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晚一年入學,或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他們將更愛新環境!

作者:魚爸

1

馬上就要開學了。

很多的媽媽留言詢問自己的孩子能不能上幼稚園了?

是不是要想辦法給孩子提前入小學?

前幾天跟親戚聊天。

她家裡的小女兒是4歲就讀完了幼稚園, 5歲上了一年級。

記得那時候過年, 一堆孩子在一起討紅包。

那個小傢伙就不去。

因為大人會問, 孩子“你今年考試考了多少分, 考了第幾名呀?”

所以那些考得好的孩子, 總是沖在前面。

而成績不好的孩子呢, 就畏畏縮縮地躲避著。

直到今年, 她上了四年級。

她媽媽說終於趕了上來, 還是後悔送得太早。

而她說的趕上來是孩子終於告別了門門不及格的歷史,

獲得了班級最佳進步獎。

而還是在班上靠後的名次。

名次本身不重要, 但是孩子的自信也跟著毀掉了。

親戚說非常後悔, 沒有讓她大一點入學, 因為還沒啟蒙就被送進了小學。

加之自己又沒有時間和金錢來幫孩子追趕。

還有媽媽說孩子兩歲多, 自己沒時間帶孩子, 家裡老人帶不好, 於是送托兒所, 想著早點送幼稚園, 結果孩子天天吵鬧, 要不要繼續送?

她說很多過來人跟他說要咬咬牙, 堅持送過去, 熬過去就好。

結果真的如此嗎?

2

很多的父母在孩子還沒出生前就開始計算入學的時間。

有一個資料顯示:婦產醫院8月底做剖腹產的產婦比較多, 因為按照教育部的規定, 孩子必須夠6歲才能上小學, 而早幾天做剖腹產, 孩子就能早一年上學了。

早一年上學, 到底有多大用?

我們整個社會評估一個孩子是不是到了入學年齡, 就是看孩子的自然年齡, 而沒有考慮孩子個體的成熟程度。

因為我是給兒子晚入學的, 今年快五歲了才入園。

在他三四歲的時候。

我們出門, 總是會遇到一些好心熱情的大叔大媽跟小傢伙打招呼:

“讀書了嗎?這麼可愛的小傢伙”

“沒有, 我還沒讀”

“啊!你幾歲了呀!”

“我四歲了”

“怎麼不去讀幼稚園呢?其他小朋友都去了呀!”

每次問到這個地方, 我就會覺得氣氛有點尷尬。

後來跟兒子說, 如果有人問你, 你就說在家裡的課沒上完, 晚點去。

我沒有著急送他去上學主要是從孩子的準備程度來考量。

3

每個孩子, 有他自己成長的時間表。

比如出牙、走路、說話的時間, 這些內在的生長規律起著決定作用。

而另一個能影響孩子成長的就是家庭的力量。

比如孩子閱讀能力的形成、表達能力的強弱、性格的發展等。

當你想著送孩子入學的時候, 請記得問問自己, 孩子是不是準備好了?

在任何的學校裡, 都有兩種孩子。

一種孩子的父母一直都努力做好, 孩子將是受益的, 能夠表現和應對各種不同的感受。

而還有一種孩子是父母長期忽視的, 迫不及待地想著把孩子送給老師去管教, 結果這類孩子在學校常常碰壁, 無法融合進新的環境。

幫助孩子做好入學的準備, 才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有時候, 放下焦慮, 等一年又有何妨。

特別是男孩子, 晚一年入學好處還有很多。

不管是入幼稚園還是幼小銜接, 女孩的成熟速度總是大於男孩。

心理學研究發現:女孩在16歲以前比男孩的發育成長要快, 如果男孩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特別是父母還總是催促, 結果只會讓男孩失去心理平衡, 他們跟女孩之間就會進行一場毫無意義的競賽。

我們會發現很多男孩的語言能力不如女孩。

提早入學更容易造成他們聽不懂老師講課, 在課堂上也坐不住。

很多媽媽就面臨這樣的煩惱。

孩子剛剛進入一年級, 課堂上坐不住, 聽講也堅持不了多久。

常常被老師批評。

有時候還跟同學打架,家長自己都經常被老師叫去談話。

如果孩子跟不上學習進度。

剛開始就會有心理壓力,抗拒去上學。

甚至最後躲避自己的老師,蹺課。

這是一種惡性循環。

一旦孩子一開始覺得自己不如其他同學,覺得在學習上難有作為。孩子可能會永遠覺得自己不如別人,這種自卑感會影響孩子一生。

我們關心的重點不應該是孩子的入學年齡,也不是擇校。

而是0-6歲這個階段,我們給了孩子什麼樣的愛和家庭教育。

在兒子3歲的時候,家裡人就催著我送兒子去幼稚園。

而那時我剛好打算自己帶孩子。

自己親自帶之後才發現他的情緒表達和規矩意識基本沒有。

自理能力也一般,在學校只會成為老師的小包袱。

我決定晚一點送他去學校,在家裡幫孩子做好準備。

只有當父母對孩子有足夠的陪伴,才能捕捉到孩子的小小心思。

也能把握住孩子心理發展及情緒的變化。

4

在送孩子入學前,請做好這幾個準備:

喚醒孩子對卓越感的追求,培養學習的興趣

我們會發現,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有表現自我的強烈衝動,孩子和成年人都一樣。

孩子的成長過程一直在找尋自己的優勢,獲得父母和周邊人的認同。

比如一個孩子學會了吹口哨,或者堆砌了一個超級棒的積木房子,或者自己想到了一個好聽的故事。

我也一直努力培養兒子的學習興趣。

所以他週一到週五每天會學習半小時到一個小時左右。

我沒有強迫他去死記硬背多少東西,而是讓他去熟悉這些東西。

潛移默化中得到薰陶和訓練。

比如國學,我不是很提倡大篇地讀經。

而從音律入手,讓他先朗朗上口地讀起來。

同時跟他講其中的故事,增加趣味性,也增長孩子的見識。

而數學主要讓他做一些思維訓練的任務。

而他有了興趣後,自己就會主動去學,就好像打開了一扇門之後。

孩子自己就會推開門,進入裡邊去探索、發問、學習。

父母要積極地給予認同,培養孩子濃厚的學習興趣。

並幫助他去發展自己的興趣,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

然後把這種行為培養成為一種習慣。

這樣孩子會有積極自信地學習態度,也會儲備足夠多的知識。

輕鬆應對入學後的學習任務。

其次是説明孩子去認識情緒,並且學會管理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很多孩子一發脾氣就喜歡動手打人。

往往是剛開始的時候,比如第一次打人的時候。

父母在孩子通過這種行為表達情緒時沒有適當地引導。

男孩子更是喜歡粗暴的方式。

一來脾氣就動手。

記得兒子有一次也是這樣。因為媽媽沒有理解他的意思就來了脾氣。

使勁地捶媽媽,這時我就去把他拉開。

發脾氣的孩子哪有那麼好勸。

但一定要先讓他住手,讓他在一邊冷靜一下。

我跟他說“你發脾氣,爸爸不說你什麼,因為你可以生氣。但是你打人就不可以了。你可以跟媽媽爭論,也可以去門口大喊大叫,也可以一個人去房間待一會。”

這樣說的時候,孩子其實會聽。

只是不樂意接受。

可一般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同時教會孩子去學會共情。

考慮到自己的情緒對他人的影響。

自己不喜歡的事,就不要對其他人做。

因為大家的感覺是一樣的。

慢慢地,我發現他再次發脾氣的時候,已經不再那般打人了。

當然,我要給他時間,讓他慢慢成長起來。

入學之後,在學校如果一言不合就打同學。

我想這個孩子肯定會被老師送回來。

最後是幫助孩子培養強大的內心。

讓孩子做好受挫折的準備。

特別是家裡只有一個孩子,並且平時被長輩寵溺的孩子更要有這樣的準備。

因為在學校,老師不會像長輩一樣圍著孩子轉。

學校無法確保這些孩子得到像家裡那樣的寵愛。

孩子的心理落差是巨大的。

同時發現孩子的好勝心過強的話,也要小心幫助孩子去調整期待。

因為過分的雄心也會推毀孩子的信心。

晚一年入學,有足夠的時間準備,或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入學是對孩子及家庭一次最直接最嚴格的考驗。

孩子進入學校,就意味著置身一個全新的環境中。

如果這個孩子有了足夠的準備來應對這個新的環境。

他們就會愛上這個環境以及遇到的人和事。

有時候還跟同學打架,家長自己都經常被老師叫去談話。

如果孩子跟不上學習進度。

剛開始就會有心理壓力,抗拒去上學。

甚至最後躲避自己的老師,蹺課。

這是一種惡性循環。

一旦孩子一開始覺得自己不如其他同學,覺得在學習上難有作為。孩子可能會永遠覺得自己不如別人,這種自卑感會影響孩子一生。

我們關心的重點不應該是孩子的入學年齡,也不是擇校。

而是0-6歲這個階段,我們給了孩子什麼樣的愛和家庭教育。

在兒子3歲的時候,家裡人就催著我送兒子去幼稚園。

而那時我剛好打算自己帶孩子。

自己親自帶之後才發現他的情緒表達和規矩意識基本沒有。

自理能力也一般,在學校只會成為老師的小包袱。

我決定晚一點送他去學校,在家裡幫孩子做好準備。

只有當父母對孩子有足夠的陪伴,才能捕捉到孩子的小小心思。

也能把握住孩子心理發展及情緒的變化。

4

在送孩子入學前,請做好這幾個準備:

喚醒孩子對卓越感的追求,培養學習的興趣

我們會發現,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有表現自我的強烈衝動,孩子和成年人都一樣。

孩子的成長過程一直在找尋自己的優勢,獲得父母和周邊人的認同。

比如一個孩子學會了吹口哨,或者堆砌了一個超級棒的積木房子,或者自己想到了一個好聽的故事。

我也一直努力培養兒子的學習興趣。

所以他週一到週五每天會學習半小時到一個小時左右。

我沒有強迫他去死記硬背多少東西,而是讓他去熟悉這些東西。

潛移默化中得到薰陶和訓練。

比如國學,我不是很提倡大篇地讀經。

而從音律入手,讓他先朗朗上口地讀起來。

同時跟他講其中的故事,增加趣味性,也增長孩子的見識。

而數學主要讓他做一些思維訓練的任務。

而他有了興趣後,自己就會主動去學,就好像打開了一扇門之後。

孩子自己就會推開門,進入裡邊去探索、發問、學習。

父母要積極地給予認同,培養孩子濃厚的學習興趣。

並幫助他去發展自己的興趣,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

然後把這種行為培養成為一種習慣。

這樣孩子會有積極自信地學習態度,也會儲備足夠多的知識。

輕鬆應對入學後的學習任務。

其次是説明孩子去認識情緒,並且學會管理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很多孩子一發脾氣就喜歡動手打人。

往往是剛開始的時候,比如第一次打人的時候。

父母在孩子通過這種行為表達情緒時沒有適當地引導。

男孩子更是喜歡粗暴的方式。

一來脾氣就動手。

記得兒子有一次也是這樣。因為媽媽沒有理解他的意思就來了脾氣。

使勁地捶媽媽,這時我就去把他拉開。

發脾氣的孩子哪有那麼好勸。

但一定要先讓他住手,讓他在一邊冷靜一下。

我跟他說“你發脾氣,爸爸不說你什麼,因為你可以生氣。但是你打人就不可以了。你可以跟媽媽爭論,也可以去門口大喊大叫,也可以一個人去房間待一會。”

這樣說的時候,孩子其實會聽。

只是不樂意接受。

可一般會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同時教會孩子去學會共情。

考慮到自己的情緒對他人的影響。

自己不喜歡的事,就不要對其他人做。

因為大家的感覺是一樣的。

慢慢地,我發現他再次發脾氣的時候,已經不再那般打人了。

當然,我要給他時間,讓他慢慢成長起來。

入學之後,在學校如果一言不合就打同學。

我想這個孩子肯定會被老師送回來。

最後是幫助孩子培養強大的內心。

讓孩子做好受挫折的準備。

特別是家裡只有一個孩子,並且平時被長輩寵溺的孩子更要有這樣的準備。

因為在學校,老師不會像長輩一樣圍著孩子轉。

學校無法確保這些孩子得到像家裡那樣的寵愛。

孩子的心理落差是巨大的。

同時發現孩子的好勝心過強的話,也要小心幫助孩子去調整期待。

因為過分的雄心也會推毀孩子的信心。

晚一年入學,有足夠的時間準備,或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入學是對孩子及家庭一次最直接最嚴格的考驗。

孩子進入學校,就意味著置身一個全新的環境中。

如果這個孩子有了足夠的準備來應對這個新的環境。

他們就會愛上這個環境以及遇到的人和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