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拒官”為何成為宋朝官場風習?

宋朝的名相名臣, 幾乎都有過拒官記錄。 包拯考中進士後, 朝廷安排他出任大理評事、建昌(今江西永修縣)知縣, 包拯“以父母皆老, 辭不就”;范仲淹任邊帥, 迫使西夏主動講和, 軍功赫赫。 諫官歐陽修等一批人, 極力舉薦范仲淹為參知政事, 宋仁宗欣然同意, 下了任命詔書, 范仲淹卻說:“執政可由諫官而得乎?”堅決推辭;而宋仁宗、宋神宗時期的宰相富弼, 一生拒官竟多達近百次, 更是史上少有。

富弼(1004~1083年)字彥國, 洛陽(今河南洛陽市)人, 天聖八年(1030年)進士, 青年時期就得到晏殊等朝廷重臣的賞識, 被喻為“洛陽才子”,

在士大夫間口碑極好。 宋仁宗慶曆二年(1042年), 北方遼國大兵壓境, 要求宋朝割讓關南十縣之地, 戰火一觸即發。 戰爭和割地, 當然都不是一貫以泱泱大國自居的宋朝所能接受的。 當時, 朝廷急需一位能臣幹將赴遼談判, 然而, 遼國氣勢洶洶, 赴遼如同赴死, 大臣們無一敢蹚這趟渾水, 宰相呂夷簡推薦了時任知制誥的富弼, 官輕勢微的富弼不但接受了宰相的推薦, 而且在面對皇帝時慷慨陳詞:“主憂臣辱, 臣不敢愛其死”。 宋仁宗非常感動, 提拔他以樞密直學士使遼, 富弼卻說:“國家有急, 義不憚勞, 奈何逆以官爵賂之?”堅決推辭了這一任命。

在使遼的過程中, 面對咄咄逼人的遼國國主, 富弼動之以情, 曉之以利, 經過數輪艱難曲折的談判,

最終以“二十萬歲幣”與遼簽訂了和約, 花錢換和平, 使遼國取消了南侵計畫, 免去了一場災難性的戰爭和失去領土的危險, 並帶來了此後長達四十八年的南北友好。 此行, 富弼的確不辱使命, 勞苦功高。 不過, 當宋仁宗要厚賞他, 任命他為翰林學士時, 他又非常誠懇地推辭了。

慶曆三年, 宋仁宗擬用富弼為樞密副使, 相當於軍機大臣, 這種職務只有軍功卓越、年長德高的大臣才可能任命, 他“辭之愈力”, 宋仁宗改授他為略次的“資政殿學士兼侍讀學士”, 他接受了。 當年七月, 宋仁宗又以他使遼之功, 任命他為樞密副使。

富弼面見皇帝說:“目前與遼國修好, 邊境無事, 百官會說這是使遼之功, 一旦遼國撕毀和約, 捲土重來, 我則百口莫辯,

罪不容誅, 請您不忘遼國輕侮之恥, 臥薪嚐膽, 以圖振興”, 他把任命詔書當面還給了宋仁宗, 再一次拒絕了委任

至和二年(1055年), 經過多崗位歷練、創造了許多佳績的富弼, 56歲高齡時當上了宰相, 堪稱眾望所歸。 嘉祐三年(1058年), 富弼母親去世, 他辭官奔喪。 宋代有“丁憂”制度, 官員父母去世, 應棄官居家守制, 服滿再行補職, 但對於宰相, 皇帝常常在其“丁憂”未滿, 就提前召回。 富弼歸家後, 宋仁宗一直沒有安排其他人接任, 而是虛位以待。 不久, 思賢心切的宋仁宗就連連下詔, 要求富弼複職, 富弼連續五次上書, 態度非常堅決地拒絕了皇帝的複職要求。

富弼一生克己奉公, 不貪權戀位, 入仕50餘年, 累計拒官近百次。 其實, 在宋朝士大夫間,

像富弼這樣多次拒官的, 還大有人在, 這是為什麼呢?

宋朝取仕講究才學, 講究德行, 講究能力, 違反這些條件, 靠送人情走後門拍馬屁之類的手段, 是絕對考不出個進士或者狀元來的, 是絕對跑不出個學士宰相來的。 同時, 宋朝士大講究名正言順, 名不正言不順的突擊提拔、違規提拔乃至暗箱操作, 是會被禦使們彈劾的, 是會被同僚們恥笑的。 而最為關鍵的, 是他們認為當官要能服眾, 名聲與提拔對等。 於是, 升得太快時, 辭;破例太多時, 辭;與孝道相矛盾時, 辭……

所以, 拒官成為宋朝官場風習, 許多人甚至數十上百次地拒官, 便不是一件什麼奇怪的事情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