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明朝十三陵珍寶無數 軍閥孫殿英卻繞道而過直奔大清龍脈而去解密

1928年, 軍閥孫殿英因為反對蔣介石勢力而不斷遭到排擠, 士兵的軍餉被通令停止發放, 麾下部隊隨時有被解散的危險, 孫殿英深知有“”槍才是草頭王”的道理, 為了籌集軍餉, 以剿匪演習的名義炸開河北遵化清東陵, 盜取了大量珍寶, 震驚中外。

孫殿英被稱為東陵大盜

人們不禁產生疑問, 離此不遠的明朝十三陵當時並未遭到盜掘, 保存的十分完好, 孫殿英為何繞道而去單單盜掘了清朝皇帝的陵墓呢?

為祖上復仇

據孫自己講, 挖清陵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為祖上復仇”。

先看民國史《孫殿英列傳》的記載:“高祖父愷陽, 故明遼東經略, 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愷陽就是明末軍事戰略家、大名鼎鼎的民族英雄孫承宗(1563年—1638年)。 孫承宗最後官至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 功勳卓著。 崇禎11年清兵進攻高陽城時, 孫承宗率全城鄉民守城抗清, 被俘後誓不降清, 孫家被清軍殺害100多口人。

而孫殿英自己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吾祖承宗公, 本大明經略, 為虜所戕, 後人逃出, 方免於難, 吾父亦為旗人所害。 此正所謂九世之仇也”。 從這句話也可看出, 孫殿英的父親也是被清軍殺害。

這裡要特別說明, 孫殿英是不是孫承宗後人這件事, 是孫殿英發達後自己說的, 沒有任何文字依據, 而當時戰亂頻發誰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考證孫的族譜。 所以他究竟是不是孫承宗的後代, 仍然是一件有待商榷的事情, 很有可能是孫殿英為了給自己的盜墓罪名開脫, 不讓名聲那麼難聽。

明朝十三陵

不管如何, 中國人的認祖歸宗不是一件隨意的事, 孫之所以這麼說, 或許真的是有些根據的。 但他既然公開承認是明朝忠臣的後人, 自然不會去挖明朝皇帝的墓了。

日軍咄咄逼人, 孫殿英的民族主義精神顯現

1933年2月, 時任華北第九軍團軍團長孫殿英率部馳援熱河。 進抵赤峰後, 孫殿英指揮部隊與日軍兩個旅團及偽滿軍一部相持達7天7夜。 之後, 孫殿英還多次參與各種抗日活動(也曾和本黨合作過)。

從這件事情看, 在對待外來入侵上, 孫殿英還是表現出了中國軍人熱血的一面, 還是有一定民族意識的。 這種民族意識也反映在了他盜墓上。

位於遵化的清十三陵

孫殿英盜掘慈禧墓之後曾自辯:“同盟會革了滿清的命,

馮玉祥用槍桿子去逼宮, 我孫殿英槍桿子沒得幾條, 只有革死人的命。 不管他人說什麼盜墓不盜墓, 我對得起祖宗, 對得起大漢同胞!”

此番言論, 出自地痞出身, 一生在各大軍閥勢力左右逢源的孫殿英嘴裡, 多多少少也能反映出此人的性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