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勇攀每一座高峰 試駕上汽斯柯達柯迪亞克

年輕, 時至今日已經不局限于形容某一年齡段的人, 而是對崇尚自由且敢於勇往直前的人或事物的讚譽。 比如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比如身價數億卻依然為實現“小目標”而奮鬥的霸氣總裁, 再比如本期為大家試駕的上汽斯柯達柯迪亞克。 作為該品牌繼Yeti之後的最新力作, 雖然廠家指導價尚未公佈, 但據可靠消息稱, 同樣定位於中型SUV的它, 門檻要比表親途觀L更加親民, 而且外觀也並未延續Yeti的“另類”風, 這或許是個好的開始。

談起斯柯達, 這個來自捷克的品牌在很長一段時間裡, 給人的印象是務實、簡約,

然而就在“昕銳”發佈後, 斯柯達全新的家族化設計理念也隨之浮現在人們眼前, 直到推出“大棕熊”柯迪亞克, 才將全新造型風格發揮的淋漓盡致。 不僅如此, 煥然一新的內飾佈局不再老氣橫秋, 關鍵的是身為SUV車型, 這套四驅系統更讓其不僅僅以空間為制勝利器。

外觀:威航設計師操刀 不再審美疲勞

柯迪亞克的外觀, 由布加迪威航和奧迪Q5的設計師Jozef Kaban執筆, 早在其“雛形”Vision概念車問市之初, 便已經吸睛無數, 作為其量產版本, 柯迪亞克的還原度令人驚豔。 前臉簡潔且銳利的線條仿佛仍停留在油泥模型階段, 引擎蓋上的折線向中間收斂, 利用經典的構圖效果, 將駐足者的目光彙聚於品牌LOGO處。 蝙蝠形進氣格柵可謂斯柯達家族的標誌性元素,

並借助黑色烤漆材質營造出反差效果, 而中間“鏡面”區域為自我調整巡航感測器, 區別於同類型產品, 0-160km/h的工作範圍更具實用性。

我們試駕的頂配車型裝備全LED頭燈組, 冷光源不僅具有亮度高和能耗低的優點, 微乎其微的產熱量, 更避免了雨天大燈周圍冒蒸汽的現象。 除了支持隨動轉向和自動啟閉功能外, 其還自帶城市、市郊和高速三種模式, 能夠為駕駛者提供最佳視野。 沿襲自速派的7光條設計至今仍然百看不厭, 歸功於先進的光導技術, 外側的日間行車燈也更具視覺衝擊。

頭燈的科技感足以趕超“燈廠”, 不過“閹割”霧燈的做法難免會引發車迷們吐槽, 但請放心, 它只是進行了“上移”, 兼顧轉向輔助燈的優良傳統也得以延續,

重點在於LED光源發出的白光讓“燈控”們折服。

柯迪亞克的側面線條肌肉感十足, 貫穿頭尾的腰線在光線照射下更顯硬朗, 頂部的承載式行李架, 不僅為其增添SUV元素且兼顧實用性, 前門鉸鏈處帶有該車的英文標識, 搭配車身均勻且精細的鈑金接縫, 保留德系車嚴謹風格之餘, 檔次感也大幅提升。

外觀尺寸方面, 衍生自大眾MQB平臺的柯迪亞克, 車身長寬高分別達到了4698mm、1883mm和1676mm, 軸距達到了傲視群雄的2791mm, 值得一提的是, 該車並未針對國內市場加長軸距, 原汁原味的海外設計使其車身寬度超過途觀L, 對優化駕駛感受功不可沒。 不同於常見的城市SUV車型, 其接近角、離去角、縱向通過角和最小離地間隙分別達到了22度、23.1度、19度和194mm,

搭配全新的四驅系統, 將該車全地形能力進一步強化。

該車的尾部設計可謂“善始善終”, 大量橫向線條提升了其視覺寬度, 相比同品牌的其他車型, 柯迪亞克車尾更加短促, 不太協調的厚重感也因此蕩然無存。 靈感源自冰面的3D尾燈造型頗為前衛, 斯柯達家族式C字形燈帶點亮後極具辨識度, 而應用光導纖維技術在保證亮度的基礎上, 使光線更加柔和, 從而減少對後方駕駛員的干擾。

五輻19英寸精車輪轂造型個性十足, 採用撞色搭配並覆以防刮塗層, 增強視覺衝擊的同時也提升了實用性。 來自德國馬牌的CSC5輪胎, 235mm寬度能夠為車輛提供充足的抓地力, 作為偏向運動的型號, 其中的“BlackChili”成分可有效控制刹車時的輪胎溫度,

並縮短制動距離。 該車備胎隱藏在後備箱隔板下, 非全尺寸在同級中較為常見。

內飾:好鋼用在刀刃上

走進車內柯迪亞克的內飾設計絕對讓人眼前一亮, 全新對稱佈局的中控台不僅簡約耐看, 更照顧到了每位乘員的感官體驗。 大面積軟性塘塑材質對提升車內質感功不可沒, 中間的仿木紋飾板經過拉絲處理, 為車內融入沉穩氣息之餘沒有絲毫老氣。 然而相比競品而言, 門板處僅扶手區域採用真皮包裹, 略顯誠意不足。

真皮方向盤直徑大小適中, 表面包裹的真皮面料觸感相當細膩, 3、9點處經過凹陷處理, 與手掌的貼合程度值得肯定。 兩側分別為行車電腦和音量調節按鍵, 自我調整巡航撥杆則位於後方。 經過實際體驗,斯柯達柯迪亞克的方向盤手感和操作便利性都無可挑剔,美中不足的是,由於全系均未配備換擋撥片,在激烈駕駛時,就像加入奶和糖後的咖啡找不到攪拌棒一樣讓人抓狂,而利用擋把增減擋位無異於“晃杯子”般亡羊補牢。

儀錶盤造型較為常規,雙圓式錶盤搭配機械指標的經典組合,並沒有不讓人感覺不妥,相比海外版本,國產後錶盤內點綴了一抹綠色,雖然坊間對其褒貶不一,但小編覺得引入斯柯達的標誌性顏色為其加分不少。中間的彩色液晶顯示幕信息量非產豐富,且能夠營造出一定立體感。

作為MQB平臺的最新產物,柯迪亞克內飾佈局較該品牌其它車型變化巨大,不過無鑰匙啟動按鍵,依舊頗具特色的設計在方向盤轉向柱上。

鑲嵌在儀錶台飾板中間的8英寸觸屏堪稱全車亮點之一,尤其是兩側採用觸控操作的快速鍵,大幅提升了該車內飾的整體性。雖然內嵌系統與速派使用的如出一轍,但經過全新設計,簡潔新穎的樣式足以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除常見的導航等功能外,提供CarPlay手機互聯系統,更為日常出行提供了便利。同時,“大眾”車型引以為傲的手勢接近感應裝置,在該車上也能見到,對提升科技感事半功倍。

不知從何時起,將眾多功能整合在中央螢幕中,成為了一種流行趨勢,不過柯迪亞克卻並未“從眾”。雙區域恒溫空調控制台樣式,在該品牌旗下眾多產品中均能見到,看上去似乎沒有走在時代前沿,但好用才是硬道理,在魚和熊掌難以兼得時,以務實角度出發絕對沒毛病!前排座椅加熱和可過濾PM2.5污染物的CLEAN AIR淨化裝置,能夠進一步改善駕乘舒適感受。

下方按鍵囊括了自動啟停、自動泊車和雷達協助工具開關,而中控鎖操作裝置也位元列其中,首次接觸該車的消費者需要一段時間適應。中控台下隔板內帶有12V電源、AUX和USB介面,便於前排乘員使用,且車內空間利用率也得以大幅改善。

擋把後的控制區域包含電子手刹、自動駐車和OFF ROAD開關,此外該車還提供駕駛模式選擇功能,其中包含經濟、運動、自訂和雪地模式,對於動力充盈且傳動比較直接的柯迪亞克而言,雪地模式非常必要,至於越野和其它幾種駕駛模式咱們下文接著談。

頭頂上的全景天窗採光面積約為1.17平方米,且其長度可延伸至後排乘客視線範圍內,有助於減少第二排乘客的壓抑感。不僅如此,後排空調出風口下方還提供了兩個USB介面,便於乘客為手機充電符合流行趨勢。

性能:不可多得的精品

小編試駕的車型是柯迪亞克380TSI四驅頂配版,發動機是大名鼎鼎的第三代EA888,這台2.0升渦輪增壓發動機在奧迪Q5、邁騰和速派等車型上均能見到,可謂是大眾集團的明星型號。最大功率162kW/4500-6200rpm,峰值扭矩可達350N·m/1500-4400rpm,從實際感受來說車速120km/h以後的動力儲備依舊充盈,而出眾的低轉速扭矩在遇到惡劣路況時,更顯得彌足珍貴。

柯迪亞克全系均匹配7擋濕式雙離合器變速箱,共有DQ380和DQ500兩個型號,其中380TSI車型裝備DQ500。經過多年發展,大眾集團現在的雙離合變速箱,較老款產品已提升不止一個高度,“談雙離合色變”的時代一去不返。但問題來了,它是靠犧牲換擋速度以力求平順性?非也,低於0.2秒的換擋時間,動力銜接與轉速表指標回落過程基本同步。至於頓挫感,加速時收油別太快,你會很難察覺到它的存在。

先說點題外話,柯迪亞克研發之初便定位於中型SUV,且引入國產後車身尺寸並未加碼,換言之它是個不折不扣的“標軸車”,與經過再發育越級成為中型SUV的同門表親並不雷同。

也正因如此,柯迪亞克的底盤和轉向感受讓小編印象深刻,該車不會將路面顛簸過濾的無影無蹤,保留一定路面資訊之餘,傳遞至車內的震動也不至於讓人心煩。相反,沉悶的響聲折射出扎實的底盤功力,而時速70km/h下駛過帶有裂痕的路面,雖然能感受到些許衝擊,但短暫且迅速的處理過程,為該車平添了幾分高級感。在起伏不定的山路上,懸掛系統的韌性超過預期,微乎其微的拋離感便是最佳佐證。前麥弗遜後多連杆四輪獨立結構,加之扎實的底盤,駛過山路的急彎,即便SUV重心較高的特點讓側傾感無處藏匿,懸掛系統也能夠為車身提供強有力的側向支撐。重點在於,柯迪亞克擁有頗為協調的車身長寬及軸距比例,加之熱衷駕馭樂趣的歐系調校風格,無論彎道亦或顛簸路段,其整體性表現在同級中都可圈可點。

駕駛柯迪亞克有些像把玩一款昂貴的玩具,本該小心翼翼輕拿輕放,但當領悟到更高的可玩性,也是其價值的組成部分時,便逐漸“大手大腳”起來。比如手握方向盤3/9點處,在適當的時機旋轉180度劃過彎角,沉穩的回饋力度,無疑是它給你的激勵,極其精准但並不犀利的指向性,讓人時刻銘記該車源於“大眾”,無需準確判斷入彎點,堅實懸掛和適宜的轉向手感,足以滿足你的“玩樂”之心。

結束蜿蜒曲折的山間小路,小編才有機會和這套動力總成深度接觸,雖然這台2.0T發動機擁有寬泛的扭矩輸出平臺,且能夠在1500rpm迸發350N·m扭矩,但在標準模式下DSG變速箱升擋比較積極,動力輸出充足但談不上迅猛,加之變速箱自身結構使然,直接、輕快、迅捷之餘沒有一絲突兀,伴隨轉速攀升加速感有增無減,即便在100km/h超車時,深踩油門,變速箱瞬間連降三擋,持續的推背感便會如影隨形。

切換至經濟模式,一切將以省油為核心,雖然升擋轉速提前至1500rpm,但柯迪亞克卻並未因此而失去魂魄,只是加速力道更加收斂,相比奮起直追,此時該車更像從容的跨步前行,巡航過程中鬆開油門,滑行模式會讓發動機回歸怠速狀態,從而降低油耗,輕點油門或刹車,變速箱即可掛入最佳擋位,保證動力傳輸,值得一提的是,該過程會在悄無聲息下進行,即便反復嘗試,小編也沒能察覺到絲毫震動。

運動模式下,柯迪亞克仿佛被激怒的棕熊,變速箱直接進入S擋並保持較高轉速嚴陣以待,即便滿載狀態下油門到底,這台EA888也能給人持續且強烈的推背感,轉速表指針會積極地向紅線區靠攏,當然它也並非洪水猛獸般暴跳如雷,發動機嘹亮的歌聲,在享受與“惱人”間找到了最佳平衡。

強勁的動力,寬容度頗高的底盤,如果再有出色的制動表現,那麼一輛車便會給人充足信心,而柯迪亞克恰恰做到了這點。刹車踏板前三分之一制動力較為輕柔,繼而深入制動力便會線性遞增,初次上手也能輕鬆掌握,而行程過半時,強大的制動力能夠輕鬆觸發安全帶限力裝置,踏板行程繼續深入,制動力提升非常顯著,制動距離也會小於心理預期。

四驅系統體驗

誠然SUV車型的潛在用戶,往往對四驅系統要求不高,甚至是否用四個車輪共同發力,都持可有可無的心態,原因無外乎“能力”和使用頻率兩點,不過柯迪亞克的四驅車型卻足以改變這些人的看法。其核心為第五代瀚德四驅系統,借助多片離合器可實現前軸96%-10%,及後軸4%-90%動力配比,並可根據路面狀況即時調整前後軸動力輸出。

持續一整天的大雨,讓小編有幸體驗到這套四驅系統的強勁實力,高速行進在積水深淺不一的路面上,雖能夠覺察到車輪出現打滑現象,但在ESP沒有介入的情況下,車身也沒有絲毫甩動,而加速過彎時,該車的循跡性表現足以讓人刮目相看,從前後96%:4%動力分配調整至50%:50%的過程沒有絲毫遲疑。

來到廠家精心準備的越野路段,切換至OFF ROAD模式、關閉ESP並開啟陡坡緩降系統,中控屏內會顯示前輪轉角、車身傾角和指北針等信息。經過雨水的洗禮,場地中泥濘與“沼澤”並存,高低起伏的山丘,對車輛低轉速扭矩輸出提出了更高要求,當然這難不倒以此見長的第三代EA888發動機。

沒有車身穩定控制系統的説明下,車輪打滑和轉向過度的情況基本屬於常態,此時對四驅系統動力分配能力是嚴苛的考驗。然而對柯迪亞克而言,借助EDS電子限滑裝置,這一切顯得太過輕鬆,伴隨泥漿迸起,該車順利從水坑中沖出。

在低附著力的路面上其中央差速器仍能夠精確控制動力分配,泥濘路段尚且無法對該車構成威脅,郊遊踏青的非鋪裝路相比更是小菜一碟。

空間:位列中游 規整性出色

定位與中型SUV的柯迪亞克在設計之初,便考慮到7座的市場表現或許會更加出色,因而在寬大的車身內碼放了2+3+2三排座椅。先來說說前兩排,得益於SUV車型擁有較高的車身,身高170cm的體驗者在駕駛席擁有兩拳頭部餘量,表現足夠出色,主駕駛席提供帶有三擋記憶功能的電動調節座椅,而副駕駛席只能進行手動調節,雖然如此搭配既不影響使用,也存在合理之處,但作為一款頂配車型二者差距比較明顯,好在頭枕均能進行前後和高度調節。

移步第二排,頭部空間依舊為兩拳,將第二排座椅調整至最末端,此時體驗者腿部距前排座椅足有近三拳距離,對於一款四驅車型而言,該車中間地板突起高度在可接受範圍內。不過進入第三排前需要將第二排座椅向前移並翻折,且後者位於最前端時,能夠為體驗者在第三排營造出一拳腿部餘量,而最末端時體驗者膝關節已觸及座椅靠背,雖然頭部空間也不至於讓人倍感壓抑,但較低的坐姿讓舒適性無從談起,當然在相當一部分消費者眼中,“有沒有”和“用不用”始終是兩碼事。

近年來採用MQB平臺研發的車型屢見不鮮,除了先進的動力總成,以及相比PQ平臺系列產品更充足的駕乘空間外,讓人另眼相待的規整性表現,也是新平臺的突出亮點,尤其是在儲物空間方面更加突出。柯迪亞克的車門儲物槽前部為放置飲料瓶預留有凹陷,剩餘部分也能夠用與盛放錢包等物品,頗具新意的雨傘槽設計得以保留,在同級中較為少見。

為迎合國人使用習慣,國產後的柯迪亞克在駕駛席側增添了卡槽,下方的儲物格內足夠容納一部手機。中控台下方蓋板帶有回彈裝置,隱藏在內部的儲物槽較寬,且深度十分出眾,底部還配有膠墊,為實用性增色不少。

中央扶手箱下方設計十分巧妙,利用可取出的隔斷營造出兩個杯架,而將其取出後則為貫通式儲物槽,容積表現想必已無須贅述。傳統的手套箱在放入飲料瓶和雜物後,仍不會影響正常啟閉,在其上方同樣設計有隱藏的儲物空間,盛放2個500ml飲料瓶不成問題。

後排空調視窗下的儲物槽寬度比較有限,無法放入手機,相比之下鑰匙或小包紙巾更為適合。後排扶手上的杯架不同於途觀L,橫向佈局更加傳統,“三聯裝”中間的直徑較小,兩邊可直接放入常規飲料瓶。

柯迪亞克的後備箱常備容積為506L,不僅平整性相當出色,兩側輪眉對其內部侵佔較為有限,且為第三排乘客提供了儲物槽,常見的12V電源和掛鉤也一個不少。掀起隔板後還擁有額外的儲物空間,不僅可用於放置雨傘等物品,還能將置物簾拆下後安放其中,空間利用率方面表現可圈可點。

第二排座椅靠背可進行4:2:4分離放倒,雖然靠背會帶有一定傾角,但與後備箱過渡處並未出現明顯落差,且可將後備箱容積進一步擴展至2065L。此外,後尾門還支援感應開啟和電動關閉功能,長按關閉鍵5秒鐘,系統會自行改變開啟高度共三擋可調,不僅能夠適應不同身高的操作者,在限高的停車場中還可能夠避免磕碰後尾門,設計頗為人性化。

安全:完善功能 符合車型定位

作為“德系車”的一員,上汽斯柯達柯迪亞克的安全裝備自然不會讓人失望,車身多處使用抗拉強度高達1500MPa的特種鋼材,15處關鍵部位選用熱成型剛,為駕乘人員構建出“銅牆鐵壁”。當撞擊發生時,駕駛側膝部氣囊和頭部氣簾等,能夠最大限度減少對人體的衝擊力,配合多次碰撞預防系統,可在撞擊發生後立即主動將車輛刹停,從而避免二次傷害。

電子手刹、自動駐車和車身穩定控制系統等,在時下已較為常見,不過柯迪亞克裝備的坡道輔助系統,需要偵測到油門踩踏才會解除,並非只能持續幾秒鐘,無須擔心發生溜車現象。此外,陡坡緩降控制系統在應對複雜路況時尤為重要,通過ABS防抱死及多種感測器共同工作,能夠將車速控制在5km/h,並依據坡道陡峭程度,及時控制車速避免危險發生。

當時速超過15km/h時,後視鏡上的盲區監測功能指示燈,在偵測到後方有車輛駛入時,自行點亮提示駕駛員。借助前後駐車雷達和倒車影像裝置,便於駕駛員在泊車時掌控周圍路況,加之在低速時可顯示車輛行進軌跡,進一步降低了該車的操作難度。

總結:

柯迪亞克最吸引小編的便是外觀、性能和空間方面,而這些也是該車亮點最突出的三部分。簡潔和抽象化可謂是最難過時的設計語言了,至少不會像大面積鍍鉻裝飾那樣越看越俗,得益於車身尺寸照搬海外版本車型,環視車身難以發現不和諧的音符,換言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柯迪亞克都能給看到它的人,營造出較強的新鮮感與視覺衝擊,對於喜歡它的消費者而言這就夠了。至於動力總成、底盤甚至控制單元等,從“硬體”上來說同屬大眾集團的車型差異甚微,可即便如此斯柯達依然堅持自身的調校風格,比如並未向舒適完全妥協的懸掛,當你想小試激情時它的表現也毫不含糊,而該車的四驅系統應對濕滑路面也是把好手。

關於車輛本身“叫好”是肯定的,不過能否“叫座”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近幾個月諸如冠道、UR-V、起亞KX7甚至途觀L等眾多對手集中上市,這還不算昂科威和漢蘭達等老牌悍將圍追堵截,柯迪亞克的壓力著實不小。畢竟斯柯達的影響力,尚未成為國人購車的首選品牌,相反坐擁大眾技術支援的前提下,“性價比”是消費者對該品牌的固有印象,如何給出合理的定價並借此“四兩撥千斤”,在銷量競賽中勇攀高峰仍然值得大家期待。

經過實際體驗,斯柯達柯迪亞克的方向盤手感和操作便利性都無可挑剔,美中不足的是,由於全系均未配備換擋撥片,在激烈駕駛時,就像加入奶和糖後的咖啡找不到攪拌棒一樣讓人抓狂,而利用擋把增減擋位無異於“晃杯子”般亡羊補牢。

儀錶盤造型較為常規,雙圓式錶盤搭配機械指標的經典組合,並沒有不讓人感覺不妥,相比海外版本,國產後錶盤內點綴了一抹綠色,雖然坊間對其褒貶不一,但小編覺得引入斯柯達的標誌性顏色為其加分不少。中間的彩色液晶顯示幕信息量非產豐富,且能夠營造出一定立體感。

作為MQB平臺的最新產物,柯迪亞克內飾佈局較該品牌其它車型變化巨大,不過無鑰匙啟動按鍵,依舊頗具特色的設計在方向盤轉向柱上。

鑲嵌在儀錶台飾板中間的8英寸觸屏堪稱全車亮點之一,尤其是兩側採用觸控操作的快速鍵,大幅提升了該車內飾的整體性。雖然內嵌系統與速派使用的如出一轍,但經過全新設計,簡潔新穎的樣式足以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除常見的導航等功能外,提供CarPlay手機互聯系統,更為日常出行提供了便利。同時,“大眾”車型引以為傲的手勢接近感應裝置,在該車上也能見到,對提升科技感事半功倍。

不知從何時起,將眾多功能整合在中央螢幕中,成為了一種流行趨勢,不過柯迪亞克卻並未“從眾”。雙區域恒溫空調控制台樣式,在該品牌旗下眾多產品中均能見到,看上去似乎沒有走在時代前沿,但好用才是硬道理,在魚和熊掌難以兼得時,以務實角度出發絕對沒毛病!前排座椅加熱和可過濾PM2.5污染物的CLEAN AIR淨化裝置,能夠進一步改善駕乘舒適感受。

下方按鍵囊括了自動啟停、自動泊車和雷達協助工具開關,而中控鎖操作裝置也位元列其中,首次接觸該車的消費者需要一段時間適應。中控台下隔板內帶有12V電源、AUX和USB介面,便於前排乘員使用,且車內空間利用率也得以大幅改善。

擋把後的控制區域包含電子手刹、自動駐車和OFF ROAD開關,此外該車還提供駕駛模式選擇功能,其中包含經濟、運動、自訂和雪地模式,對於動力充盈且傳動比較直接的柯迪亞克而言,雪地模式非常必要,至於越野和其它幾種駕駛模式咱們下文接著談。

頭頂上的全景天窗採光面積約為1.17平方米,且其長度可延伸至後排乘客視線範圍內,有助於減少第二排乘客的壓抑感。不僅如此,後排空調出風口下方還提供了兩個USB介面,便於乘客為手機充電符合流行趨勢。

性能:不可多得的精品

小編試駕的車型是柯迪亞克380TSI四驅頂配版,發動機是大名鼎鼎的第三代EA888,這台2.0升渦輪增壓發動機在奧迪Q5、邁騰和速派等車型上均能見到,可謂是大眾集團的明星型號。最大功率162kW/4500-6200rpm,峰值扭矩可達350N·m/1500-4400rpm,從實際感受來說車速120km/h以後的動力儲備依舊充盈,而出眾的低轉速扭矩在遇到惡劣路況時,更顯得彌足珍貴。

柯迪亞克全系均匹配7擋濕式雙離合器變速箱,共有DQ380和DQ500兩個型號,其中380TSI車型裝備DQ500。經過多年發展,大眾集團現在的雙離合變速箱,較老款產品已提升不止一個高度,“談雙離合色變”的時代一去不返。但問題來了,它是靠犧牲換擋速度以力求平順性?非也,低於0.2秒的換擋時間,動力銜接與轉速表指標回落過程基本同步。至於頓挫感,加速時收油別太快,你會很難察覺到它的存在。

先說點題外話,柯迪亞克研發之初便定位於中型SUV,且引入國產後車身尺寸並未加碼,換言之它是個不折不扣的“標軸車”,與經過再發育越級成為中型SUV的同門表親並不雷同。

也正因如此,柯迪亞克的底盤和轉向感受讓小編印象深刻,該車不會將路面顛簸過濾的無影無蹤,保留一定路面資訊之餘,傳遞至車內的震動也不至於讓人心煩。相反,沉悶的響聲折射出扎實的底盤功力,而時速70km/h下駛過帶有裂痕的路面,雖然能感受到些許衝擊,但短暫且迅速的處理過程,為該車平添了幾分高級感。在起伏不定的山路上,懸掛系統的韌性超過預期,微乎其微的拋離感便是最佳佐證。前麥弗遜後多連杆四輪獨立結構,加之扎實的底盤,駛過山路的急彎,即便SUV重心較高的特點讓側傾感無處藏匿,懸掛系統也能夠為車身提供強有力的側向支撐。重點在於,柯迪亞克擁有頗為協調的車身長寬及軸距比例,加之熱衷駕馭樂趣的歐系調校風格,無論彎道亦或顛簸路段,其整體性表現在同級中都可圈可點。

駕駛柯迪亞克有些像把玩一款昂貴的玩具,本該小心翼翼輕拿輕放,但當領悟到更高的可玩性,也是其價值的組成部分時,便逐漸“大手大腳”起來。比如手握方向盤3/9點處,在適當的時機旋轉180度劃過彎角,沉穩的回饋力度,無疑是它給你的激勵,極其精准但並不犀利的指向性,讓人時刻銘記該車源於“大眾”,無需準確判斷入彎點,堅實懸掛和適宜的轉向手感,足以滿足你的“玩樂”之心。

結束蜿蜒曲折的山間小路,小編才有機會和這套動力總成深度接觸,雖然這台2.0T發動機擁有寬泛的扭矩輸出平臺,且能夠在1500rpm迸發350N·m扭矩,但在標準模式下DSG變速箱升擋比較積極,動力輸出充足但談不上迅猛,加之變速箱自身結構使然,直接、輕快、迅捷之餘沒有一絲突兀,伴隨轉速攀升加速感有增無減,即便在100km/h超車時,深踩油門,變速箱瞬間連降三擋,持續的推背感便會如影隨形。

切換至經濟模式,一切將以省油為核心,雖然升擋轉速提前至1500rpm,但柯迪亞克卻並未因此而失去魂魄,只是加速力道更加收斂,相比奮起直追,此時該車更像從容的跨步前行,巡航過程中鬆開油門,滑行模式會讓發動機回歸怠速狀態,從而降低油耗,輕點油門或刹車,變速箱即可掛入最佳擋位,保證動力傳輸,值得一提的是,該過程會在悄無聲息下進行,即便反復嘗試,小編也沒能察覺到絲毫震動。

運動模式下,柯迪亞克仿佛被激怒的棕熊,變速箱直接進入S擋並保持較高轉速嚴陣以待,即便滿載狀態下油門到底,這台EA888也能給人持續且強烈的推背感,轉速表指針會積極地向紅線區靠攏,當然它也並非洪水猛獸般暴跳如雷,發動機嘹亮的歌聲,在享受與“惱人”間找到了最佳平衡。

強勁的動力,寬容度頗高的底盤,如果再有出色的制動表現,那麼一輛車便會給人充足信心,而柯迪亞克恰恰做到了這點。刹車踏板前三分之一制動力較為輕柔,繼而深入制動力便會線性遞增,初次上手也能輕鬆掌握,而行程過半時,強大的制動力能夠輕鬆觸發安全帶限力裝置,踏板行程繼續深入,制動力提升非常顯著,制動距離也會小於心理預期。

四驅系統體驗

誠然SUV車型的潛在用戶,往往對四驅系統要求不高,甚至是否用四個車輪共同發力,都持可有可無的心態,原因無外乎“能力”和使用頻率兩點,不過柯迪亞克的四驅車型卻足以改變這些人的看法。其核心為第五代瀚德四驅系統,借助多片離合器可實現前軸96%-10%,及後軸4%-90%動力配比,並可根據路面狀況即時調整前後軸動力輸出。

持續一整天的大雨,讓小編有幸體驗到這套四驅系統的強勁實力,高速行進在積水深淺不一的路面上,雖能夠覺察到車輪出現打滑現象,但在ESP沒有介入的情況下,車身也沒有絲毫甩動,而加速過彎時,該車的循跡性表現足以讓人刮目相看,從前後96%:4%動力分配調整至50%:50%的過程沒有絲毫遲疑。

來到廠家精心準備的越野路段,切換至OFF ROAD模式、關閉ESP並開啟陡坡緩降系統,中控屏內會顯示前輪轉角、車身傾角和指北針等信息。經過雨水的洗禮,場地中泥濘與“沼澤”並存,高低起伏的山丘,對車輛低轉速扭矩輸出提出了更高要求,當然這難不倒以此見長的第三代EA888發動機。

沒有車身穩定控制系統的説明下,車輪打滑和轉向過度的情況基本屬於常態,此時對四驅系統動力分配能力是嚴苛的考驗。然而對柯迪亞克而言,借助EDS電子限滑裝置,這一切顯得太過輕鬆,伴隨泥漿迸起,該車順利從水坑中沖出。

在低附著力的路面上其中央差速器仍能夠精確控制動力分配,泥濘路段尚且無法對該車構成威脅,郊遊踏青的非鋪裝路相比更是小菜一碟。

空間:位列中游 規整性出色

定位與中型SUV的柯迪亞克在設計之初,便考慮到7座的市場表現或許會更加出色,因而在寬大的車身內碼放了2+3+2三排座椅。先來說說前兩排,得益於SUV車型擁有較高的車身,身高170cm的體驗者在駕駛席擁有兩拳頭部餘量,表現足夠出色,主駕駛席提供帶有三擋記憶功能的電動調節座椅,而副駕駛席只能進行手動調節,雖然如此搭配既不影響使用,也存在合理之處,但作為一款頂配車型二者差距比較明顯,好在頭枕均能進行前後和高度調節。

移步第二排,頭部空間依舊為兩拳,將第二排座椅調整至最末端,此時體驗者腿部距前排座椅足有近三拳距離,對於一款四驅車型而言,該車中間地板突起高度在可接受範圍內。不過進入第三排前需要將第二排座椅向前移並翻折,且後者位於最前端時,能夠為體驗者在第三排營造出一拳腿部餘量,而最末端時體驗者膝關節已觸及座椅靠背,雖然頭部空間也不至於讓人倍感壓抑,但較低的坐姿讓舒適性無從談起,當然在相當一部分消費者眼中,“有沒有”和“用不用”始終是兩碼事。

近年來採用MQB平臺研發的車型屢見不鮮,除了先進的動力總成,以及相比PQ平臺系列產品更充足的駕乘空間外,讓人另眼相待的規整性表現,也是新平臺的突出亮點,尤其是在儲物空間方面更加突出。柯迪亞克的車門儲物槽前部為放置飲料瓶預留有凹陷,剩餘部分也能夠用與盛放錢包等物品,頗具新意的雨傘槽設計得以保留,在同級中較為少見。

為迎合國人使用習慣,國產後的柯迪亞克在駕駛席側增添了卡槽,下方的儲物格內足夠容納一部手機。中控台下方蓋板帶有回彈裝置,隱藏在內部的儲物槽較寬,且深度十分出眾,底部還配有膠墊,為實用性增色不少。

中央扶手箱下方設計十分巧妙,利用可取出的隔斷營造出兩個杯架,而將其取出後則為貫通式儲物槽,容積表現想必已無須贅述。傳統的手套箱在放入飲料瓶和雜物後,仍不會影響正常啟閉,在其上方同樣設計有隱藏的儲物空間,盛放2個500ml飲料瓶不成問題。

後排空調視窗下的儲物槽寬度比較有限,無法放入手機,相比之下鑰匙或小包紙巾更為適合。後排扶手上的杯架不同於途觀L,橫向佈局更加傳統,“三聯裝”中間的直徑較小,兩邊可直接放入常規飲料瓶。

柯迪亞克的後備箱常備容積為506L,不僅平整性相當出色,兩側輪眉對其內部侵佔較為有限,且為第三排乘客提供了儲物槽,常見的12V電源和掛鉤也一個不少。掀起隔板後還擁有額外的儲物空間,不僅可用於放置雨傘等物品,還能將置物簾拆下後安放其中,空間利用率方面表現可圈可點。

第二排座椅靠背可進行4:2:4分離放倒,雖然靠背會帶有一定傾角,但與後備箱過渡處並未出現明顯落差,且可將後備箱容積進一步擴展至2065L。此外,後尾門還支援感應開啟和電動關閉功能,長按關閉鍵5秒鐘,系統會自行改變開啟高度共三擋可調,不僅能夠適應不同身高的操作者,在限高的停車場中還可能夠避免磕碰後尾門,設計頗為人性化。

安全:完善功能 符合車型定位

作為“德系車”的一員,上汽斯柯達柯迪亞克的安全裝備自然不會讓人失望,車身多處使用抗拉強度高達1500MPa的特種鋼材,15處關鍵部位選用熱成型剛,為駕乘人員構建出“銅牆鐵壁”。當撞擊發生時,駕駛側膝部氣囊和頭部氣簾等,能夠最大限度減少對人體的衝擊力,配合多次碰撞預防系統,可在撞擊發生後立即主動將車輛刹停,從而避免二次傷害。

電子手刹、自動駐車和車身穩定控制系統等,在時下已較為常見,不過柯迪亞克裝備的坡道輔助系統,需要偵測到油門踩踏才會解除,並非只能持續幾秒鐘,無須擔心發生溜車現象。此外,陡坡緩降控制系統在應對複雜路況時尤為重要,通過ABS防抱死及多種感測器共同工作,能夠將車速控制在5km/h,並依據坡道陡峭程度,及時控制車速避免危險發生。

當時速超過15km/h時,後視鏡上的盲區監測功能指示燈,在偵測到後方有車輛駛入時,自行點亮提示駕駛員。借助前後駐車雷達和倒車影像裝置,便於駕駛員在泊車時掌控周圍路況,加之在低速時可顯示車輛行進軌跡,進一步降低了該車的操作難度。

總結:

柯迪亞克最吸引小編的便是外觀、性能和空間方面,而這些也是該車亮點最突出的三部分。簡潔和抽象化可謂是最難過時的設計語言了,至少不會像大面積鍍鉻裝飾那樣越看越俗,得益於車身尺寸照搬海外版本車型,環視車身難以發現不和諧的音符,換言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柯迪亞克都能給看到它的人,營造出較強的新鮮感與視覺衝擊,對於喜歡它的消費者而言這就夠了。至於動力總成、底盤甚至控制單元等,從“硬體”上來說同屬大眾集團的車型差異甚微,可即便如此斯柯達依然堅持自身的調校風格,比如並未向舒適完全妥協的懸掛,當你想小試激情時它的表現也毫不含糊,而該車的四驅系統應對濕滑路面也是把好手。

關於車輛本身“叫好”是肯定的,不過能否“叫座”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近幾個月諸如冠道、UR-V、起亞KX7甚至途觀L等眾多對手集中上市,這還不算昂科威和漢蘭達等老牌悍將圍追堵截,柯迪亞克的壓力著實不小。畢竟斯柯達的影響力,尚未成為國人購車的首選品牌,相反坐擁大眾技術支援的前提下,“性價比”是消費者對該品牌的固有印象,如何給出合理的定價並借此“四兩撥千斤”,在銷量競賽中勇攀高峰仍然值得大家期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