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保護孩子遠離性騷擾

世界很美好, 也很醜惡。 我們帶著孩子發現美的同時, 一定要教會他們保護自己, 這一點至關重要。

孩子的私密部位從嬰兒期就要予以保護, 太多家長忽略了這一點, 覺得孩子小, 沒什麼。 正是因為這些無知, 才縱容了太多的罪惡, 給了壞人有機可乘的機會。

幫孩子編織一個嚴密的防護網, 以最大限度地阻擋危險:

01

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熟人, 但是每個人都應該只扮演他們的職能角色

(也就是說, 要有界限)

比如, 你孩子的鋼琴老師應該教孩子學鋼琴, 但不應該課後單獨留孩子在琴房;他可以因為你彈得好為你鼓掌、在你演奏會結束後給你擁抱,

但不應該坐在你的琴凳上抱著你讓你彈。 身為父母, 沒有必要教導孩子去懷疑每一個人, 這樣的教導方式會讓孩子不知所措, 以致完全不敢相信任何人。 父母要做的是, 告訴孩子信任身邊的人, 但也明白“界限”是人與人之間必要的東西。

02

教育孩子保護自己的身體

(夏日背心和褲衩所覆蓋的部分都是不能碰的)

人的身體是屬於自己的。 你身體裡的隱私部位包括你穿小背心和夏天的小褲衩時所覆蓋的部位。 這些部分, 沒有任何人有權利看、或者摸, 除非是兩種情況:爸爸媽媽或者監護人為你洗澡時, 醫生為你檢查身體時。

繪本推薦:《不要隨便摸我》、《不要隨便親我》、《不要隨便跟陌生人走》。

03

無條件地相信孩子的感覺

(即使是孩子的錯覺, 也要先相信, 隨後再一起去判斷)

身體是孩子的, 情緒是孩子的內心。 當他們說他們不舒服, 一般情況下不會是沒事找事給你惹麻煩, 請停下來關注一下你的孩子, 可能他們已經受傷了。

04

把內在的想法表達出來

(學會say no, 不光鼓勵孩子, 也鼓勵父母自己做到這一點)

在孩子很小的時候, 如果一個不太熟悉的親戚抱著他不停地親, 孩子已經厭煩了甚至哇哇大哭, 你會怎麼做?如果你是一個考慮他人情緒特別多的父母, 你可能會沉默。 其實, 你不應該沉默。 因為你的沉默只照顧了那個親戚的情緒, 卻置自己孩子的情緒于不顧。 你應該堅定但和善地說:請不要親我的孩子, 他不喜歡被這樣親。

更嚴重的影響是, 如果你是一個一直沉默的父母, 你的孩子在遭遇性騷擾時, 就很大可能也會保持沉默。 而有調查表明, 高達90%的兒童性騷擾, 就發生在和孩子相熟的人身上。 處理過不下百起兒童性騷擾案例的Megan說:“父母其實很天真——他們總是擔心陌生人,

卻很少擔心自己的表弟、鄰居也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 ”試想一下:如果孩子從小耳濡目染, 自己覺得不舒服的事情卻因為“礙於面子選擇不抗議”, 就更容易受到傷害。

05

問過再做, 保持警覺

有人給你糖, 不要直接吃, 先問下父母;有人要載你回家, 不要直接上車, 先問下父母;這些“check first rule”在西方國家很重視, 這基於孩子和父母之間深厚的信任。 父母對於孩子的合理要求, 要充分給予信任和空間, 孩子對於和父母之間的check first rule就不會排斥。 在孩子小的時候, 讓孩子保持比較高的警覺性是沒有錯的, 這樣, 孩子長大了即使不“凡事跟父母來‘check’”也會先想一想可能的危險, 並作出自我保護的判斷。

06

任何“秘密”都可以和父母說

在很多案例中, 性騷擾犯者在性騷擾結束後會給孩子一根棒棒糖說:這是我們之間的秘密哦。 孩子就全心全意地保守了這個秘密, 即使她身體和內心都很不舒服。

所以從小應該教育孩子, 你和父母之間是最親密無間的關係, 你可以分享所有秘密給爸媽, 快樂的、悲傷的、委屈的, 等等, 爸媽給你的愛和支持是無條件的。

連結:近日媒體報導了一則新聞:某小學幾個孩子自發組織了在一個同學家夜宿的派對, 有一個女生後來對媽媽說, 同學爸爸在半夜她起來上廁所的時候性騷擾了她。 小女生很信任媽媽, 所以把當時的情況和媽媽和盤托出。 於是媽媽起訴了那位48歲的父親……試想一下, 如果那個女孩不是一個什麼都和媽媽分享的孩子, 媽媽對那一晚發生的事就會一無所知。

07

大聲呼救,懂得在安全空間保護自己

這樣的教育要在點滴之間:全家人外出活動時,父母就要把“安全教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告訴孩子,不要走看起來不敞亮、不安全的小道;晚上不要單獨行動;在人群中走散了,要去往敞亮、人多的地方,向員警、店員、帶著孩子的婦女等這樣的“安全人群”求助;如果有人侵犯到你,不要過於禮讓,要勇敢說“不”;如果沒有人注意到你的困境,一定要大聲喊出來!

保護好自己的孩子,細心認真呵護他們的成長,是每一個家長的責任。

媽媽對那一晚發生的事就會一無所知。

07

大聲呼救,懂得在安全空間保護自己

這樣的教育要在點滴之間:全家人外出活動時,父母就要把“安全教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告訴孩子,不要走看起來不敞亮、不安全的小道;晚上不要單獨行動;在人群中走散了,要去往敞亮、人多的地方,向員警、店員、帶著孩子的婦女等這樣的“安全人群”求助;如果有人侵犯到你,不要過於禮讓,要勇敢說“不”;如果沒有人注意到你的困境,一定要大聲喊出來!

保護好自己的孩子,細心認真呵護他們的成長,是每一個家長的責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