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1598年8月18日,豐臣秀吉於桃山城逝世,享年61歲

豐臣秀吉(1537年3月26日-1598年9月18日)是日本戰國時代末期至安土桃山時代的大名, 原姓木下, 之後將丹羽長秀和柴田勝家的名字各取一字將改姓羽柴。

狩野光信所繪的豐臣秀吉畫像

豐臣秀吉于天文六年二月六日(1537年3月26日)出生于尾張國愛知郡中村(今愛知縣名古屋市中村區), 父親為貧困農戶木下彌右衛門, 母親是大政所。 後來因事奉其主織田信長, 富有才幹而逐漸發跡, 織田信長死後在內部鬥爭中勝出, 成為織田信長實質的接班人。 之後就任關白、太政大臣等官職, 獲賜氏姓“豐臣”, 興築大阪城, 並透過不斷征伐與收編各方勢力, 實現日本自15世紀中葉後首次的政治統一, 是為豐臣政權。 掌權期間通過太閣檢地、刀狩令等政策強化武士階層, 穩固其統治基礎;晚年發動朝鮮戰爭, 在戰事末期逝世, 被日本朝廷賜封“豐國大明神”。

在日本歷史上, 豐臣秀吉與其同時代的織田信長、德川家康並稱“戰國三傑”。

豐臣秀吉的花押

豐臣家家紋

豐臣秀吉有稱霸亞洲之野心。 早在九州之役結束以後, 他便定下入侵明朝的計畫:先派兵佔領朝鮮;自己渡海去明朝, 居留寧波;隨後佔領天竺;再派豐臣秀次佔領大明的首都北京,

並奉正親町天皇遷都北京。

1592年統一日本後, 豐臣秀吉決定實施其稱霸亞洲計畫的第一步, 派兵20萬侵略朝鮮, 史稱文祿之役(朝鮮方面稱為壬辰倭亂, 中國方面稱為萬曆朝鮮之役)。 在明軍(約5萬)和朝鮮三道水師提督李舜臣等的反擊下, 日軍攻勢遇阻。 終於在1593年日軍因遭逢損失, 豐臣秀吉遂被迫與明朝和談。

文祿五年(1596年)九月, 秀吉歡喜地迎接明朝使者, 明議和使來日, 秀吉宴饗(xiǎng)之。 然宣讀國書, 始知議和實為冊封, 大明欲封秀吉為日本國王。 秀吉方覺受騙, 大怒道:“吾掌握日本, 欲王則王, 何待髯虜之封!且吾而為王, 何以對天皇!”, 並欲殺明朝使節, 為旁人勸止, 於是下令驅逐明朝使節。

描繪日軍在釜山登陸情形的朝鮮畫卷・釜山鎮殉節圖

慶長二年(1597年)正月, 秀吉再次遣兵入侵朝鮮, 史稱“慶長之役”(朝鮮方面稱為“丁酉再亂”)。 日軍盤據釜山, 再進逼漢陽。 然而明朝援軍(約8萬)加入戰鬥行列後, 日軍攻勢再度受阻, 被迫死守於海岸各倭城。

1598年8月18日, 豐臣秀吉在伏見城突然逝世, 享年61歲。

秀吉的死因至今仍是個謎, 官方對其死因保密。 此外亦有不同說法, 比如腦梅毒、痢病(赤痢、疫痢之類)、尿毒癥、腳氣等。 秀吉在晚年因為衰老, 曾出現無意識、失禁的狀況。 此外, 也有秀吉被明朝使者沈惟敬謀害的傳聞, 不過現已被駁斥。

豐臣秀吉誕辰地(中村公園)

豐臣秀吉法名為國泰祐松院殿靈山俊龍大居士,自他死後至今日本各地仍存在不同的豐國神社,包括在滋賀縣長濱市、大阪府大阪市、愛知縣名古屋市等,豐臣秀吉的男性子孫在1616年絕滅。

豐臣秀吉法名為國泰祐松院殿靈山俊龍大居士,自他死後至今日本各地仍存在不同的豐國神社,包括在滋賀縣長濱市、大阪府大阪市、愛知縣名古屋市等,豐臣秀吉的男性子孫在1616年絕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