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唐代科舉考試“第一槍手”,考官眼皮底下作弊

唐代科舉考試“第一槍手”, 考官眼皮底下作弊

文/張秀陽

在唐代詩壇上, 以下兩首詩和詞, 雖然不能算是家喻戶曉, 但人氣指數也夠高的。

一首標題為《商山早行》:“晨起動征鐸, 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 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 枳花明驛牆。 因思杜陵夢, 鳧雁滿回塘。 ”這首詩, 即便有些讀者對全詩不熟悉, 但提到“雞聲茅店月, 人跡板橋霜”, 大多能夠脫口而出。 宋代梅堯臣曾經對歐陽修說:最好的詩, 應該“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 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歐陽修請他舉例說明, 他便舉出這兩句和賈島的“怪禽啼曠野, 落日恐行人”, 並反問道:“道路辛苦, 羈旅愁思, 豈不見於言外乎?”(《六一詩話》)明代李東陽進一步分析說:“二句中不用一二閑字, 止提掇出緊關物色字樣, 而音韻鏗鏘, 意象具足, 始為難得。 ”

還有一首名為《望江南》詞:“梳洗罷, 獨倚望江樓。 過盡千帆皆不是, 斜暉脈脈水悠悠。

腸斷白蘋洲。 ”要知道, 唐代文壇並不以詞為盛。 而這首詞被後人評論為:絕不著力, 而款款深深, 低徊不盡, 是亦謫仙才也。 吾安得不服古人?有李白之才, 這是很高的評價了。

這兩首詩詞的作者, 就是晚唐著名詩人溫庭筠。 溫氏在晚唐詩壇上, 與李商隱齊名, 時稱“溫李”。 其詞藝術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 為“花間派”首要詞人, 在詞史上, 與韋莊齊名, 並稱“溫韋”, 被尊為“花間詞派”鼻祖。

關於溫庭筠的生年, 史籍無載。 溫集舊注斷為唐穆宗長慶四年(824年), 現代著名詞學大師夏承燾《溫飛卿系年》以為生於元和七年(812年)。 陳尚君《溫庭筠早年事蹟考辨》雲生於德宗貞元十七年(801年)。 梁超然《唐才子傳校箋》同意陳尚君所考。 以溫庭筠生於貞元十七年算,

卒於鹹通七年(866年), 則他享年66歲。 如生於812年, 則只有54歲。

庭筠本名岐, 藝名庭筠, 字飛卿, 出生于沒落貴族家庭, 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後裔。 到了溫庭筠的時候, 溫氏家世已衰微。

像很多唐代才子一樣, 溫庭筠從小就很聰明, 又加上他喜讀書, 苦心研習, 除了善鼓琴吹笛外,

尤長於詩詞。 《舊唐書》本傳中說他“士行塵雜, 不修邊幅, 能逐弦吹之音, 為側豔之詞”。 他因為聰慧, 還落下一個綽號, 孫光憲《北夢瑣言》說溫庭筠“才思豔麗, 工於小賦, 每入試, 押官韻作賦, 凡八叉手而八韻成”。 在中國古代, 文思敏捷者, 有七步成詩之說, 然而像溫庭筠這樣八叉手而成八韻者, 還是極不尋常的。

可是就是這樣一個有絕世才華的人, 卻數舉進士不第。 就如同蒲松齡, 能寫出文學巨著《聊齋志異》, 卻一生貧困潦倒, 科場蹭蹬, 屢試不第, 做了三十多年的農村教書先生。

在中國科舉制從隋朝開始實行, 直至清光緒卅一年(1905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 前後經歷一千三百餘年, 成為世界延續時間最長的選拔人才的辦法。

在唐朝, 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 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 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 其中明法、明算、明字、俊士等科, 不為人重視。 秀才一科, 在唐初要求很高, 後來漸廢。 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進士考時務策和詩賦、文章;明經考時務策與經義。前者難,後者易。

唐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

頂著晚唐著名詩人頭銜的溫庭筠,雖然詩才驚人,文名高著,在嚴酷的現實面前卻處處碰壁。青年時期,混得並不得意。不知為何,直到唐文宗開成四年(839年),溫庭筠38歲時才開始應舉(此從生於801年算起),步入當時讀書人應該走的路途上去。

然而,信心滿滿的溫庭筠只在京兆府試中了榜副,連省試也未能參加。直接的原因,據說這一年發生了唐文宗子莊恪太子李永暴亡事件,溫庭筠似乎也捲入了此事件的是是非非之中。

據《新唐書列傳第七》等相關史料記載:

李永,(?—839年)莊恪太子,唐文宗李昂子,母王德妃。大和六年,李永被立為太子。旨意傳出,天下都認為文宗的決定很正確。但是李永被立為太子後就陷入了後宮鬥爭之中。

大和九年的甘露之變使得文宗剷除宦官集團的計畫失敗,從此文宗在國家大事上,形同傀儡,聽從于宦官,但在內廷則可是他說了算,對於誰當太子,宦官們不感興趣,樂的見他們爭鬥,反正最後誰當皇帝自己說了算。

李永性喜娛樂,老師多次勸諫他,都不聽從。使得反對他的人找到了他的把柄。而此時王德妃不再得寵,得寵的是楊賢妃,她不滿李永,多次在文宗面前詆毀李永,而且引出物證人證,使得文宗不得不信。說得多了,文宗對李永也不滿起來,終於發怒了,他把群臣招來,商議廢太子之事。禦史中丞狄兼暮流淚流為太子爭辯,見大臣如此擁護太子,文宗心中有所動搖,沒有馬上下詔廢太子。後來群臣接連上奏勸解,文宗也改變了廢太子的心思,只是誅殺了他身邊的一些人。

李永受了這場莫名其妙的打擊,心中很憋屈,就在這一年突然死亡。

開成四年應舉不第後,溫庭筠在鄠郊住了兩年,用他自己的話說,是“二年抱疾,不赴鄉薦試有司”。

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溫庭筠又去應試。這次應試是北山侍郎沈詢主春闈,溫庭筠卻由於攪擾場屋,弄得滿城風雨,成了中國科舉史上著名的“考場案”之一。

事件的起因,是溫庭筠有“救數人”的綽號,即在考場幫助左右的考生,當“槍手”是出了名的了。因此這次沈詢將溫庭筠特別對待,為了防止作弊事件的再次發生,主考把防範的重點放在了溫庭筠身上,特召溫庭筠於簾前試之。主考在自己臉面前為溫庭筠專設了一個考生席,與周圍其他考生隔離出一段距離。

溫庭筠一看如此重點照顧他,加之考試當天身體不太舒服,就提前交了卷,並因此和主考沈詢發生了爭執,沈詢給溫庭筠加了一個擾亂科場的大帽子。即便如此,據說這次雖有沈詢嚴防,但溫庭筠還是暗中幫了八個人的忙。當然,這次考試溫庭筠又沒能中。

而且據史書記載,大中九年這次科舉考試最終還是出了大事。這年考試題目洩露了出去,溫庭筠是不是因為提前知道了考題才能幫助八個考生,實情不得而知,但溫庭筠的捷才卻又一次在大唐國土上傳揚開來。這次考試後,禦史上書彈劾,皇上大怒,處理了好幾個和考試有關的官員。

溫庭筠攪擾場屋後,貶為隋州隋縣尉,當了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官。最多相當於現在的副處級吧。

鹹通六年(865 年),溫庭筠出任國子助教,次年,以國子助教主國子監試。曾在科場屢遭壓制的溫庭筠,主試與眾不同,嚴格以文判等級後,“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將所試詩文公佈於眾,大有請群眾監督的意思,杜絕了因人取士的不正之風,在當時傳為美談。而此舉又給溫庭筠帶來了不幸。他完全以文判等,且榜之於眾,已遭權貴不滿,又所榜詩文中有指斥時政,揭露腐敗者,溫庭筠稱讚“聲調激切,曲備風謠”,更為權貴所忌恨。所以,宰相楊收非常惱怒,將溫庭筠貶為方城尉。再次被貶,年事已高的溫庭筠在鹹通七年(866 年)冬抑鬱而死。《唐才子傳》雲“竟流落而死”。不知是到方城後不久死去,還是未到方城便死了。

筆記體著作《北夢瑣言》記載,這次被貶方城尉還同溫庭筠得罪皇帝有關係。在一個冬日裡,天色比較陰暗,愛好微服出行的宣宗跟溫庭筠在一個旅館裡湊巧遇上了,但他倆當時互不認識;溫比較傲慢,而且還帶有戲謔的口吻問宣宗:“您不就是當司馬、長史之類的官嗎?”在得到否認後,溫又繼續問詢:“那麼,您莫非就是那些縣尉、主簿之類的人吧?”對溫所涉的一眾小官,宣宗只得說道:“皆非也!”回宮後,宣宗心裡實在覺得不痛快,遂命令宰相把溫貶謫到了方城當縣尉去。為此,給他送行的一群詩友都為之深深歎息;在大家為這次送行所做的詩裡,詩人紀唐夫的七律詩是寫得最好的,其詩雲:

何事明時泣玉頻,長安不見杏園春。

鳳凰詔下雖沾命,鸚鵡才高卻累身。

且盡綠醹銷積恨,莫辭黃綬拂行塵。

方城若比長沙路,猶隔千山與萬津。

溫庭筠還有一個紅顏知己,就是晚唐名女人魚玄機,她曾經寫過一首纏綿悱惻的《冬夜寄溫飛卿》,詩雲:

苦思搜詩燈下吟,不眠長夜怕寒衾。

滿庭木葉愁風起,透幌紗窗惜月沈。

疏散未閑終遂願,盛衰空見本來心。

幽棲莫定梧桐處,暮雀啾啾空繞林。

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進士考時務策和詩賦、文章;明經考時務策與經義。前者難,後者易。

唐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

頂著晚唐著名詩人頭銜的溫庭筠,雖然詩才驚人,文名高著,在嚴酷的現實面前卻處處碰壁。青年時期,混得並不得意。不知為何,直到唐文宗開成四年(839年),溫庭筠38歲時才開始應舉(此從生於801年算起),步入當時讀書人應該走的路途上去。

然而,信心滿滿的溫庭筠只在京兆府試中了榜副,連省試也未能參加。直接的原因,據說這一年發生了唐文宗子莊恪太子李永暴亡事件,溫庭筠似乎也捲入了此事件的是是非非之中。

據《新唐書列傳第七》等相關史料記載:

李永,(?—839年)莊恪太子,唐文宗李昂子,母王德妃。大和六年,李永被立為太子。旨意傳出,天下都認為文宗的決定很正確。但是李永被立為太子後就陷入了後宮鬥爭之中。

大和九年的甘露之變使得文宗剷除宦官集團的計畫失敗,從此文宗在國家大事上,形同傀儡,聽從于宦官,但在內廷則可是他說了算,對於誰當太子,宦官們不感興趣,樂的見他們爭鬥,反正最後誰當皇帝自己說了算。

李永性喜娛樂,老師多次勸諫他,都不聽從。使得反對他的人找到了他的把柄。而此時王德妃不再得寵,得寵的是楊賢妃,她不滿李永,多次在文宗面前詆毀李永,而且引出物證人證,使得文宗不得不信。說得多了,文宗對李永也不滿起來,終於發怒了,他把群臣招來,商議廢太子之事。禦史中丞狄兼暮流淚流為太子爭辯,見大臣如此擁護太子,文宗心中有所動搖,沒有馬上下詔廢太子。後來群臣接連上奏勸解,文宗也改變了廢太子的心思,只是誅殺了他身邊的一些人。

李永受了這場莫名其妙的打擊,心中很憋屈,就在這一年突然死亡。

開成四年應舉不第後,溫庭筠在鄠郊住了兩年,用他自己的話說,是“二年抱疾,不赴鄉薦試有司”。

唐宣宗大中九年(855年),溫庭筠又去應試。這次應試是北山侍郎沈詢主春闈,溫庭筠卻由於攪擾場屋,弄得滿城風雨,成了中國科舉史上著名的“考場案”之一。

事件的起因,是溫庭筠有“救數人”的綽號,即在考場幫助左右的考生,當“槍手”是出了名的了。因此這次沈詢將溫庭筠特別對待,為了防止作弊事件的再次發生,主考把防範的重點放在了溫庭筠身上,特召溫庭筠於簾前試之。主考在自己臉面前為溫庭筠專設了一個考生席,與周圍其他考生隔離出一段距離。

溫庭筠一看如此重點照顧他,加之考試當天身體不太舒服,就提前交了卷,並因此和主考沈詢發生了爭執,沈詢給溫庭筠加了一個擾亂科場的大帽子。即便如此,據說這次雖有沈詢嚴防,但溫庭筠還是暗中幫了八個人的忙。當然,這次考試溫庭筠又沒能中。

而且據史書記載,大中九年這次科舉考試最終還是出了大事。這年考試題目洩露了出去,溫庭筠是不是因為提前知道了考題才能幫助八個考生,實情不得而知,但溫庭筠的捷才卻又一次在大唐國土上傳揚開來。這次考試後,禦史上書彈劾,皇上大怒,處理了好幾個和考試有關的官員。

溫庭筠攪擾場屋後,貶為隋州隋縣尉,當了一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官。最多相當於現在的副處級吧。

鹹通六年(865 年),溫庭筠出任國子助教,次年,以國子助教主國子監試。曾在科場屢遭壓制的溫庭筠,主試與眾不同,嚴格以文判等級後,“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將所試詩文公佈於眾,大有請群眾監督的意思,杜絕了因人取士的不正之風,在當時傳為美談。而此舉又給溫庭筠帶來了不幸。他完全以文判等,且榜之於眾,已遭權貴不滿,又所榜詩文中有指斥時政,揭露腐敗者,溫庭筠稱讚“聲調激切,曲備風謠”,更為權貴所忌恨。所以,宰相楊收非常惱怒,將溫庭筠貶為方城尉。再次被貶,年事已高的溫庭筠在鹹通七年(866 年)冬抑鬱而死。《唐才子傳》雲“竟流落而死”。不知是到方城後不久死去,還是未到方城便死了。

筆記體著作《北夢瑣言》記載,這次被貶方城尉還同溫庭筠得罪皇帝有關係。在一個冬日裡,天色比較陰暗,愛好微服出行的宣宗跟溫庭筠在一個旅館裡湊巧遇上了,但他倆當時互不認識;溫比較傲慢,而且還帶有戲謔的口吻問宣宗:“您不就是當司馬、長史之類的官嗎?”在得到否認後,溫又繼續問詢:“那麼,您莫非就是那些縣尉、主簿之類的人吧?”對溫所涉的一眾小官,宣宗只得說道:“皆非也!”回宮後,宣宗心裡實在覺得不痛快,遂命令宰相把溫貶謫到了方城當縣尉去。為此,給他送行的一群詩友都為之深深歎息;在大家為這次送行所做的詩裡,詩人紀唐夫的七律詩是寫得最好的,其詩雲:

何事明時泣玉頻,長安不見杏園春。

鳳凰詔下雖沾命,鸚鵡才高卻累身。

且盡綠醹銷積恨,莫辭黃綬拂行塵。

方城若比長沙路,猶隔千山與萬津。

溫庭筠還有一個紅顏知己,就是晚唐名女人魚玄機,她曾經寫過一首纏綿悱惻的《冬夜寄溫飛卿》,詩雲:

苦思搜詩燈下吟,不眠長夜怕寒衾。

滿庭木葉愁風起,透幌紗窗惜月沈。

疏散未閑終遂願,盛衰空見本來心。

幽棲莫定梧桐處,暮雀啾啾空繞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