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帶娃路上的30個坑,看看你踩過幾個?

生娃養娃的路上, 有十月懷胎的小心翼翼, 有母乳餵養的酸爽堅持, 有兩年睡不到整覺的辛勞, 有對娃一笑一顰的驚喜和牽掛, 還有, 那時時出現, 必須看清才能跨過的, 大大小小的, 坑。

每一個坑如果去刨, 都可以成為一個話題, 今天, 我們就只記結論, 把我知道的那些坑, 插上一面小旗幟, 給媽媽們提個醒——前方有坑, 請繞道而行!

以下這一組坑, 相對比較大, 因為直接關係到寶寶的生長發育或健康安危, 所以必須要避免的。

1號坑:以各種理由停止母乳餵養

媽媽感冒了、媽媽發燒了、寶寶腹瀉了、媽媽來例假了、媽媽服藥了、媽媽又懷孕了, 這些都不需要中斷或者放棄母乳餵養。

PS1. 乳母媽媽服藥, 可在醫生給出處方時, 向醫生諮詢是否需要停止喂母乳。 醫生會根據藥的成分給出意見。 如果需要暫停, 在暫停期間可以用吸乳器排空乳房, 以便停藥後繼續母乳餵養。

PS2. 媽媽在感冒期間要更注重衛生, 帶口罩、勤洗手, 減少把病毒傳染給寶寶的機會。

2號坑:發燒捂熱

發燒是寶寶生病時的症狀之一, 退熱不等於治病, 退熱的手段絕不能用捂熱這一招。 太多的新聞警示我們, 給發燒的孩子捂熱, 可能造成生命危險。

PS. 很多孩子在發燒時, 精神狀態和活躍度並沒有變差, 這種情況可以繼續觀察, 注意多飲水和多休息, 體溫超過38.5℃時, 可用美林、泰諾林等退燒藥, 讓孩子舒服一些。 如果是3個月內的嬰兒發燒, 或者寶寶發燒時精神萎靡, 或者體溫超過40度, 都應及時就醫。 當然如果你非常擔心, 也可以帶孩子去看醫生。

3號坑:酒精擦浴降體溫

酒精是可以通過皮膚被人體吸收的, 所以在寶寶發燒時為了降體溫,

用酒精擦拭皮膚, 可能導致酒精中毒以及其它危害。

4號坑:用藥不遵醫囑

典型的亂用藥, 比如寶寶腹瀉了自己給用止瀉藥, 或者醫生開了抗生素、或激素類藥物, 自行給寶寶減半用或擅自停藥……

正規的激素治療對於寶寶利遠遠大於弊;如果醫生開了抗生素, 用時也應足量足療程。 總之, 用藥的原則——遵醫囑。

5號坑:二類疫苗不重要

接種疫苗是讓孩子獲得某種抗病能力最有效, 而且代價最低的方式之一。 應該根據每個寶寶的《疫苗接種證》按時接種, 因身體原因需要延期的, 應事先諮詢醫生。

二類疫苗不是不重要!只是國家不買單需要自己付費, 所以經濟能力能承受的, 推薦選擇接種。

6號坑:抱著娃坐車

“媽媽的懷抱永遠是最安全的”,

這句話絕不能用在和寶貝一起坐車的時候。 時速50公里遭遇車禍時, 車內的人會瞬間產生約30倍於自己的衝力, 假設一個10公斤(約1歲)的嬰兒會產生相當於300公斤的衝力, 任何人都不可能抱得住寶寶。

為了孩子的安全, 兒童汽車安全座椅是家庭的必備。

7號坑:盲目補鈣

6個月之內的寶寶, 喝母乳或者配方奶, 只要奶量充足, 都不缺少鈣的攝入;6個月以上的寶寶, 以奶為主, 合理添加輔食, 仍然不需要額外補鈣。

中國營養學會建議, 兩歲以內的嬰幼兒, 補充400IU/天的維生素D。 美國兒科學會建議在整個兒童青少年階段, 繼續補充維生素D。 維生素D本身不是鈣, 但它能幫助人體吸收和代謝鈣。

8號坑:把屎把尿

把屎把尿的時候, 寶寶的脊柱彎曲,

身體的重力不正確地集中在脊椎上, 對脊椎生長發育不好;兩腿被分開, 大便時用力會使腹壓增大, 有造成脫肛、痔瘡的風險。

9號坑:水、果汁、鹽、蜂蜜

6個月之內的寶寶, 喝母乳或者配方奶的寶寶, 都不需要額外添加水。 寶寶有腹瀉、發燒等症狀時, 應額外補充水分。

1歲內的寶寶, 不建議喝果汁, 給寶寶吃水果的正確方式是, 6個月以上, 從吃果泥開始, 逐漸加大水果的顆粒。

1歲以內的寶寶輔食, 不額外添加食鹽, 以防鈉元素攝入超標給寶寶的腎臟造成負擔;蜂蜜很有可能含有肉毒桿菌, 不適合1歲以內的寶寶食用。

10號坑:洗澡、玩水時大人離開

哪怕澡盆裡只有深度為10釐米的水, 也不要讓寶寶獨自待在浴盆裡, 應該提前把需要用的東西放在手邊。 哪怕帶寶寶去專業的嬰兒游泳機構,也請不要讓寶寶離開自己的視線;並且注意,在孩子符合使用腋下游泳圈的體重前,推薦和寶寶親子共遊(不建議用脖圈),可以用腋圈的則使用腋圈。

11號坑:濕疹是因為濕

濕疹因為中文名字帶“濕”字,常被誤解為,因皮膚濕而引起。這也錯誤地導致了很多患兒的媽媽避免讓孩子的皮膚多接觸水,包括洗澡。

目前醫學界對於濕疹的成因沒有定論。患有濕疹的寶寶,護理方面應該注意皮膚的清潔,以及皮膚的滋潤保濕(可用寶寶潤膚乳),減少刺激物和過敏原;嚴重的濕疹應該及時就醫,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激素藥膏。

12號坑:乳牙不用管

乳牙雖然會脫落,但是乳牙的健康與否,對恒牙有影響。如果乳牙發生蛀牙(齲齒),會影響寶寶吃東西,而影響了“吃”這件事,也就影響了寶寶的生長。如果乳牙拔了,恒牙萌出的時候會很容易“跑錯位”,影響咀嚼和美觀。

所以,在乳牙萌出前,應該在寶寶吃過東西後,用清潔的紗布或專用口腔清潔棉,為寶寶清潔口腔;在第一顆乳牙萌出後,就應該給寶寶每天刷牙;在1歲前帶寶寶去牙科診所。由家長幫寶寶刷牙,直至學齡前;窩溝封閉、定期塗氟,一件也別落下。

下面這組坑,是中度大小的坑,有一定風險,我身邊的很多媽媽已經知道危害性,平時帶娃也會避過這些坑,但後臺仍時不時會收到關於這些問題的困惑,所以一起來看一下:

13號坑:不開空調不吹電扇

嬰兒的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還不穩定,汗腺發育也還不完善,所以高溫天需要我們幫他創造更適宜的環境溫度,合理地開空調和電風扇是必要的。當溫度適宜時,寶寶的頸後方,摸上去應該是溫暖不潮濕的。

14號坑:過早坐、站、走

有些媽媽為自家娃比同齡孩子更早學會坐、站、走而自豪,如果這是寶寶自主的舉動,那沒錯,但是如果刻意訓練讓寶寶在大運動方面超前,那就不必要,而且有潛在風險。

每個寶寶的大運動發展有自己的節奏,如果6個月還不能翻身、9個月還不能獨坐、18個月還不能走路,需要諮詢醫生。

15號坑:親子同睡

親子同睡,雖然便於起夜照顧嬰兒,但是同時也有令寶寶窒息等風險,而且將來分床睡、分房睡都會再多經歷一些“難捨難分”的情景。美國兒科學會推薦同房但不同床。分床睡,對孩子自主入睡,以及將來的分房睡,都更好。

PS. 使用嬰兒睡墊(類似床中床),使大人和寶寶之間有一圈障礙物,這是同床睡的相對安全的措施。

16號坑:過度清潔

要講衛生,但不要過了頭。無論是寶寶的生活環境,還是寶寶的身體,都不可避免的存在著細菌,但並不是每一種細菌都會致病。過度清潔(比如高頻率的消毒),會使人體的免疫機制得不到應有的刺激,反而抵抗力差。

17號坑:肉湯菜湯米湯

“營養都在湯裡”,這句話也是坑不管是產後恢復,還是給寶寶做輔食,喝湯時,更應該吃裡面的固體食物,大部分蛋白質、礦物質都留存在固體食物裡呢!如果寶寶的咀嚼和吞咽能力尚不足,建議把固體食物製成泥狀喂寶寶,而不是喝湯。

18號坑:果凍、堅果、糯食

寶寶一旦被果凍噎著,哪怕立即採取急救措施,成功概率也很小,這是我一個有著多年兒科急診經驗的醫生朋友告訴我的。堅果、糯性食品、粘稠食品(如花生醬)、長纖維食品(天哪,又令我想起樂樂被鳳梨噎著的情景了)、韌勁足的食品,都是容易造成卡喉的。

19號坑:奶睡、晃睡、抱睡

想要擁有一個睡覺安穩的天使寶寶,也為了讓自己有更多的休息時間,晚上哄娃用的手段,可得花點“心機”哦。3-6個月之間,可以有意識地漸漸減少對寶寶入睡前的干預,儘早讓娃養成自主入睡的好習慣。

20號坑:親嘴巴

我們的唾液,是最容易傳播EB病毒的,絕大多數患病兒童是家裡的大人傳給他們的。大人和寶寶互親嘴巴、或者大人嚼過的食物給寶寶吃,或有時寶寶的手指沾到了大人的口水再伸進自己的嘴巴,都容易把EB病毒傳染給孩子。首次感染後,寶寶會有很長一段時間的扁桃體炎。

21號坑:擠乳頭

按照“老法”,新生兒無論男女,都要擠乳頭,特別是女生,說是不擠的話以後乳頭凹陷不利於產後餵奶。

其實寶寶出生3-5天后,會有生理性乳腺腫大這一正常現象,1個月左右會自行消退,無需特殊處理。硬性擠壓後,反而容易傷害乳房的生理結構,有發炎化膿的風險。

22號坑:光屁股

穿開襠褲,或者甚至不穿褲子,增加了寶寶泌尿系統被細菌和病毒感染的風險,以及生殖器受外傷的風險;對於寶寶建立隱私部位的保護意識也不利。

▲夏天就算再熱,也不能給寶寶穿開襠褲哦

最後再來一組坑,這些坑大部分是由多餘的擔心和臆想,自己刨的坑,雖不至於對寶寶造成大危害,但是對孩子的生長發育並沒有什麼好處,為了給媽媽們減壓,這些也一併避開吧~~

23號坑:微量元素檢測

早在2013年,兒童微量元素檢測已經被國家計生委叫停。除了血鉛外,微量元素檢測的其他項目參考價值並不大。

人體的微量元素不是補出來的。與其迷信這個檢測以及各種營養品,不如督促孩子好好吃飯、多多鍛煉。

24號坑:捏鼻子、剃眉毛、剪睫毛、剃胎髮、母乳搽皮膚

為了寶寶能長得更美一些,媽媽們可真沒少花心思,燃鵝,這些都不管用。五官相貌、頭髮多少、皮膚白不白,決定這些的主要還是基因遺傳。

時代在變,審美觀也在變,精神長相才決定一個人的魅力喲

25號坑:不讓吃手

阻止孩子吃手這件事,我也幹過,並以失敗告終。其實吃手是孩子的一種自我安撫,也不會對孩子造成什麼重大傷害,大可不必為這件事煩心,注意孩子手部的清潔就是了。

26號坑:不讓用安撫奶嘴

也不知道什麼原因,多數長輩看不得孩子吮吸安撫奶嘴,覺得那是白耗精力。其實吮吸安撫奶嘴和吃手,有差不多的原因——寶寶嘴裡吮吸著東西,能找到一種安全感,寶寶感覺舒服。大多數孩子在4歲前,會自發戒掉安撫奶嘴。

27號坑:不讓光腳

“老法”裡說,寒從腳底入,所以一年四季不脫襪子對健康好。其實,只要不是在極端寒冷的環境下,光腳並不會令寶寶不適,也不會對寶寶的健康有害。相反,腳底皮膚對地面的感覺,有利於寶寶學走路,也有助於足弓的形成,光腳走路對腳底神經末梢的刺激,對大腦發育也有好處。

28號坑:過於擔心腹瀉或便秘

後臺經常會有媽媽來諮詢關於寶寶便便的各種問題,聽上去好像寶寶的便秘或者腹瀉發生率特別高。其實,寶寶的腸胃功能尚不完善,時而1天拉3次,時而3天拉1次,時而拉稀便,時而便便裡看得到食物,時而拉綠便,大多數是正常現象。

一般來說,腹瀉是指便便的性狀發生改變(水樣便、黏凍便等),次數明顯高於平時,可算是腹瀉;便便幹硬(可呈顆粒狀),寶寶拉得很費勁甚至痛苦,可算是便秘;造成寶寶綠便的原因,可以是有受涼、或饑餓、或和高鐵食物有關等。

29號坑:半夜叫醒把尿餵奶

干擾孩子的睡眠對孩子的生長發育不利。為了喝奶、小便這些事,不值得去把睡得好好的孩子弄醒。即便是寶寶熟睡中發著燒,也不需要把他弄醒來喂退燒藥。PS. 喂藥應該在寶寶醒著的時候進行。

30號坑:食材高大上

食材的價格,主要由市場供求關係決定,價格高的食物未必就具有營養優勢。愛孩子心切的媽媽,花大代價買來的各種高大上食材,未必就能養出身體強壯的孩子。吃的方面,我們更應該注重食材的營養素、新鮮度和多樣性,而且,均衡的膳食和良好的飲食習慣是需要長期堅持的。

今天列出的這些坑,有些我曾經也踩過,終於總結在一起,希望幫你在育兒路上,走得更平坦。

哪怕帶寶寶去專業的嬰兒游泳機構,也請不要讓寶寶離開自己的視線;並且注意,在孩子符合使用腋下游泳圈的體重前,推薦和寶寶親子共遊(不建議用脖圈),可以用腋圈的則使用腋圈。

11號坑:濕疹是因為濕

濕疹因為中文名字帶“濕”字,常被誤解為,因皮膚濕而引起。這也錯誤地導致了很多患兒的媽媽避免讓孩子的皮膚多接觸水,包括洗澡。

目前醫學界對於濕疹的成因沒有定論。患有濕疹的寶寶,護理方面應該注意皮膚的清潔,以及皮膚的滋潤保濕(可用寶寶潤膚乳),減少刺激物和過敏原;嚴重的濕疹應該及時就醫,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激素藥膏。

12號坑:乳牙不用管

乳牙雖然會脫落,但是乳牙的健康與否,對恒牙有影響。如果乳牙發生蛀牙(齲齒),會影響寶寶吃東西,而影響了“吃”這件事,也就影響了寶寶的生長。如果乳牙拔了,恒牙萌出的時候會很容易“跑錯位”,影響咀嚼和美觀。

所以,在乳牙萌出前,應該在寶寶吃過東西後,用清潔的紗布或專用口腔清潔棉,為寶寶清潔口腔;在第一顆乳牙萌出後,就應該給寶寶每天刷牙;在1歲前帶寶寶去牙科診所。由家長幫寶寶刷牙,直至學齡前;窩溝封閉、定期塗氟,一件也別落下。

下面這組坑,是中度大小的坑,有一定風險,我身邊的很多媽媽已經知道危害性,平時帶娃也會避過這些坑,但後臺仍時不時會收到關於這些問題的困惑,所以一起來看一下:

13號坑:不開空調不吹電扇

嬰兒的體溫調節中樞功能還不穩定,汗腺發育也還不完善,所以高溫天需要我們幫他創造更適宜的環境溫度,合理地開空調和電風扇是必要的。當溫度適宜時,寶寶的頸後方,摸上去應該是溫暖不潮濕的。

14號坑:過早坐、站、走

有些媽媽為自家娃比同齡孩子更早學會坐、站、走而自豪,如果這是寶寶自主的舉動,那沒錯,但是如果刻意訓練讓寶寶在大運動方面超前,那就不必要,而且有潛在風險。

每個寶寶的大運動發展有自己的節奏,如果6個月還不能翻身、9個月還不能獨坐、18個月還不能走路,需要諮詢醫生。

15號坑:親子同睡

親子同睡,雖然便於起夜照顧嬰兒,但是同時也有令寶寶窒息等風險,而且將來分床睡、分房睡都會再多經歷一些“難捨難分”的情景。美國兒科學會推薦同房但不同床。分床睡,對孩子自主入睡,以及將來的分房睡,都更好。

PS. 使用嬰兒睡墊(類似床中床),使大人和寶寶之間有一圈障礙物,這是同床睡的相對安全的措施。

16號坑:過度清潔

要講衛生,但不要過了頭。無論是寶寶的生活環境,還是寶寶的身體,都不可避免的存在著細菌,但並不是每一種細菌都會致病。過度清潔(比如高頻率的消毒),會使人體的免疫機制得不到應有的刺激,反而抵抗力差。

17號坑:肉湯菜湯米湯

“營養都在湯裡”,這句話也是坑不管是產後恢復,還是給寶寶做輔食,喝湯時,更應該吃裡面的固體食物,大部分蛋白質、礦物質都留存在固體食物裡呢!如果寶寶的咀嚼和吞咽能力尚不足,建議把固體食物製成泥狀喂寶寶,而不是喝湯。

18號坑:果凍、堅果、糯食

寶寶一旦被果凍噎著,哪怕立即採取急救措施,成功概率也很小,這是我一個有著多年兒科急診經驗的醫生朋友告訴我的。堅果、糯性食品、粘稠食品(如花生醬)、長纖維食品(天哪,又令我想起樂樂被鳳梨噎著的情景了)、韌勁足的食品,都是容易造成卡喉的。

19號坑:奶睡、晃睡、抱睡

想要擁有一個睡覺安穩的天使寶寶,也為了讓自己有更多的休息時間,晚上哄娃用的手段,可得花點“心機”哦。3-6個月之間,可以有意識地漸漸減少對寶寶入睡前的干預,儘早讓娃養成自主入睡的好習慣。

20號坑:親嘴巴

我們的唾液,是最容易傳播EB病毒的,絕大多數患病兒童是家裡的大人傳給他們的。大人和寶寶互親嘴巴、或者大人嚼過的食物給寶寶吃,或有時寶寶的手指沾到了大人的口水再伸進自己的嘴巴,都容易把EB病毒傳染給孩子。首次感染後,寶寶會有很長一段時間的扁桃體炎。

21號坑:擠乳頭

按照“老法”,新生兒無論男女,都要擠乳頭,特別是女生,說是不擠的話以後乳頭凹陷不利於產後餵奶。

其實寶寶出生3-5天后,會有生理性乳腺腫大這一正常現象,1個月左右會自行消退,無需特殊處理。硬性擠壓後,反而容易傷害乳房的生理結構,有發炎化膿的風險。

22號坑:光屁股

穿開襠褲,或者甚至不穿褲子,增加了寶寶泌尿系統被細菌和病毒感染的風險,以及生殖器受外傷的風險;對於寶寶建立隱私部位的保護意識也不利。

▲夏天就算再熱,也不能給寶寶穿開襠褲哦

最後再來一組坑,這些坑大部分是由多餘的擔心和臆想,自己刨的坑,雖不至於對寶寶造成大危害,但是對孩子的生長發育並沒有什麼好處,為了給媽媽們減壓,這些也一併避開吧~~

23號坑:微量元素檢測

早在2013年,兒童微量元素檢測已經被國家計生委叫停。除了血鉛外,微量元素檢測的其他項目參考價值並不大。

人體的微量元素不是補出來的。與其迷信這個檢測以及各種營養品,不如督促孩子好好吃飯、多多鍛煉。

24號坑:捏鼻子、剃眉毛、剪睫毛、剃胎髮、母乳搽皮膚

為了寶寶能長得更美一些,媽媽們可真沒少花心思,燃鵝,這些都不管用。五官相貌、頭髮多少、皮膚白不白,決定這些的主要還是基因遺傳。

時代在變,審美觀也在變,精神長相才決定一個人的魅力喲

25號坑:不讓吃手

阻止孩子吃手這件事,我也幹過,並以失敗告終。其實吃手是孩子的一種自我安撫,也不會對孩子造成什麼重大傷害,大可不必為這件事煩心,注意孩子手部的清潔就是了。

26號坑:不讓用安撫奶嘴

也不知道什麼原因,多數長輩看不得孩子吮吸安撫奶嘴,覺得那是白耗精力。其實吮吸安撫奶嘴和吃手,有差不多的原因——寶寶嘴裡吮吸著東西,能找到一種安全感,寶寶感覺舒服。大多數孩子在4歲前,會自發戒掉安撫奶嘴。

27號坑:不讓光腳

“老法”裡說,寒從腳底入,所以一年四季不脫襪子對健康好。其實,只要不是在極端寒冷的環境下,光腳並不會令寶寶不適,也不會對寶寶的健康有害。相反,腳底皮膚對地面的感覺,有利於寶寶學走路,也有助於足弓的形成,光腳走路對腳底神經末梢的刺激,對大腦發育也有好處。

28號坑:過於擔心腹瀉或便秘

後臺經常會有媽媽來諮詢關於寶寶便便的各種問題,聽上去好像寶寶的便秘或者腹瀉發生率特別高。其實,寶寶的腸胃功能尚不完善,時而1天拉3次,時而3天拉1次,時而拉稀便,時而便便裡看得到食物,時而拉綠便,大多數是正常現象。

一般來說,腹瀉是指便便的性狀發生改變(水樣便、黏凍便等),次數明顯高於平時,可算是腹瀉;便便幹硬(可呈顆粒狀),寶寶拉得很費勁甚至痛苦,可算是便秘;造成寶寶綠便的原因,可以是有受涼、或饑餓、或和高鐵食物有關等。

29號坑:半夜叫醒把尿餵奶

干擾孩子的睡眠對孩子的生長發育不利。為了喝奶、小便這些事,不值得去把睡得好好的孩子弄醒。即便是寶寶熟睡中發著燒,也不需要把他弄醒來喂退燒藥。PS. 喂藥應該在寶寶醒著的時候進行。

30號坑:食材高大上

食材的價格,主要由市場供求關係決定,價格高的食物未必就具有營養優勢。愛孩子心切的媽媽,花大代價買來的各種高大上食材,未必就能養出身體強壯的孩子。吃的方面,我們更應該注重食材的營養素、新鮮度和多樣性,而且,均衡的膳食和良好的飲食習慣是需要長期堅持的。

今天列出的這些坑,有些我曾經也踩過,終於總結在一起,希望幫你在育兒路上,走得更平坦。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