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老包頭商業沉浮:當年還有一家可以與“複盛公”相提並論的商號

遼闊、空曠……

鈴鐺花寂寞地盛開了一年又一年, 不僅很少聽到牧人的歌聲, 就連黃羊也只是偶爾地疾速奔過。

明長城北邊的這片草原, 是大清王朝賞賜給蒙古部落的遊牧場所, 即使牛羊再少, 也不准許漢人踏入半步。

然而, 在災荒與饑餓的逼迫下, 從順治年間開始, 便有一些晉北、陝北的漢人難民, 偷偷越過邊塞, 在蒙古草原私自開墾種地。

緊閉的大門, 被膽顫心驚地推開了一絲縫隙, 拉開了"走西口"的序幕。

對於出現在草原上的漢人, 大清朝廷當然要厲聲喝止的。 然而, 就在此時, 噶爾丹叛軍的鋒芒漸漸逼向京城, 區區幾十個漢人的越境事件, 是暫時無暇顧及了。

康熙年間, 皇帝三次親征蒙古叛軍噶爾丹, 為保障沿途的後勤供給, 特許漢人商隊(多為山西商人)隨行貿易, 從而催生了一個新興的商人群體——奔波於草原的旅蒙商。

戰爭結束了, 精明的漢人商隊卻嘗到了與蒙古牧民易貨生意的甜頭,

怎麼也不肯再離開這片草原。 他們用厚厚的銀票與委婉的說辭, 將封閉的大門慢慢地拉了開來。

陰山南麓, 清澈的博托河(東河槽)兩岸, 先是成為漢人難民的耕耘樂土, 隨後又成為旅蒙商的駐足之地。

不過, 並不是所有蒙古人都對他們展現出淳樸好客的笑容, 至少, 貴族與喇嘛是把這些漢人視為"蝗蟲"的。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 一則傳聞盛行於這片草場:有一個大頭喇嘛, 名叫麻汗慶, 善用火槍打獵野獸, 並且喜食人肉, 能夠通過嗅聞道路之上的塵土, 而知道人的蹤跡與藏匿之地。 一旦將人捕獲, 立即作法使其昏迷, 然後掏出彎柄小刀, 慢慢割食。

這則傳聞, 在民國年間編撰的《綏遠省通志》、《包頭市志》等史料中,

均有收錄, 可見流行之廣與影響之深了。

《包頭市志》還記載:蒙人常有暗殺華商之事, 往往託名貯煙而抽刀行刺, 故當時有不敢以煙囊假手蒙人之語。 雍正三年, 蒙人兜殺商人於今西北門內(西水溝)之土梁上, 商人叩閽請討, 朝廷准領龍票以資保護, 商戶自是始眾。

或許是漢人的生存能力確實足夠強大, 或許是那些駭人聽聞的殺戮本來就是用來嚇阻漢人的謠言。 反正, 漢人漸漸成為這片土地的主角, 並迫使土著蒙人陸續遷往偏僻之地或陰山之北了。

此時, 朝廷那道"禁止漢人移居蒙地"的命令雖然早已鬆懈, 卻並未正式取消, 因此, 博托河兩岸的村落還沒有納入政府的有效管轄之內。

沒有官吏的滋擾與勒索,

沒有朝廷的苛捐雜稅, 只需向蒙人地主交納少量租金, 老包頭早期移民享受了一段"無政府主義"者們傾心嚮往的日子。

到了康熙末年, 博托河附近的東河村、劉寶窯子、臭水井、井坪、西腦包、南海子等地, 不僅阡陌縱橫、雞犬相聞, 而且店招飛舞、生意興隆,

並不輸于內地的繁華村鎮。

雍正元年(1723年), 朝廷設置歸化城理事同知(正五品), 隸屬山西大同府, 管轄境內漢民事宜, 這是漠南蒙古正式建制的開始。 從此, 老包頭(東河區)正式納入了政府的行政管轄之內。 只是, 歸化城官衙(位於呼和浩特市)距離老包頭有數百里之遙, "山高皇帝遠", 朝廷的各項法令與政策, 在這個偏遠的村落裡, 得到的是漠視與冷遇。

乾隆四年(1739年), 朝廷設置薩拉齊協理通判(正六品), 隸屬於歸化城理事同知廳, 由此, 行政機構向下延伸, 也就加強了對老包頭的管理職能。

比起遠方的歸化城, 薩拉齊官衙距離包頭就近了許多, 從此, 身著官服的老爺們, 開始了經常性的巡視。 他們驚喜的發現, 老包頭村竟是如此興盛, 朝廷催逼的稅與糧,單是此地就可以繳納大半,為官的重負頓時舒緩了許多。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薩拉齊升為理事廳。行政級別提高了,意味著要為朝廷效更多的力,收繳更多的錢與糧。於是,各任薩拉齊理事便不免將目光落到老包頭村的方向,巡視的次數更是頻繁起來。

這一時期,老包頭一帶已經是村落相鄰,傍晚時分,家家炊煙升起,竟會綿延數裡。博托河西側,也形成數條商業街道,百餘家店鋪熙熙攘攘,出入著四方客商。人多,財多,廟也就多。據說,每逢初一、十五或佛誕日,蜂擁的香客常常會擠掉鞋子。不信,你數一數,單是六平方公里的集市區,就有南龍王廟、北龍王廟、財神廟、關帝廟、馬王廟、火神廟、清真大寺及福徵寺(剌嘛廟)。

嘉慶十四年(1809年),薩拉齊廳將老包頭由村改為鎮。

這個鎮裡,潛龍臥虎,許多創下商界傳奇的晉商正是從這裡起步的。山西祁縣那座大紅燈籠高高掛的氣派院落,也是由先祖喬貴發的"廣盛公"商號(又改為"複盛公")開創基業,從老包頭掘下了第一桶金。

複盛公商號的發跡,與喬貴發在商業領域的長袖善舞有關,也與老包頭在蒙古地區的特殊地理位置有關。

當時,歸化城是漠南蒙古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也是旅蒙商雲集之地。旅蒙商將歸化城稱為"西口",將張家口稱為"東口",作為溝通中國內地與蒙古草原的貿易集散地。無論"西口"還是"東口",與漠南西部各個蒙古部落的貿易,大多需要途經老包頭。長長的駝隊,搬運著茶葉、皮毛與白銀,刺激著老包頭商業的興起。

不過,直到清朝中後期,老包頭商業雖然有了長足發展,但遠遠落後於歸化城,甚至比不上薩拉齊。

明清時期,大規模貿易並不以陸路為主。一則,騾馬所拉的車輛載重有限,並且行進緩慢;二則,道路崎嶇難行,遇到雨雪天氣更不知要耽擱多久;三則,沿途官府的關卡林立,還常有盜匪橫行。

因此,用大船載貨,周行於江河湖海,成為當時大商家的明智選擇。於是,沿水各鎮多是商業興旺之地,而水運便利的江南尤其富庶。

明清四大名鎮,湖北漢口鎮、廣東佛山鎮、河南朱仙鎮、江西景德鎮,前三鎮皆靠水運貿易起家,景德鎮雖然以制瓷聞名,也要通過昌江水路才能行銷各地。水運,是四大名鎮崛起與繁榮的命脈。

當年康熙西征之時,在黃河沿岸設立了兩處官渡——湖灘河溯和毛岱,先是作為軍用物資轉運基地,後來逐漸發展成為繁華的貿易碼頭。

漠南蒙古多是草地與荒漠,黃河幾乎是唯一適宜通航的水路。與薩拉齊與歸化城相比,包頭鎮更加靠近黃河,佔據著地利,只待天時來臨,便可迎來了突飛猛進的機遇。

道光三十年(1850年)七月,黃河暴漲,洪水肆虐,河口鎮的湖灘河溯碼頭被淹沒,繁華碼頭變成一片澤國。無奈之下,各路客商紛紛尋找適宜依靠的碼頭,以便卸貨與交易。包頭鎮南側的南海子渡口,水深港闊,又近臨鎮內諸多商鋪,無疑是新港口的首選。短短半月之間,曾經並不熱鬧的河岸,竟成為一座帆檣林立、商賈雲集的興盛碼頭。

同治十三年(1874年),黃河改道。設在土默川的毛岱渡口被河水沖毀,奉諭遷往包頭鎮。

至此,漠南蒙古僅有的兩處官渡——湖灘河溯和毛岱先後廢棄,全都移到了包頭鎮的南海子碼頭。

包頭鎮,彙聚著從黃河上游的寧夏、甘肅、青海等地運來的絨毛、皮革及藥材,又接納著從草原地區販來的牲畜、皮毛,躍然成為集散西北土產的"水旱碼頭"。

南海子碼頭的帆牆與羊皮筏(攝於20世紀30年代,摘自互聯網)

這一時期,清政府在列強的逼迫之下,簽訂了諸多"開放貿易、自由通商"的條約。於是,不但內地商家湧到包頭進行交易,甚至英商、俄商、日商也趕來開設天長仁、天聚公、新泰興等洋行。憑藉繁榮的商業氣象,老包頭被譽為"西北重鎮"。

此時,包頭鎮的商業地位已遠超薩拉齊,直逼歸化城。

提起老包頭的商業,人們總會豎起大拇指誇讚一番喬家的"複盛公",接下來,便很茫然了。

當年,在包頭鎮,還有一家可以與"複盛公"相提並論的商號——"廣恒西"。

如果說,喬貴發開創的"複盛公"是晉商成功的典範,那麼,牛邦良主持的"廣恒西"就是老包頭商業沉浮的縮影。

牛邦良,山西定襄人,自幼學商,憑著精明與勤勉,日後成為中國西北的"皮毛大亨"。

西北皮毛大享——牛邦良

光緒十九年(1893年)年末,牛邦良所在的"明遠堂"召開三年一度的結帳大會。一番核算之後,這家包頭鎮上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皮毛商號,經過三年頗為興旺的經營,竟然只是略有盈餘。隨著業績的公佈,安靜的會場頓時喧嚷起來,股東、掌櫃及店夥們都流露出驚詫而失望的神情,紛紛陳說著、質疑著。

在大廳的一角,有四個夥計沉默不語,卻頻頻傳遞著眼神,彼此心領神會地暗暗點頭。

一個月後,由於內部失和,"明遠堂"正式歇業,從中析出多家店鋪。四個夥計沒有應邀加入任何一家新店,他們看好包頭鎮的商業前景,也對自己的能力有著足夠的信心,決定組合在一起,開創一番屬於自己的事業。

這四個夥計,是牛邦良、邱才山、郭堆玉與李學慶。湊起來的微薄本錢,根本無力承租店鋪,然而,他們還是很用心地為這個組合起了一個店鋪的名稱——"廣恒西"。

很快,包頭鎮的市面上活躍著四個身影,從南海子碼頭或從包頭各個城門進出的商販們,只要是馱著皮毛、牽著牲畜,就會迎上這四張謙恭的笑臉。他們用周到的應答、殷勤的幫辦,博得商販的好感,尋找著"跑合生意"的機會。

"跑合生意",就是為買方與賣方牽線搭橋,促成交易之後,從中提取些許傭金,當年叫做"牙紀",現在叫做"經紀人"。

做一個好"牙紀"並不簡單,除了嘴巴甜、腿腳勤,更重要的是對經手貨物的精通、對市場行情的瞭解、對買賣雙方的揣摩、對成交時機的把握,當然,收取傭金也不能忽高忽低,讓老客戶心存疑忌。這些道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把本錢、希冀及個人名譽全部押在"廣恒西"上的四個人,始終謹慎地把持著這個"尺度"。

到了年終,四人核算,居然獲得純利白銀八百三十兩!

不知為何,在第二天,這個消息就插翅一般地傳遍了整個包頭鎮。商家們都議論紛紛,有點頭咋舌的,也有羡慕嘆服的,不少掌櫃召集手下的夥計,要他們多學學那四個人的勤奮與苦幹。

四個夥計賺大錢的消息,也傳到了山西忻縣的幾個大財東邢保恒、張英士、丁錫珍等人的耳朵裡。幾人經過反復計議,在東前街上鼎鼎有名的"複成元"飯館擺下了酒席,宴請牛邦良四人。酒酣耳熱之際,幾位財東提出,願意出資白銀五千兩,託付四人將"廣恒西"做強。

"咱們要把'廣恒西'的名氣,傳揚到整個綏遠,傳揚到整個西北!"邢財東的手重重拍在了牛邦良的肩膀上。

接下來,是兢兢業業的三年,也是克勤克儉的三年。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廣恒西"的第一個結帳期到了。低沉的報帳聲與清脆的算盤聲混響了幾個時辰,終於,三年的業績清晰地呈現出來——純利五萬兩白銀!

這樣的數額,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廣恒西"店鋪內一片歡騰,邱才山興奮地吩咐大廚房,"去買一隻羊、半扇豬肉,還有兩大壇好酒,今晚要給大家慶功!"

喜出望外的財東們商定,此次並不按股份紅,而是把本金與紅利全部留存"廣恒西",擴大經營。

躋身商界,如同行船于大海,並不總是一帆風順。"廣恒西"也經歷過多次的磨難與兇險,但在牛邦良的苦心經營之下,頑強地發展與壯大起來。

出於擴大影響與抵禦風險的考慮,"廣恒西"兼營起了絨毛、牲畜及藥材,產業鏈也在不斷延伸。為了接待遠道而來的客商,辦起了客店;為了方便客商貯存貨物,辦起了貨棧;為了讓投宿的客商吃喝得舒心愜意,辦起了飯館;為了保障飯館所用糧油的高質與低價,辦起了碾房、油坊;甚至為了給客商提供制衣與縫補的便利,專門聘請了縫紉工匠……

"廣恒西"的生意越做越大,周轉資金也越來越頻繁,為了不受喬家複字型大小的掣肘,牛邦良又撥款一萬兩白銀,開設了廣恒源錢莊。

從清朝末期到民國初期,時局動盪不安,包頭鎮的商業也先後受到幾輪衝擊。然而,大致趨勢,還是商家不斷增多、商業持續繁榮。

民國三年(1914年),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先驅者張相文先生遊歷老包頭,不禁感慨:城內有商店,凡三百餘家,洋行亦多行棧,以收買蒙地皮毛,郵電銀行機關完備,其商務殷盛,且將駕歸化城而上之。

據資料記載:民國十一年(1922年),西北地方、內蒙西部及外蒙古(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集散於包頭的皮毛、藥材、糧食、白麻、鹽鹼、水煙等土特產貨物,總數約5000萬斤,其中羊毛2100萬斤、羊絨430萬斤、駝毛800萬斤,羊皮、旱獺皮、灰鼠皮等各類皮張244600張,待期外運。

民國十二年(1923年),平綏鐵路(即今天的京包鐵路)修至包頭。長長的鐵路,把包頭與當時中國北方最大的國際貿易港口——天津連接起來,西北地方的皮毛、畜產、藥材等土特產品翻倍湧入包頭,然後通過轟鳴的火車轉運到天津,再由遠洋貨輪行銷歐美各國。

這一年,長期隸屬于薩拉齊廳的包頭鎮,開始改置為設治局,預備成立縣政府。

相對於老包頭在中國西北地方赫赫有名的商業地位,其行政級別低得出奇。作為一個鎮級行政機構,想要管理偌大的商業城市,官員們顯得力不從心。

於是,商人們自發組織起一個商業行會——包鎮公行(後來改稱包頭商會),用大把的銀子將官員們供養起來,然後自告奮勇地為他們"分憂解難",大包大攬徵稅催 糧、修繕設施、賑災扶困、排解糾紛、治安巡邏,甚至管理著監獄。

在很大程度之上,老包頭就是一個由商人自治管理的城市,沒有官員們的胡亂插手與荒唐指令,自由競爭、良性發展的商業氛圍造就"複盛公"、"廣恒西"的輝煌,甚至在民權方面,也遠比其他城市有著更多的平等與民主。

翻看包鎮公行的檔案,一眼便會發現,在歷任行首(會長)之中,"複盛公"、"廣恒西"的經理們占了絕大多數。這個位置,曾給了他們許多榮耀,還有某些特權。但是,每當遭遇橫暴政權之時,他們又成了倍受欺詐的對象。

民國十五年(1926年)1月1日,包頭正式改置為縣。新任縣長帶來了幾名幕僚,一番考察之後,決意強化行政機構,逐步收回包頭商會的權力。

接過某家商號掌櫃奉上的"賀禮",縣長微笑送客。轉過身來,卻向幕僚發話:"商人嘛,做做生意還行,混官場還是不夠老辣的。嗯,這樣吧,就給他一個縣參議的虛銜吧。"

商人的自治權力,終於被政客取消,老包頭商業的鼎盛也定格在了這一年。

然而,更遭糕的事情接踵而至,比縣長還要強勢百倍的大人物就要來了。

不久,"基督將軍"馮玉祥率領國民軍陸續撤至包頭,先後逗留了一年多時間。駐紮軍隊的糧秣薪餉全部向包頭商會攤派,臨行前又強借480萬元鉅款,直接錢貨達損失3000多萬元。

對於這個商業重鎮,最大的打擊,還是軍閥混戰帶來的貿易蕭條,商路受阻、貨源流失、合作夥伴也斷了消息,造成的損失無法估量。

經過這場劫難,喬家"複盛公"元氣大傷,開始走向衰落。

當時,牛邦良身任包頭商會會長,因商務繁忙,由李學慶代表辦公。打算西撤的國民軍缺糧缺餉,急紅了眼,派出大刀隊緊緊跟在李學慶身後,逼迫他各處攤派索款。在軍人的呵斥下與商人的白眼中,李學慶苦苦支撐了三天,竟一命嗚呼了。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曾經炸開乾隆皇帝與慈禧太后陵寢的"東陵大盜"孫殿英率領四十一軍開赴青海,7月途經包頭,年末還未離去。雖然只有短短數月,卻也禍害包頭商民不淺。臨行之前,孫殿英喚來包頭商會會長董世昌,強令提前收繳1934年的各項稅款,並強征汽車、駝隊與人夫隨軍同行。

董世昌(董五三),於1930年從退居養老的牛邦良手中,接任廣恒西經理。殫精竭慮數年,剛剛使廣恒西從"基督將軍"馮玉祥的強索之下緩過勁來,又遭到"東陵大盜"孫殿英的盤剝,真是苦不堪言。

財大氣粗的商人,享受著常人無法企及的奢華與氣派,但在強權者的眼中,也不過是屠案上待宰的羔羊。秀才遇到兵,只是有理說不清;商人遇到兵,常要被剝得只剩內褲。

然而,商人有著與生俱來的堅韌,兩場兵災,並未讓他們消沉。不過數年,包頭商業奇跡般地開始復蘇,街市上依舊車水馬龍,酒樓裡依舊歡聲笑語。

老包頭的前大街

董世昌放下手中的帳簿,滿意地點點頭,他在屋內踱著方步,開始構想如何再造"廣恒西"的榮光。

窗外,夜色迷離,董世昌沒有料到,侵華日軍的鐵蹄即將踏破中華大地、踏碎他的事業之夢。

1937年10月17日,包頭淪陷。

佔領包頭的日軍,並未繼續向西挺進。包頭,成為侵華日軍與中國軍隊交鋒與相持的前沿,西北商路從此被阻斷,曾經的"水旱碼頭"變得蕭條冷落。

包頭成立了偽市政府,大權牢牢把持在日本人的手中。為了支持"大東亞聖戰",日本人在經濟領域實行嚴苛的管制與掠奪。"複盛公"與"廣恒西"的大量貨物被低價強購,不少店鋪也被強行吞併,只留下一副空架子,在漫長的八年時光之中,苟延殘喘。

1939年冬至1940年春,國民黨傅作義部隊連續發動了包頭、綏西、五原三大戰役,使侵華日軍遭受慘重傷亡。戰後,日軍展開大規模搜捕"奸細"行動,包頭商會會長董世昌、副會長郗相國等人被認為有"暗通中國軍隊"的嫌疑,身陷囹圄。不久,董世昌等人被殺害於張家口東山坡刑場,為淪為亡國奴的中國商人描下了一筆悲情。

終於,日本投降了,寒冬總算熬了過去。

在舉國歡騰之中,"廣恒西"經理覃錫樹奮筆疾書,一封封快信發給寧夏、甘肅、青海等西北地方的供應商,也發給北平、天津等華北地區的收購商。

書信之中:他先是振奮於倭寇納降,以為中華強國的機緣已經來臨;接著,又興奮于平綏鐵路複通、黃河水運也再無阻礙;最後,殷切叮囑曾經的合作夥伴再續商貿往來,大展鴻圖於新時代。

覃錫樹的信件,很快得到了回應,西北與華北的商人們並沒有忘記這座曾讓他們發跡與生財的小城。1946年,"廣恒西"經手交易的皮毛,竟遠遠超過抗戰前的數量。

商業中興的希望,在覃錫樹心中,在每個老包頭商人心中,熊熊燃燒。

可惜,這一切,不過是老包頭商業瀕臨絕境的迴光返照。

國共雙方開戰了,隆隆炮聲再次阻斷了商路,喧鬧的街市再度陷入寥落。一個孩子走過曾經誘人口水的糕點鋪,隔著緊閉的門板嗅了一嗅,"呀,還有些點心的香味呢!"他仰起臉,期待的目光卻碰到了母親憔悴的眼神。

那樣的糕點,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他未能嘗到……

解放了,"廣恒西"複業了。這是一個嶄新的時代,一個用純粹商人眼光所無法理解與看透的時代,街上的店鋪一天天地稀少下去,覃錫樹迷茫了。身後,一群年輕人正雄糾糾地走過,"打倒剝削者,清算資本家"的口號飄蕩在街頭。

1953年,"複盛公"正式歇業;1956年,"廣恒西"在公私合營的大潮中,變身為新華毛織廠。

統購統銷的計劃經濟成為絕對主導,自由競爭被排斥了,曾經孕育出眾多商界精英的土壤也變得貧瘠了。——老包頭從此蟄伏,等待著復蘇。

多年之後,當改革開放剛剛飄出第一縷春風,就被老包頭人(東河人)毫不猶豫地抓住。在包頭,第一批擺地攤的是東河人,第一批搞批發的是東河人,第一批集資建商城的還是東河人。

這片土地,商業精神從未泯滅!

然而,事過境遷。老包頭,還能再湧出喬貴發或牛邦良那樣的商界奇才嗎,還能再擁有複盛公與廣恒西那樣的知名財團嗎?

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簡介:陰山小蟲,內蒙古包頭人,一個四十多歲的老男人,為了一份初心、一份夢想,辭職從事多年的醫藥行業,轉身成為自由張揚的文化玩家。願以"行千里路,讀萬卷書"為心旨,感悟文化,修行自己。路雖遠,行則必至;事雖難,做則必成。

朝廷催逼的稅與糧,單是此地就可以繳納大半,為官的重負頓時舒緩了許多。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薩拉齊升為理事廳。行政級別提高了,意味著要為朝廷效更多的力,收繳更多的錢與糧。於是,各任薩拉齊理事便不免將目光落到老包頭村的方向,巡視的次數更是頻繁起來。

這一時期,老包頭一帶已經是村落相鄰,傍晚時分,家家炊煙升起,竟會綿延數裡。博托河西側,也形成數條商業街道,百餘家店鋪熙熙攘攘,出入著四方客商。人多,財多,廟也就多。據說,每逢初一、十五或佛誕日,蜂擁的香客常常會擠掉鞋子。不信,你數一數,單是六平方公里的集市區,就有南龍王廟、北龍王廟、財神廟、關帝廟、馬王廟、火神廟、清真大寺及福徵寺(剌嘛廟)。

嘉慶十四年(1809年),薩拉齊廳將老包頭由村改為鎮。

這個鎮裡,潛龍臥虎,許多創下商界傳奇的晉商正是從這裡起步的。山西祁縣那座大紅燈籠高高掛的氣派院落,也是由先祖喬貴發的"廣盛公"商號(又改為"複盛公")開創基業,從老包頭掘下了第一桶金。

複盛公商號的發跡,與喬貴發在商業領域的長袖善舞有關,也與老包頭在蒙古地區的特殊地理位置有關。

當時,歸化城是漠南蒙古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也是旅蒙商雲集之地。旅蒙商將歸化城稱為"西口",將張家口稱為"東口",作為溝通中國內地與蒙古草原的貿易集散地。無論"西口"還是"東口",與漠南西部各個蒙古部落的貿易,大多需要途經老包頭。長長的駝隊,搬運著茶葉、皮毛與白銀,刺激著老包頭商業的興起。

不過,直到清朝中後期,老包頭商業雖然有了長足發展,但遠遠落後於歸化城,甚至比不上薩拉齊。

明清時期,大規模貿易並不以陸路為主。一則,騾馬所拉的車輛載重有限,並且行進緩慢;二則,道路崎嶇難行,遇到雨雪天氣更不知要耽擱多久;三則,沿途官府的關卡林立,還常有盜匪橫行。

因此,用大船載貨,周行於江河湖海,成為當時大商家的明智選擇。於是,沿水各鎮多是商業興旺之地,而水運便利的江南尤其富庶。

明清四大名鎮,湖北漢口鎮、廣東佛山鎮、河南朱仙鎮、江西景德鎮,前三鎮皆靠水運貿易起家,景德鎮雖然以制瓷聞名,也要通過昌江水路才能行銷各地。水運,是四大名鎮崛起與繁榮的命脈。

當年康熙西征之時,在黃河沿岸設立了兩處官渡——湖灘河溯和毛岱,先是作為軍用物資轉運基地,後來逐漸發展成為繁華的貿易碼頭。

漠南蒙古多是草地與荒漠,黃河幾乎是唯一適宜通航的水路。與薩拉齊與歸化城相比,包頭鎮更加靠近黃河,佔據著地利,只待天時來臨,便可迎來了突飛猛進的機遇。

道光三十年(1850年)七月,黃河暴漲,洪水肆虐,河口鎮的湖灘河溯碼頭被淹沒,繁華碼頭變成一片澤國。無奈之下,各路客商紛紛尋找適宜依靠的碼頭,以便卸貨與交易。包頭鎮南側的南海子渡口,水深港闊,又近臨鎮內諸多商鋪,無疑是新港口的首選。短短半月之間,曾經並不熱鬧的河岸,竟成為一座帆檣林立、商賈雲集的興盛碼頭。

同治十三年(1874年),黃河改道。設在土默川的毛岱渡口被河水沖毀,奉諭遷往包頭鎮。

至此,漠南蒙古僅有的兩處官渡——湖灘河溯和毛岱先後廢棄,全都移到了包頭鎮的南海子碼頭。

包頭鎮,彙聚著從黃河上游的寧夏、甘肅、青海等地運來的絨毛、皮革及藥材,又接納著從草原地區販來的牲畜、皮毛,躍然成為集散西北土產的"水旱碼頭"。

南海子碼頭的帆牆與羊皮筏(攝於20世紀30年代,摘自互聯網)

這一時期,清政府在列強的逼迫之下,簽訂了諸多"開放貿易、自由通商"的條約。於是,不但內地商家湧到包頭進行交易,甚至英商、俄商、日商也趕來開設天長仁、天聚公、新泰興等洋行。憑藉繁榮的商業氣象,老包頭被譽為"西北重鎮"。

此時,包頭鎮的商業地位已遠超薩拉齊,直逼歸化城。

提起老包頭的商業,人們總會豎起大拇指誇讚一番喬家的"複盛公",接下來,便很茫然了。

當年,在包頭鎮,還有一家可以與"複盛公"相提並論的商號——"廣恒西"。

如果說,喬貴發開創的"複盛公"是晉商成功的典範,那麼,牛邦良主持的"廣恒西"就是老包頭商業沉浮的縮影。

牛邦良,山西定襄人,自幼學商,憑著精明與勤勉,日後成為中國西北的"皮毛大亨"。

西北皮毛大享——牛邦良

光緒十九年(1893年)年末,牛邦良所在的"明遠堂"召開三年一度的結帳大會。一番核算之後,這家包頭鎮上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皮毛商號,經過三年頗為興旺的經營,竟然只是略有盈餘。隨著業績的公佈,安靜的會場頓時喧嚷起來,股東、掌櫃及店夥們都流露出驚詫而失望的神情,紛紛陳說著、質疑著。

在大廳的一角,有四個夥計沉默不語,卻頻頻傳遞著眼神,彼此心領神會地暗暗點頭。

一個月後,由於內部失和,"明遠堂"正式歇業,從中析出多家店鋪。四個夥計沒有應邀加入任何一家新店,他們看好包頭鎮的商業前景,也對自己的能力有著足夠的信心,決定組合在一起,開創一番屬於自己的事業。

這四個夥計,是牛邦良、邱才山、郭堆玉與李學慶。湊起來的微薄本錢,根本無力承租店鋪,然而,他們還是很用心地為這個組合起了一個店鋪的名稱——"廣恒西"。

很快,包頭鎮的市面上活躍著四個身影,從南海子碼頭或從包頭各個城門進出的商販們,只要是馱著皮毛、牽著牲畜,就會迎上這四張謙恭的笑臉。他們用周到的應答、殷勤的幫辦,博得商販的好感,尋找著"跑合生意"的機會。

"跑合生意",就是為買方與賣方牽線搭橋,促成交易之後,從中提取些許傭金,當年叫做"牙紀",現在叫做"經紀人"。

做一個好"牙紀"並不簡單,除了嘴巴甜、腿腳勤,更重要的是對經手貨物的精通、對市場行情的瞭解、對買賣雙方的揣摩、對成交時機的把握,當然,收取傭金也不能忽高忽低,讓老客戶心存疑忌。這些道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難。把本錢、希冀及個人名譽全部押在"廣恒西"上的四個人,始終謹慎地把持著這個"尺度"。

到了年終,四人核算,居然獲得純利白銀八百三十兩!

不知為何,在第二天,這個消息就插翅一般地傳遍了整個包頭鎮。商家們都議論紛紛,有點頭咋舌的,也有羡慕嘆服的,不少掌櫃召集手下的夥計,要他們多學學那四個人的勤奮與苦幹。

四個夥計賺大錢的消息,也傳到了山西忻縣的幾個大財東邢保恒、張英士、丁錫珍等人的耳朵裡。幾人經過反復計議,在東前街上鼎鼎有名的"複成元"飯館擺下了酒席,宴請牛邦良四人。酒酣耳熱之際,幾位財東提出,願意出資白銀五千兩,託付四人將"廣恒西"做強。

"咱們要把'廣恒西'的名氣,傳揚到整個綏遠,傳揚到整個西北!"邢財東的手重重拍在了牛邦良的肩膀上。

接下來,是兢兢業業的三年,也是克勤克儉的三年。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廣恒西"的第一個結帳期到了。低沉的報帳聲與清脆的算盤聲混響了幾個時辰,終於,三年的業績清晰地呈現出來——純利五萬兩白銀!

這樣的數額,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廣恒西"店鋪內一片歡騰,邱才山興奮地吩咐大廚房,"去買一隻羊、半扇豬肉,還有兩大壇好酒,今晚要給大家慶功!"

喜出望外的財東們商定,此次並不按股份紅,而是把本金與紅利全部留存"廣恒西",擴大經營。

躋身商界,如同行船于大海,並不總是一帆風順。"廣恒西"也經歷過多次的磨難與兇險,但在牛邦良的苦心經營之下,頑強地發展與壯大起來。

出於擴大影響與抵禦風險的考慮,"廣恒西"兼營起了絨毛、牲畜及藥材,產業鏈也在不斷延伸。為了接待遠道而來的客商,辦起了客店;為了方便客商貯存貨物,辦起了貨棧;為了讓投宿的客商吃喝得舒心愜意,辦起了飯館;為了保障飯館所用糧油的高質與低價,辦起了碾房、油坊;甚至為了給客商提供制衣與縫補的便利,專門聘請了縫紉工匠……

"廣恒西"的生意越做越大,周轉資金也越來越頻繁,為了不受喬家複字型大小的掣肘,牛邦良又撥款一萬兩白銀,開設了廣恒源錢莊。

從清朝末期到民國初期,時局動盪不安,包頭鎮的商業也先後受到幾輪衝擊。然而,大致趨勢,還是商家不斷增多、商業持續繁榮。

民國三年(1914年),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先驅者張相文先生遊歷老包頭,不禁感慨:城內有商店,凡三百餘家,洋行亦多行棧,以收買蒙地皮毛,郵電銀行機關完備,其商務殷盛,且將駕歸化城而上之。

據資料記載:民國十一年(1922年),西北地方、內蒙西部及外蒙古(今蒙古人民共和國)集散於包頭的皮毛、藥材、糧食、白麻、鹽鹼、水煙等土特產貨物,總數約5000萬斤,其中羊毛2100萬斤、羊絨430萬斤、駝毛800萬斤,羊皮、旱獺皮、灰鼠皮等各類皮張244600張,待期外運。

民國十二年(1923年),平綏鐵路(即今天的京包鐵路)修至包頭。長長的鐵路,把包頭與當時中國北方最大的國際貿易港口——天津連接起來,西北地方的皮毛、畜產、藥材等土特產品翻倍湧入包頭,然後通過轟鳴的火車轉運到天津,再由遠洋貨輪行銷歐美各國。

這一年,長期隸屬于薩拉齊廳的包頭鎮,開始改置為設治局,預備成立縣政府。

相對於老包頭在中國西北地方赫赫有名的商業地位,其行政級別低得出奇。作為一個鎮級行政機構,想要管理偌大的商業城市,官員們顯得力不從心。

於是,商人們自發組織起一個商業行會——包鎮公行(後來改稱包頭商會),用大把的銀子將官員們供養起來,然後自告奮勇地為他們"分憂解難",大包大攬徵稅催 糧、修繕設施、賑災扶困、排解糾紛、治安巡邏,甚至管理著監獄。

在很大程度之上,老包頭就是一個由商人自治管理的城市,沒有官員們的胡亂插手與荒唐指令,自由競爭、良性發展的商業氛圍造就"複盛公"、"廣恒西"的輝煌,甚至在民權方面,也遠比其他城市有著更多的平等與民主。

翻看包鎮公行的檔案,一眼便會發現,在歷任行首(會長)之中,"複盛公"、"廣恒西"的經理們占了絕大多數。這個位置,曾給了他們許多榮耀,還有某些特權。但是,每當遭遇橫暴政權之時,他們又成了倍受欺詐的對象。

民國十五年(1926年)1月1日,包頭正式改置為縣。新任縣長帶來了幾名幕僚,一番考察之後,決意強化行政機構,逐步收回包頭商會的權力。

接過某家商號掌櫃奉上的"賀禮",縣長微笑送客。轉過身來,卻向幕僚發話:"商人嘛,做做生意還行,混官場還是不夠老辣的。嗯,這樣吧,就給他一個縣參議的虛銜吧。"

商人的自治權力,終於被政客取消,老包頭商業的鼎盛也定格在了這一年。

然而,更遭糕的事情接踵而至,比縣長還要強勢百倍的大人物就要來了。

不久,"基督將軍"馮玉祥率領國民軍陸續撤至包頭,先後逗留了一年多時間。駐紮軍隊的糧秣薪餉全部向包頭商會攤派,臨行前又強借480萬元鉅款,直接錢貨達損失3000多萬元。

對於這個商業重鎮,最大的打擊,還是軍閥混戰帶來的貿易蕭條,商路受阻、貨源流失、合作夥伴也斷了消息,造成的損失無法估量。

經過這場劫難,喬家"複盛公"元氣大傷,開始走向衰落。

當時,牛邦良身任包頭商會會長,因商務繁忙,由李學慶代表辦公。打算西撤的國民軍缺糧缺餉,急紅了眼,派出大刀隊緊緊跟在李學慶身後,逼迫他各處攤派索款。在軍人的呵斥下與商人的白眼中,李學慶苦苦支撐了三天,竟一命嗚呼了。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曾經炸開乾隆皇帝與慈禧太后陵寢的"東陵大盜"孫殿英率領四十一軍開赴青海,7月途經包頭,年末還未離去。雖然只有短短數月,卻也禍害包頭商民不淺。臨行之前,孫殿英喚來包頭商會會長董世昌,強令提前收繳1934年的各項稅款,並強征汽車、駝隊與人夫隨軍同行。

董世昌(董五三),於1930年從退居養老的牛邦良手中,接任廣恒西經理。殫精竭慮數年,剛剛使廣恒西從"基督將軍"馮玉祥的強索之下緩過勁來,又遭到"東陵大盜"孫殿英的盤剝,真是苦不堪言。

財大氣粗的商人,享受著常人無法企及的奢華與氣派,但在強權者的眼中,也不過是屠案上待宰的羔羊。秀才遇到兵,只是有理說不清;商人遇到兵,常要被剝得只剩內褲。

然而,商人有著與生俱來的堅韌,兩場兵災,並未讓他們消沉。不過數年,包頭商業奇跡般地開始復蘇,街市上依舊車水馬龍,酒樓裡依舊歡聲笑語。

老包頭的前大街

董世昌放下手中的帳簿,滿意地點點頭,他在屋內踱著方步,開始構想如何再造"廣恒西"的榮光。

窗外,夜色迷離,董世昌沒有料到,侵華日軍的鐵蹄即將踏破中華大地、踏碎他的事業之夢。

1937年10月17日,包頭淪陷。

佔領包頭的日軍,並未繼續向西挺進。包頭,成為侵華日軍與中國軍隊交鋒與相持的前沿,西北商路從此被阻斷,曾經的"水旱碼頭"變得蕭條冷落。

包頭成立了偽市政府,大權牢牢把持在日本人的手中。為了支持"大東亞聖戰",日本人在經濟領域實行嚴苛的管制與掠奪。"複盛公"與"廣恒西"的大量貨物被低價強購,不少店鋪也被強行吞併,只留下一副空架子,在漫長的八年時光之中,苟延殘喘。

1939年冬至1940年春,國民黨傅作義部隊連續發動了包頭、綏西、五原三大戰役,使侵華日軍遭受慘重傷亡。戰後,日軍展開大規模搜捕"奸細"行動,包頭商會會長董世昌、副會長郗相國等人被認為有"暗通中國軍隊"的嫌疑,身陷囹圄。不久,董世昌等人被殺害於張家口東山坡刑場,為淪為亡國奴的中國商人描下了一筆悲情。

終於,日本投降了,寒冬總算熬了過去。

在舉國歡騰之中,"廣恒西"經理覃錫樹奮筆疾書,一封封快信發給寧夏、甘肅、青海等西北地方的供應商,也發給北平、天津等華北地區的收購商。

書信之中:他先是振奮於倭寇納降,以為中華強國的機緣已經來臨;接著,又興奮于平綏鐵路複通、黃河水運也再無阻礙;最後,殷切叮囑曾經的合作夥伴再續商貿往來,大展鴻圖於新時代。

覃錫樹的信件,很快得到了回應,西北與華北的商人們並沒有忘記這座曾讓他們發跡與生財的小城。1946年,"廣恒西"經手交易的皮毛,竟遠遠超過抗戰前的數量。

商業中興的希望,在覃錫樹心中,在每個老包頭商人心中,熊熊燃燒。

可惜,這一切,不過是老包頭商業瀕臨絕境的迴光返照。

國共雙方開戰了,隆隆炮聲再次阻斷了商路,喧鬧的街市再度陷入寥落。一個孩子走過曾經誘人口水的糕點鋪,隔著緊閉的門板嗅了一嗅,"呀,還有些點心的香味呢!"他仰起臉,期待的目光卻碰到了母親憔悴的眼神。

那樣的糕點,在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他未能嘗到……

解放了,"廣恒西"複業了。這是一個嶄新的時代,一個用純粹商人眼光所無法理解與看透的時代,街上的店鋪一天天地稀少下去,覃錫樹迷茫了。身後,一群年輕人正雄糾糾地走過,"打倒剝削者,清算資本家"的口號飄蕩在街頭。

1953年,"複盛公"正式歇業;1956年,"廣恒西"在公私合營的大潮中,變身為新華毛織廠。

統購統銷的計劃經濟成為絕對主導,自由競爭被排斥了,曾經孕育出眾多商界精英的土壤也變得貧瘠了。——老包頭從此蟄伏,等待著復蘇。

多年之後,當改革開放剛剛飄出第一縷春風,就被老包頭人(東河人)毫不猶豫地抓住。在包頭,第一批擺地攤的是東河人,第一批搞批發的是東河人,第一批集資建商城的還是東河人。

這片土地,商業精神從未泯滅!

然而,事過境遷。老包頭,還能再湧出喬貴發或牛邦良那樣的商界奇才嗎,還能再擁有複盛公與廣恒西那樣的知名財團嗎?

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簡介:陰山小蟲,內蒙古包頭人,一個四十多歲的老男人,為了一份初心、一份夢想,辭職從事多年的醫藥行業,轉身成為自由張揚的文化玩家。願以"行千里路,讀萬卷書"為心旨,感悟文化,修行自己。路雖遠,行則必至;事雖難,做則必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