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假如韓信當年自立為王,與劉邦項羽能否三分天下?

(一)

今天講一講韓信的故事。

韓信在歷史上是個大人物, 幫助劉邦打下了大漢的江山, 當過齊王, 楚王, 淮陰侯, 位極人臣, 卻不得善終。

我們姑且稱他為老韓吧, 為什麼他會慘死呢?是否真如他臨死時所說的“狡兔死, 走狗烹, 飛鳥盡, 良弓藏, 敵國破, 謀臣亡”?。

強哥看來, 韓信之說對了一半。 兔死狗烹的因素占五成, 韓信的個人性格弱點也占五成。

先說說老韓這個人的性格。

當他還是小韓的時候, 不務正業, 到處蹭吃蹭喝, 各類飯局常常是不請自來, 搞得群眾們都不待見, 而小韓同志依然我行我素。

有一回到鄉里的亭長家蹭飯,

一下就是三個月, 吃完抹嘴就走, 也沒想幫人家幹點什麼, 繼續當街溜子。

像他這種混飯混的如此純粹的人不多, 臉皮厚到了家, 當然也反映了一個問題, 就是這小子心理素質很好。

一來二去, 亭長夫人忍不了, 心想這貨人高馬大吃的又多, 還指望不上他, 地主家也沒有餘糧養啊。

於是, 等小韓同志再去“赴宴”時, 發現鍋碗瓢盆都刷的鄭亮, 壓根沒有給他留飯。 結果他還特別生氣, 嘴裡念叨:來你家吃飯是給你面子, 現在老子不給你們面子了。 只能說亭長夫人脾氣好, 沒有一發炮彈轟了他。

後來韓信當了王, 雖然賞了這位亭長一百錢, 卻當著面罵人家小心眼。 韓信真應該感謝這位亭長, 若是一直在他家裡白吃白喝,

哪有機會出去闖天下, 說不定都養廢了。

其實, 成功路上的那些“絆腳石”“壞人”, 對一個人的幫助往往大於那些“貴人”“好人”, 跌倒後所激發的動力常常比扶一把的力量大百倍千倍。

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韓信繼續當街溜子, 也是在等一展抱負的機會。

一天韓信在河邊釣魚, 正好碰上一群老太太洗棉紗, 一位老太太看著這小子一天沒吃飯, 好心給他弄了點吃的, 結果呢, 他把人家賴上了, 老太太們洗了十天, 他釣了十天, 又一次發揮了臉皮厚的優點。

這不算啥, 還恬不知恥的跟人家說:老太太, 我將來會好好的報答您的。 老太太很淡定回話:作為大丈夫, 你連自己的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 還好意思說報答我, 羞不羞, 還要不要臉?

韓信不僅不要臉, 心也不羞愧。 他對自己的才能抱有極大的自信, 自知非池中物。

在飛黃騰達之後, 老婦人獲得了千金的賞賜, 養老金綽綽有餘。 證明韓信確實是言而有信, 還很重情誼。

這個特點恰好被劉邦利用了。 當年, 劉邦封壇拜將, 手下的那幫兄弟們甚至不知道韓信這貨是誰。 劉邦有車請韓總坐, 有飯韓總先吃, 自己的衣服脫下來給韓總披上, 美女財貨一應俱全。

要知道, 韓信出道的時候是跟著項羽混的, 結果項羽除了自己誰也看不上, 在項王那裡, 韓信最多是一個“執戟之士”, 能當個保安隊長就算到頭了。

這一對比, 韓信對劉邦感激涕零, 士為知己者死, 女為悅己者美圖, 這叫知遇之恩。

(二)

老闆這麼捧, 不拿出點成績實在說不過去,

恰好, 韓信是個軍事技術大咖。

那個年頭, 除了劉邦項羽之外, 諸侯國的後裔大多捲土重來, 又出現了齊趙燕魏等國, 韓信被派到了北方戰場, 聲東擊西拿下魏國, 背水一戰大破趙國, 水淹龍且二十萬大軍一舉拿下齊國, 北方六國盡收囊中。

這個時候, 天下三分之二都在韓信手裡, 韓信有三種選擇, 第一, 自立為王, 北方都在自己手中, 有逐鹿天下的能力, 第二, 繼續跟著劉邦混, 打下天下, 自己封王, 功成名就, 還有第三種可能, 就是投靠項羽, 這一點有難度, 韓信評價項羽“匹夫之勇, 婦人之仁”, 這個老闆他根本看不上。

這個時候辯士蒯通給韓信分析了一下當前的大好局面。 得出的結論就是, 不如誰也不幫, 自己幹,

這樣三國鼎立, 誰也不敢侵犯誰, 達到一種均勢, 將來還可能大有作為。

然而, 韓信是個將才而不是帥才, 他有軍事才華, 但是政治水準一般, 對於這種嚴重偏科的人, 發揮專長當個執行者綽綽有餘, 至於當領導就有點欠缺。

況且, 韓信的理想抱負也沒有那麼大, 在他這的思想裡, 裂土封王就夠了, 這是春秋戰國遺留下來的模式, 當王就到頭了, 秦始皇雖然兼併六國了, 但是這種大一統的模式目前來看是失敗的。

相比之下, 劉邦對天下形勢的認識是準確的, 目標就是一統天下, 在政治水準上韓信與劉邦不是一個水準的。

正如韓信說的“老闆你只有領十萬兵的能力, 而我韓信帶兵多多益善, 老闆您的特長是“將將”, 能帶領我們這些人打天下啊”, 聽完前半句劉邦心裡肯定是窩火的,聽完後半句劉邦心裡美滋滋,這馬屁拍得多到位,當然,劉邦確實是個出色的領導,而韓信不是。

但劉邦也有個毛病,叫腦神經敏感反應症,簡稱疑心病,病情嚴重。韓信就是劉邦腦組織中最大的刺激源,不除不快。

對於劉邦而言,共分天下是他不願意的,家天下才是畢生追求。而對於韓信來說,他的理想是共分天下,這一點他過於理想化了,他對老闆劉邦期許過高,以為劉邦也會顧及功勞與“情誼”。

韓信錯了,在劉邦眼裡情誼和利益是兩條平行線,互不交融,因為他是一個政治家。

兩人的衝突實際上是理念的衝突,更是利益面前的殊死搏鬥。劉邦沒有項羽的“婦人之仁”,搞死了韓信,他也只是象徵性的憐惜了一下,心裡的大石頭終於落地。

韓信的死是必然。他一日不死,對於劉家天下就是極大的不穩定因素,即使他低調的退隱,怕是也難免一死,躲得過今日躲不過明日。除非自己在躲貓貓的過程中病死了,劉邦更希望是這個結局,既能體現自己的大度,又去了心病。

與其說韓信不懂政治,還居功自傲,不懂得道家的謙讓,不如說兔死狗烹是一種必然的結果。畢竟韓信不是蕭何張良這樣的文臣,只能出謀劃策,不具備造反能力。而韓信不同,他不僅是個戰爭的好手,也有大量的粉絲與追隨者,有能力組織大規模對抗。所以這種人在用完之後,死了最好,省去了很多煩心事。

翻一下歷史,我們會發現“兔死狗烹”這個現象是具有普遍性的,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朱元璋死之前把功臣殺了乾淨。

為什麼一定要除掉開國功臣?根本原因在於,打天下和治天下是截然不同的兩碼事。有打天下的能力,自然也有謀朝串位的可能性。況且,打天下的人能不能治理天下且不說,治理天下基本不需要打天下的經驗。換一幫沒有資歷的新銳派,更易於管理與掌控。這種情況在企業裡也是如此,成為元老就意味這個人差不多混到頭了。

換一個角度考慮,假如當年韓信聽了蒯通那套幾乎毫無漏洞的三分天下之計,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結局呢?

我們可以推演一下。劉邦,項羽,韓信,三人三個特點,劉邦善於用人,項羽勇武過人,韓信軍事才能突出。

如果是三分天下局面,韓信手裡的牌最好,劉邦的牌稍微差一點,項羽的牌最差,三個人形成鬥地主的局面,戰略佈局來看,項羽的根基最差,劉邦坐擁關中與蜀地,韓信坐擁黃河以北廣大地區,最先被鬥趴下的應該還是項羽,然後是劉邦與韓信的PK。

劉邦與韓信逐鹿,勝負比較難說,劉邦是有雄才大略的領導,而韓信是軍事理論與實踐的天才,短期內劉邦可能會被韓信打的比較慘,但從長期的角度來說,如果韓信能夠成長和轉變為一個合格的領導而非大將軍,鹿死誰手未可知。倆人都有機會。當然,如果韓信一直用一種將軍的視角來對待逐鹿天下這件事情,最終劉邦有可能勝在大局觀。

韓信其實有個最大的優勢,那就是年輕,劉邦當時已經近五十了,再耗上三五幾年,他也快歸天了,耗下去,韓信贏面很大。

現在想來,同樣是死,韓信在當年自己鼎盛的時期,完全可以找一個堂而皇之的理由反了劉邦。畢竟,劉邦給韓信沒少挖坑,而韓信欠劉邦的恩情已經還的差不多。

如果是這樣,韓信的結局會不會好一點呢?

三分天下真的是有可能的。

(三)

話說,大漢的天下基本上都是韓信打下來的,功勞大不大?當然大,天大的功勞,老闆劉邦心胸夠不夠開闊,還算敞亮,然而就是這麼 一個大功臣,為什麼就走到上了絕路?

“乘時以徼利,市井之志也”,有人用這句話來總結韓信不得善終的原因,也有一定道理,我們不妨分析一下。

意思就是說在別人點背的時候,急需要你拉一把的情況下,儘量不要大談特談條件,這樣即使你幫了他天大的忙,將來他也未必發自內心的感激你。

韓信就犯了這個錯誤,在劉邦被項羽打的落花流水的時候,韓信有點搖擺不定,還在攻下齊國之後,請求立為假齊王,這屬於邀功,嚴重越權了。在劉邦召喚圍剿項羽的關鍵時刻,坐著看熱鬧,直到劉邦給了自己天大的好處。

韓信乘劉邦沒有資本的時候,漫天要價,這樣做雖然是在鞏固自己的利益,但是不免有一點乘人之危的意思。

幫助別人出發點一定不是得到別人的回報。得不到回報的話,就不出手相助,這種勢利的做法,不可取。我們可以選擇不幫,但是幫了,別人沒有絕對的義務要給予回報。

回到現代社會,如果你不是公司的大boss。好吧,那就好好的做你的員工,打雜的是員工,經理也是員工,職位有差別,對於老闆來說,都是員工,做員工就要有職業操守。

當你在公司裡有話語權,功高蓋主,有資格跟老闆搞點事情的時候,要有底線思維,學會人情世故。這個時候,謙遜是一個人功成身退的最佳選擇。

“乘時以徼利”,學韓信的做法,遲早是要被收拾的,除非你有能力另起爐灶。

強哥者,齊人也。初學為師,後入南開。理學為業,好文史。此處無高談闊論,無浮躁虛華,為求致用,抑或通達。歡迎關注!

聽完前半句劉邦心裡肯定是窩火的,聽完後半句劉邦心裡美滋滋,這馬屁拍得多到位,當然,劉邦確實是個出色的領導,而韓信不是。

但劉邦也有個毛病,叫腦神經敏感反應症,簡稱疑心病,病情嚴重。韓信就是劉邦腦組織中最大的刺激源,不除不快。

對於劉邦而言,共分天下是他不願意的,家天下才是畢生追求。而對於韓信來說,他的理想是共分天下,這一點他過於理想化了,他對老闆劉邦期許過高,以為劉邦也會顧及功勞與“情誼”。

韓信錯了,在劉邦眼裡情誼和利益是兩條平行線,互不交融,因為他是一個政治家。

兩人的衝突實際上是理念的衝突,更是利益面前的殊死搏鬥。劉邦沒有項羽的“婦人之仁”,搞死了韓信,他也只是象徵性的憐惜了一下,心裡的大石頭終於落地。

韓信的死是必然。他一日不死,對於劉家天下就是極大的不穩定因素,即使他低調的退隱,怕是也難免一死,躲得過今日躲不過明日。除非自己在躲貓貓的過程中病死了,劉邦更希望是這個結局,既能體現自己的大度,又去了心病。

與其說韓信不懂政治,還居功自傲,不懂得道家的謙讓,不如說兔死狗烹是一種必然的結果。畢竟韓信不是蕭何張良這樣的文臣,只能出謀劃策,不具備造反能力。而韓信不同,他不僅是個戰爭的好手,也有大量的粉絲與追隨者,有能力組織大規模對抗。所以這種人在用完之後,死了最好,省去了很多煩心事。

翻一下歷史,我們會發現“兔死狗烹”這個現象是具有普遍性的,宋太祖杯酒釋兵權,朱元璋死之前把功臣殺了乾淨。

為什麼一定要除掉開國功臣?根本原因在於,打天下和治天下是截然不同的兩碼事。有打天下的能力,自然也有謀朝串位的可能性。況且,打天下的人能不能治理天下且不說,治理天下基本不需要打天下的經驗。換一幫沒有資歷的新銳派,更易於管理與掌控。這種情況在企業裡也是如此,成為元老就意味這個人差不多混到頭了。

換一個角度考慮,假如當年韓信聽了蒯通那套幾乎毫無漏洞的三分天下之計,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結局呢?

我們可以推演一下。劉邦,項羽,韓信,三人三個特點,劉邦善於用人,項羽勇武過人,韓信軍事才能突出。

如果是三分天下局面,韓信手裡的牌最好,劉邦的牌稍微差一點,項羽的牌最差,三個人形成鬥地主的局面,戰略佈局來看,項羽的根基最差,劉邦坐擁關中與蜀地,韓信坐擁黃河以北廣大地區,最先被鬥趴下的應該還是項羽,然後是劉邦與韓信的PK。

劉邦與韓信逐鹿,勝負比較難說,劉邦是有雄才大略的領導,而韓信是軍事理論與實踐的天才,短期內劉邦可能會被韓信打的比較慘,但從長期的角度來說,如果韓信能夠成長和轉變為一個合格的領導而非大將軍,鹿死誰手未可知。倆人都有機會。當然,如果韓信一直用一種將軍的視角來對待逐鹿天下這件事情,最終劉邦有可能勝在大局觀。

韓信其實有個最大的優勢,那就是年輕,劉邦當時已經近五十了,再耗上三五幾年,他也快歸天了,耗下去,韓信贏面很大。

現在想來,同樣是死,韓信在當年自己鼎盛的時期,完全可以找一個堂而皇之的理由反了劉邦。畢竟,劉邦給韓信沒少挖坑,而韓信欠劉邦的恩情已經還的差不多。

如果是這樣,韓信的結局會不會好一點呢?

三分天下真的是有可能的。

(三)

話說,大漢的天下基本上都是韓信打下來的,功勞大不大?當然大,天大的功勞,老闆劉邦心胸夠不夠開闊,還算敞亮,然而就是這麼 一個大功臣,為什麼就走到上了絕路?

“乘時以徼利,市井之志也”,有人用這句話來總結韓信不得善終的原因,也有一定道理,我們不妨分析一下。

意思就是說在別人點背的時候,急需要你拉一把的情況下,儘量不要大談特談條件,這樣即使你幫了他天大的忙,將來他也未必發自內心的感激你。

韓信就犯了這個錯誤,在劉邦被項羽打的落花流水的時候,韓信有點搖擺不定,還在攻下齊國之後,請求立為假齊王,這屬於邀功,嚴重越權了。在劉邦召喚圍剿項羽的關鍵時刻,坐著看熱鬧,直到劉邦給了自己天大的好處。

韓信乘劉邦沒有資本的時候,漫天要價,這樣做雖然是在鞏固自己的利益,但是不免有一點乘人之危的意思。

幫助別人出發點一定不是得到別人的回報。得不到回報的話,就不出手相助,這種勢利的做法,不可取。我們可以選擇不幫,但是幫了,別人沒有絕對的義務要給予回報。

回到現代社會,如果你不是公司的大boss。好吧,那就好好的做你的員工,打雜的是員工,經理也是員工,職位有差別,對於老闆來說,都是員工,做員工就要有職業操守。

當你在公司裡有話語權,功高蓋主,有資格跟老闆搞點事情的時候,要有底線思維,學會人情世故。這個時候,謙遜是一個人功成身退的最佳選擇。

“乘時以徼利”,學韓信的做法,遲早是要被收拾的,除非你有能力另起爐灶。

強哥者,齊人也。初學為師,後入南開。理學為業,好文史。此處無高談闊論,無浮躁虛華,為求致用,抑或通達。歡迎關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