繼大統, 實非夢想所期。 ”這些都說明雍正繼位是康熙早就安排好的。

“愛孫及子”是認為雍正繼位合法的學者們又一觀點。 自雍正繼位以來, 人們就將他的繼位和弘曆(乾隆)聯繫起來。 康熙去世前夕一直沒有確定帝位的合法繼承人, 自從見到弘曆就寵倖異常, 準備把自己的畢生事業都寄希望于愛孫弘曆身上, 期待他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使大清江山長傳不息。 這件事也成為康熙最終傳位於胤禛的決定因素。

而在雍正死後, 皇位也的確傳給了弘曆, 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乾隆皇帝。 但是胤禛登基以後, 對曾在皇位爭奪戰中為他立下汗馬功勞的隆科多出了狠招, 將他降罪處死。 與此同時, 康熙晚年的貼身侍衛趙昌也被雍正所殺。 隆科多是重臣, 康熙死時在其身邊, 而趙昌則常常傳達康熙命令, 他們的被殺, 又令雍正繼承皇位之事更加撲朔迷離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