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談三國12」《魏略》的超腦洞,為什麼諸葛亮主動向劉備求職?

三顧茅廬的故事, 太經典了。 只要中國人都知道, 除非你不是中國人。

故事很簡單, 劉備呆在荊州的時候, 感覺自己身邊能打的人才很多,

什麼張、關、趙;就是能文的人卻沒幾個, 急需一個智囊軍師。 然後, 打聽到諸葛亮。 劉備親自三次上門, 最終請諸葛亮出山協助。

這個故事有個前提, 就是劉備去請諸葛亮的時候, 他們事先是沒有見過面的。

有本書叫《魏略》表示不服, 它提出的觀點是:劉備、諸葛亮是事先見過面的,

諸葛亮的能力通過劉備的員工測試。 為求得諸葛, 劉備主動跑上山, 去請諸葛亮。

書中是這麼說的:“劉備屯于樊城, 是時曹公方定河北, 亮知荊州次當受敵, 而劉表性緩, 不曉軍事。 亮乃北行見備。 備與亮非舊, 又以其年少, 以諸生意待之……備由此知亮有英略, 乃以上客禮之……”

這話的意思是說:當曹操平定北方之後, 諸葛亮清楚荊州就會是他的下一個目標。 於是, 諸葛亮主動去找劉備求職。 劉備一看, 有人來應聘, 好好好, 讓人接待一下。 後來, 劉備發現諸葛亮是上等人才, 就恭敬起來了, 也有了三顧茅廬的故事。

關於《魏略》的這個說法, 最生氣的就是諸葛亮。 簡直是污蔑誹謗, 亮乃高清之人, 安能有此策?高級人才, 還需要自己求職嗎?太不像話了。

亮有《出師表》為證:臣本布衣, 躬耕於南陽, 苟全性命於亂世, 不求聞達于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 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諮臣以當世之事。

到了陳壽《三國志》這裡, 他果斷將《魏略》的說法剔除, 採取我們熟知的三顧茅廬的情節。

歷史事實到底怎麼樣?該怎麼發生就怎麼發生了, 還能怎麼樣。

我們現在要做的只是情理上的分析, 也只是參考價值, 而不能簡單的就認為是史實。 它可能是, 也可能不是。

先說劉備吧, 劉備在荊州的時候, 也老大不小了, 各種人情世故都已經諳熟於心。

三顧茅廬這事情, 他一般不會幹的。 很簡單啊, 聽說一個人能力很好, 你就跑人家家裡三趟。 那麼, 招下一個員工、再下一個員工, 你打算跑幾趟。

諸葛亮再出名, 那也是口頭上傳傳的, 當時並沒有真的實戰業績。 劉備如果輕易就這麼去請, 萬一來個徒有虛名的人, 那麼以後的團隊招聘怎麼辦。 所以, 劉備這老江湖, 不會輕易出馬。

再受諸葛亮,毫無疑問三顧茅廬必定會發生,因為他的智商遠勝過劉備。但是,有件事情必然要發生,就是諸葛亮要見上劉備一面。劉備是個識貨的主,真是寶貝,讓他跪請、哭求,他都能做到。

諸葛亮出了兩招,一是讓司馬徽(水鏡先生)、徐庶來宣傳,不過劉備沒怎麼鳥;二是諸葛亮直接出馬找了劉備,給劉備一份大禮。

什麼大禮呢?亂世,手中有一支部隊很重要。劉備算很會招兵買馬的,諸葛亮讓他招到更多的人。這下,劉備清楚了,這是個人才,我要定了。

諸葛亮出的策略,不僅常住人口有登記可招,還要招那些因戰亂成為流民的青壯年。史書記載,劉備一下子就獲得大量的兵馬。

露了一手,諸葛亮就回家去了,以後就再也不找劉備了。劉備在家等,時間一長就受不了,人才得挖過來,你不挖,別人會挖。

於是,三顧茅廬的故事真實的發生了。當然劉備也不虧,諸葛亮有重大回禮——《隆中對》,一出手就成為團隊的戰略目標。

因此,史學界有人認為,三顧茅廬的確是發生了,但是沒有這麼簡單的發生。

它實際上是劉備和諸葛亮的一次成功宣傳造勢:讓劉備能夠平衡團隊的爭議,不因招聘引發糾紛;讓年輕的諸葛亮有了較高的政治起點,以後去江東舌戰群儒的時候,資本已經杠杠的。

再受諸葛亮,毫無疑問三顧茅廬必定會發生,因為他的智商遠勝過劉備。但是,有件事情必然要發生,就是諸葛亮要見上劉備一面。劉備是個識貨的主,真是寶貝,讓他跪請、哭求,他都能做到。

諸葛亮出了兩招,一是讓司馬徽(水鏡先生)、徐庶來宣傳,不過劉備沒怎麼鳥;二是諸葛亮直接出馬找了劉備,給劉備一份大禮。

什麼大禮呢?亂世,手中有一支部隊很重要。劉備算很會招兵買馬的,諸葛亮讓他招到更多的人。這下,劉備清楚了,這是個人才,我要定了。

諸葛亮出的策略,不僅常住人口有登記可招,還要招那些因戰亂成為流民的青壯年。史書記載,劉備一下子就獲得大量的兵馬。

露了一手,諸葛亮就回家去了,以後就再也不找劉備了。劉備在家等,時間一長就受不了,人才得挖過來,你不挖,別人會挖。

於是,三顧茅廬的故事真實的發生了。當然劉備也不虧,諸葛亮有重大回禮——《隆中對》,一出手就成為團隊的戰略目標。

因此,史學界有人認為,三顧茅廬的確是發生了,但是沒有這麼簡單的發生。

它實際上是劉備和諸葛亮的一次成功宣傳造勢:讓劉備能夠平衡團隊的爭議,不因招聘引發糾紛;讓年輕的諸葛亮有了較高的政治起點,以後去江東舌戰群儒的時候,資本已經杠杠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