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全世界最龐大的機構,曾遭西方強力打壓,現在卻風靡全球

放眼世界, 基督教是當之無愧的天字第一號宗教, 信徒超過20億。 不過這個宗教的發跡史, 還頗有一番周折:

根據基督教史記載, 西元1世紀時, 上帝之子耶穌誕生在在古猶太國境內的伯利恒。 長大後, 耶穌在當地底層百姓中積極傳播天國福音。 由於其之教訓以及所行之神跡廣受民眾歡迎, 獲得了極大影響力, 以至於對當地猶太教祭司團的宗教社會統治地位構成威脅, 甚至作為當地政治統治者的羅馬帝國政府, 其管控能力都大受影響。 這種情況下, 統治者們將耶穌逮捕, 並釘死在十字架上。

不過,

在耶穌受難死去的三天以後, 他居然奇跡般的復活, 並升天而去!親眼見證了這個偉大神跡的門徒們, 由此更加確信耶穌就是救世主, 並奉基督之名, 結成基督教會。

這是基督教的經典教史記載。 不過, 這事兒怎麼說呢?從宗教角度而言, 這種說法當然是客觀存在, 不容否認的——至少對基督徒們而言如此。 但在異教徒和無神論者那裡, 它們當然有理由從世俗角度, 來對基督教創教史做自己的理解。

那麼, 從世俗理解的角度, 基督教是怎樣誕生的呢?

在這裡雲石君做個簡單的解讀。

基督教誕生時的古猶太國, 位於古敘利亞的迦南地區。 而在當時, 古敘利亞, 乃至整個東地中海及周邊板塊, 都是羅馬帝國的勢力範圍。

不過要說明的是:雖然地盤是羅馬帝國領土, 但這並非意味著迦南當地的民眾就是羅馬公民了。 當時的羅馬帝國版圖內生活的人民, 大約可化為四大等級:貴族奴隸主, 自由平民(羅馬公民), 異族平民, 以及奴隸。 這其中, 貴族與羅馬公民大致可以算作羅馬帝國體制範圍內的受益者,

能夠享受帝國體制的庇蔭與好處, 至於異族平民還有奴隸, 則幾乎都可被劃入被統治者集團, 需要承受沉重的賦稅還有勞役。

這自然是不平等的。 並且此類階級劃分, 具有相當顯著的種族歧視特徵。 貴族與羅馬公民基本上都是羅馬人, 而那些羅馬——拉丁族系以外的異族還有奴隸, 除了極少數有特殊際遇的以外, 基本上都屬於下流階級行列。

階級劃分與民族成分劃上等號, 其之影響就是:這種體制下, 那些非羅馬人出身的異族, 從一出生起就註定了其之命運:他們中的絕大多數基本上沒什麼上升空間, 註定一輩子都是被壓榨, 被剝削的命。

這當然是讓異族非常憤恨的。 可是憤恨也沒有。 當時的羅馬如日中天,

帝國體制的綜合實力, 特別是軍事力量稱霸整個西方世界, 這些鬆散弱小的異族們在帝國壓迫面前, 壓根就沒有反抗的能力。

活的鬱悶, 卻又沒法改變, 異族們的心理陰影面積可想而知。 既然現實難以改變, 那這些異族就只能退而求其次, 在精神層面尋求慰藉解脫。 換句話說, 他們需要有一定的精神力量支撐, 才能夠在這個拉稀擺蛋的現實世界中, 繼續承受剝削煎熬, 把悲劇般的生命給延續下去。

那麼, 怎樣的精神支撐, 方能使這些下層人民有活下去的動力呢?其實說起來也很簡單:構畫出一個美好的前景——只要你在日常中遵循某些規則, 未來就會得享幸福。

只不過, 就是三歲小孩兒都明白, 羅馬帝國統治下,

異族們想獲得幸福簡直是做夢——而且他們對此還反抗不了。 所以要是不想泡沫破滅, 那麼這種所謂幸福前景, 就必須是在人的生命結束之後——換句話說, 你在世間所受之苦難, 可以換來死後的福祉。

當然, 這一套說法, 至少無神論者是肯定不信的。 不過擱在當時, 這也的確是羅馬境內異族, 特別是下層百姓生活下去的重要精神寄託。

這就為基督教的誕生提供了土壤。 基督教設想出一個完美天國, 並向百姓傳播天國福音。 《聖經》有雲:虔心的人得天國;哀痛之人獲安慰;溫柔的人得土地;慕義得人必暴屍;憐憫的人蒙憐憫;清心的人見上帝;使人和睦的人為上帝之子;為義被逼迫之人有天國——這就是“真福八瑞”。 滿足“真福八瑞”標準之人, 就能夠盡享天國之福——當然,需要在離開凡世後。

公正的說,真福八瑞的標準都是為善的。符合這八項標準,不僅個人可以獲得生存的動力,底層的社會秩序,也可以健康運轉——這種大環境的相對健康,又可以反過來保證人們更好的生存。,非但人自身能夠獲得更多活下去的動力,底層社會秩序也能夠相對健康的運轉。故基督教的理論體系,無論本身是真是假,但它的存在,是符合迦南地區底層異族人民客觀生存需要的。

但是,基督教的橫空出世,也侵犯了許多人的既得利益——比如猶太教。

猶太教與基督教的教義有頗多互通之處(基督教本身便是根據猶太教教義進一步詮釋發展演化形成),不過猶太教在組織基礎上要更加成熟——它在西元前10世紀就已形成,在民眾中的基礎也更加深厚——所有的猶太人,從一生下來就是猶太教徒。按照常理,既然猶太教已經搶佔了先機,那迦南地區就不應該再存在新興宗教的可能。

不過事實截然相反,基督教一出現便飛快傳播,在社會底層中的影響力迅速壓倒猶太教。

這是為什麼?

其實這是因為,猶太教存在很嚴重的先天結構性缺陷:

首先,猶太教超級封閉,只有你是猶太人,才有資格加入猶太教。不過在當時的迦南,除猶太人外,還有別的民族生活,而把地域範圍再放大點,在古敘利亞以至於東地中海,還有色雷斯、帕爾米拉、亞述等一系列其它民族,這些民族都深受羅馬欺淩,又亟需精神慰藉。

關於猶太教封閉排外的原因,在《地緣政治:猶太探索 》系列中雲石君曾有介紹,這裡就不再累述。而猶太教的封閉排外,意味著其天然無法使用與其他民族,這就為基督教的發生提供了空間。

其次,當時的猶太教宗教組織,與底層需求高度脫節。

羅馬帝國的本部核心區遠在義大利,跟位於亞洲的迦南低地地緣距離相對遙遠——這削弱了羅馬帝國中央對迦南的影響力。這種情況下,羅馬有必要借重當地土著勢力,協助自己維持統治。而猶太人的宗教和政治勢力,正好充當了這個角色。

給羅馬當二鬼子,好處是能夠享受一定的獨立空間與社會地位。但壞處是,它在某種程度上,站在了底層民眾的對立面。

這種情況相愛,猶太人內部,中下層百姓與上層的猶太宗教政治勢力之間,也不可避免的出現裂痕。而基督教這個基於猶太教而生,但又游離於猶太宗教政治勢力控制外,並且代表底層民眾利益和需求的新興宗教,就順其自然的爭取到了部分當時猶太底層民眾的認可。

其實基督教教史對此也有隱晦的記載。根據基督教教史,耶穌是被猶太教祭司團告發,導致羅馬在當地的總督,將耶穌抓捕處死。

耶穌為何會被祭司團告發?最符合邏輯的解釋就是:耶穌在底層社會大肆傳播基督教,進而嚴重削弱了猶太教祭司團對底層民眾的影響力和控制力。

最後一個原因,則是底層民眾的普遍抗爭訴求。羅馬人的殘酷壓迫,自然讓異族們大為憤恨,雖然他們無力顛覆羅馬統治,但暗中積蓄反抗能量,這幾乎是被壓迫者的本能反應。

那麼,怎樣積蓄能量呢?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將所有受壓迫民眾團結到一起。只不過,受羅馬欺淩的民族太多了。這些人種族、語言、生活習慣、聚居區域都各不相同,如此巨大的差異,如何方能有效聚合呢?

解藥就是基督教。基督教就如同一根精神紐帶,將羅馬境內的諸多異族串聯為一體。而一旦這個紐帶發展到一定程度,就能夠以基督教為精神引領,以基督教會為依託,組織發動大規模的反羅馬起義。就算形勢未及於此,但隨著異族凝聚力的增強,對羅馬的威脅也相應增加。面對這種形式,羅馬若想繼續穩定統治,就需要對異族做更多的妥協——如此,即便異族仍舊無法徹底擺脫欺淩,可生活卻能夠因此舒服許多。

猶太教的封閉排外,猶太人內部的階級對立,再加上被統治異族對羅馬政府的反抗欲望與訴求,這三種因素聚合到一起,共同催生了基督教。

這就是對基督教創教史的世俗理解。

通過上述解讀,大家就可以發現:基督教誕生初期,鑒於其站在受壓迫底層異族民眾立場上,故與羅馬統治者之間,有著很嚴重的對立與衝突。

事實的確是這樣。按照基督教教史,不僅耶穌死在羅馬總督手上,在基督教創教之初的頭兩三百年裡,它也被羅馬征服嚴厲打壓,只能作為地下宗教,在陰暗角落偷偷傳播。

但從西元3世紀開始,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內的處境逐漸有了些變化,羅馬政府非但不再打壓基督教,反倒逐漸將其合法化,最後甚至把基督教捧成羅馬帝國的國教!羅馬政府的態度逆轉,使得基督教得以鳳凰涅槃,在羅馬政府的庇護下,迅速風靡全歐,一舉成長為世界主流宗教。

值不夠這裡有一個問題:由於其威脅到了自身統治,羅馬帝國一直對基督教恨的是咬牙切齒,怎麼到了中晚期,態度卻直接來了個逆轉,由狠狠打擊轉為大加追捧呢?

說到底,這跟羅馬帝國中晚期的內外結構性困境有關。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在下一節中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第101篇——基督教之第2節。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地緣政治文章。

就能夠盡享天國之福——當然,需要在離開凡世後。

公正的說,真福八瑞的標準都是為善的。符合這八項標準,不僅個人可以獲得生存的動力,底層的社會秩序,也可以健康運轉——這種大環境的相對健康,又可以反過來保證人們更好的生存。,非但人自身能夠獲得更多活下去的動力,底層社會秩序也能夠相對健康的運轉。故基督教的理論體系,無論本身是真是假,但它的存在,是符合迦南地區底層異族人民客觀生存需要的。

但是,基督教的橫空出世,也侵犯了許多人的既得利益——比如猶太教。

猶太教與基督教的教義有頗多互通之處(基督教本身便是根據猶太教教義進一步詮釋發展演化形成),不過猶太教在組織基礎上要更加成熟——它在西元前10世紀就已形成,在民眾中的基礎也更加深厚——所有的猶太人,從一生下來就是猶太教徒。按照常理,既然猶太教已經搶佔了先機,那迦南地區就不應該再存在新興宗教的可能。

不過事實截然相反,基督教一出現便飛快傳播,在社會底層中的影響力迅速壓倒猶太教。

這是為什麼?

其實這是因為,猶太教存在很嚴重的先天結構性缺陷:

首先,猶太教超級封閉,只有你是猶太人,才有資格加入猶太教。不過在當時的迦南,除猶太人外,還有別的民族生活,而把地域範圍再放大點,在古敘利亞以至於東地中海,還有色雷斯、帕爾米拉、亞述等一系列其它民族,這些民族都深受羅馬欺淩,又亟需精神慰藉。

關於猶太教封閉排外的原因,在《地緣政治:猶太探索 》系列中雲石君曾有介紹,這裡就不再累述。而猶太教的封閉排外,意味著其天然無法使用與其他民族,這就為基督教的發生提供了空間。

其次,當時的猶太教宗教組織,與底層需求高度脫節。

羅馬帝國的本部核心區遠在義大利,跟位於亞洲的迦南低地地緣距離相對遙遠——這削弱了羅馬帝國中央對迦南的影響力。這種情況下,羅馬有必要借重當地土著勢力,協助自己維持統治。而猶太人的宗教和政治勢力,正好充當了這個角色。

給羅馬當二鬼子,好處是能夠享受一定的獨立空間與社會地位。但壞處是,它在某種程度上,站在了底層民眾的對立面。

這種情況相愛,猶太人內部,中下層百姓與上層的猶太宗教政治勢力之間,也不可避免的出現裂痕。而基督教這個基於猶太教而生,但又游離於猶太宗教政治勢力控制外,並且代表底層民眾利益和需求的新興宗教,就順其自然的爭取到了部分當時猶太底層民眾的認可。

其實基督教教史對此也有隱晦的記載。根據基督教教史,耶穌是被猶太教祭司團告發,導致羅馬在當地的總督,將耶穌抓捕處死。

耶穌為何會被祭司團告發?最符合邏輯的解釋就是:耶穌在底層社會大肆傳播基督教,進而嚴重削弱了猶太教祭司團對底層民眾的影響力和控制力。

最後一個原因,則是底層民眾的普遍抗爭訴求。羅馬人的殘酷壓迫,自然讓異族們大為憤恨,雖然他們無力顛覆羅馬統治,但暗中積蓄反抗能量,這幾乎是被壓迫者的本能反應。

那麼,怎樣積蓄能量呢?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將所有受壓迫民眾團結到一起。只不過,受羅馬欺淩的民族太多了。這些人種族、語言、生活習慣、聚居區域都各不相同,如此巨大的差異,如何方能有效聚合呢?

解藥就是基督教。基督教就如同一根精神紐帶,將羅馬境內的諸多異族串聯為一體。而一旦這個紐帶發展到一定程度,就能夠以基督教為精神引領,以基督教會為依託,組織發動大規模的反羅馬起義。就算形勢未及於此,但隨著異族凝聚力的增強,對羅馬的威脅也相應增加。面對這種形式,羅馬若想繼續穩定統治,就需要對異族做更多的妥協——如此,即便異族仍舊無法徹底擺脫欺淩,可生活卻能夠因此舒服許多。

猶太教的封閉排外,猶太人內部的階級對立,再加上被統治異族對羅馬政府的反抗欲望與訴求,這三種因素聚合到一起,共同催生了基督教。

這就是對基督教創教史的世俗理解。

通過上述解讀,大家就可以發現:基督教誕生初期,鑒於其站在受壓迫底層異族民眾立場上,故與羅馬統治者之間,有著很嚴重的對立與衝突。

事實的確是這樣。按照基督教教史,不僅耶穌死在羅馬總督手上,在基督教創教之初的頭兩三百年裡,它也被羅馬征服嚴厲打壓,只能作為地下宗教,在陰暗角落偷偷傳播。

但從西元3世紀開始,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內的處境逐漸有了些變化,羅馬政府非但不再打壓基督教,反倒逐漸將其合法化,最後甚至把基督教捧成羅馬帝國的國教!羅馬政府的態度逆轉,使得基督教得以鳳凰涅槃,在羅馬政府的庇護下,迅速風靡全歐,一舉成長為世界主流宗教。

值不夠這裡有一個問題:由於其威脅到了自身統治,羅馬帝國一直對基督教恨的是咬牙切齒,怎麼到了中晚期,態度卻直接來了個逆轉,由狠狠打擊轉為大加追捧呢?

說到底,這跟羅馬帝國中晚期的內外結構性困境有關。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在下一節中繼續為您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第101篇——基督教之第2節。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地緣政治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