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皇太極疑人也用,“出爾反爾”的明末邊將依然垂青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的第八子,努爾哈赤寧遠戰敗身亡後,皇太極繼承後金汗位。 此後,他一直致力於定鼎中原。 但他知道,要成為君臨天下的皇帝,只征服土地是沒有用的,還必須收服人心。 這一點,在皇太極收服明朝邊將祖大壽的事情上就可以看出來。

祖大壽, 字複宇, 遼東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沙場老將。

袁崇煥威震遼東之時,祖大壽任前鋒總兵, 是袁手下最得力的大將, 甯遠保衛戰、甯錦大捷、北京保衛戰中, 都立下了汗馬功勞。 遼東將士中, 祖大壽是唯一見自己主帥在殿前被捕下獄的。

崇禎二年(西元1629年), 皇太極率兵躲開袁崇煥的防區, 直逼北京城下, 袁崇煥得到京師危急的消息後, 馬上帶兵千里馳援京師。 皇太極為除掉袁崇煥, 使用了離間計, 使得生性多疑的崇禎皇帝認為是袁崇煥與後金勾結, 引兵入關, 遂下令逮捕袁崇煥。

袁崇煥被捕後,

祖大壽一怒之下, 領兵反叛, 毀山海關東走。 可是, 袁崇煥在獄中的一紙書信, 又把他招了回來。 祖大壽的母親也勸他奮勇殺敵, 以贖出袁督師。

在遼東將領中, 祖大壽可謂營救袁崇煥最力一員,他曾請求削職為民, 以自己的官階贈蔭換取袁督師性命。 祖大壽等將領懷著對袁崇煥的敬慕之心, 回軍迎戰, 擊退了後金的軍隊, 但袁崇煥最終還是被以“通敵賣國”的大罪千刀萬剮了。

之後, 祖大壽率領袁崇煥舊部, 駐守寧遠、錦州、大淩河等要塞, 抵禦後金兵入侵。

後金的皇太極, 對這位猛將仰慕已久,為了將其招至麾下, 用了很多心思。 他先派人搜捕居住在永平三十裡村的祖大壽的族人, 抓到祖大壽的兩個兒子、一個侄子, 以及其他親屬。

祖大壽的這些親戚都被帶回盛京(今瀋陽),軟禁起來, 但是, 待遇相當優厚。 皇太極幾次寫信給祖大壽, 還讓祖大壽的兒子寫勸降信, 祖大壽毫不理睬。

崇禎四年, 祖大壽奉遼東經略孫承宗之命, 修大淩河城。 大淩河城位於錦東三十多裡, 幾經戰爭破壞。

在後金佔領遼河以東的廣大地區以後, 它便成為與後金對峙的錦州前哨陣地。

為了加強和鞏固明朝在遼西的軍事防禦, 明朝派遣總兵祖大壽、副將何可剛等十余員將領率部重建城防, 並駐兵堅守。 共集兵一萬六千餘人, 城內還有佚役商賈約一萬多人, 全城軍民共三萬餘人。

同年八月, 城才修了一半, 皇太極便以傾國之師, 迅速將大淩河城團團圍住。 蒙古各部落也率兵來會。 皇太極總結前兩次攻堅戰受挫的教訓, 決定只圍不攻, 迫使其糧盡援絕而投降。

皇太極有了收服祖大壽之心, 便不急於下令攻城, 只用圍困之策。 他命人在大淩河城外挖壕築牆, 以便長期圍困。 八旗兵在大淩河城周圍50裡內, 挖壕四道, 按八旗左右翼方位,

紮營盤45處, 完全切斷了守城明軍與外界的聯繫。 皇太極高臥城南山岡, 把大炮安放在通往錦州的大道上, 堵截明朝援軍。

而祖大壽並不示弱, 頭一百天, 他督軍出城與八旗兵交戰數十次, 各有傷亡。 突圍不成, 明朝四萬援軍又被皇太極親率主力擊敗, 祖大壽只能閉城堅守。

在此期間, 皇太極不但親自寫信, 還命令23名明朝投降的文武官員, 各自寫好勸降書, 送給祖大壽。 面對20多封勸降書, 祖大壽不予理睬。

明軍堅守了3個月, 城裡糧食吃完了, 開始殺馬。 馬殺完了, 開始吃平民百姓。 平民百姓吃光了, 開始吃軍中的老弱病殘。 軍中的老弱病殘也吃光了, 接下去就是健壯將士們互相殘殺。 到了這個地步, 大家都認為只剩投降一條路。

祖大壽長歎一聲,說:“人生豈有不死之理?為國為家為身,三者並重。今既不得盡忠報國,也只好保命了。”

當時,皇太極保證決不屠城,一律加以收養。於是,祖大壽決定投降,先派自己的兒子祖可法到後金營中作人質,然後勸說身邊諸將投降,只有副將何可綱堅決反對,於是,祖大壽將其逮捕,讓兩名士兵架出城外,當著金兵將領的面將其斬首。當晚,祖大壽親自到達皇太極大帳,行抱見禮,二人設壇盟誓,算是正式投降。

投降後,祖大壽以妻子家眷在錦州為藉口,向皇太極獻策,願意帶一支兵馬,換上明軍的衣服,混進錦州。這樣,他可以留在城裡當內應,攻下錦州指日可待。

祖大壽剛投降就要回錦州,表面上是智取,實際是怎樣想的?他回去後能否回來?是不是他的脫身之計?皇太極作了反復估量,但時間緊迫,不允許他遲延,於是,他當機立斷,同意了祖大壽的計策。

諸貝勒擔心祖大壽有詐,提醒皇太極提防。皇太極說:“朕以誠待他,他必不負朕。即使他負朕,朕在所不惜,要的就是心悅誠服。”

皇太極不僅准許祖大壽回錦州,還給了他五千鐵騎。在半路上,祖大壽借大霧甩開了同行的貝勒阿巴泰等,單獨奔進錦州城,然後,開始率領明軍抵抗八旗兵。

皇太極被祖大壽用詐降涮了一把,惱羞成怒。以後,他兩次御駕親征,攻打錦州、寧遠,就想擒住祖大壽,出出這口惡氣,可都無功而返。即便這樣,皇太極也沒有下令殺死被監禁在盛京的祖大壽的親人,反而對祖大壽的子孫“厚撫之”。

就這樣,祖大壽又為明朝多守了十年的城。

不過,祖大壽始終未能消除崇禎皇帝的懷疑。其實,從他當年為袁崇煥下獄、反出山海關開始,這種君臣間的懷疑就已存在。明朝後來派洪承疇鎮守寧遠的最初目的,就是監視祖大壽,防止他像祖氏其他成員一樣,投降後金。

崇禎十四年四月,後金再次傾國而來,包圍錦州城。這一次,整整圍了一年,洪承疇的13萬援軍在松山被擊潰,洪承疇投降。祖大壽糧盡援絕,錦州城中又開始發生人吃人的慘劇。皇太極多次招降,迫于無奈,祖大壽只好再次投降。

第二次歸降,有上次詐降的教訓,滿人將領都勸皇太極,即使不殺祖大壽,也不能再重用他。可皇太極仍然沒有計較,封祖大壽為正黃旗總兵,希望他能夠為己效力。

可是,直到1656年病逝,除了給自己的外甥吳三桂寫過一封不鹹不淡的勸降信外,祖大壽始終不曾為滿清打過一仗。

而皇太極疑人也要用的器量,卻打動了許多人,許多明朝的將領不戰而降。

祖大壽長歎一聲,說:“人生豈有不死之理?為國為家為身,三者並重。今既不得盡忠報國,也只好保命了。”

當時,皇太極保證決不屠城,一律加以收養。於是,祖大壽決定投降,先派自己的兒子祖可法到後金營中作人質,然後勸說身邊諸將投降,只有副將何可綱堅決反對,於是,祖大壽將其逮捕,讓兩名士兵架出城外,當著金兵將領的面將其斬首。當晚,祖大壽親自到達皇太極大帳,行抱見禮,二人設壇盟誓,算是正式投降。

投降後,祖大壽以妻子家眷在錦州為藉口,向皇太極獻策,願意帶一支兵馬,換上明軍的衣服,混進錦州。這樣,他可以留在城裡當內應,攻下錦州指日可待。

祖大壽剛投降就要回錦州,表面上是智取,實際是怎樣想的?他回去後能否回來?是不是他的脫身之計?皇太極作了反復估量,但時間緊迫,不允許他遲延,於是,他當機立斷,同意了祖大壽的計策。

諸貝勒擔心祖大壽有詐,提醒皇太極提防。皇太極說:“朕以誠待他,他必不負朕。即使他負朕,朕在所不惜,要的就是心悅誠服。”

皇太極不僅准許祖大壽回錦州,還給了他五千鐵騎。在半路上,祖大壽借大霧甩開了同行的貝勒阿巴泰等,單獨奔進錦州城,然後,開始率領明軍抵抗八旗兵。

皇太極被祖大壽用詐降涮了一把,惱羞成怒。以後,他兩次御駕親征,攻打錦州、寧遠,就想擒住祖大壽,出出這口惡氣,可都無功而返。即便這樣,皇太極也沒有下令殺死被監禁在盛京的祖大壽的親人,反而對祖大壽的子孫“厚撫之”。

就這樣,祖大壽又為明朝多守了十年的城。

不過,祖大壽始終未能消除崇禎皇帝的懷疑。其實,從他當年為袁崇煥下獄、反出山海關開始,這種君臣間的懷疑就已存在。明朝後來派洪承疇鎮守寧遠的最初目的,就是監視祖大壽,防止他像祖氏其他成員一樣,投降後金。

崇禎十四年四月,後金再次傾國而來,包圍錦州城。這一次,整整圍了一年,洪承疇的13萬援軍在松山被擊潰,洪承疇投降。祖大壽糧盡援絕,錦州城中又開始發生人吃人的慘劇。皇太極多次招降,迫于無奈,祖大壽只好再次投降。

第二次歸降,有上次詐降的教訓,滿人將領都勸皇太極,即使不殺祖大壽,也不能再重用他。可皇太極仍然沒有計較,封祖大壽為正黃旗總兵,希望他能夠為己效力。

可是,直到1656年病逝,除了給自己的外甥吳三桂寫過一封不鹹不淡的勸降信外,祖大壽始終不曾為滿清打過一仗。

而皇太極疑人也要用的器量,卻打動了許多人,許多明朝的將領不戰而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