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縱橫東北亞700年的高句麗之謎,讓唐太宗李世民一籌莫展

從隋朝結束南北朝一百多年的大分裂,一統中原,到唐朝的前期, 這段時間是我國歷史上比較強盛的時期。 然而就在這段時期, 卻有一個神秘的地方政權先後與隋朝、唐朝屢次爆發戰爭,讓隋煬帝三次大敗而歸, 也讓赫赫有名的唐太宗李世民一籌莫展。 這個彪悍的地方政權,就是縱橫東北亞705年的高句麗。 這個神秘的地方政權如何興起, 又因何衰亡?

實際上高句麗原是西漢前期的一個縣名, 舊址在今遼寧瀋陽東面100多千米的新賓縣。

劉邦晚年, 即西元前195年, 燕王盧綰叛漢被平, 其部將衛滿率殘兵1000餘人亡命東渡馬訾水(今鴨綠江), 奪取了箕子朝鮮的政權, 史稱衛氏朝鮮。 西元前108年, 漢武帝滅了衛氏朝鮮, 在其屬地設立了郡縣, 高句麗就是玄菟郡下的一個縣。 到西元1世紀初, 王莽因高句麗不服從政府的調度, 派人設計把高句麗縣侯誘騙來殺了。 被殺的這個人就是鄒牟,

也就是高句麗的始祖朱蒙。

說起朱蒙,不得不說說我們的東北地區。 千百年前, 我國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森林廣袤, 土地肥沃, 飛禽走獸應有盡有, 無數弱小的、受欺壓的、逃荒的部落, 從四面八方來到這裡。 這其中有一支是從我國山東一帶“闖關東”去的穢貊人, 他們建立了扶余王國。

朱蒙就是扶餘人,是一位有著雄心壯志的年青人,後來在他母親的告誡與鼓勵下, 朱蒙帶領自己的幾個哥們, 離開了生活多年的地方“南下”去創業。

朱蒙一行人來到卒本(今遼寧瀋陽東南兩百多千米的桓仁縣下古城子), 在那裡建立了自己的根據地, 以後又不斷發展, 佔據了今我國遼寧省東部一帶, 史稱卒本扶餘。 後來佔有了高句麗,這個時間大約在西元前37年左右,

處於我國西漢時期。

朱蒙據有高句麗後, 又通過結盟、聯姻、武力等方式征服了鄰近部落, 勢力達到鴨綠江一帶, 形成由扶餘、沸流、高夷、沃沮等族組成的共同體。

不久, 高句麗就接受了西漢的冊封, 成為高句麗縣管轄的王國, 在此後的幾百年裡, 高句麗不斷接受中原政權的冊封, 但這幾百年裡, 高句麗並不強大, 東漢末年, 遼東的地方勢力公孫康就曾經攻破了高句麗都城。

幸好高句麗人在戰略上頭腦清楚, 打得過就打, 打不過就逃,每次被強鄰攻破都城後, 高句麗人都逃入東北亞的山嶺和森林中韜光養晦, 一旦時機來臨, 就再度殺將出來, 重新建立政權。

但魏晉之後, 中原進入動盪的南北朝時期,

高句麗趁勢向外擴張,西元5世紀, 高句麗終於迎來了強盛時代。 西元436年, 北魏攻打北燕, 北燕亡國。 由於北燕和高句麗的關係很好, 國君馮弘帶領大批軍民向東逃入高句麗, 這些漢族及其他民族的力量注入高句麗後, 讓這個國家有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很快在百年間崛起, 成為中原王朝的嚴重威脅。

隨著高句麗的發展, 其獨立性也越來越強,中原王朝對高句麗政權的態度也在發生著變化。

西元598年, 隋文帝以高句麗不肯稱臣納貢為由,發兵30萬, 分水陸兩路征討高句麗。 不幸的是, 時逢雨季, 陸上道路泥濘, 糧草供應不上, 軍中疫病流行, 雖勉強進至遼水(今遼河), 但已無力投入戰鬥;水路隋軍在海上遇大風, 船多沉沒。 隋軍被迫退還, 死者十之八九。

隋文帝死後, 隋煬帝楊廣登基, 征伐高句麗再次被提上議事日程。 611年, 隋煬帝以高句麗作為附屬國、如今卻不遵臣禮為由, 下詔征討高句麗。 並於第二年3月集結起113萬大軍, 隋煬帝親自指揮, 遠征東北, 涉過遼水, 進圍遼東城(今遼寧省遼陽市)。

在隋朝大軍行進的過程中,隋煬帝為表明自己是天朝的仁義之師,曾下達過命令,凡所到之處如果守軍投降,就不得再縱兵進攻。結果,在攻遼東城時,每當隋軍將士用重大傷亡即將攻破城池時,高句麗守將就挑出白旗,請求隋軍給予一定時間約束城中亂民,以便投降。然而隋軍一撤離,守將立刻差人修補缺口,準備石塊和弩箭,待約定投降時間來臨時,就再次挑出戰旗。如此三番五次,百萬大軍在小小的遼東城下裹足不前。

遼東城久攻不下,隋煬帝分出部分兵力繞開遼東城,越過鴨綠江,一路向平壤挺進,最後在距平壤城15千米的地方紮營。這時高句麗大將再次使用詐降手段,在隋軍以為已經勝利時,忽然出擊,隋軍一觸即潰,敗返鴨綠江。隋煬帝一征高句麗,就這樣慘澹收局。

隋煬帝不甘心失敗,隨後又接連兩次遠征高句麗,不但沒有征服他們,反而為自己帶來了滅頂之災。由於連年戰爭,死傷無數,致使隋朝境內民不聊生,盜賊蜂起,天下大亂,隋朝很快在各地起義軍的打擊下滅亡,隋煬帝楊廣也被部將殺死。

隋朝滅亡之後,唐太宗李世民作為一代明君,深知隋亡的原因,理應吸取教訓不再攻打高句麗。唐太宗在其他方面確實接受隋亡的教訓,行事處處小心謹慎,終生未犯大錯,天下出現少有的承平景象。可唯獨在征高句麗一事上,英明的唐太宗卻和昏庸的隋煬帝如出一轍。645年3月,太宗以高句麗欺新羅為由(新羅當時是唐朝的附屬國),率大軍從洛陽出發,御駕親征。唐軍渡遼水,在初勝後,卻在安市城(今遼寧海城東南)遭到頑強阻擊。由於守軍殊死抵抗,唐軍至10月仍未攻克。時近深秋,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唐太宗被迫班師,數萬將士殞命沙場。

唐太宗並沒有因此次失敗放棄征服高句麗的目標,到了晚年還念念不忘,命四川等地伐木造船,以備海上征高句麗之用,結果造成山民暴亂,唐朝動用了數萬大軍,用了幾個月才將起義鎮壓下去。英明的唐太宗差點走了隋煬帝楊廣的老路。高句麗為何讓隋唐幾代皇帝如此牽腸掛肚,傾盡全力,必欲除之而後快?唐太宗出征前,曾對左右說:“今天下大定,唯遼東高句麗沒有臣服,我來取之,不給後世留下遺患。”這句話道出了征伐高句麗的根本原因——高句麗正在成為中原王朝的最大威脅。

當時的高句麗已在東北亞興起,控制了今遼寧東部、吉林省東部和朝鮮北部的大片土地,周圍各部落小國紛紛臣服,回紇等善戰的遊牧民族都已為其所用,就連強大的突厥汗國也已和高句麗結盟,不斷侵擾中國的北部邊境。在朝鮮半島上,百濟已成為高句麗的盟友,正準備消滅隋唐的附屬國新羅,一統朝鮮半島;對於中原王朝,高句麗採取表面順服,暗地積蓄力量的策略,如果中原出現內亂,則乘機侵佔土地,增強實力。有學者分析,隋唐時期高句麗人口應在500萬左右,常備軍應在50萬人左右,已成為東亞地區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強國,直接威脅中原政權的穩定。

正是由於高句麗的威脅愈發嚴重,隋唐時期征戰高句麗就成為重要的國家戰略。儘管多次面臨失敗,儘管可能導致國破家亡,隋唐君主們始終沒有放棄一個戰略目標:消滅高句麗。後來東北地區的遼、金、女真都成為宋、明朝的頭號邊患,女真甚至建立清朝,入主中國近300年。對比歷史,隋唐君主征伐高句麗,可謂深謀遠慮。

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未完成的征伐仍要繼續。唐高宗李治繼位後,將最後消滅高句麗提上了日程。高宗雖然沒有太宗的雄才大略,卻趕上了歷史的最好機遇。西元666年,高句麗內亂,高句麗的軍事獨裁者泉蓋蘇文(也作“淵蓋蘇文”,是高句麗的丞相,掌軍政大權,類似曹操的角色,國王是傀儡)死後,他的兒子們之間爆發了激烈的奪權鬥爭,其嫡子泉男生失敗,因而投奔大唐,希望大唐能發兵助他奪回權位。

唐高宗借此機會,以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統帥諸軍,與朝鮮半島南部的新羅聯軍南北夾攻高句麗。我國民間膾炙人口的“薛仁貴東征”的故事,說的就是唐初大將薛仁貴跟隨唐太宗和唐高宗東征高句麗的故事。

西元668年9月,高句麗的都城平壤被攻破,高句麗國王高藏率文武百官出降,高句麗滅亡。大唐在平壤設立了“安東都護府”,之後東亞形成以唐朝為中心的單一文明圈。

唐滅高句麗後,赦免了高氏王族的全部罪行,並將高氏王族900餘口遣送至長安,次年,高氏末代國君高藏病死在長安,大唐以郡王之禮安葬,而高句麗王族的後人從此就完全融入中國社會,像唐朝大將高仙芝就是高句麗王族的後裔。並且高句麗屬地絕大部分人口也南下融入了唐王朝內地,從此,自朱蒙開始據有的高句麗就從歷史上消失了。

在隋朝大軍行進的過程中,隋煬帝為表明自己是天朝的仁義之師,曾下達過命令,凡所到之處如果守軍投降,就不得再縱兵進攻。結果,在攻遼東城時,每當隋軍將士用重大傷亡即將攻破城池時,高句麗守將就挑出白旗,請求隋軍給予一定時間約束城中亂民,以便投降。然而隋軍一撤離,守將立刻差人修補缺口,準備石塊和弩箭,待約定投降時間來臨時,就再次挑出戰旗。如此三番五次,百萬大軍在小小的遼東城下裹足不前。

遼東城久攻不下,隋煬帝分出部分兵力繞開遼東城,越過鴨綠江,一路向平壤挺進,最後在距平壤城15千米的地方紮營。這時高句麗大將再次使用詐降手段,在隋軍以為已經勝利時,忽然出擊,隋軍一觸即潰,敗返鴨綠江。隋煬帝一征高句麗,就這樣慘澹收局。

隋煬帝不甘心失敗,隨後又接連兩次遠征高句麗,不但沒有征服他們,反而為自己帶來了滅頂之災。由於連年戰爭,死傷無數,致使隋朝境內民不聊生,盜賊蜂起,天下大亂,隋朝很快在各地起義軍的打擊下滅亡,隋煬帝楊廣也被部將殺死。

隋朝滅亡之後,唐太宗李世民作為一代明君,深知隋亡的原因,理應吸取教訓不再攻打高句麗。唐太宗在其他方面確實接受隋亡的教訓,行事處處小心謹慎,終生未犯大錯,天下出現少有的承平景象。可唯獨在征高句麗一事上,英明的唐太宗卻和昏庸的隋煬帝如出一轍。645年3月,太宗以高句麗欺新羅為由(新羅當時是唐朝的附屬國),率大軍從洛陽出發,御駕親征。唐軍渡遼水,在初勝後,卻在安市城(今遼寧海城東南)遭到頑強阻擊。由於守軍殊死抵抗,唐軍至10月仍未攻克。時近深秋,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唐太宗被迫班師,數萬將士殞命沙場。

唐太宗並沒有因此次失敗放棄征服高句麗的目標,到了晚年還念念不忘,命四川等地伐木造船,以備海上征高句麗之用,結果造成山民暴亂,唐朝動用了數萬大軍,用了幾個月才將起義鎮壓下去。英明的唐太宗差點走了隋煬帝楊廣的老路。高句麗為何讓隋唐幾代皇帝如此牽腸掛肚,傾盡全力,必欲除之而後快?唐太宗出征前,曾對左右說:“今天下大定,唯遼東高句麗沒有臣服,我來取之,不給後世留下遺患。”這句話道出了征伐高句麗的根本原因——高句麗正在成為中原王朝的最大威脅。

當時的高句麗已在東北亞興起,控制了今遼寧東部、吉林省東部和朝鮮北部的大片土地,周圍各部落小國紛紛臣服,回紇等善戰的遊牧民族都已為其所用,就連強大的突厥汗國也已和高句麗結盟,不斷侵擾中國的北部邊境。在朝鮮半島上,百濟已成為高句麗的盟友,正準備消滅隋唐的附屬國新羅,一統朝鮮半島;對於中原王朝,高句麗採取表面順服,暗地積蓄力量的策略,如果中原出現內亂,則乘機侵佔土地,增強實力。有學者分析,隋唐時期高句麗人口應在500萬左右,常備軍應在50萬人左右,已成為東亞地區僅次於中國的第二大強國,直接威脅中原政權的穩定。

正是由於高句麗的威脅愈發嚴重,隋唐時期征戰高句麗就成為重要的國家戰略。儘管多次面臨失敗,儘管可能導致國破家亡,隋唐君主們始終沒有放棄一個戰略目標:消滅高句麗。後來東北地區的遼、金、女真都成為宋、明朝的頭號邊患,女真甚至建立清朝,入主中國近300年。對比歷史,隋唐君主征伐高句麗,可謂深謀遠慮。

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未完成的征伐仍要繼續。唐高宗李治繼位後,將最後消滅高句麗提上了日程。高宗雖然沒有太宗的雄才大略,卻趕上了歷史的最好機遇。西元666年,高句麗內亂,高句麗的軍事獨裁者泉蓋蘇文(也作“淵蓋蘇文”,是高句麗的丞相,掌軍政大權,類似曹操的角色,國王是傀儡)死後,他的兒子們之間爆發了激烈的奪權鬥爭,其嫡子泉男生失敗,因而投奔大唐,希望大唐能發兵助他奪回權位。

唐高宗借此機會,以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統帥諸軍,與朝鮮半島南部的新羅聯軍南北夾攻高句麗。我國民間膾炙人口的“薛仁貴東征”的故事,說的就是唐初大將薛仁貴跟隨唐太宗和唐高宗東征高句麗的故事。

西元668年9月,高句麗的都城平壤被攻破,高句麗國王高藏率文武百官出降,高句麗滅亡。大唐在平壤設立了“安東都護府”,之後東亞形成以唐朝為中心的單一文明圈。

唐滅高句麗後,赦免了高氏王族的全部罪行,並將高氏王族900餘口遣送至長安,次年,高氏末代國君高藏病死在長安,大唐以郡王之禮安葬,而高句麗王族的後人從此就完全融入中國社會,像唐朝大將高仙芝就是高句麗王族的後裔。並且高句麗屬地絕大部分人口也南下融入了唐王朝內地,從此,自朱蒙開始據有的高句麗就從歷史上消失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