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藩王稱帝,自號帝國,反噬宗主國——韓國的優越感從何而來

藩王稱帝

朝鮮半島政權在古代長期稱臣于中原王朝, 其歷代君主的頭銜都是王。

自近代以來, 朝鮮高宗就不甘心對外使用中國所冊封的“朝鮮國王”的稱號,

從光緒八年(1882年)《朝美修好通商條約》簽訂以來, 就採用“大君主”作為外交的頭銜, 並鑄造了“大朝鮮國大君主寶”, 作為國書所鈐之印。 清廷駐朝大臣袁世凱曾說高宗“每自謂五百年祖宗以來, 無大朝鮮大君主之號, 尤無外臣為國使員之盛, 今則身享其榮, 將無以逾其功烈, 直邁乎數十王之上”。

第一輪稱帝

光緒二十年(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日本控制朝鮮後, 朝鮮實行“甲午更張”, 稱帝之議再次浮上水面。

甲午戰爭結束、《馬關條約》簽訂以後, 朝鮮的親日派開始策劃國王稱帝, 特別是閔妃被害的“乙未事變”以後, 更是加緊了稱帝步伐。 在閔妃被害7天后, 即開國五百四年(1895年)10月15日, 朝鮮內閣舉行會議, 討論稱帝事宜。

計畫於10月26日舉行登基大典, 定國號為“大朝鮮帝國”。 然而, 朝鮮的這次稱帝計畫由於俄、美、英三國公使的堅決反對而流產。

第二輪稱帝

朝鮮的第二輪稱帝計畫, 則是國王高宗及幾乎所有派系勢力一致推動的, 是一次規模空前的自主建國運動。

建陽二年(1897年)2月, 高宗搬出俄國公使館, 回到漢城慶運宮(今德壽宮)。 此後不僅有民間開化派的《獨立新聞》和獨立協會呼籲稱帝建國, 代表傳統勢力的儒生和大臣們也紛紛上疏, 引經據典, 請求高宗即皇帝位。 建陽二年(1897年)5月1日, 前承旨李最榮上疏請高宗稱帝,

5月9日, 以權達燮為首的地方儒生開始不斷上疏請求稱帝建國。

光武元年(1897年)10月3日, 朝鮮高宗李熙“勉強”接受了臣民的稱帝請求。 西元1897年10月12日淩晨2時, 李熙前往圜丘壇(祭天壇)祭天, 儀式完畢後, 李熙登上金黃色龍椅, 接過了新制的“大韓國璽”, 穿上十二章袞冕,

正式登基為皇帝。

當天李熙還接見了日本、美國、俄國、法國、英國和德國等外國駐韓使節, 接受他們的祝賀。

當時的中國對高宗稱帝普遍抱否定態度。 據清朝駐韓領事唐紹儀的報告, 朝鮮政府曾考慮定國號為“大華”, 後改為“大韓”, 他不屑地數落道:“僭竊之極, 從古未聞, 似此妄自尊大, 不知戒慎, 恐東方之禍機亦即伏於此矣!”

大韓帝國垂涎清朝領土

早在1900年,大韓帝國李範允就經常以各種理由與我國吉林地方政府武裝發生衝突。1903年末,更是曾打算武裝入侵我國延邊地區,在清帝國的一再聲明下竟一度胡作非為,還發生了間島問題,在中國境內朝鮮族墾民中斂財十幾萬兩白銀,購買了快槍,組成了私家炮隊,這是明著在中國的土地上有恃無恐,最終率兵6000入侵東北,只不過終究是敗給了清軍,從而打擊了其囂張氣焰。

大韓帝國垂涎清朝領土

早在1900年,大韓帝國李範允就經常以各種理由與我國吉林地方政府武裝發生衝突。1903年末,更是曾打算武裝入侵我國延邊地區,在清帝國的一再聲明下竟一度胡作非為,還發生了間島問題,在中國境內朝鮮族墾民中斂財十幾萬兩白銀,購買了快槍,組成了私家炮隊,這是明著在中國的土地上有恃無恐,最終率兵6000入侵東北,只不過終究是敗給了清軍,從而打擊了其囂張氣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