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青天”“紅地”軍旗紅

2016年8月1日, 子長縣李家岔鎮棗樹坪村一派節日氣氛, 村裡的大廣場人山人海, 紅旗飄揚, 縣鎮黨政幹部和當地群眾集中在這裡參加“謝子長烈士故居陳列展”開放儀式。

棗樹坪距古安定縣城10公里, 是革命烈士謝子長的故鄉。 全村由棗樹坪、馬圈坪、謝家園子、東溝四個自然村組成, 七十年代村子更名為一個更具紅色革命氣質的名字——東方紅大隊。 一條小河從村邊蜿蜒流過, 沿河川道貫穿一條省級公路。 河道兩岸的莊稼鬱鬱蔥蔥, 長勢喜人。 山崖邊的綠樹和莊稼, 覆蓋了村莊、道路和農家院落, 只有輕輕飄出的一股股炊煙, 才使人想到綠蔭深處有人家。 謝子長鬧革命聞名遐邇, 就是在這裡起步, 也讓這個美麗的小山村出了名, 成了陝北革命根據地的著名“紅地”。

為緬懷革命烈士, 子長縣委、縣政府把謝子長故居確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村東頭土崖砭上保留完好的三排介面石窯就是謝子長的家。

當年除自家居住外, 謝家還經營著簡單的騾馬店。 現在這座老院子裡打掃得乾乾淨淨, 院落清淨寬敞, 窯洞裡土香土色, 給人一種舒朗恬靜的感覺。 故居以三十年代的模樣裝修如舊, 住人的窯裡放著日用物品, 院裡碾、磨齊全, 私塾窯裡有筆墨紙硯, 店裡馬棚、驢槽、鍘刀、鐮、杈、糙篩等都安置到位, 坡窪上綠樹蔭蔭, 瓜果飄香, 讓人一看就回想起當年的景象。 在謝子長家的窯洞底下, 沿馬路新修了一個廣場, 聳立著謝子長手持望遠鏡的戎裝石雕像。 舊居紀念館的講解員做了認真解說, 使參觀者加深了對舊居的印象, 同時受到了深刻的革命傳統教育。

二十年代, 以謝子長為代表的一批共產黨人,

在古老的安定大地開始了黨的活動。 他們搞農運, 辦農協, 開講堂, 實行國共合作, 鬧紅了安定縣。 大革命失敗後, 反革命的勢力甚囂塵上, 鬥爭形式發生了根本變化。 1927年10月12日晚, 唐澍、李象九、謝子長等領導了清澗起義, 打響了西北武裝革命的第一槍, 成為我黨領導的繼“八一”南昌起義和湘贛邊秋收起義之後全國第三次武裝起義。 1928年5月, 謝子長又參加和領導了渭華起義。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 中共陝西省委決定成立西北抗日反帝同盟軍, 任謝子長為總指揮。 1932年2月, 西北抗日反帝同盟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隊, 謝子長擔任總指揮。 這支西北地方第一支正規的紅軍部隊, 共有四任總指揮, 謝子長就擔任了第一任和第四任,
第二任為劉志丹, 第三任為閻紅彥。 1932年12月下旬, 陝甘遊擊隊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26軍。 1933年12月, 中共北方局任命謝子長為西北軍事特派員。 他一回到安定, 很快就恢復了陝北紅一支隊, 及後又著手組建紅27軍。 部隊打土豪, 籌經費, 採取夜戰奔襲的作戰方式, 打了幾次勝仗, 安定、延川等地連成一片, 建立起了陝北革命根據地。

三十年代初, 謝子長的兩個哥哥和幾個侄子先後入了黨, 參加了紅軍。 他的外甥、表兄弟、表侄等也先後當了紅軍戰士。 李家岔區形成了村村都有紅軍遊擊隊, “受苦人”都是赤衛軍的局面。 在李家岔區白廟岔成立了陝北省蘇維埃政府和赤源縣蘇維埃政府。 一位棗樹坪的村民說, “我們老人常講,

那時候遊擊隊控制地區都叫‘紅地’。 我們村是‘紅地’中心, 名聲最大”。 紅色象徵革命, “紅地”是人們對根據地的尊稱。 “紅地”這個名字, 是成千上萬革命志士的奮鬥和智慧換來的, 是用烈士的鮮血染紅的。 1941年子長縣總人口61218人, 李家岔區人口5586人, 而區內土地革命時期參加革命的人中, 僅錄入《英雄名錄》的烈士就有96人, 其中謝子長一家的烈士就有9人之多。

謝子長的兒子謝紹明同志在2016年“八一”前從北京回到家鄉,我們有幸在會展上相遇。謝老今年已經92歲高齡,是歷史的見證人,也是當年遊擊隊裡的紅小鬼。他認真地觀瞻子長故居的每一個角落,順便講了許多“鬧紅”故事。“父親常年在外奔波,很少有時間和我們在一起。建立遊擊隊以後,我們前後幾個村的青壯年都參加了隊伍,家裡的婦女和孩子們也跟著給遊擊隊做些事情。娃娃們年齡小,組織了兒童團,做了不少工作。遊擊隊看我們人小機靈,就安排兒童團站崗、放哨、送信。那時送信怕敵人發現,就給我們寫兩三個字,記住了到指定的地方寫給收信人。有時候收信人不識字,我們還要把寫得字念給他聽。時間長了,倒讓我認了好多字,為以後學文化打下了基礎。”“我記得最清楚的一件事是,父親從華北抗日反帝同盟軍回來後,為躲敵人的搜捕,臨時住在馬圈坪。有一天,我和馬圈坪的表哥虎娃(紅軍戰士劉明山的弟弟)在山上放羊,突然看見川道上來了一群敵人,全副武裝開進了村。事發突然,我們又不敢喊叫,急中生智,站在父親住的窯洞腦畔上往窯洞口扔土疙瘩。父親走出來一看,情況緊急,馬上把羊皮襖反穿上,混到羊群裡。我們把羊群趕到山墕口,掩護他脫了險”。就是從這些小事上,父親和遊擊隊的戰士都覺得紹明聰明伶俐,有事常帶他出去,使他得到了鍛煉。

革命形勢的發展和白色恐怖的加劇同時進行。距縣城10公里的小山村成了和安定縣舊政府對立的紅色陣營,安定城裡的敵人一聽說紅軍隊伍從上川裡下來了,就縮在縣城裡不敢出來。同時一有機會又常組織隊伍到棗樹坪周圍大搜捕,要徹底剷除共產黨員、遊擊隊戰士。1932年的一天晚上,敵人在馬圈坪殺了七個人。謝紹明講起那段歷史,眼睛裡充滿了淚水,“那次,我的五哥謝財娃因為有病在家被捉住,敵人用槍托和木棍硬是把他活活打死了。那情形慘不忍睹啊”。

站在高處可以看見謝子長的墓地,觸景生情,我們心中泛起了對謝子長烈士的綿綿哀思。謝子長犧牲前後的那段歷史浮現在我們眼前:

1934年8月26日晚,紅軍遊擊隊攻打清澗河口,敵人憑藉有利地形和工事負隅頑抗。紅軍數次進攻都遭到阻擊,直到天明,仍未攻克。這時,謝子長親自到一線指揮,組織力量給敵以重大殺傷,打得敵人放棄該據點逃往清澗縣城。但謝子長卻在戰鬥中不幸負傷。河口戰鬥後,謝子長不顧自己已經負傷,又率師北上,攻打敵人,徹底粉碎了敵人對陝北革命根據地的第一次“圍剿”。9月15日,他又帶傷指揮部隊第二次攻入安定縣城,擊斃團總李丕成,收編了民團。9月18日,陝北遊擊隊第一支隊、第八支隊共200余人在安定縣崖窯溝(距棗樹坪10華里),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北獨立師第一團,謝子長向團長賀晉年授了軍旗。在當時的環境下,缺醫少藥,槍傷只有用鹽水清洗。遊擊隊長期在山區轉戰,謝子長的傷口感染越來越嚴重,拖到最後,身體不能自理。1934年12月,劉志丹率陝甘紅26軍第2團和陝甘邊五、六支隊開赴安定縣,多次探望了謝子長。兩人一起研究當前形勢,在兩塊根據地和兩軍統一領導等問題上形成了一致意見。謝紹明清楚地記得劉志丹兩次到安定看望謝子長的情況。那時,劉志丹親切地撫摸著謝紹明的頭,鼓勵他好好念書識字。父親對紹明說,我而今受傷了,以後你就跟著劉叔叔鬧世事。

1935年2月5日,中共陝甘邊特委和陝北特委在安定縣周家鹼召開聯席會議。謝子長因傷重未出席會議,但仍被推舉為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委員和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1935年2月21日,謝子長在安定縣燈盞灣逝世。嗣後,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為了紀念壯烈犧牲的謝子長的侄兒、紅4團團長謝紹安烈士,將李家岔區改為紹安區。

謝子長傷病加重以後,為防止敵人襲擊經常轉移駐地,紹明一直跟隨左右。父親去世後,他就跟著劉志丹在遊擊隊裡鬧革命。中央紅軍長征到陝北後,組織上安排他到學校學習。1939年,15歲的謝紹明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0年入延安自然科學院學習。1945年日本投降後,他奔赴東北,先後任中共赤峰市區委書記、武工隊政委。1948年,黨組織派他和李鵬、鄒家華等21名青年赴蘇聯留學,入莫斯科的大學學習。回國後,歷任哈爾濱飛機發動機廠副廠長,瀋陽新樂電工廠廠長,第八機械工業部生產局局長,國家科委三局、科技管理局局長,中紀委駐國家科委紀檢組組長,國家科委特邀顧問,專門負責“老少邊窮”地區的科技扶貧工作。

謝子長等革命先烈的行動和思想,教育了廣大人民,更指引著先烈身邊的親人和鄉親。先烈們倒下去,千千萬萬後繼者站起來,正義、強悍、捨生取義、為真理而戰、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的精神,成為“子長人性格”的一部分。謝子長犧牲不到一年,中央紅軍長征到了陝北。得益于陝北革命根據地堅強的革命勢力和群眾基礎,安定縣成了革命的大本營,瓦窯堡成了中國工農紅軍的總部,中國革命的“紅都”。於是,更多的子長兒女加入了革命隊伍。延安時期,在地方徵兵中,子長縣在整個陝甘寧邊區各縣中一向是重中之重。謝子長的家鄉李家岔區的人口只占全縣的10%,徵兵卻常要占到15%。革命鬥爭培養了更多的勇士和建設人才,在軍隊、在地方到處都有子長人的身影,他們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1939年春,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接見了謝子長的侄子謝紹彥和表侄白卓武,給謝子長以很高的評價,對烈士的家屬進行了親切的問候,勉勵他們繼承父輩的事業。同年,陝甘寧邊區黨委和邊區政府決定改安定縣為子長縣。1942年5月1日,邊區政府正式批准命名。政府決定將謝子長遺體移葬於他的家鄉棗樹坪。毛主席親筆為謝子長同志題詞:“民族英雄”、“雖死猶生”,並親筆撰寫了碑文:

謝子長,名德元,安定人,一九二五年在北平加入共產黨,自此即以共產主義為解放中國人民之道路,創農民運動講習班,組農協會,領導人民參加反帝反軍閥運動,人民因有謝青天之稱。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敗後,子長起義於清澗,繼參加渭華暴動,敗不喪志,奔走西北華北各地。“九一八”事變後於陝甘之間組織反帝同盟軍,後改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隊,即是紅二十六軍之前身。一九三三年赴察哈爾參加抗日同盟軍,失敗後回陝北組織第二十七軍,協同劉志丹高崗諸同志建造了陝甘寧邊區。一九三四年於河口之役負傷,一九三五年春因傷逝世。黨政軍民各界感子長之功德,改安定縣為子長縣,以志紀念。於政府及人民為子長立墓之時書以敘之。

毛澤東

中華民國二十八年七月初九日

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及陝甘寧邊區政府在瓦窯堡修建子長陵。毛主席再次題詞:“謝子長同志千古。前仆後繼,打倒人民公敵蔣介石。”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領導同志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陳雲、彭德懷、劉伯承、賀龍等都題了詞。中共西北局送給子長陵的挽聯是:“一心為人民創造紅地;百姓到如今叫你青天。”

夕陽西下,棗樹坪的各項活動結束了,村子裡又恢復了寧靜,你能看到處處紅妝素裹,綠樹蔭蔭,豐收在望。唯有廣場上軍旗飄揚,獵獵作響。謝子長雕像,戎裝待發,正凝望著遠方。一塊巨石上刻著毛主席的話,“陝甘寧邊區的作用非常大,我說它是中國革命的一個樞紐,中國革命的起承轉合點……這個地方是落腳點,同時又是出發點。”

聽著當年紅軍戰士的故事,看著烈士留下來的遺物,我們現場受到了深刻的革命傳統教育。我的思維又回到了原點:這裡是革命的“紅地”,是陝北革命的搖籃。紅地為革命造福,是紅地養育了我們。我們將再次從這裡出發,走向輝煌的明天。

謝子長的兒子謝紹明同志在2016年“八一”前從北京回到家鄉,我們有幸在會展上相遇。謝老今年已經92歲高齡,是歷史的見證人,也是當年遊擊隊裡的紅小鬼。他認真地觀瞻子長故居的每一個角落,順便講了許多“鬧紅”故事。“父親常年在外奔波,很少有時間和我們在一起。建立遊擊隊以後,我們前後幾個村的青壯年都參加了隊伍,家裡的婦女和孩子們也跟著給遊擊隊做些事情。娃娃們年齡小,組織了兒童團,做了不少工作。遊擊隊看我們人小機靈,就安排兒童團站崗、放哨、送信。那時送信怕敵人發現,就給我們寫兩三個字,記住了到指定的地方寫給收信人。有時候收信人不識字,我們還要把寫得字念給他聽。時間長了,倒讓我認了好多字,為以後學文化打下了基礎。”“我記得最清楚的一件事是,父親從華北抗日反帝同盟軍回來後,為躲敵人的搜捕,臨時住在馬圈坪。有一天,我和馬圈坪的表哥虎娃(紅軍戰士劉明山的弟弟)在山上放羊,突然看見川道上來了一群敵人,全副武裝開進了村。事發突然,我們又不敢喊叫,急中生智,站在父親住的窯洞腦畔上往窯洞口扔土疙瘩。父親走出來一看,情況緊急,馬上把羊皮襖反穿上,混到羊群裡。我們把羊群趕到山墕口,掩護他脫了險”。就是從這些小事上,父親和遊擊隊的戰士都覺得紹明聰明伶俐,有事常帶他出去,使他得到了鍛煉。

革命形勢的發展和白色恐怖的加劇同時進行。距縣城10公里的小山村成了和安定縣舊政府對立的紅色陣營,安定城裡的敵人一聽說紅軍隊伍從上川裡下來了,就縮在縣城裡不敢出來。同時一有機會又常組織隊伍到棗樹坪周圍大搜捕,要徹底剷除共產黨員、遊擊隊戰士。1932年的一天晚上,敵人在馬圈坪殺了七個人。謝紹明講起那段歷史,眼睛裡充滿了淚水,“那次,我的五哥謝財娃因為有病在家被捉住,敵人用槍托和木棍硬是把他活活打死了。那情形慘不忍睹啊”。

站在高處可以看見謝子長的墓地,觸景生情,我們心中泛起了對謝子長烈士的綿綿哀思。謝子長犧牲前後的那段歷史浮現在我們眼前:

1934年8月26日晚,紅軍遊擊隊攻打清澗河口,敵人憑藉有利地形和工事負隅頑抗。紅軍數次進攻都遭到阻擊,直到天明,仍未攻克。這時,謝子長親自到一線指揮,組織力量給敵以重大殺傷,打得敵人放棄該據點逃往清澗縣城。但謝子長卻在戰鬥中不幸負傷。河口戰鬥後,謝子長不顧自己已經負傷,又率師北上,攻打敵人,徹底粉碎了敵人對陝北革命根據地的第一次“圍剿”。9月15日,他又帶傷指揮部隊第二次攻入安定縣城,擊斃團總李丕成,收編了民團。9月18日,陝北遊擊隊第一支隊、第八支隊共200余人在安定縣崖窯溝(距棗樹坪10華里),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北獨立師第一團,謝子長向團長賀晉年授了軍旗。在當時的環境下,缺醫少藥,槍傷只有用鹽水清洗。遊擊隊長期在山區轉戰,謝子長的傷口感染越來越嚴重,拖到最後,身體不能自理。1934年12月,劉志丹率陝甘紅26軍第2團和陝甘邊五、六支隊開赴安定縣,多次探望了謝子長。兩人一起研究當前形勢,在兩塊根據地和兩軍統一領導等問題上形成了一致意見。謝紹明清楚地記得劉志丹兩次到安定看望謝子長的情況。那時,劉志丹親切地撫摸著謝紹明的頭,鼓勵他好好念書識字。父親對紹明說,我而今受傷了,以後你就跟著劉叔叔鬧世事。

1935年2月5日,中共陝甘邊特委和陝北特委在安定縣周家鹼召開聯席會議。謝子長因傷重未出席會議,但仍被推舉為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委員和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1935年2月21日,謝子長在安定縣燈盞灣逝世。嗣後,中共西北工作委員會為了紀念壯烈犧牲的謝子長的侄兒、紅4團團長謝紹安烈士,將李家岔區改為紹安區。

謝子長傷病加重以後,為防止敵人襲擊經常轉移駐地,紹明一直跟隨左右。父親去世後,他就跟著劉志丹在遊擊隊裡鬧革命。中央紅軍長征到陝北後,組織上安排他到學校學習。1939年,15歲的謝紹明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40年入延安自然科學院學習。1945年日本投降後,他奔赴東北,先後任中共赤峰市區委書記、武工隊政委。1948年,黨組織派他和李鵬、鄒家華等21名青年赴蘇聯留學,入莫斯科的大學學習。回國後,歷任哈爾濱飛機發動機廠副廠長,瀋陽新樂電工廠廠長,第八機械工業部生產局局長,國家科委三局、科技管理局局長,中紀委駐國家科委紀檢組組長,國家科委特邀顧問,專門負責“老少邊窮”地區的科技扶貧工作。

謝子長等革命先烈的行動和思想,教育了廣大人民,更指引著先烈身邊的親人和鄉親。先烈們倒下去,千千萬萬後繼者站起來,正義、強悍、捨生取義、為真理而戰、不怕困難不怕犧牲的精神,成為“子長人性格”的一部分。謝子長犧牲不到一年,中央紅軍長征到了陝北。得益于陝北革命根據地堅強的革命勢力和群眾基礎,安定縣成了革命的大本營,瓦窯堡成了中國工農紅軍的總部,中國革命的“紅都”。於是,更多的子長兒女加入了革命隊伍。延安時期,在地方徵兵中,子長縣在整個陝甘寧邊區各縣中一向是重中之重。謝子長的家鄉李家岔區的人口只占全縣的10%,徵兵卻常要占到15%。革命鬥爭培養了更多的勇士和建設人才,在軍隊、在地方到處都有子長人的身影,他們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1939年春,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接見了謝子長的侄子謝紹彥和表侄白卓武,給謝子長以很高的評價,對烈士的家屬進行了親切的問候,勉勵他們繼承父輩的事業。同年,陝甘寧邊區黨委和邊區政府決定改安定縣為子長縣。1942年5月1日,邊區政府正式批准命名。政府決定將謝子長遺體移葬於他的家鄉棗樹坪。毛主席親筆為謝子長同志題詞:“民族英雄”、“雖死猶生”,並親筆撰寫了碑文:

謝子長,名德元,安定人,一九二五年在北平加入共產黨,自此即以共產主義為解放中國人民之道路,創農民運動講習班,組農協會,領導人民參加反帝反軍閥運動,人民因有謝青天之稱。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敗後,子長起義於清澗,繼參加渭華暴動,敗不喪志,奔走西北華北各地。“九一八”事變後於陝甘之間組織反帝同盟軍,後改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隊,即是紅二十六軍之前身。一九三三年赴察哈爾參加抗日同盟軍,失敗後回陝北組織第二十七軍,協同劉志丹高崗諸同志建造了陝甘寧邊區。一九三四年於河口之役負傷,一九三五年春因傷逝世。黨政軍民各界感子長之功德,改安定縣為子長縣,以志紀念。於政府及人民為子長立墓之時書以敘之。

毛澤東

中華民國二十八年七月初九日

1946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及陝甘寧邊區政府在瓦窯堡修建子長陵。毛主席再次題詞:“謝子長同志千古。前仆後繼,打倒人民公敵蔣介石。”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領導同志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陳雲、彭德懷、劉伯承、賀龍等都題了詞。中共西北局送給子長陵的挽聯是:“一心為人民創造紅地;百姓到如今叫你青天。”

夕陽西下,棗樹坪的各項活動結束了,村子裡又恢復了寧靜,你能看到處處紅妝素裹,綠樹蔭蔭,豐收在望。唯有廣場上軍旗飄揚,獵獵作響。謝子長雕像,戎裝待發,正凝望著遠方。一塊巨石上刻著毛主席的話,“陝甘寧邊區的作用非常大,我說它是中國革命的一個樞紐,中國革命的起承轉合點……這個地方是落腳點,同時又是出發點。”

聽著當年紅軍戰士的故事,看著烈士留下來的遺物,我們現場受到了深刻的革命傳統教育。我的思維又回到了原點:這裡是革命的“紅地”,是陝北革命的搖籃。紅地為革命造福,是紅地養育了我們。我們將再次從這裡出發,走向輝煌的明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