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甲午“一哥”鄧世昌 與李鴻章交好

鄧世昌(第二排左四叉手站立者)接收致遠艦時的留影

只要提起中日甲午戰爭, 幾乎所有人都會提到鄧世昌的大名。 這位海軍艦長的知名度, 幾乎超過了戰爭中的李鴻章、翁同龢、丁汝昌等人, 而他在戰爭中的出場時間卻只有短短的1個多月。 讓人不可理解的是, 鄧世昌作為北洋水師中為數不多的廣東籍將領, 卻能在“福建幫”的北洋水師將領中身居高位。 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 鄧世昌是甲午海戰中僅有的3名未留學將領, 卻能擔負中軍副將、致遠號管帶的要職。 最讓人不解的是, 在甲午海戰中, 戰死的海軍將領有4位,

他最出名, 不僅冠以民族英雄, 還獲得太子少保銜(從一品, 相當於帝師翁同龢)。 為何會是鄧世昌在甲午戰爭中成就一哥地位?

北洋水師將領基本是福建幫

鄧世昌是廣東籍

艦長基本都有留學歐洲經歷

鄧世昌卻沒有

甲午海戰有四名將領戰死

鄧世昌卻最出名

福建的艦隊廣東人難留學

時間重回同治五年(1866)的福建。 這一年, 福建船政學堂建立, 開始招收一期學員。 學堂分為前堂(造船)和後堂(駕船), 課程有英語、法語、物理、解析幾何、微積分、航海學、天文學等等。 鑒於學習難度太大, 入學考試自然要比考公務員還難, 以至於到了最後, 在福建都沒招滿, 只能到臨近的廣東去招。 於是, 廣東東莞的富家少年鄧世昌考了進來,

學習駕船。 在一期駕船班的33名學員中, 27名是福建人(包括歷史名人嚴複), 其餘6人來自廣東。 他們從1867年開始學習, 至1871年畢業, 真正接受了本科教育。 在福建學習, 自然要尊重當地的風俗, 至少要講閩南話, 而鄧世昌講粵語, 鑒於清朝當時並不流行普通話教育, 說粵語的鄧世昌自然不太合群。 他也知道搞好師生關係的重要性, 在校期間還是很“成熟”的。 船政學堂第一期招的是13歲到16歲的少年, 而17歲的鄧世昌自然是大哥級人物。

而駕船班的小弟們, 卻並未把這位大哥放在眼裡, 至少劉步蟾、林泰曾、葉祖珪基本不會這樣看, “我們都是福建人, 你們廣東人來我們這裡學習, 未必能適應。 ”本科畢業後的第6年, 這話果然應驗了。 “酌請船政品優智才者(學員)西洋留學,

壯天朝之國威。 ”——《中日甲午海戰史(李鴻章奏章)》1877年, 首批留英海軍學員名單下來:一批甲午海戰的艦長名字在其中, 劉步蟾、林泰曾、葉祖珪、林永升、方伯謙、黃建勳、薩鎮冰(二期學員)……在這批學員裡, 一水兒的福建籍學員。 未來參加甲午海戰的一期艦長鄧世昌、李和不在其中。 他倆有個共同點, 都是廣東人。 這裡是否有人故意操作的因素, 不得而知。 不過, 福建籍同學不僅獲得了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的畢業證書, 還在皇家海軍的艦艇上學習, 不管學得成績如何, 至少這層金算是鍍上了。 而鄧世昌在幹什麼?練船, 再有就是去把同學們預定的船從國外開回來, 當了幾趟力工。 “鄧世昌非常珍惜赴英國接收艦船的機會,
因為, 他從福州船政學堂畢業後, 服從水師缺少管帶的需要, 因為帶船而未能到歐洲留學深造。 ”——《甲午戰爭考略·鄧世昌篇》

進北洋水師待遇出奇的好

如果按照如此情節發展下去, 鄧世昌別說是想當甲午海戰的一哥, 就算是配角都夠嗆。 原因很簡單, 朝廷非常看中海歸學歷, 你一國內的本科好用嗎?翻開甲午海戰的中方艦長名單, 你會發現, 除了林履中(三期)和薩鎮冰(二期)之外, 大多是留英的福建船政學堂一期學員, 而林履中和薩鎮冰能當艦長也確有過人之處, 薩鎮冰是少年大學生, 11歲就考上了船政學堂, 畢業考第一, 與一期學員同期留學英國, 稱為“天才”。 而林履中在英國有學歷, 在德國海軍中有履歷,

是高學歷艦長。 按照這樣的熬法, 鄧世昌的一哥夢想基本算掛了。 可歷史偏偏喜歡鄧大人, 既然他的學歷不成, 那就只能“事在人為”了。 1880年, 李鴻章興辦北洋水師, 開始網羅人才。 此時的鄧世昌一直在守衛澎湖的福建水師中當艦長。 大部分船政學院留英的學生們, 等待分配, 有學歷、有能力、有戰功的鄧世昌自然是惹眼得很。 在守衛澎湖戰役中, 數次挫敗日本艦船陰謀的鄧世昌引起了李鴻章的重視。 廣東人鄧世昌最終覺得, 既然廣東人在福建水師不好混, 那就去北洋水師吧, 樹挪死人挪活, 也許龍套和主角真的能對調。

北洋水師後來很出名, 但在最初建立時並非如此。 鄧世昌艦長對此有顧慮的, 主要是編制的問題。 北洋水師屬於新建的海軍,從祖制上看,算不上正規軍,準確地說是鄉勇。這一點上,李鴻章看得真切,鄧世昌只是個案,留學歐洲的那幾位也得來。既然編制上不好聽,那就拿待遇說事吧。於是,清末待遇最好的一支部隊出現了:“海軍提督(丁汝昌),年官俸為3360兩,船俸為5040兩,合計8400兩,是綠營(陸軍正規軍)提督的3.2倍;海軍總兵(劉步蟾、林泰曾)年收入為3960兩,為綠營總兵的1.97倍;海軍副將(鄧世昌、方伯謙、葉祖貴、林永升、方伯謙、黃建勳、薩鎮冰、李和)年收入為3240兩,是綠營副將的2.75倍。”——《晚清軍事揭秘》即便是北洋水師的一等水手,也有月薪10兩白銀;勤雜人員月薪也有3兩白銀。也就是說,掃廁所的工資都相當於中產階級(中農)收入水準,至於鄧世昌等人的收入則是中產階級收入的80倍以上。

就這待遇,讓鐵飯碗的綠營兵打破腦袋往裡面鑽,以至於致遠艦原計劃招收204人,最終卻讓246人上了船……

與李鴻章交好戰前的“四阿哥”

待遇好的單位還有個特點,就是讓員工有自豪感,又名“驕縱”。而這些在所有留英的各位同學來看,想自豪先得有官做,得選好位置,知道跟誰混。打開北洋水師目錄,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特點。除了丁汝昌是淮軍將領外,大多是福建人,日常應該以閩南語為主,福建情感掛在嘴邊,又都是留英歸來,船上又有很多英國教官,自然是張嘴閉嘴的英語版“兄弟在英國的時候”。而鄧世昌和李和都是廣東人,說的是粵語,而且也沒有外國學歷,自然是不合群。“他性格孤傲而內向,終日吃住在艦上。”——《中日近代戰爭·鄧世昌篇》既不合群,說話又沒人聽,學歷還差,這樣看來,鄧世昌想當一哥難得很。而實際上,鄧世昌的眼前卻飄來五個字:“那都不算事”。簡單說就是,“我入北洋水師憑的是軍功,位置都占了,你奈我何,更重要的是,我上面有人,想不帶我玩?你問問他。”

上面的“他”指的是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文華殿大學士、正一品大員……名頭太多,直說了吧就是李鴻章大人。李鴻章是典型的槍桿子出政權的代表,沒有淮軍也就沒有歷史上的李鴻章,他自然對鄧世昌在福建水師對抗日本艦船的作為心中有數。“光緒十三年(1887)春,李鴻章奏派鄧世昌率隊赴英、德兩國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訂造的致遠艦、靖遠艦、經遠艦、來遠艦四艘巡洋艦。”——《中日甲午海戰史》正一品大員能點名要鄧世昌去幹活,足以說明兩人的關係如何。據說,這與鄧世昌的為人處事有關,更與北洋水師艦長們的出身有關。

北洋大多福建艦長基本都是寒儒出身,例如劉步蟾、林泰曾幼年喪父,方伯謙、葉祖珪父親是私塾先生,薩鎮冰是少數民族貧寒家庭出身等。有了錢,表現自然不一樣。據記載,方伯謙在拿了高薪後,在山東買了28套房產,真是想告別苦日子,成為最早玩地產的“房叔”。而鄧世昌的父親是廣東著名的茶商,堪稱是當時最賺錢的兩個行業之一(另一個是瓷器),連上岸都懶得去,買房子置地更是不屑一顧。鑒於此,鄧富豪自然與各位寒儒說不到一塊兒,但卻與高官交談甚佳,尤其是李鴻章中堂大人及其嫡系丁汝昌。丁汝昌出身陸軍行伍,為人勤奮自學海軍成才,自然對有軍功的鄧世昌更為看重。更重要的是,若是北洋水師都被福建人把控,他就會被架空。因此,丁汝昌按照官場規則應付這一切——和稀泥,提拔鄧世昌。有這兩人幫忙,不太愛搭理人的鄧世昌在戰前已經是“四阿哥”,官位僅次於丁汝昌、劉步蟾、林泰曾,“四阿哥”這個清代一哥的代言詞,在清末的戰爭中同樣適用。

撞船名垂千古李鴻章流淚

生於1849年的一哥鄧世昌,將迎接1894年的宿命。9月17日,中日甲午戰爭中著名的大東溝海戰打響。鄧世昌身為中軍副將,他的致遠艦自然是被圍攻的對象。在這一時刻,鄧世昌再一次用10多年前在福建對日的無畏,應對人生最後一刻:在炮彈打光後,他將船撞向日軍旗艦吉野號,但船體中魚雷,鄧世昌落水後選擇殉國。“鄧大人”以如此壯烈決絕的方式來詮釋對戰爭解釋,北洋水師內無人能及。在北洋水師的11名重要將領中,戰死者有4人,自殺者有3人,革職者有2人,返鄉1人,處死1人。而在陸戰,清軍更是打得一塌糊塗,送給日軍武器彈藥無數。“聞聽鄧世昌殉國,李鴻章老淚縱橫。”——《甲午海戰紀實》。鄧世昌的英勇表現獨一無二,李鴻章平日就對鄧世昌頗為看重,而在此時,他為鄧家所爭取的更是名正言順,在奏請其撫恤時,定為太子少保銜。北洋水師一戰傷及大將後,再也無力挽回戰爭的頹勢。而鄧世昌的壯舉則把那個時代照亮,成為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凱風智見:范仲淹“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凱風智見:朱紈之死與嘉靖海禁實相》

北洋水師屬於新建的海軍,從祖制上看,算不上正規軍,準確地說是鄉勇。這一點上,李鴻章看得真切,鄧世昌只是個案,留學歐洲的那幾位也得來。既然編制上不好聽,那就拿待遇說事吧。於是,清末待遇最好的一支部隊出現了:“海軍提督(丁汝昌),年官俸為3360兩,船俸為5040兩,合計8400兩,是綠營(陸軍正規軍)提督的3.2倍;海軍總兵(劉步蟾、林泰曾)年收入為3960兩,為綠營總兵的1.97倍;海軍副將(鄧世昌、方伯謙、葉祖貴、林永升、方伯謙、黃建勳、薩鎮冰、李和)年收入為3240兩,是綠營副將的2.75倍。”——《晚清軍事揭秘》即便是北洋水師的一等水手,也有月薪10兩白銀;勤雜人員月薪也有3兩白銀。也就是說,掃廁所的工資都相當於中產階級(中農)收入水準,至於鄧世昌等人的收入則是中產階級收入的80倍以上。

就這待遇,讓鐵飯碗的綠營兵打破腦袋往裡面鑽,以至於致遠艦原計劃招收204人,最終卻讓246人上了船……

與李鴻章交好戰前的“四阿哥”

待遇好的單位還有個特點,就是讓員工有自豪感,又名“驕縱”。而這些在所有留英的各位同學來看,想自豪先得有官做,得選好位置,知道跟誰混。打開北洋水師目錄,最大的特點就是沒有特點。除了丁汝昌是淮軍將領外,大多是福建人,日常應該以閩南語為主,福建情感掛在嘴邊,又都是留英歸來,船上又有很多英國教官,自然是張嘴閉嘴的英語版“兄弟在英國的時候”。而鄧世昌和李和都是廣東人,說的是粵語,而且也沒有外國學歷,自然是不合群。“他性格孤傲而內向,終日吃住在艦上。”——《中日近代戰爭·鄧世昌篇》既不合群,說話又沒人聽,學歷還差,這樣看來,鄧世昌想當一哥難得很。而實際上,鄧世昌的眼前卻飄來五個字:“那都不算事”。簡單說就是,“我入北洋水師憑的是軍功,位置都占了,你奈我何,更重要的是,我上面有人,想不帶我玩?你問問他。”

上面的“他”指的是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文華殿大學士、正一品大員……名頭太多,直說了吧就是李鴻章大人。李鴻章是典型的槍桿子出政權的代表,沒有淮軍也就沒有歷史上的李鴻章,他自然對鄧世昌在福建水師對抗日本艦船的作為心中有數。“光緒十三年(1887)春,李鴻章奏派鄧世昌率隊赴英、德兩國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訂造的致遠艦、靖遠艦、經遠艦、來遠艦四艘巡洋艦。”——《中日甲午海戰史》正一品大員能點名要鄧世昌去幹活,足以說明兩人的關係如何。據說,這與鄧世昌的為人處事有關,更與北洋水師艦長們的出身有關。

北洋大多福建艦長基本都是寒儒出身,例如劉步蟾、林泰曾幼年喪父,方伯謙、葉祖珪父親是私塾先生,薩鎮冰是少數民族貧寒家庭出身等。有了錢,表現自然不一樣。據記載,方伯謙在拿了高薪後,在山東買了28套房產,真是想告別苦日子,成為最早玩地產的“房叔”。而鄧世昌的父親是廣東著名的茶商,堪稱是當時最賺錢的兩個行業之一(另一個是瓷器),連上岸都懶得去,買房子置地更是不屑一顧。鑒於此,鄧富豪自然與各位寒儒說不到一塊兒,但卻與高官交談甚佳,尤其是李鴻章中堂大人及其嫡系丁汝昌。丁汝昌出身陸軍行伍,為人勤奮自學海軍成才,自然對有軍功的鄧世昌更為看重。更重要的是,若是北洋水師都被福建人把控,他就會被架空。因此,丁汝昌按照官場規則應付這一切——和稀泥,提拔鄧世昌。有這兩人幫忙,不太愛搭理人的鄧世昌在戰前已經是“四阿哥”,官位僅次於丁汝昌、劉步蟾、林泰曾,“四阿哥”這個清代一哥的代言詞,在清末的戰爭中同樣適用。

撞船名垂千古李鴻章流淚

生於1849年的一哥鄧世昌,將迎接1894年的宿命。9月17日,中日甲午戰爭中著名的大東溝海戰打響。鄧世昌身為中軍副將,他的致遠艦自然是被圍攻的對象。在這一時刻,鄧世昌再一次用10多年前在福建對日的無畏,應對人生最後一刻:在炮彈打光後,他將船撞向日軍旗艦吉野號,但船體中魚雷,鄧世昌落水後選擇殉國。“鄧大人”以如此壯烈決絕的方式來詮釋對戰爭解釋,北洋水師內無人能及。在北洋水師的11名重要將領中,戰死者有4人,自殺者有3人,革職者有2人,返鄉1人,處死1人。而在陸戰,清軍更是打得一塌糊塗,送給日軍武器彈藥無數。“聞聽鄧世昌殉國,李鴻章老淚縱橫。”——《甲午海戰紀實》。鄧世昌的英勇表現獨一無二,李鴻章平日就對鄧世昌頗為看重,而在此時,他為鄧家所爭取的更是名正言順,在奏請其撫恤時,定為太子少保銜。北洋水師一戰傷及大將後,再也無力挽回戰爭的頹勢。而鄧世昌的壯舉則把那個時代照亮,成為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凱風智見:范仲淹“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凱風智見:朱紈之死與嘉靖海禁實相》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