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愛新覺羅·努爾哈赤-這個皇帝,打仗為何總能以少勝多?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1559年2月21日—1626年9月30日), 清朝的奠基者, 後金開國之君, 通滿語和漢語, 喜讀《三國演義》。 二十五歲時起兵統一女真各部, 明神宗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 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汗, 建立後金, 割據遼東, 建元天命。 薩爾滸之役後, 遷都瀋陽。 之後席捲遼東, 攻下明朝在遼七十餘城。

努爾哈赤在歷史上曾有兩個諡號, 分別為1636年皇太極改元稱帝時所加的“太祖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武皇帝”(即“太祖武皇帝”), 和康熙元年(1662年)所定的“太祖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弘文定業高皇帝”(即“太祖高皇帝”)。

後者在歷經十餘代的追封加諡後, 最終成為歷史上字數最多的皇帝諡號——“承天廣運聖德神功肇紀立極仁孝睿武端毅欽安弘文定業高”, 不知這位略通漢文的女真民族英雄若真泉下有知, 對此會作何感想。

“高”字在諡法中被解釋為:“德覆萬物、功德盛大、覆幬同天”, 被漸行儒道的朝廷選中作為對開基創業祖先的溢美雖然無可厚非, 但從諡號作為對前人蓋棺定論評價的角度來講, “高”字確實沒有“武”字更能概括出努爾哈赤的一生。 當年取得甯遠大捷的袁崇煥曾評價他“屢戰屢勝, 熟於用兵”, 就連遍覽努爾哈赤的一生“沒有看出進步、發展, 只看到搶劫、殺戮和破壞”的人, 也不得不承認“他的戰役指揮水準,

已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

“不勞己, 不頓兵”

努爾哈赤在起兵之初所能依靠的不過是十三副鎧甲、三十餘匹戰馬而已, 其實力與影響力均無法與海西女真乃至建州女真中受到明朝扶持的仇人尼堪外蘭所匹敵。 在這種境遇下能否以智勝敵, 不僅僅是彰顯謀略的炫耀, 更像是決定生死的條件。

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 努爾哈赤在針對尼堪外蘭的復仇行動中曾與薩爾滸城城主諾米納結為盟友, 但此人卻“陰助尼堪外蘭”, 幾次將努爾哈赤的行動計畫透露給後者, 引起努爾哈赤的不滿。 適逢諾米納想誆騙努爾哈赤為自己攻打巴爾達城, 努爾哈赤將計就計, 以自己兵械寡少為由令其領兵先攻, 諾米納不從,

努爾哈赤又誘騙其將兵器悉數交出, 不費吹灰之力奪取了薩爾滸城。

後金天命三年(1618年)的計襲撫順也是較為典型的以智取勝的戰例之一。 撫順城瀕臨渾河, 是明朝在遼東的重要關隘, 也是馬市貿易的集散地。 作為起兵35年來第一次與明朝軍隊的正面交鋒, 努爾哈赤權衡利弊最終決定以智取不以強攻。 據《明神宗實錄》記載:“先一日, 奴於撫順市口言:明日有三千達子來做大市。 至日寅時, 果來叩市, 誘哄商人、軍民出城貿易, 隨乘隙突入擄殺。 ”僅一周時間內, 努爾哈赤便佔領了撫順、東州、馬根單等地, 虜獲人畜三十余萬, 撫順城守將李永芳也成為歷史上第一個降清(後金)的明朝邊將。

努爾哈赤對智取的重視還表現在據險設伏、誘敵深入的戰術運用上。

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 海西女真葉赫部因沒有達成向努爾哈赤勒索土地的目的, 集結了哈達、輝發、烏拉、朱舍裡、納音、蒙古科爾沁、錫伯、卦勒察等九部三萬餘人, 進犯建州女真。 距此六年後, 在整合了海西女真哈達部的前提下, 建州女真的人口才剛勉強過萬, 古勒山之戰中雙方兵力的懸殊程度應該是不難想像的。

在眾兵聞聽三萬大軍來襲、駭然不已的時候, 努爾哈赤對將士們說:“爾眾無憂!我不使汝等至於苦戰。 吾立險要之出, 誘彼來戰。 ”他依據古勒山的地形特點部署兵力, 據險設伏, 以逸待勞, 又令額亦都以百餘騎兵佯敗誘敵深入, 集中兵力對人心不一的九部聯軍進行掩殺, 大獲全勝。 只此一戰斬殺葉赫貝勒布齋及兵士4000余,

俘虜烏拉貝勒布占泰, 繳獲戰馬3000餘、蹬甲1000餘, 並重創葉赫部, 改寫了建州女真與海西女真的實力對比。

在征戰中, 努爾哈赤屢施奇謀變詐之術, “審機宜, 決進退”, 以達到“不勞己, 不頓兵”的目的, 同一時期的明人評價其“狡黠異常”、“用計最詭”。 他還曾多次對子弟及臣屬表示:“夫不勞兵而克敵者, 乃足稱為智巧謀略之良將也。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