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民國軍閥搞制糖:美國出錢,捷克出設備,中國搞生產,打造制糖王

蔗糖是食品工業的重要原料, 在古代長時間是一種珍稀的營養品, 還曾被當做藥品、香料、甜味劑和防腐劑, 備受人們青睞。

然而說起甘蔗,

很多人不知道它是個外來品種, 有人考證說, 甘蔗原產地是新幾內亞, 後來傳播到南洋群島和印度。 大約在西元前三世紀時由東南亞或東印度傳入中國南部。

中國蔗糖生產歷史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周代。

最早記載蔗漿被利用的是屈原的《楚辭·招魂》, 辭中有“靦鱉炮羔, 有柘漿些”的記載。 這裡的“柘”經季羨林等學者考證即“甘蔗”, “柘漿”即甘蔗漿。

唐代以前, 人們主要通過甘蔗榨漿取汁為主, 出現了初步加工的蔗汁、石蜜、蔗飴等糖類, 甚至出現了粗制的紅糖。 唐代以後, 中國能生產品質更好的砂糖、糖霜。 後來中國引入印度的制糖法, 糖質大大提高。 嘉靖年間, 中國人發明了白糖, 這是我國糖業發展史上一個重要里程碑。

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在《天工開物·甘嗜》一文中記述了種蔗、制糖的各種方法。

凡種荻蔗, 冬初霜將至將蔗斫伐, 去杪與根, 埋藏土內……凡栽蔗必用夾沙土, 河濱洲土為第一……凡栽蔗治畦, 行闊四尺, 犁溝深四寸……

清末, 我國的蔗糖業已經很興盛, 能夠生產數量巨大的土糖。 鴉片戰爭後, 西方用機器生產的洋糖進入中國, 嚴重衝擊著中國糖業市場, 傳統制糖基地廣東逐漸放棄了糖的大批量生產。 甲午戰爭後, 國內掀起了實業的浪潮, 一批批近代企業崛起, 與洋貨爭奪市場。 在這種背景下中國近代制糖工業興起,

在我國沿海地區出現了一些近代民族機械制糖廠。

1908年, 黑龍江地方官員李席珍、王沛霖等籌辦富華制糖股份有限公司(哈爾濱糖廠)。 該廠專集華股, 不集洋股, 完全依靠國人自辦, 是中國最早的機械制糖廠。

1910年, 南洋華僑郭禎祥集資40余萬元在故鄉福建漳州設立華祥制糖公司, 以新法制糖。

1919年, 由袁良、錢賞延等集資設立北京溥益實業公司, 在山東設制糖廠和酒精廠(山東酒精總廠前身), 利用甜菜作原料, 用雙碳酸法制白糖, 日產糖可達50噸;用所產糖密發酵法制酒精, 每日可生產96%的酒精7000餘磅(約合3噸)。 這是山東最早的制糖廠。

1920-1922年, 中國民族資本家曾先後在山東、東北、上海嘗試辦新式甜菜糖廠和粗糖精煉廠, 但都失敗了。

20年代, 中國制糖工業發展比較緩慢, 處於醞釀、探索時期。 當時中國食糖進口量高達74萬噸, 價值1億兩, 居全國進口貨物的第二位。 中國從世界蔗糖市場出口國變為了進口國。

30年代, 世界經濟危機蔓延, 世界制糖工業蕭條, 國民政府不斷提高關稅, 限制洋糖任意進口, 保護國內糖業的發展。這為中國制糖業發展創造了條件,在留美專家馮銳和主政廣東的軍閥陳濟棠帶動下,中國興起了機械化制糖熱潮。

1935年,順德糖廠(順糖集團前身)投產,該廠是中國最老、也是最大的甘蔗制糖廠的中國第一家機械化甘蔗制糖廠,其設備由捷克引進,至今保存完好。今天順糖集團的廠房內依然存放著近百年的老設備,並且這些老設備仍能使用,並生產出高品質的蔗糖。

順德糖廠就在即將投產的時候曾發生過一起無煙糖廠鬧劇。

順德糖廠投產後日壓榨能力達1000千噸,計畫年產糖量10000噸。

1934年至1936年,廣東先後建成6家現代化蔗糖工廠,分別是市頭糖廠、新造糖廠、順德糖廠、惠陽糖廠、揭陽糖廠、東莞糖廠,這6家糖廠日榨蔗能力共7000噸,日產糖能力700噸,日產酒精1.5萬多升,在當時國內的蔗糖生產市場上獨領風騷。以上幾家糖廠集中在廣東,廣東中國制糖王國的地位更加牢固。

為發展糖業,廣東省政府還大力引導農民種植甘蔗,引進國外良種蔗種,並不斷培育改良自己的甘蔗品種。在廣東省政府的大力提倡和支援下,兩廣地區的農民紛紛種植甘蔗。當時蔗農可向糖廠預約售蔗,也可向糖廠申請貸款種植糖蔗。馮銳等人還要求糖廠與農民直接聯繫,消除中間剝削。1936年廣東省植蔗面積達4245萬畝,產量列全國前茅。當時中國糖業生產、技術推廣與教育科研是分不開的,當時嶺南農科、中大農學院等對科研機構、院校對甘蔗培育、生產、改良、病蟲害防治等都作出了傑出貢獻。他們在各自的學院裡都有自己的甘蔗實驗基地。

在廣東興辦機械化制糖業的熱潮帶動下,其他各省紛紛建立新式制糖廠,中國糖業掀起糖業復興運動的高潮。

抗戰時期,廣東、福建等沿海地的蔗糖生產受到極大影響,順德等一批重要的制糖企業落入日偽之手,部分制糖企業紛紛內遷。數年努力經營的糖業帝國瞬間遭到毀滅。四川、廣西等地成為中國新的蔗糖生產的中心,大後方的制糖企業支撐著中國糖業生產,支援著前方的抗戰和大後方人民的生活用糖及工業需要。抗戰勝利後,中國制糖業得到一定恢復。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制糖業不斷得到發展,原來的各地的糖廠也成為全國各地發展現代制糖業的藍本。當時所辦的糖廠及所培養訓練的技術骨幹和熟練工人,成為了新中國甘蔗糖業界的中堅。到80年代,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制糖大國之一。

保護國內糖業的發展。這為中國制糖業發展創造了條件,在留美專家馮銳和主政廣東的軍閥陳濟棠帶動下,中國興起了機械化制糖熱潮。

1935年,順德糖廠(順糖集團前身)投產,該廠是中國最老、也是最大的甘蔗制糖廠的中國第一家機械化甘蔗制糖廠,其設備由捷克引進,至今保存完好。今天順糖集團的廠房內依然存放著近百年的老設備,並且這些老設備仍能使用,並生產出高品質的蔗糖。

順德糖廠就在即將投產的時候曾發生過一起無煙糖廠鬧劇。

順德糖廠投產後日壓榨能力達1000千噸,計畫年產糖量10000噸。

1934年至1936年,廣東先後建成6家現代化蔗糖工廠,分別是市頭糖廠、新造糖廠、順德糖廠、惠陽糖廠、揭陽糖廠、東莞糖廠,這6家糖廠日榨蔗能力共7000噸,日產糖能力700噸,日產酒精1.5萬多升,在當時國內的蔗糖生產市場上獨領風騷。以上幾家糖廠集中在廣東,廣東中國制糖王國的地位更加牢固。

為發展糖業,廣東省政府還大力引導農民種植甘蔗,引進國外良種蔗種,並不斷培育改良自己的甘蔗品種。在廣東省政府的大力提倡和支援下,兩廣地區的農民紛紛種植甘蔗。當時蔗農可向糖廠預約售蔗,也可向糖廠申請貸款種植糖蔗。馮銳等人還要求糖廠與農民直接聯繫,消除中間剝削。1936年廣東省植蔗面積達4245萬畝,產量列全國前茅。當時中國糖業生產、技術推廣與教育科研是分不開的,當時嶺南農科、中大農學院等對科研機構、院校對甘蔗培育、生產、改良、病蟲害防治等都作出了傑出貢獻。他們在各自的學院裡都有自己的甘蔗實驗基地。

在廣東興辦機械化制糖業的熱潮帶動下,其他各省紛紛建立新式制糖廠,中國糖業掀起糖業復興運動的高潮。

抗戰時期,廣東、福建等沿海地的蔗糖生產受到極大影響,順德等一批重要的制糖企業落入日偽之手,部分制糖企業紛紛內遷。數年努力經營的糖業帝國瞬間遭到毀滅。四川、廣西等地成為中國新的蔗糖生產的中心,大後方的制糖企業支撐著中國糖業生產,支援著前方的抗戰和大後方人民的生活用糖及工業需要。抗戰勝利後,中國制糖業得到一定恢復。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制糖業不斷得到發展,原來的各地的糖廠也成為全國各地發展現代制糖業的藍本。當時所辦的糖廠及所培養訓練的技術骨幹和熟練工人,成為了新中國甘蔗糖業界的中堅。到80年代,中國已成為世界上制糖大國之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