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引導孩子換個想法,協助孩子改變情緒

01

今天上情緒課程, 帶小朋友一起玩一個叫“山雞變鳳凰”的遊戲, 從雞蛋進化到鳳凰總共需要晉升四級。 (雞蛋——小雞——孔雀——鳳凰)勝者晉級, 輸者降級。 孩子們兩個為一組, 通過石頭、剪刀、布來定輸贏。 這個遊戲是我們生活經歷的大縮影, 有時會成功, 有時會失敗, 而且這個過程會反復, 也讓我們經歷很多感受和情緒體驗。

在這個過程中我和亮亮一組, 第一局, 我出剪刀, 亮亮出石頭, 我輸了。 亮亮很開心向前晉級到小雞, 而我還是處於雞蛋最初級別, 我有點失落但還是對下一次的結果充滿希望。

第二局, 亮亮出剪刀,

我出石頭。 我很開心可以晉升跟亮亮同一個級別啦!可是這個時候亮亮突然不開心了, 委屈的告訴我:“不行, 我要贏, 我生氣了, 我不願意。 ”當時我感到很意外, 為什麼亮亮會說出這樣的話呢?明明是我贏了。 哦, 我明白了他的意思, 他是想我讓著他, 我要每一局都輸給他。 他呢?每一局都必須贏, 不然他就會不高興, 他就會不開心。

瞭解完對方的心理動機, 我很堅定的告訴亮亮:“這是我們的遊戲規則, 贏的人才可以晉級, 而且燦燦姐姐是不會讓著你的。 ”首先表明了我的態度。 避免亮亮用這種“哭鬧撒嬌的方式”繼續要求我。

孩子總是很聰明的拿准大人的心思。 當他明白我不會輕易的妥協時, 他的招式也升級了, 向前邁開一大步,

往地上一躺, 雙腿伴隨著身體的晃動。 大聲的嚷嚷“我生氣了, 我不。 我生氣了, 不行, 我生氣了。 ”全程沒有其他的意思, 亮亮再次向我傳遞——(我這樣做, 他很生氣, 我應該讓著他。 )此時的我, 看著眼前這一幕, 心想, 這一招亮亮在家裡應該很好用。 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統統妥協于他, 對這個“小皇帝”俯首稱臣。

02

But, 這一招我不接。 於是我堅定的回應亮亮:“可以, 你可以生氣, 但是玩遊戲就必須遵守遊戲規則, 現在你可以暫停遊戲, 跟你的情緒小人呆一會!”再一次堅定的明確我的立場, 並且向他傳達:“你可以不玩遊戲, 給你足夠的時間去冷靜一會。 ”

OK, 這個時候, 我們的亮亮又要出大招了, 充分的向我展示他“不輕易放棄”的品質。

他站起來, 一雙大眼睛望著我,

一副委屈的樣子, 好像燦燦姐姐讓他受了天大的委屈一樣。 “我走了, 我不玩了。 ”這應該是亮亮拿出的最後殺手鐧了吧!用“不在你這裡上課”作為要脅, 好吧!作為一名情商訓練師, 非特殊情況還真的不能。 亮亮, 你真的很會找點。

此時的我立刻走向門口, 攔住已經打開門的亮亮。 溫和並且的堅定的告訴亮亮:“你可以 不參加遊戲, 但是必須在教室裡。 只有在下課了才可以出教室。 ”亮亮被我攔住後又回去教室。

過一會又一邊看我的反應, 一邊說:“我走了, 我不在這裡了。 ”就這樣重複開門兩次, 我依舊明確的傳達我的要求。 “必須要在教室裡。 ” 此時的亮亮通過我的態度、語氣, 已經完全接收到了我的要求, 並且知道我不會妥協於他。

於是亮亮不再嘗試使用出門的方式, 改用拿教具和不聽指令來表示對我的抗議。 在這樣他使用不同的方法試探我界限, 和我堅定立場的過程中, 這個孩子感受到了我的界限, 感受到了我的要求。 從而讓孩子學會尊重規則、尊重別人, 學會用正確的方式來提要求。

此時遊戲即將結束, 亮亮也基本平靜下來, 可以安靜的跟大家一起坐在墊子上。 大家一起討論, 這個遊戲給大家帶來的感受, 贏得時候我們很開心, 輸的時候會有些失落。 但是如果像亮亮一樣, 接受不了輸的結果, 持續在這樣的情緒狀態裡, 不但沒有繼續玩遊戲, 還失去了贏的機會。

其他的兩個小朋友既參加了遊戲, 又分別體驗了贏和輸的感受, 並且很快的調整自己的狀態。

所以謀求最佳結果的方式唯有一種, 就是抓住時間和機會不斷的努力。 情緒可以很快過去, 只要我們繼續努力, 總有機會改變現在的狀態!

03

亮亮小朋友是非常典型的遇到事件就會產生情緒, 並且利用情緒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因為我生氣了, 所以你要滿足我的要求。

這個是非常可怕的解決問題的方式。 如果您家的寶貝是這樣, 那麼就請您趕快覺察, 是否在孩子有情緒的時候, 您就立刻向他妥協。 諸如“哭的稀裡嘩啦, 我也不忍心啦!生氣對身體不好, 所以我沒辦法, 只能答應他啦!實在事情很多, 沒有時間跟他講這麼多, 就答應滿足不鬧我就行了。 ”這樣解決, 看上去也沒有太大毛病。 但是重覆發生並且形成行為習慣, 就會產生不好的影響。

孩子的心理會認為我想要的我就用哭和鬧來要,不答應我就一直哭,一直鬧,一直到爸爸媽媽向我妥協為止。複製到他的學校生活,解決問題的方式也是如此,老師和同學們並不能每一次都滿足他的要求。所以我們要教會孩子用正確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用嘴巴來表達,“我想要贏得遊戲。我太想變成鳳凰了,所以我輸的時候遇到生氣小人。”這樣對方既能理解你的情緒狀態,也能更加舒適的與你繼續互動。

這件事放大到生活中也很好理解。對同一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因而產生不同的行為。

所以,情緒和行為後果C(consequence)不是由於某一激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直接引發的,而是由個體對這件事件的看法和信念B(Belief)所引起的。所以,改變想法,就能改變情緒。

就會產生不好的影響。

孩子的心理會認為我想要的我就用哭和鬧來要,不答應我就一直哭,一直鬧,一直到爸爸媽媽向我妥協為止。複製到他的學校生活,解決問題的方式也是如此,老師和同學們並不能每一次都滿足他的要求。所以我們要教會孩子用正確的方式來解決問題。用嘴巴來表達,“我想要贏得遊戲。我太想變成鳳凰了,所以我輸的時候遇到生氣小人。”這樣對方既能理解你的情緒狀態,也能更加舒適的與你繼續互動。

這件事放大到生活中也很好理解。對同一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會產生不同的情緒,因而產生不同的行為。

所以,情緒和行為後果C(consequence)不是由於某一激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直接引發的,而是由個體對這件事件的看法和信念B(Belief)所引起的。所以,改變想法,就能改變情緒。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