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甲午戰爭百萬裝備精良的清軍為何打不過二十多萬日軍?

文/寂寞的紅酒

1894年,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中日兩國在黃渤海、朝鮮、遼東、山東等地展開了激烈的交鋒。 當時大清國全國有180萬軍隊, 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軍事力量。 開戰後, 清政府投入軍隊63萬, 加上民壯超過100萬, 日軍投入兵力24萬, 清軍數量是日軍的數倍。 此外, 清軍佔有主場優勢, 裝備又非常精良, 絲毫不比日軍遜色, 但百萬清軍卻被日軍打的一潰千里、狼狽不堪。 那麼為什麼百萬清軍打不過20多萬日軍?

第一, 清軍數量雖多但戰鬥力低下、腐朽不堪, 唯一有戰鬥力的就是李鴻章的淮軍, 但即使最有戰鬥力的淮軍和日軍之間也有不小的差距。 日軍是新式軍隊, 仿效德國, 實行全民預備役, 國民全部進行基礎教育, 軍隊無論訓練還是作戰方式都非常先進。 而清軍雖然裝備了先進武器但說到底還是封建軍隊, 雙方有本質的差距。 此外, 清軍良莠不齊, 缺編嚴重,

很多就是混飯的, 雖然數量眾多但大部分都是炮灰。 因此, 清軍數量雖然多但戰鬥力不行, 根本打不過日軍。

第二, 清軍雖然裝備了大量先進武器, 清一色的歐貨, 但大部分是買來的。 看上去牛哄哄的, 但一開戰立馬傻眼。 中日開戰後, 各國紛紛保持中立,

對兩國實施武器禁運, 中國外購斷絕。 雖然國內經過洋務運動實現了部分裝備國產化, 但生產的武器品質差、產能低, 加上南方各省又聯省自保, 紛紛拋棄了中央政府, 前線的清軍武器彈藥接濟不上。 其實即使南方各省不搗亂, 以清軍落後的運輸方式也解決不了龐大的後勤補給問題。 清軍即使打贏一兩場也改變不了戰爭的結果。 買的來武器, 買不來國防。

第三, 清政府國內形勢複雜, 君臣派系鬥爭嚴重。 慈禧太后等滿洲貴族以及翁同龢等頑固勢力懼怕李鴻章打贏, 不僅百般制掣, 而且希望借甲午戰爭削弱李鴻章的勢力。 而相比之下, 日本上下一心, 全國節衣縮食, 憋著勁的要和清軍玩命, 兩國勝負其實早已有定論。

第四, 滿清對百姓實行愚民和高壓政策, 導致國不知有民, 民不知有國, 造成百姓麻木, 民怨沸騰。 美國公使田貝曾問稅務總署為什麼北京城的25000士兵沒事做, 他們的回答是:那些兵不能打仗, 中國軍隊目的不是作戰, 而是威嚇百姓。 戰爭的偉力在於人民, 清政府不善待百姓, 滅亡咎由自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