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育種家傾聽市場的聲音

朱海洋

供給側改革的內涵頗為豐富。 簡而言之, 就是根據消費者的需求、根據市場的需求, 對供應端做出及時調整, 使得供需在更高水準上實現新的平衡。 農業科研成果也需要供給側改革, 種業科研成果權益改革從某種程度上來說, 就是一場科技成果的供給側改革。

過去, 我們談到科技成果轉化“最後一公里”的問題時, 經常會說科技與經濟“兩張皮”。 要解決這一問題, 對科研人員的激勵, 以及推進成果轉移轉讓方式的創新, 是一方面;而更重要的是, 前端成果如何更好地滿足產業發展需求。

以種業為例,

作為農業領域中科技含量最高的基礎環節, 關鍵是人才, 核心是創新, 重點在改革。 種業科研成果權益改革的目標很明確:到2020年, 構建起以科研院校為主體的基礎性公益性研究和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相對分工、相互融合、“雙輪驅動”的現代種業科技創新體系。

科學與技術, 本身就有區別。 前者是創造知識的研究, 後者是綜合利用這些知識後的物質延伸。 我認為, 在這場供給側改革中, 並不一定要分孰輕孰重, 而是基礎研究的創新能力還有待提升, 真正具有轉化價值的科研成果比例還不高。

春江水暖鴨先知, 對於技術變革和市場需求, 企業永遠有著最靈敏的嗅覺。 但長期以來, 技術研發和生產體系相對獨立,

如何形成以市場為依歸的研發模式, 將成為這場改革的重中之重。

因此從這個角度看浙江省農科院的創新, 儘管剛剛起步, 卻創造了一個非常好的載體:那就是讓科研機構真正直面企業, 傾聽市場的聲音, 又通過產權界定、收益分配等機制的完善, 充分激發“人”的動力。

當然, 這也僅僅是剛起步的探索階段, 還存在一些問題。 採訪中, 記者就深有感觸。 例如農科院的科技成果中, 相當一部分仍是實驗室成果, 實現商業化轉化還需要研發資金的進一步投入, 但往往課題組自身中試熟化條件有限, 企業和投資商的投資意願也不高, 這一關鍵環節投入的缺位, 目前是個大問題。

不過, 畢竟這扇大門才剛打開, 相比工業來說,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的大環境更不成熟, 交易也更難。 那就不妨多給點時間, 讓這場農業科技成果的供給側改革, 多跑一會兒。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