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興學重教劉文輝:如果縣政府的房子比學校好,縣長就地正法

“軍閥”當然是個貶義詞。 貶從何來?多年來的宣傳給我們留下的印象就是從上世紀初開始各地軍方實力派都在“爭地盤”等等。 其實, 當時中央政府(不管是北洋政府還是南方的孫中山政府)尚無有效控制全國的權威, 而且, 他們中不少人還深知“兩手都要硬”的道理, 對文化教育也很下了些功夫。 一幫赳赳武夫大興教育, 肯定要算民國時期的一大靚麗景觀。

第一個要說的是劉文輝。

右圖是劉文輝為川軍將領陳離(曾任成都市長)重修族譜題詞。

劉文輝(1895~1976), 四川成都大邑縣安仁鎮人, 國民革命軍第24軍軍長、二級陸軍上將, 民國時期先後任四川省主席、西康省主席等職。 1949年後先後任西南軍政委員會副主席、四川省政協副主席、國家林業部部長、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委等職。

1931年, 已過“而立之年”的劉文輝在四川省主席任上斷然處置各種矛盾, 將原公立四川大學、國立成都大學、國立成都高等師範學堂合併,

親手簽署成立國立四川大學, 開我省高校“強強聯合”、“做大做強”之先河。 這份簽發三校合併建校的公告現存四川大學檔案館。 當今的四川大學又繼承和發揚光榮傳統, 與成都科技大學(原成都工學院)、華西醫科大學(原著名教會大學華西協合大學醫學院)“強強聯合”, 成為四川兩所“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大學之一。

上圖:上世紀三十年代的國立四川大學就在成都市中心的“皇城”內。

下圖:四川大學理學院舊貌。

上世紀三十年代, 劉文輝還創建了成都當年很有名氣的私立建國中學。 1949年後建國中學改為成都市第十五中學, 現在是成都市西北中學高中部。

1948年, 華西協合大學教育學院大樓在1928年建成的基礎上擴建, 劉文輝捐建該樓西端新建部分。 該樓現保存完好, 為四川大學華西校區第五教學樓。

華西協合大學教育學院今昔。 (網路圖片)

下面一組圖片(網路圖片或從《定格西康》一書中翻拍的圖片)是攝影家孫明經先生于上世紀三十年代末在西康省所攝, 非常清晰。 這個被蔡元培稱作“帶攝影機的今日徐霞客”從他個人的視角反映出劉文輝治下的西康省特別是當地學校教育的狀況。

當年的西康省管轄區域主要包括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市、雅安市和西藏的昌都、林芝地區,

大部屬藏文化中的康區, 多數居民為藏族。

省會康定城內的省政府辦公“樓”, 簡樸的中式建築相當陳舊, 其貌不揚, 省主席劉文輝就在此辦公。 他的執政理念是十六字方針:勤儉為政, 傾囊興教, 開化民智, 建設桑梓。 以下圖片可見, 這位元劉主席為興教而“傾囊”並非大話空話。如《定格西康》一書所說:

“劉文輝主政西康期間,大力發展教育。考察中,孫明經每到一地都發現,最好的房子大都騰給了學校,而政府的辦公處往往破舊不堪,有的竟至搖搖欲墜,全無衙門應有的氣派。原來,劉文輝曾嚴厲地對下屬發令,哪裡的縣政府房子超過了學校,哪裡的縣長就要被就地正法。在如此嚴厲的督導下,誰還敢怠慢?為表明對發展教育的重視,有的縣長還于繁忙的政務之餘,到學校去義務兼課,以彌補當地師資的缺乏。”

劉文輝在康定的全家照。

康定城內的西康省立小學。高大的藏式建築很有氣勢,屋面漂亮的挑簷卻是傳統漢族建築風格。兩側白牆上有“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字樣,是國民政府宣導的道德準則。

康定郊外的縣立瓦斯溝小學。牆上寫有“讀書救國”、“共赴國難”。孫明經參加的考察團地理組臨時借住於此。

西康省德格縣縣長范昌元,年富力強,笑容很陽光,很有親和力。他身後是隨身帶著的一面旗子,上書一個“範”字,那是他走訪基層流動辦公的標誌。他走到哪裡,哪裡就是縣政府,坐下來就辦公,解決民眾向政府提出的各種問題。

他身後是德格縣立小學。

近看這所小學:依山而建的藏式校舍。

這所小學的師生在教室屋頂天臺上的合影。學生們身著整齊的校服,很有朝氣。背景的校舍高大堅固,孫明經認為即使在上海、南京、北平等大城市也難找。右下方看得見擺滿課桌的教室,向內撐開的窗戶很寬大。德格縣距成都九百多公里,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緊鄰西藏,非常偏僻,至今貧困落後。七十多年前當地竟有這樣好的學校和衣冠楚楚的學生,真是難以想像。

德格縣立小學校園牆上的標語,康文即藏文。這條標語反映當地民族間的相互尊重。劉文輝在家鄉大邑安仁鎮修建的公館大門上方的匾額也有藏、漢兩種文字,見上篇博文中的圖片。

西康省巴安縣(今巴塘縣)縣立小學藏漢教員合影,顯得十分融洽。他們的左胸前都帶著一個三角形校徽。他們身後的匾額上分別寫有“敬業樂群”和“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之精髓。匾下方掛有孫中山像。這個小縣城也很偏僻,距成都約八百公里,隔一條金沙江就是西藏。

巴安縣長趙國泰還在小學兼任教員。

巴安縣縣立小學棒球隊,統一著裝。棒球即使在今天的中國也少見,1939年地處金沙江畔萬山叢中的一所小學校竟然會有棒球隊,不能不令人驚歎。

白玉縣的省立小學。前排學生皆穿著長筒藏靴,後面的校舍就是今天看也很氣派。白玉縣緊鄰巴安縣,與西藏隔金沙江相望,也是個邊遠之地。

甘孜縣四個小學生在“抗日陣亡將士暨死難同胞紀念碑”前合影。

西康省義敦縣縣長彭勳在縣政府門前。他身後的房子破舊得已成危房,需要用木頭支撐。此地海拔4100米左右。

孫明經在西康省歷時六個月的考察攝影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當地的學校校舍大都寬敞明亮,學生衣著整齊,而一些縣政府的辦公房子卻破爛不堪。這位彭縣長對他說:

“劉主席說了,如果縣政府的房子比學校好,縣長就地正法!”如此斬釘截鐵的話語真是振聾發聵。

西康省道孚“縣政府的房子”,遠比義敦縣政府耐看,但也夠寒酸了,確實不能與前面圖片中的那些學校相比。

川軍之魂劉湘,墓遭嚴重破壞,屍骨無存,故居被改豪華飯店

這位元劉主席為興教而“傾囊”並非大話空話。如《定格西康》一書所說:

“劉文輝主政西康期間,大力發展教育。考察中,孫明經每到一地都發現,最好的房子大都騰給了學校,而政府的辦公處往往破舊不堪,有的竟至搖搖欲墜,全無衙門應有的氣派。原來,劉文輝曾嚴厲地對下屬發令,哪裡的縣政府房子超過了學校,哪裡的縣長就要被就地正法。在如此嚴厲的督導下,誰還敢怠慢?為表明對發展教育的重視,有的縣長還于繁忙的政務之餘,到學校去義務兼課,以彌補當地師資的缺乏。”

劉文輝在康定的全家照。

康定城內的西康省立小學。高大的藏式建築很有氣勢,屋面漂亮的挑簷卻是傳統漢族建築風格。兩側白牆上有“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字樣,是國民政府宣導的道德準則。

康定郊外的縣立瓦斯溝小學。牆上寫有“讀書救國”、“共赴國難”。孫明經參加的考察團地理組臨時借住於此。

西康省德格縣縣長范昌元,年富力強,笑容很陽光,很有親和力。他身後是隨身帶著的一面旗子,上書一個“範”字,那是他走訪基層流動辦公的標誌。他走到哪裡,哪裡就是縣政府,坐下來就辦公,解決民眾向政府提出的各種問題。

他身後是德格縣立小學。

近看這所小學:依山而建的藏式校舍。

這所小學的師生在教室屋頂天臺上的合影。學生們身著整齊的校服,很有朝氣。背景的校舍高大堅固,孫明經認為即使在上海、南京、北平等大城市也難找。右下方看得見擺滿課桌的教室,向內撐開的窗戶很寬大。德格縣距成都九百多公里,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緊鄰西藏,非常偏僻,至今貧困落後。七十多年前當地竟有這樣好的學校和衣冠楚楚的學生,真是難以想像。

德格縣立小學校園牆上的標語,康文即藏文。這條標語反映當地民族間的相互尊重。劉文輝在家鄉大邑安仁鎮修建的公館大門上方的匾額也有藏、漢兩種文字,見上篇博文中的圖片。

西康省巴安縣(今巴塘縣)縣立小學藏漢教員合影,顯得十分融洽。他們的左胸前都帶著一個三角形校徽。他們身後的匾額上分別寫有“敬業樂群”和“忠孝仁愛信義和平”,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之精髓。匾下方掛有孫中山像。這個小縣城也很偏僻,距成都約八百公里,隔一條金沙江就是西藏。

巴安縣長趙國泰還在小學兼任教員。

巴安縣縣立小學棒球隊,統一著裝。棒球即使在今天的中國也少見,1939年地處金沙江畔萬山叢中的一所小學校竟然會有棒球隊,不能不令人驚歎。

白玉縣的省立小學。前排學生皆穿著長筒藏靴,後面的校舍就是今天看也很氣派。白玉縣緊鄰巴安縣,與西藏隔金沙江相望,也是個邊遠之地。

甘孜縣四個小學生在“抗日陣亡將士暨死難同胞紀念碑”前合影。

西康省義敦縣縣長彭勳在縣政府門前。他身後的房子破舊得已成危房,需要用木頭支撐。此地海拔4100米左右。

孫明經在西康省歷時六個月的考察攝影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當地的學校校舍大都寬敞明亮,學生衣著整齊,而一些縣政府的辦公房子卻破爛不堪。這位彭縣長對他說:

“劉主席說了,如果縣政府的房子比學校好,縣長就地正法!”如此斬釘截鐵的話語真是振聾發聵。

西康省道孚“縣政府的房子”,遠比義敦縣政府耐看,但也夠寒酸了,確實不能與前面圖片中的那些學校相比。

川軍之魂劉湘,墓遭嚴重破壞,屍骨無存,故居被改豪華飯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