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大明帝國轟然倒塌之謎,始於海瑞的一篇“國罵”

一群以“君子”自居的衛道士, 罵得皇帝不願上朝, 罵得同僚水火不容, 最後大明帝國也在義正詞嚴的罵聲中轟然倒塌。

大明帝國的開創者明太祖朱元璋決心“以德治國”,

便建立了一支“道德員警”部隊——言官。 這是一群專門負責建議政事, 規諫皇帝, 彈劾官吏不法行為的士大夫。 他們活躍於朝廷內外, 尤其重視道德規範。

有了這種言官制度, 明朝成了中國歷史上頗講言論自由的王朝。 大臣們可以放開了提意見, 而不會因此害怕得罪皇帝。 因為在明朝, 再殘暴的君主也不願背上“昏君”、“殺諫官”的駡名, 實在氣極了, 最多也只是“廷杖”——狠狠地打一頓屁股而已。

大臣們指摘皇帝的錯誤, 聽起來是一件有利於國家政治的事情, 甚至讓人產生“民主”的錯覺。 然而這種以道德高標批判一切的“民主”到了明朝中後期卻慢慢變了味。

西元1565年, 憂國憂民、疾惡如仇的海瑞寫了份長長的奏摺,

羅列嘉靖皇帝的種種罪行, 還很不客氣地說:“皇上你昏聵多疑、剛愎殘忍、自私虛榮。 既是昏君, 又是暴君。 既不是一個好皇帝, 也不是一個好男人。 普天下的臣民百姓, 早就對你有意見了。 希望你改掉這些壞毛病!”

其實嘉靖即位之後曾經推行全面革新, 清理官僚隊伍, 遏制土地兼併, 推行一條鞭法, 減輕民眾負擔, 最大限度地掃除明代百餘年來的積弊, 只是晚年嗜好修道煉丹而已, 但遠夠不上“昏君”的格。

那海瑞為什麼要如此責備他呢?因為明朝的士大夫們全都是按照“衛道士”的標準訓練出來的, 別的專業知識非常蒼白, 想讓他們從經濟、政治角度提出點有建設性的意見是不可能的, 只能按照儒家推崇的古代明君堯舜禹湯的高標準, 拿著放大鏡給皇帝挑錯, 嘉靖自然就成了一個不合格的君主。

嘉靖皇帝看到海瑞寫的這篇“國罵”, 大為惱怒, 想要予以嚴懲, 又害怕落下殺言官的駡名。 結果這位大明朝最偏激的官員, 竟然活了下來, 並且因為罵皇帝而揚名天下,

成為“忠臣”的榜樣。

此後, 其他文臣們發現, 罵皇帝原來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事情, 既沒有性命之憂, 又可以博得美名, 被朝野傳頌。 於是, 大明朝的官員們紛紛效仿, 一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以罵皇帝為風尚, 到萬曆年間, 發展到極盛。

他們言論誇張, 往往憑藉著小道消息, 空穴來風, 就以大不敬的言辭對皇帝質疑。 許多指責都是無中生有、惡毒攻擊。 萬曆患有嚴重關節炎, 行走不便, 沒有祭祀天地宗廟, 被說成故意裝病, 欺騙天下;頭暈目眩, 不能上早朝, 被猜測為沉溺女色、飲酒作樂;發生自然災異, 被說成是因為萬曆皇帝自私貪財, 導致了上天發怒, 妖氣橫生。

萬曆皇帝執政的前10年, 是明朝一段輝煌的時光, 文治武功都十分出色。

可是在無窮無盡的謾駡中, 萬曆開始裝聾作啞, 每次看到言官們上書陳諫, 就會說這又是個圈套。 於是皇帝再不看諫書和奏摺, 他開始冷漠手下的官員, 不願與他們交流, 以一種消極逃避的方式對抗, 越到後期, 他越深居後宮, 閉門不出, 連朝也懶得上, 罷工20年。 皇帝20年不理政事, 那還得了?行政癱瘓, 朝綱腐化, 大明帝國從此由盛轉衰。

明朝末帝崇禎一心想做中興之主,急需有真才實學、能安邦定國之才。言官在這緊要關頭,其才疏學淺、怯懦無能暴露無遺。當崇禎要求廷臣拿出可行方案解決經濟危機時,有人竟上疏建議讓全國的和尚尼姑婚配,以增加數10萬納稅戶口,嚇得京城的尼姑紛紛易裝逃匿。

尤為扼腕的是,一些言官囿于迂闊的道德說教,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使明朝錯過了幾個延緩滅亡的時機。

崇禎十四年,明軍主力困守松山,形勢危急,而清軍也因補給斷絕,有後顧之憂,提出議和。經過權衡,崇禎授權兵部尚書陳新甲與清軍議和。在當時內外交困的形勢下,此舉不失為一時權宜之計,對內對外都是利大於弊的。但注重夷夏之辨的言官們強烈反對,認為“主和辱國”。崇禎被迫改變初衷,放棄議和,被困明軍也失去了一個緩衝的機會,在與清軍的死戰中被殺戮過半。清軍奪取了整個遼東,為進入中原打通了道路。

後來皇太極利用反間計,騙崇禎將督師遼東的袁崇煥下獄。起初崇禎仍想讓袁崇煥去邊塞立功贖罪。但朝廷中一些文臣為了攻擊內閣輔臣錢龍錫,誣衊袁崇煥殺死平遼將軍毛文龍是受其指使,誣陷錢龍錫接受袁崇煥賄賂數萬兩銀子,故意聳人聽聞。結果崇禎怒不可遏,處決袁崇煥。從此遼東再無人能夠抵禦滿清的進攻了。

崇禎十七年,面對李自成起義軍勢如破竹的攻勢,崇禎和一部分大臣有意南遷,這在當時是暫時避免明朝滅亡的行之有效的惟一選擇。但是另一些言官卻“大義凜然”地把南遷之議斥為“邪說”,是丟棄宗廟社稷的大罪,甚至有人直接建議崇禎“殉國”。最終崇禎沒有走,在煤山上吊自盡。明朝就這樣滅亡了。

崇禎皇帝臨終前已經明白了這一點:他的帝國是被罵垮的。

明朝末帝崇禎一心想做中興之主,急需有真才實學、能安邦定國之才。言官在這緊要關頭,其才疏學淺、怯懦無能暴露無遺。當崇禎要求廷臣拿出可行方案解決經濟危機時,有人竟上疏建議讓全國的和尚尼姑婚配,以增加數10萬納稅戶口,嚇得京城的尼姑紛紛易裝逃匿。

尤為扼腕的是,一些言官囿于迂闊的道德說教,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使明朝錯過了幾個延緩滅亡的時機。

崇禎十四年,明軍主力困守松山,形勢危急,而清軍也因補給斷絕,有後顧之憂,提出議和。經過權衡,崇禎授權兵部尚書陳新甲與清軍議和。在當時內外交困的形勢下,此舉不失為一時權宜之計,對內對外都是利大於弊的。但注重夷夏之辨的言官們強烈反對,認為“主和辱國”。崇禎被迫改變初衷,放棄議和,被困明軍也失去了一個緩衝的機會,在與清軍的死戰中被殺戮過半。清軍奪取了整個遼東,為進入中原打通了道路。

後來皇太極利用反間計,騙崇禎將督師遼東的袁崇煥下獄。起初崇禎仍想讓袁崇煥去邊塞立功贖罪。但朝廷中一些文臣為了攻擊內閣輔臣錢龍錫,誣衊袁崇煥殺死平遼將軍毛文龍是受其指使,誣陷錢龍錫接受袁崇煥賄賂數萬兩銀子,故意聳人聽聞。結果崇禎怒不可遏,處決袁崇煥。從此遼東再無人能夠抵禦滿清的進攻了。

崇禎十七年,面對李自成起義軍勢如破竹的攻勢,崇禎和一部分大臣有意南遷,這在當時是暫時避免明朝滅亡的行之有效的惟一選擇。但是另一些言官卻“大義凜然”地把南遷之議斥為“邪說”,是丟棄宗廟社稷的大罪,甚至有人直接建議崇禎“殉國”。最終崇禎沒有走,在煤山上吊自盡。明朝就這樣滅亡了。

崇禎皇帝臨終前已經明白了這一點:他的帝國是被罵垮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