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簡讀中國史之三國史:一文搞清楚三國脈絡

編者按:本文由讀史縮編自著名史學家柏楊所著《中國人史綱》, 為通讀中國史第17篇文章, 接下來會陸續推出相關簡讀經典史書文章,

歡迎關注。  

真正的三國時代自220年曹丕稱帝, 至280年西晉滅東吳, 凡61年, 這期間, 中國分裂為三個國家:曹魏帝國、蜀漢帝國、東吳帝國。

而我們所熟知的“三國時代”是泛三國時代, 包括三國時代以及之前幾十年的混戰期間, 即起自西元184年黃巾起義, 至西元280年西晉滅東吳。 這一時期產生了中國戲劇將近十分之一的故事材料, 成為中國人最熟悉的時代。 一部著名的歷史小說——羅貫中著的《三國演義》, 它發行的數量遠超過司馬遷的《史記》, 更把這個時代的大小事件, 傳播的連兒童們都知道。 我們要想瞭解這個時代, 與其閱讀正式史籍, 不如去看這部小說。 不過要特別小心的是, 在羅貫中筆下, 曹操被歪曲為奸惡人物, 諸葛亮被歪曲為會呼風喚雨,

能夠占卜算卦的巫師。

一、董卓進京引發的大混戰

董卓到了洛陽後, 他的涼州兵團馬上把洛陽控制。 中央政府原來那些分屬於袁紹、曹操的禁衛軍, 在涼州兵團面前, 噤若寒蟬。 袁紹、曹操知道已無能為力, 先後逃走。

董卓忽然高興地發現,

他控制首都就等於控制皇帝, 控制皇帝就等於控制全國。 他本來只是一個地方部隊的將領, 現在成了全國主宰。 太快的形勢變化, 使他把政治看的太過於簡單。 認為現在什麼都有了, 只缺少威望, 而建立最大威望的最大妙法, 莫過於把舊皇帝廢掉, 另立一個新皇帝。 於是, 他強迫劉辯退位, 另立劉辯九歲的弟弟劉協上臺。 西元190年, 更把劉辯和他的母親何太后殺掉。

董卓沒有想到, 蠻幹不但不能建立威望, 反而引起強烈反感, 等於把攻擊自己的刀柄授給敵人。 果然, 正苦於沒有藉口的敵人有了藉口, 各地反對董卓的武力, 在東方集結, 推舉門第最高的袁紹當盟主, 討伐董卓。

董卓對洛陽是陌生的, 他的根據地在關中(陝西中部),

於是下令把首都遷到長安, 距他進入洛陽只六個月。

皇帝和人民, 一齊踉蹌上道。 為了徹底執行, 董卓縱火焚燒洛陽, 自紀元前12世紀周公姬旦在洛陽築城以來, 經營了1400年的當時世界最偉大最繁華的都市, 化成一片焦土, 一百公里以內, 不見炊煙。 居民倉促中向西搬移, 既沒有計劃, 又沒有準備, 像押送囚犯一樣, 涼州兵團夾馳道旁, 奔騰鞭策, 馬蹄的踐踏和饑餓疾病, 使死亡相繼。 洛陽長安相距直線500公里, 沿途堆滿屍體。

一個沒有政治頭腦的人偏偏坐在非得有政治頭腦不可的座位上, 不啻坐在毒蛇的牙齒上。 董卓的暴發戶日子只有三年五個月。 西元192年, 當東方戰爭膠著時, 宰相級官員王允唆動董卓最親信的部將呂布叛變, 把董卓刺死, 屠滅董卓三族。 ——關於呂布幹掉董卓的經過, 民間流傳的是一個愛情故事, 故事說, 王允有一位美貌絕倫的乾女兒貂蟬。 他先讓呂布跟她戀愛, 等呂布著迷之後, 王允卻把貂蟬送給董卓, 向呂布宣稱是董卓搶了去的, 激起呂布的殺機。

王允只是一個謀略家, 不是一個有見識的政治家。那時皇帝的威信仍在,董卓死了之後,中央政府下令大赦,社會似乎又有恢復正常的可能性。董卓手下大將牛輔,駐防陝縣(河南三門峽),不接受命令,擊敗前往接收他軍權的政府部隊。可是,不久他就死於軍營中的一次夜驚。他屬下的三個中級軍官李傕、郭汜、樊稠,決心投降,但他們曾經在大赦令之後繼續反抗政府,所以要求政府再下一次大赦令。

王允堅決拒絕,他說:“剛剛大赦過,不到一個月,怎麼可以再赦?”三個軍官當然不願親自把頭塞到刀口底下,只有叛變到底。他們向首都進軍,攻陷長安。霎時間,王允成了叛徒,就在長安城下,執行死刑。三個叛徒則成了國家正式高級官員,昂然地下令鎮壓叛徒。

——政治,有時很嚴肅很殘酷,有時也很滑稽很幽默,好像一場精彩的卡通,使人忍俊不住。

三個不成材的癟三人物,分別擔任宰相元帥,共執朝政。合作了三年,到195年,李傕、郭匯把樊稠殺掉,接著李傕、郭汜也反目成仇。李傕劫持皇帝劉協,郭汜劫持文武大臣,就在長安城中對壘攻殺,五個月中,死傷數萬人。長安成了恐怖與饑餓的鬼城。後來由另一位大將張濟從中調解,兩個小軍閥才同意釋放劉協和群臣,讓他們東返洛陽。

劉協與群臣離開長安後,長安城空40余日,強壯的人向外逃散,老弱互相殺害煮食。之後二三十年之內,關中很少看見行人。長安緊接著洛陽,成為第二個遭到浩劫的都市。

劉協和群臣剛逃出長安,兩個小軍閥才發現自己愚不可及地放掉了護身符,二人馬上又化敵為友,聯合率軍追趕。劉協像被緝捕的盜賊一樣,拼命地逃。196年,才算逃到洛陽。

洛陽早成一堆瓦礫,沒有房屋住,也沒有東西吃,高級官員們親自到野外揀柴挖菜,有些就在斷瓦殘垣間餓死。有些懷中有珠寶的,就被士兵搶劫後殺死滅口。御前會議也只能在廢墟上舉行,好像一個三流的破爛劇團,士兵們圍著觀看,臉上露著看鬧劇時的驚奇和嘻笑。

這時,中央政府的權威蕩然無存,全國被大小軍閥割據,無處不在混戰。東漢王朝劃全國為13個州,除兗州(山東西部)之外,混戰遍及12個州。最主要的軍閥,有下列人物:

這些軍閥有一個共同特徵,他們並非變民領袖,而全體都是政府官員,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首長或握有軍權的將領。他們表面上對皇帝十分尊敬,即令任用小小官員,也要上奏章請求批准,但實際上恰恰相反。當劉協逃回洛陽,正狼狽不堪時,沒有一個軍閥運送一粒糧食或一文金錢。

袁紹一度考慮過迎接劉協到他的地盤,但他又想到那等於平空弄一個管轄自己的主人坐在自己頭上,只有傻子才幹。

唯一的英雄人物是曹操,劉協逃回洛陽的次月,曹操就率領他的兗州兵團抵達洛陽。洛陽太過於殘破,無法居住,於是遷都到他的根據地許縣(河南許昌)。

等到曹操開始用皇帝名義向全國發號施令,包括下詔責備袁紹擁兵割據的時候,袁紹那漿糊腦筋才恍然覺悟到皇帝的妙用。他既失去這個機會,唯一的辦法是硬著嘴巴宣稱曹操劫持皇帝。

袁紹用對付董卓的辦法對付曹操,他發動勤王軍事行動。劉協遷都許縣後四年,即西元200年,袁紹跟曹操在官渡(河南中牟東北古鴻溝渡口)決戰。從袁紹建議利用董卓逼何太后和拒絕迎接皇帝兩件事上,可看出他的智力商數要差一截。決戰結束,他以絕對優勢的兵力而大敗。

二、赤壁之戰

以曹操為宰相的東漢政府的統一中國行動,遭遇到激烈的反抗。軍閥們當然不願中央政府恢復權力,他們很滿意割據的現狀。

曹操擊敗了袁紹後,把黃河以北諸州收置於中央政府控制之下。208年,再攻擊以襄陽(湖北襄樊)為根據地的劉表。恰巧劉表逝世,他的兒子劉琮投降。投靠劉表的一支流亡軍隊的首領劉備,當時正駐紮樊城(與襄陽隔漢水相望的城鎮),倉促南撤,到夏口(湖北武漢)跟劉表的另一個兒子劉琦會合。

中央政府部隊尾追南下,打算一舉蕩平劉備和盤據在江東(鄱陽湖以東地區)的孫權——孫策已死,由他的弟弟孫權繼承。這時候,雙方的兵力極端懸殊,曹操有二十萬人(對外宣稱有八十萬),孫權充分動員也不過四萬人,劉備、劉琦聯軍只不過可憐兮兮的一萬人。

劉備和孫權結盟,共同抵抗政府的攻勢。劉備進駐樊口(湖北鄂州西北樊口鎮),孫權坐鎮柴桑(江西九江),派他的大將周瑜率領他所能投入戰場的三萬人,逆流迎戰。

曹操二十萬大軍從江陵(湖北江陵)順流而下,雙方在赤壁(湖北蒲圻西北)會戰,曹操軍大敗。這一戰役最大的影響是確定了分裂之局,曹操主持的中央政府再沒有能力集結這麼大的兵力。——政府軍統帥曹操以絕對優勢而失利,我們檢討它的原因:

1、軍中正流行傳染病,使他的士卒一半以上喪失戰鬥力;

2、曹操自以為天下已定的驕傲和由驕傲而產生的嚴重疏忽;

3、運氣太壞。那時正是208年的嚴冬,一向都刮西風,偏偏在會戰時忽然刮起東風,使周瑜兵團得以順風火攻,把曹操的戰艦焚毀(民間傳說是,全靠劉備的智囊諸葛亮築台祭天,上天特地“借”給他這一場本不應該有的東風)。

遠在成都的軍閥劉璋,因為受到北方五斗米教教主兼漢中(陝西漢中)郡長(太守)張魯的威脅,異想天開的想出一個主意,邀請在赤壁戰役中獲勝的主角之一的劉備,為他抵擋張魯。

這是劉備做夢都夢不到的好運,他在大混戰前期,始終弄不到一個根據地,像流寇一樣,四方投奔,正是窮途末路,竟有人把可以得到廣大土地的良機送上大門,使他迫不及待的滿口答應。

211年,劉備率領軍隊進入益州(四川及雲南)。在跟張魯作過象徵性的若干次戰鬥之後,212年,他隨意的找到一個藉口,跟劉璋決裂,214年,攻陷成都(四川成都),劉璋投降。

220年,曹操逝世,他的兒子曹丕立即奪取政權,把皇帝劉協趕下寶座,立國196年的東漢王朝滅亡。曹丕稱他的帝國為魏帝國,把首都從許縣遷回已經在安定中逐漸復原的洛陽。當消息於221年傳到成都時,劉備一向以劉姓皇族的後裔自居,於是他宣稱繼承劉協的帝位,建立(蜀)漢帝國。222年,孫權從武昌(湖北鄂州)稍後遷往建業(江蘇南京)也宣佈建立吳帝國,但暫未稱帝。

31年改朝換代大混戰,自190年袁紹在東方起兵討伐董卓,到220年,隨著東漢王朝的覆亡,而告結束。

三、三國時代

三國雖然各自獨立,但消滅對方,追求統一的觀念和軍事行動,並沒有停止。他們都希望由自己統一中國,但誰都沒有這種力量。

曹魏帝國開國皇帝曹丕跟他的父親曹操一樣,是一個傑出的文學家,但他缺少他父親的政治軍事才能,只能維持父親遺留下來的局面,不能再開創新局。他曾數次進攻東吳帝國,但無法渡過長江,以致使他竟講出既沒有知識,又沒有出息的話:“天老爺開闢長江,就是為了要分割南北!”

曹丕死後,兒子曹睿繼位元,這個瓶頸人物,比他父親還不如,好像他的帝國已經統一了世界,而且固若金湯,他每天所關心的只是建築宮殿。他死了後,新任皇帝曹芳在一場政變中,政權落到大將司馬懿之手。司馬懿死後,他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當政,曹魏帝國遂走到末路。

蜀漢帝國開國皇帝劉備,因他最親信的大將關羽被東吳帝國殺掉,以及荊州被東吳帝國佔領,於是向東吳帝國宣戰。但在猇亭(湖北枝江西北猇亭鎮)會戰中,被東吳帝國新起的年輕將領陸遜擊敗,一氣而死,他的兒子劉禪繼位。

劉禪乳名“阿斗”,是一個老實人,任用諸葛亮當宰相,把國家整個交給他。蜀漢帝國是三國中最小最弱的一國,它的南方四郡于劉備逝世後,所有蠻族聯合叛變,歸降東吳帝國。諸葛亮首先討伐四郡,他拋棄高壓,完全採取心戰,把蠻族領袖孟獲生擒了六次,而六次都放他回去再戰。當第七次又把他俘虜,又要作第七次釋放時,孟獲深受感動,發出重誓:“從今世世,永不背叛漢國。”

孟獲果然遵守他的誓言,在諸葛亮進攻曹魏帝國時,四郡不但安定如常,還貢獻大量人力和財物。

諸葛亮在沒有後顧之憂的情形下,對曹魏帝國先後發動了五次進攻。可是五次軍事行動中,卻有四次失敗。第一次于227年出發,於228年在街亭(甘肅莊浪)會戰中大潰。

——就在這次戰役中,大將魏延曾經建議:由子午穀(秦嶺峽谷之一)奇襲長安。可是這種冒險的軍事行動,超出了諸葛亮謹慎穩健的性格,他不會不知道軍事行動有時是必須冒險的,但他不敢嘗試。之後曹魏帝國有了戒備,也就永遠失去這個機會。

第二次仍是228年,諸葛亮在街亭失敗後,集結兵力,進攻陳倉(陝西寶雞),不能攻克,而糧食已盡,只好撤退。

第三次是229年,唯一的一次,把曹魏帝國所屬武都(甘肅成縣)、陰平(甘肅文縣)兩郡人民,全部遷入蜀漢帝國屯墾,這對人口稀少的蜀漢國力,是一大幫助。

第四次是231年,進攻上邦(甘肅天水),而糧食又盡,敗還。

諸葛亮最大的困難是萬山叢中,糧運不繼,所以他決定改用屯墾政策。於是在第五次,即234年攻擊時,進到郿縣(陝西眉縣),沿渭水南岸,開墾耕種,作長期打算。然而就在郿縣近郊五丈原,諸葛亮逝世。這對人才缺乏的蜀漢帝國是一個致命的損失,他的軍事職務由大將姜維接充,但宦官黃皓在劉禪身旁掌握大權,姜維的威望及能力又遠遜諸葛亮,維持殘局已很吃力,不能再有超過諸葛亮的發展,蜀漢帝國也走到末路。

東吳帝國開國皇帝孫權,當權時間最長,死的那一年(252年)已71歲,距他接替哥哥孫策的位置,有52年之久。52年是一個漫長的日子,使他由英明而轉入昏庸,所以東吳帝國內部一直亂的像一堆麥秸。經過多次政變,最後一任皇帝孫皓,又是一位標準型的亡國之君。他最快樂的事是活剝人的面皮,而用鐵刷刷人的臉。他的一位大臣中風,不能言語,他認為他是假裝的,用火放到頭上燒他,一直把病人燒死。他曾經在冬天出遊,憤怒的護駕士兵大聲喧嚷:“敵人一來,我們就叛變。”

他跟劉禪是一個對比,劉禪太無能,孫皓則太有能。

四、政制·九品·清談

三國在政治文化上的貢獻,蜀漢和東吳都沒有地位。曹魏帝國掌握中國的精華地區,在短促的46年壽命中,有三點發展異於前代,並對後世產生長遠的影響。

第一、政制。中國自紀元前三世紀秦王朝創立九卿以來,這種政府組織,一直維持500餘年。直至西元三世紀曹魏帝國建立後,才有重大改變,政府組織成為下表所列的形態:

“尚書省”在九卿制度下,本名“尚書台”,是宮廷供應(九卿之一少府)所屬的單位之一,負責收發皇帝的檔。首長稱“尚書令”,就是秘書長。職員稱“尚書”,也就是秘書。西漢和東漢王朝時,為了增強工作效率,尚書台遷到皇宮,在皇帝身旁辦公,遂脫離宮廷供應(少府)而獨立,並且因為接近權力魔杖的緣故,地位自然日漸重要。曹魏帝國開國後,再脫離皇宮,改稱“尚書省”,正式成為政府中樞的行政機構,類似近代的國務院。

尚書省下再分若干“曹”——“曹”,後來改稱“部”,即二十世紀現代中央政府“部”的起源。“中書省”的情形完全相同,也是宮廷供應部(少府)屬下單位之一,不過所管的是皇帝和皇宮庶務性工作,曹魏時期也正式成為中樞機構,負責政策籌畫,詔命頒佈,以及向皇帝隨時提出建議。而原來的九卿,卻被擠到旁邊,因職務權力,跟尚書省各“曹”(部)重複,所以反而變成疊床架屋的人物和機構,但這個疊床架屋的九卿,卻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紀初葉,專制政制結束時才被撤銷。

第二、九品。西漢王朝和東漢王朝由官員們推薦人才的辦法,曹魏帝國加以修正,改由政府專任官員負責遴選,州設“大中正”,郡縣設“小中正”。對全國知識份子(包括已任職的中下級官員),依他們的才能和道德行為,分別評定為九個等級,稱為“九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評定等級之後,小中正呈報大中正,大中正覆核後呈報宰相。宰相審定後送給尚書省,作為任免或升降的標準,這是曹魏時期知識份子進入政府的重要途徑,九品中正制度實行300餘年,直到第六世紀末葉。

但九品中正的流弊不久就非常嚴重,評定的標準完全脫離了“才能”和“道德行為”,而只衡量“門第”。知識份子如果他既不是大地主而老爹又沒有做過大小之官,縱有很高的學識能力和很高的道德聲譽,也不會被評為上品。大地主和大小之官(二者事實上往往合而為一)的子弟,即令不識幾個字而品德又很惡劣,仍然是上品。有門第的士大夫分別擔任大小中正,他們不允許利益外溢。於是。同一士大夫階層,又分為二;一是世家,一是寒門。就在本世紀(三)末,已出現“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家”的醜陋現象。

第三、清談。曹魏帝國的始祖曹操,是一個力行實踐的政治家,他的用人準則,只要求才能,而不過問私生活。在這種情形下,只會講仁義說道德的大人先生受到冷淡的待遇。但是,到了司馬懿父子當權之後,凡忠於皇帝或被疑心忠於皇帝的士大夫,大批被殺。連第四任皇帝曹髦,在受逼不過,起而討伐司馬家族時,也被司馬家族包圍,一茅刺死,首都洛陽成為血窟,士大夫陷入恐怖世界。於是這些已當了官,或尚未當官的知識份子,發明了一種最好的避禍方法,那就是完全脫離現實,言論不但不涉及政治,也不涉及現實任何事物,以免引起曲解誣陷。

清淨無為的老莊哲學,正適合這個趨勢。士大夫遂以談了很久還沒有人知道他談些什麼,是第一等學問,因為他沒有留下任何可供當權人物逮捕他的把柄。這種純嘴巴藝術——窮嚼蛆,被稱為“清談”,成為士大夫主要的生活內容。

在這種潮流衝擊下,被稱為或自居為“名士”的人物,應運而生,他們不敢對權勢直接表示不滿,但他們敢對支持權勢的“禮教”“名教”之類表示不滿。有些名士過度飲酒,有些名士裝癡裝狂,有些名士赤身露體不穿褲子,有些名士父親死了不但不服三年之喪,反而不落一滴眼淚。

恐怖氣氛在晉王朝建立後,雖逐漸和緩,但清談風氣卻沒有隨之過去。它的後遺症十分明顯,士大夫把現實生活有關的任何事情,都看作是“俗事”“鄙事”,只有窮嚼蛆才是“上等事”“雅事”,所有行政官員以不過問行政實務為榮,地方官員以不過問人民疾苦為榮,法官以不過問訴訟為榮,將領以不過問軍事為榮。結果引起全國性空前的腐爛。

五、三國歸晉

三國時代迅速結束。

首先滅亡的是蜀漢帝國。263年,宰相司馬昭當權的曹魏帝國派遣大將鐘會南征蜀漢。蜀漢大將姜維據守劍門關(四川劍閣北),戰事膠著。可是曹魏的另一位大將鄧艾卻從陰平郡(甘肅文縣),深入萬山,開闢一條小道,直趨蜀漢邊境重鎮江油(四川江油)。這是從沒有人走過的原始山區,除了毒蛇猛獸外,沒有人類足跡。鄧艾兵團鑿山開洞,遇到斷崖絕壁,即身裹毛氈,翻滾而下,曲折盤旋,凡150公里(魏廷出子午谷奇襲長安之計,也不過這般困難)。

佔領江油後,即進入成都平原。蜀漢帝國皇帝劉禪聽說敵軍已距成都不遠,根本沒有想到抵抗,也沒有想到姜維大軍仍完整的屯在前方,就迫不及待的投降。

蜀漢帝國建立只有43年。

其次滅亡的是曹魏帝國。司馬家族的長期執政和長期屠殺,使皇帝像豎立在玻璃球上的雞蛋一樣,任何一個小震盪,都會跌個稀爛。征服蜀漢後的第二年(265年)。宰相司馬昭逝世,他的兒子司馬炎立即下令給最後一任皇帝曹奐,教他禪讓。

曹魏帝國建立只46年。司馬炎稱他的政權為晉帝國,首都仍設洛陽。——司馬炎和曹丕,都是先由老爹奠定了基礎。他們在表面上雖然是開國皇帝,卻只是坐享其成的花花公子,對醇酒和美女,要比對國家社會更有興趣和更有心得。

最後滅亡的是東吳帝國,在惡棍皇帝孫皓統治下,人人都知道非亡不可,只有孫皓不知道,而且還雄心勃勃地想消滅新興的晉帝國。曾有一位奇異的星象家為他蔔了一卦:“庚子年,青蓋入洛陽。”

庚子,280年;青蓋,皇帝用的太陽傘。孫皓高興地跳起來,因為這分明指出那一年他就可以征服他的敵人。結果是晉帝國於280年攻陷建業(江蘇南京),把孫皓活捉而去,果然連同他的青蓋,一齊被送到洛陽。

東吳帝國建立59年,在三個國家中壽命最長。

就這樣,中華大地在晉王朝統治下,又歸於統一。

不是一個有見識的政治家。那時皇帝的威信仍在,董卓死了之後,中央政府下令大赦,社會似乎又有恢復正常的可能性。董卓手下大將牛輔,駐防陝縣(河南三門峽),不接受命令,擊敗前往接收他軍權的政府部隊。可是,不久他就死於軍營中的一次夜驚。他屬下的三個中級軍官李傕、郭汜、樊稠,決心投降,但他們曾經在大赦令之後繼續反抗政府,所以要求政府再下一次大赦令。

王允堅決拒絕,他說:“剛剛大赦過,不到一個月,怎麼可以再赦?”三個軍官當然不願親自把頭塞到刀口底下,只有叛變到底。他們向首都進軍,攻陷長安。霎時間,王允成了叛徒,就在長安城下,執行死刑。三個叛徒則成了國家正式高級官員,昂然地下令鎮壓叛徒。

——政治,有時很嚴肅很殘酷,有時也很滑稽很幽默,好像一場精彩的卡通,使人忍俊不住。

三個不成材的癟三人物,分別擔任宰相元帥,共執朝政。合作了三年,到195年,李傕、郭匯把樊稠殺掉,接著李傕、郭汜也反目成仇。李傕劫持皇帝劉協,郭汜劫持文武大臣,就在長安城中對壘攻殺,五個月中,死傷數萬人。長安成了恐怖與饑餓的鬼城。後來由另一位大將張濟從中調解,兩個小軍閥才同意釋放劉協和群臣,讓他們東返洛陽。

劉協與群臣離開長安後,長安城空40余日,強壯的人向外逃散,老弱互相殺害煮食。之後二三十年之內,關中很少看見行人。長安緊接著洛陽,成為第二個遭到浩劫的都市。

劉協和群臣剛逃出長安,兩個小軍閥才發現自己愚不可及地放掉了護身符,二人馬上又化敵為友,聯合率軍追趕。劉協像被緝捕的盜賊一樣,拼命地逃。196年,才算逃到洛陽。

洛陽早成一堆瓦礫,沒有房屋住,也沒有東西吃,高級官員們親自到野外揀柴挖菜,有些就在斷瓦殘垣間餓死。有些懷中有珠寶的,就被士兵搶劫後殺死滅口。御前會議也只能在廢墟上舉行,好像一個三流的破爛劇團,士兵們圍著觀看,臉上露著看鬧劇時的驚奇和嘻笑。

這時,中央政府的權威蕩然無存,全國被大小軍閥割據,無處不在混戰。東漢王朝劃全國為13個州,除兗州(山東西部)之外,混戰遍及12個州。最主要的軍閥,有下列人物:

這些軍閥有一個共同特徵,他們並非變民領袖,而全體都是政府官員,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首長或握有軍權的將領。他們表面上對皇帝十分尊敬,即令任用小小官員,也要上奏章請求批准,但實際上恰恰相反。當劉協逃回洛陽,正狼狽不堪時,沒有一個軍閥運送一粒糧食或一文金錢。

袁紹一度考慮過迎接劉協到他的地盤,但他又想到那等於平空弄一個管轄自己的主人坐在自己頭上,只有傻子才幹。

唯一的英雄人物是曹操,劉協逃回洛陽的次月,曹操就率領他的兗州兵團抵達洛陽。洛陽太過於殘破,無法居住,於是遷都到他的根據地許縣(河南許昌)。

等到曹操開始用皇帝名義向全國發號施令,包括下詔責備袁紹擁兵割據的時候,袁紹那漿糊腦筋才恍然覺悟到皇帝的妙用。他既失去這個機會,唯一的辦法是硬著嘴巴宣稱曹操劫持皇帝。

袁紹用對付董卓的辦法對付曹操,他發動勤王軍事行動。劉協遷都許縣後四年,即西元200年,袁紹跟曹操在官渡(河南中牟東北古鴻溝渡口)決戰。從袁紹建議利用董卓逼何太后和拒絕迎接皇帝兩件事上,可看出他的智力商數要差一截。決戰結束,他以絕對優勢的兵力而大敗。

二、赤壁之戰

以曹操為宰相的東漢政府的統一中國行動,遭遇到激烈的反抗。軍閥們當然不願中央政府恢復權力,他們很滿意割據的現狀。

曹操擊敗了袁紹後,把黃河以北諸州收置於中央政府控制之下。208年,再攻擊以襄陽(湖北襄樊)為根據地的劉表。恰巧劉表逝世,他的兒子劉琮投降。投靠劉表的一支流亡軍隊的首領劉備,當時正駐紮樊城(與襄陽隔漢水相望的城鎮),倉促南撤,到夏口(湖北武漢)跟劉表的另一個兒子劉琦會合。

中央政府部隊尾追南下,打算一舉蕩平劉備和盤據在江東(鄱陽湖以東地區)的孫權——孫策已死,由他的弟弟孫權繼承。這時候,雙方的兵力極端懸殊,曹操有二十萬人(對外宣稱有八十萬),孫權充分動員也不過四萬人,劉備、劉琦聯軍只不過可憐兮兮的一萬人。

劉備和孫權結盟,共同抵抗政府的攻勢。劉備進駐樊口(湖北鄂州西北樊口鎮),孫權坐鎮柴桑(江西九江),派他的大將周瑜率領他所能投入戰場的三萬人,逆流迎戰。

曹操二十萬大軍從江陵(湖北江陵)順流而下,雙方在赤壁(湖北蒲圻西北)會戰,曹操軍大敗。這一戰役最大的影響是確定了分裂之局,曹操主持的中央政府再沒有能力集結這麼大的兵力。——政府軍統帥曹操以絕對優勢而失利,我們檢討它的原因:

1、軍中正流行傳染病,使他的士卒一半以上喪失戰鬥力;

2、曹操自以為天下已定的驕傲和由驕傲而產生的嚴重疏忽;

3、運氣太壞。那時正是208年的嚴冬,一向都刮西風,偏偏在會戰時忽然刮起東風,使周瑜兵團得以順風火攻,把曹操的戰艦焚毀(民間傳說是,全靠劉備的智囊諸葛亮築台祭天,上天特地“借”給他這一場本不應該有的東風)。

遠在成都的軍閥劉璋,因為受到北方五斗米教教主兼漢中(陝西漢中)郡長(太守)張魯的威脅,異想天開的想出一個主意,邀請在赤壁戰役中獲勝的主角之一的劉備,為他抵擋張魯。

這是劉備做夢都夢不到的好運,他在大混戰前期,始終弄不到一個根據地,像流寇一樣,四方投奔,正是窮途末路,竟有人把可以得到廣大土地的良機送上大門,使他迫不及待的滿口答應。

211年,劉備率領軍隊進入益州(四川及雲南)。在跟張魯作過象徵性的若干次戰鬥之後,212年,他隨意的找到一個藉口,跟劉璋決裂,214年,攻陷成都(四川成都),劉璋投降。

220年,曹操逝世,他的兒子曹丕立即奪取政權,把皇帝劉協趕下寶座,立國196年的東漢王朝滅亡。曹丕稱他的帝國為魏帝國,把首都從許縣遷回已經在安定中逐漸復原的洛陽。當消息於221年傳到成都時,劉備一向以劉姓皇族的後裔自居,於是他宣稱繼承劉協的帝位,建立(蜀)漢帝國。222年,孫權從武昌(湖北鄂州)稍後遷往建業(江蘇南京)也宣佈建立吳帝國,但暫未稱帝。

31年改朝換代大混戰,自190年袁紹在東方起兵討伐董卓,到220年,隨著東漢王朝的覆亡,而告結束。

三、三國時代

三國雖然各自獨立,但消滅對方,追求統一的觀念和軍事行動,並沒有停止。他們都希望由自己統一中國,但誰都沒有這種力量。

曹魏帝國開國皇帝曹丕跟他的父親曹操一樣,是一個傑出的文學家,但他缺少他父親的政治軍事才能,只能維持父親遺留下來的局面,不能再開創新局。他曾數次進攻東吳帝國,但無法渡過長江,以致使他竟講出既沒有知識,又沒有出息的話:“天老爺開闢長江,就是為了要分割南北!”

曹丕死後,兒子曹睿繼位元,這個瓶頸人物,比他父親還不如,好像他的帝國已經統一了世界,而且固若金湯,他每天所關心的只是建築宮殿。他死了後,新任皇帝曹芳在一場政變中,政權落到大將司馬懿之手。司馬懿死後,他的兩個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當政,曹魏帝國遂走到末路。

蜀漢帝國開國皇帝劉備,因他最親信的大將關羽被東吳帝國殺掉,以及荊州被東吳帝國佔領,於是向東吳帝國宣戰。但在猇亭(湖北枝江西北猇亭鎮)會戰中,被東吳帝國新起的年輕將領陸遜擊敗,一氣而死,他的兒子劉禪繼位。

劉禪乳名“阿斗”,是一個老實人,任用諸葛亮當宰相,把國家整個交給他。蜀漢帝國是三國中最小最弱的一國,它的南方四郡于劉備逝世後,所有蠻族聯合叛變,歸降東吳帝國。諸葛亮首先討伐四郡,他拋棄高壓,完全採取心戰,把蠻族領袖孟獲生擒了六次,而六次都放他回去再戰。當第七次又把他俘虜,又要作第七次釋放時,孟獲深受感動,發出重誓:“從今世世,永不背叛漢國。”

孟獲果然遵守他的誓言,在諸葛亮進攻曹魏帝國時,四郡不但安定如常,還貢獻大量人力和財物。

諸葛亮在沒有後顧之憂的情形下,對曹魏帝國先後發動了五次進攻。可是五次軍事行動中,卻有四次失敗。第一次于227年出發,於228年在街亭(甘肅莊浪)會戰中大潰。

——就在這次戰役中,大將魏延曾經建議:由子午穀(秦嶺峽谷之一)奇襲長安。可是這種冒險的軍事行動,超出了諸葛亮謹慎穩健的性格,他不會不知道軍事行動有時是必須冒險的,但他不敢嘗試。之後曹魏帝國有了戒備,也就永遠失去這個機會。

第二次仍是228年,諸葛亮在街亭失敗後,集結兵力,進攻陳倉(陝西寶雞),不能攻克,而糧食已盡,只好撤退。

第三次是229年,唯一的一次,把曹魏帝國所屬武都(甘肅成縣)、陰平(甘肅文縣)兩郡人民,全部遷入蜀漢帝國屯墾,這對人口稀少的蜀漢國力,是一大幫助。

第四次是231年,進攻上邦(甘肅天水),而糧食又盡,敗還。

諸葛亮最大的困難是萬山叢中,糧運不繼,所以他決定改用屯墾政策。於是在第五次,即234年攻擊時,進到郿縣(陝西眉縣),沿渭水南岸,開墾耕種,作長期打算。然而就在郿縣近郊五丈原,諸葛亮逝世。這對人才缺乏的蜀漢帝國是一個致命的損失,他的軍事職務由大將姜維接充,但宦官黃皓在劉禪身旁掌握大權,姜維的威望及能力又遠遜諸葛亮,維持殘局已很吃力,不能再有超過諸葛亮的發展,蜀漢帝國也走到末路。

東吳帝國開國皇帝孫權,當權時間最長,死的那一年(252年)已71歲,距他接替哥哥孫策的位置,有52年之久。52年是一個漫長的日子,使他由英明而轉入昏庸,所以東吳帝國內部一直亂的像一堆麥秸。經過多次政變,最後一任皇帝孫皓,又是一位標準型的亡國之君。他最快樂的事是活剝人的面皮,而用鐵刷刷人的臉。他的一位大臣中風,不能言語,他認為他是假裝的,用火放到頭上燒他,一直把病人燒死。他曾經在冬天出遊,憤怒的護駕士兵大聲喧嚷:“敵人一來,我們就叛變。”

他跟劉禪是一個對比,劉禪太無能,孫皓則太有能。

四、政制·九品·清談

三國在政治文化上的貢獻,蜀漢和東吳都沒有地位。曹魏帝國掌握中國的精華地區,在短促的46年壽命中,有三點發展異於前代,並對後世產生長遠的影響。

第一、政制。中國自紀元前三世紀秦王朝創立九卿以來,這種政府組織,一直維持500餘年。直至西元三世紀曹魏帝國建立後,才有重大改變,政府組織成為下表所列的形態:

“尚書省”在九卿制度下,本名“尚書台”,是宮廷供應(九卿之一少府)所屬的單位之一,負責收發皇帝的檔。首長稱“尚書令”,就是秘書長。職員稱“尚書”,也就是秘書。西漢和東漢王朝時,為了增強工作效率,尚書台遷到皇宮,在皇帝身旁辦公,遂脫離宮廷供應(少府)而獨立,並且因為接近權力魔杖的緣故,地位自然日漸重要。曹魏帝國開國後,再脫離皇宮,改稱“尚書省”,正式成為政府中樞的行政機構,類似近代的國務院。

尚書省下再分若干“曹”——“曹”,後來改稱“部”,即二十世紀現代中央政府“部”的起源。“中書省”的情形完全相同,也是宮廷供應部(少府)屬下單位之一,不過所管的是皇帝和皇宮庶務性工作,曹魏時期也正式成為中樞機構,負責政策籌畫,詔命頒佈,以及向皇帝隨時提出建議。而原來的九卿,卻被擠到旁邊,因職務權力,跟尚書省各“曹”(部)重複,所以反而變成疊床架屋的人物和機構,但這個疊床架屋的九卿,卻一直保持到二十世紀初葉,專制政制結束時才被撤銷。

第二、九品。西漢王朝和東漢王朝由官員們推薦人才的辦法,曹魏帝國加以修正,改由政府專任官員負責遴選,州設“大中正”,郡縣設“小中正”。對全國知識份子(包括已任職的中下級官員),依他們的才能和道德行為,分別評定為九個等級,稱為“九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評定等級之後,小中正呈報大中正,大中正覆核後呈報宰相。宰相審定後送給尚書省,作為任免或升降的標準,這是曹魏時期知識份子進入政府的重要途徑,九品中正制度實行300餘年,直到第六世紀末葉。

但九品中正的流弊不久就非常嚴重,評定的標準完全脫離了“才能”和“道德行為”,而只衡量“門第”。知識份子如果他既不是大地主而老爹又沒有做過大小之官,縱有很高的學識能力和很高的道德聲譽,也不會被評為上品。大地主和大小之官(二者事實上往往合而為一)的子弟,即令不識幾個字而品德又很惡劣,仍然是上品。有門第的士大夫分別擔任大小中正,他們不允許利益外溢。於是。同一士大夫階層,又分為二;一是世家,一是寒門。就在本世紀(三)末,已出現“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家”的醜陋現象。

第三、清談。曹魏帝國的始祖曹操,是一個力行實踐的政治家,他的用人準則,只要求才能,而不過問私生活。在這種情形下,只會講仁義說道德的大人先生受到冷淡的待遇。但是,到了司馬懿父子當權之後,凡忠於皇帝或被疑心忠於皇帝的士大夫,大批被殺。連第四任皇帝曹髦,在受逼不過,起而討伐司馬家族時,也被司馬家族包圍,一茅刺死,首都洛陽成為血窟,士大夫陷入恐怖世界。於是這些已當了官,或尚未當官的知識份子,發明了一種最好的避禍方法,那就是完全脫離現實,言論不但不涉及政治,也不涉及現實任何事物,以免引起曲解誣陷。

清淨無為的老莊哲學,正適合這個趨勢。士大夫遂以談了很久還沒有人知道他談些什麼,是第一等學問,因為他沒有留下任何可供當權人物逮捕他的把柄。這種純嘴巴藝術——窮嚼蛆,被稱為“清談”,成為士大夫主要的生活內容。

在這種潮流衝擊下,被稱為或自居為“名士”的人物,應運而生,他們不敢對權勢直接表示不滿,但他們敢對支持權勢的“禮教”“名教”之類表示不滿。有些名士過度飲酒,有些名士裝癡裝狂,有些名士赤身露體不穿褲子,有些名士父親死了不但不服三年之喪,反而不落一滴眼淚。

恐怖氣氛在晉王朝建立後,雖逐漸和緩,但清談風氣卻沒有隨之過去。它的後遺症十分明顯,士大夫把現實生活有關的任何事情,都看作是“俗事”“鄙事”,只有窮嚼蛆才是“上等事”“雅事”,所有行政官員以不過問行政實務為榮,地方官員以不過問人民疾苦為榮,法官以不過問訴訟為榮,將領以不過問軍事為榮。結果引起全國性空前的腐爛。

五、三國歸晉

三國時代迅速結束。

首先滅亡的是蜀漢帝國。263年,宰相司馬昭當權的曹魏帝國派遣大將鐘會南征蜀漢。蜀漢大將姜維據守劍門關(四川劍閣北),戰事膠著。可是曹魏的另一位大將鄧艾卻從陰平郡(甘肅文縣),深入萬山,開闢一條小道,直趨蜀漢邊境重鎮江油(四川江油)。這是從沒有人走過的原始山區,除了毒蛇猛獸外,沒有人類足跡。鄧艾兵團鑿山開洞,遇到斷崖絕壁,即身裹毛氈,翻滾而下,曲折盤旋,凡150公里(魏廷出子午谷奇襲長安之計,也不過這般困難)。

佔領江油後,即進入成都平原。蜀漢帝國皇帝劉禪聽說敵軍已距成都不遠,根本沒有想到抵抗,也沒有想到姜維大軍仍完整的屯在前方,就迫不及待的投降。

蜀漢帝國建立只有43年。

其次滅亡的是曹魏帝國。司馬家族的長期執政和長期屠殺,使皇帝像豎立在玻璃球上的雞蛋一樣,任何一個小震盪,都會跌個稀爛。征服蜀漢後的第二年(265年)。宰相司馬昭逝世,他的兒子司馬炎立即下令給最後一任皇帝曹奐,教他禪讓。

曹魏帝國建立只46年。司馬炎稱他的政權為晉帝國,首都仍設洛陽。——司馬炎和曹丕,都是先由老爹奠定了基礎。他們在表面上雖然是開國皇帝,卻只是坐享其成的花花公子,對醇酒和美女,要比對國家社會更有興趣和更有心得。

最後滅亡的是東吳帝國,在惡棍皇帝孫皓統治下,人人都知道非亡不可,只有孫皓不知道,而且還雄心勃勃地想消滅新興的晉帝國。曾有一位奇異的星象家為他蔔了一卦:“庚子年,青蓋入洛陽。”

庚子,280年;青蓋,皇帝用的太陽傘。孫皓高興地跳起來,因為這分明指出那一年他就可以征服他的敵人。結果是晉帝國於280年攻陷建業(江蘇南京),把孫皓活捉而去,果然連同他的青蓋,一齊被送到洛陽。

東吳帝國建立59年,在三個國家中壽命最長。

就這樣,中華大地在晉王朝統治下,又歸於統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