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近代史上惟一勝利的一次近海保衛戰——鎮海大捷

1883年6月20日, 法使脫利古在與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會談中, 對清政府進行戰爭恫嚇, 在整個中法戰爭中, 只有鎮海戰役是完全依靠本省的財力和兵力, 堅持了長達103天的戰鬥, 抗擊住裝備優良的法國遠東艦隊的進攻和封鎖, 並取得了外交和軍事上的完全勝利的。 鎮海大捷是中國近代史上惟一的一次近海保衛戰的勝利, 維護了國家的尊嚴。

鎮海樓

1884年2月5日到17日, 劉秉璋巡視乍浦、定海、鎮海等地。 在鎮海兩次到小港、青峙嶺實地勘察, 就兵力部署、修築防禦工事問題, 與歐陽利見等面商後, 分別作了佈置。 決定了以鎮海地區為重點的、有兩翼和縱深配置, 由炮臺、陸營、水中障礙組成的完整而有效的防禦體系的總體佈局。 水中障礙體系, 由6只武裝巡邏小船, 6排48枚水雷, 3重三杠流網, 3000余支樁木橫22叢、直立10叢和41只裝滿石塊的大船排沉樁縫內, 最後是南洋水師的南琛、南瑞、開濟3艘巡洋艦和超武、元凱等兵輪,

組成5道障礙構建的水上堡壘。

3月1日, 法艦巴夏爾、紐回利、答納克、德利用方和幾艘武裝輪船在離鎮海港外七裡嶼海面拋錨。 孤拔乘一小輪船駛至遊山附近的商輪江表號偵察, 被清軍駐招寶山的守軍發現開火,

孤拔忙逃回旗艦巴夏爾號上。 吳傑指揮南北兩岸炮臺開火, 擊中紐回利號的頭桅和船尾。 雙方炮戰五小時, 法艦離去。

3月2日, 法艦又來, 開炮轟擊招寶山和金雞山。 提督歐陽利見遵命執行李鴻章提出的「不可先發, 以靜待之」的方針(和9年後的甲午戰爭如出一轍), 不敢下令還擊。 吳傑一再要求要和3月1日時一樣對轟, 歐陽利見卻以軍法來壓制他不允許還擊。

到了3月3日, 吳傑感到無法忍受這種荒唐的命令, 冒著被軍法處置的風險, 親自進入北岸招寶山炮臺瞄準法旗艦「巴夏爾號」發炮。 法艦由於一直沒有被清軍還擊, 出於輕敵已經進入了招寶山炮臺的有效射程, 吳傑的這一炮擊斷了「巴夏爾號」的艦首主桅,

橫木下墜, 據鎮海方面稱把在艦橋上指揮的孤拔壓成重傷。 法艦逃離戰場。 不久孤拔在6月11日死于澎湖馬公, 有多種說法, 一說是在澎湖得瘟疫染病而死, 一說是因此次鎮海之戰受傷不治而死, 也有可能兩個原因都有作用。

此後十多天平靜無事。 3月14日, 法艦又來, 但因為不敢接近招寶山炮臺岸邊, 只是以火炮遠遠地遙射。 一直如此僵持到4月9日, 副將王立堂率敢死隊偷偷地把新式後膛銅炮八門埋伏在南岸金雞山北角靠海突出部。 4月10日淩晨, 法艦依舊來襲, 王立堂出其不意地開炮, 有五發炮彈命中法艦。 至此, 法艦看到無法取得好處, 離開鎮海, 結束了此次戰役。

吳傑因為違反提督歐陽利見的軍令, 開火重創「巴夏爾號」後, 不僅未受嘉獎,

反而被歐陽利見扣押要以軍法從事。 劉秉璋和薛福成等力保後, 方才免罪待職。

在整個中法戰爭中, 鎮海戰役取得了外交和軍事上的完全勝利, 劉秉璋在鎮海保衛戰最關鍵的三個問題上, 確實作出了重要貢獻。 然而近年來有研究者如黃振南和北洋水師網站站長陳悅認為, 這場戰鬥實際沒有給法艦造成什麼像樣的損傷, 其戰果被誇大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