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尿素褲”:曾風靡大江南北,惟有幹部才穿得起|短史記

文 | 諶旭彬(2010/8/10)

張賢亮的小說《青春期》中, 有這樣一段描述:

“一次, 她利用休假日將日本進口的尿素口袋拆開來當布料, 縫製成小汗衫及裙子般的半長褲穿來上工,

滿身散發著尿似的騷味…… 那時她穿著日本化肥袋做的半長褲在我眼中卻非常滑稽, ‘日本’兩個字正好縫在她屁股蛋上, 一邊是‘日’, 一邊是‘本’, 但她連‘舊本’兩個字都不認識, 顯然不是有意的。 她做時裝表演的時候我發現了‘日本’而大笑她卻以為我笑的是她屁股, 便停下來彎下腰把屁股朝我面前一撅, 笑道: ‘你看你看你看!讓你把女人的屁股蛋看個夠!’於是‘日本’在我眼前更大大地膨脹起來。 ”

且慢發笑, 那條“滿身散發著尿似的騷味”的尿素褲, 當年可是風靡大江南北。

幹部見幹部, 比比尿素褲

有一首名為《日本尿素袋》的詩如此寫道:做成褲子樂陶然, 不串親友不舍穿。 早就收藏入村史, 一提笑得把腰彎。

詩的作者是體制內幹部, 比較幸運, 從詩意看, 作者在70年代曾擁有過“尿素褲”。 大多數的農民則沒有這樣的機會, 所以, 他們自編的歌謠裡就多出了那麼一股譏諷的怨氣:

幹部見幹部, 比比尿素褲, 前頭“日本產”, 後頭是“尿素”。

陝西合陽縣路井鎮路一村五組的村民侯雙喜, 許多年後回憶說:“屁股上寫著淨重50公斤, 褲襠裡寫著含氮量80%, 你想想是什麼感覺?”但是, 即便是尿素袋子, 當年也只是村裡的幹部能穿, 一般社員還穿不起。 “大幹部小幹部, 一人一個尼龍褲, 有黑的, 有藍的, 就是沒有社員的。 ”這首當年在巷道地頭的小孩口中流傳的童謠, 侯雙喜至今仍背誦如流。

河南作家周熠在他的《散文自選集》裡憶及尿素褲:

“公社革委會孫主任一上臺亮相,

便激起了人民發亮的目光和竊竊私語。 ……特別善於發現美的女人們終於有了新的發現, 透過那輕輕淡淡的青藍褲色, 先是在孫主任的膝蓋上方的褲臉上認出了‘日本’二字, 繼之又在後臀下隱約看到‘尿素’兩個黑體字。 很快就證實, 這條卓爾不群的‘超絲綢’夏褲, 是用兩隻進口的四十公斤裝的日本尿素的外包裝拆洗、染縫而成。 孫主任的少夫人在縣供銷社工作……”

湖南作家王躍文在《我的堂哥》裡描述:

“我上大學幾年, 每次放假回來, 都聽說很多通哥的事情。 想不到陽秋萍同他離婚了, 跟了幸福。 村裡人說得難聽, 幸福用三條尿素袋子, 就把陽秋萍睡了。 ……通哥看見陽秋萍新做了條尿素袋子的褲子, 問是哪裡來的, 陽秋萍講是幸福給的……通哥起了疑心……”

山東平陰縣的董憲雲, 70年代是當地毛澤東思想宣傳隊的成員, 這個身份讓她有幸獲得了一條“尿素褲”:

“宣傳隊的領導非常體諒我們的心情和難處, 也想讓我們穿得體面些, 他們臉上也有光……也不知道找的哪位領導,

走的什麼關係, 用非常便宜的價格, 弄到一批日本尿素尼龍袋子, 到濟南印染廠染成淺灰色, 在縣被服廠一人拼接了一條褲子……由於尼龍袋子上的字是黑色的, 染色蓋不住黑色, 平陰縣曾流傳這樣一個順口溜:‘宣傳隊不害羞, 穿著尼龍袋子滿街溜, 後邊是‘日本產’, 前邊是‘尿素’, 褲襠裡還夾著‘含氮26%’。 今天每當想起這個順口溜, 心裡就酸酸的。 ”

今天看起來可笑至極的“尿素褲”, 當年沒有點特殊關係, 實在還穿不上。 作家周熠回憶起自己搞到“尿素褲”的經過:

“當時, 剛剛同日本邦交正常化, 進口尿素極有限。 一個公社分配下來的尿素指標不過兩萬公斤, 可得的尿素袋, 四百至五百條而已。 加上縣裡截流, 能分到三百來隻袋足矣。 這對於六萬人口的公社來說,僧多布少,無異於杯水車薪。這就出現了五花八門的徵購尿素袋的獨特現象。”

“公社首腦機關的幹部們除了孫一把,按人頭扣工資1.6元(每只袋八角),由財會負責人直送供銷社孫主任手中,鄭重傳達領導指示:保證供應,注意影響。只好暗度陳倉,不用外搬運工,由供銷售主任帶著倉庫的人員,連夜開倉,秘密騰挪清點後送往公社。”

“我給公社革委副主任寫鬥私批修心得,獲全公社好評。這位副主任臉上有光,他就黑夜親自打著手電筒到倉庫,也套購到兩隻袋給我。”

原山西長治市委書記呂日周也回憶說:

“我們又到太行山調查,太行山也是如此,那裡的農民,就是因為物質生活的貧乏引起一些幹部與群眾關係的緊張,那裡有大隊幹部、小隊幹部和群眾爭搶一個尿素袋子的事,誰搶上誰就可以做件衣服或褲子穿。那時我們就貧窮到那樣的程度,不得不用日本的尿素袋子來做衣服穿。爭來爭去,由於大隊小隊幹部有權,就把這個尿素袋子爭到了,做衣服穿了。農民沒有權,所以他們就用民歌的形式唱出來,表示他們的不滿:‘大幹部,小幹部,一個一條料子褲,前邊寫的是日本,後邊寫的是尿素’這樣的歌詞我們聽起來感到很可笑,但實際上我們心裡是很痛心的。我們的人民在我們党的領導下搞了三十多年,竟然爭搶一個尿素袋子。”

這樣的情形下,民眾原創了大量的諷刺幹部穿“尿素褲”的民謠,譬如:

幹部見幹部,先比高級褲,前邊“日本產”,後邊是“尿素”,褲襠裡“淨重25”(”淨重25“,是指包裝袋上所印的文字。)

哪個是幹部?先看穿啥褲。前頭“日本產”,後頭是“尿素”,不是幹部也幹部!

屙尿在日本,放屁加拿大

“尿素褲”流行於大江南北的主因,是當時布、棉供應的嚴重不足,這涉及到一個很大的歷史背景。

1954年,全國棉紗、棉布統購統銷,供求關係緊張,9月份實行了憑“布票”限量供應棉布。除了農產品糧、油以外,這是工業消費品的第一種票證;而且比“全國通用糧票”發行的時間還要早上一年。

當時,根據南北氣候差異等因素,制訂了不同的布票定量標準。譬如:北京市每人每次發放17尺3寸布票,剛夠成人做一套藍布制服。天津市每人每次可領取13尺,江西省發放11尺,嚴寒的哈爾濱則每人每次24尺布票,可做一套棉衣;南方亞熱帶地區城鎮每人每次就只有7尺4寸布票。

1960年,布票限量普遍減少到一半以下。許多地區每年每人供應的棉布減少為3尺左右。如四川城鎮每年每人只發3尺7寸;山東城鎮每人只發佈票1尺6寸。

四川省一位教師回憶:四川省一位教師回憶:60年代初,風聲一天天緊,聽說四川省只發3尺7寸布票,因為連年使用布票,大家的家底都空了,猛一下又緊到這種程度。那時剛參加工作的人,通常只有兩件褂子:平時是脫了這件換那件;褲子也只有兩條:一條單褲,一條棉褲;單褲夏天穿外頭,冬天當襯褲穿裡頭。所以褲子也就特別費!一條新褲,不出一年也就爛了。

1961年3—8月,上海市區每人只發給2尺6寸布票,一家四口的布票無法縫製一套成人的衣服。後來就有了所謂的“人造棉”。

工程師劉某回憶:1963年秋天,他18歲時考上了北京化工學院,從一個貧窮的江南小鎮來到首都。三年苦難時期剛剛過去,他的助學金,除每月15元伙食費外,只剩4元零花錢。無法製版禦寒的棉衣,冬天實在有要事必須出門,只好暫借北方同學的棉衣穿,這樣一直熬到畢業。

“上學期間,國家曾發明了一種叫做“人造棉”的化工產品,來代替棉花紡織布,據說比棉布還要經久耐穿。但人造棉產量很小,國家照顧學生,決定優先配給每位北京在校大學生做一件襯衣的定量。為此,非常鄭重地向每人發了一張‘購買人造棉證明’,憑證購買。發證後,又專門開了班會,同學們對党和政府的關懷表達了深深感激之情。”

拿著那枚印有“一次有效,不得轉讓”的購布證,想買又沒錢,劉某十分為難。終因拿不出3元人民幣,而放棄了第一次享受“人造棉”的機會!他將這枚購布證珍藏起來。只有極少數同學穿上了人造棉襯衣。那衣料確有一種飄逸感,引來了眾多羡慕的眼光。

參加工作後,他終於用8尺布票做了一件人造棉襯衣,圓了一個人造棉的夢。一次,年邁的母親為他整理房間,從箱子裡翻出翻出那枚未使用過的購布證,刹那間淚如泉湧,泣不成聲。此後,他時常做夢,夢見母親的老淚,夢到他的大學生活和那失落的人造棉襯衣。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日子,一直維持到70年代。然後出現了“尿素褲”。

1972年9月25日至30日,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問了中國。9月29日,中日兩國政府簽署了《中日聯合聲明》,實現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翌年1月,雙方互設大使館。隨後,一系列的貿易、航運、海運、漁業、文化交流的協定相繼簽署,其中就包括日本尿素的進口。

尿素袋子,則被幹部們做成了褲子。

當然,也不是所有”尿素褲“的原材料都來自日本的尿素袋子。當時還有這樣的順口溜:大幹部小幹部,一人一條尿素褲。屙尿在日本,放屁加拿大。因為當時也從加拿大進口尿素,一條尿素袋不夠做條褲子,得用兩條尿素袋拼起來。

資料來源

《呂日周自選集》,呂日周/著,紅旗出版社/出版;《知識份子與人民幣時代》,陳明遠/著,文匯出版社/出版;《周熠散文自選集》,周熠/著,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董憲雲《話說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載《啟蒙行動》,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1970年代的童謠》,載《天涯》雜誌等。

◎長按二維碼短史記”↓↓↓

這對於六萬人口的公社來說,僧多布少,無異於杯水車薪。這就出現了五花八門的徵購尿素袋的獨特現象。”

“公社首腦機關的幹部們除了孫一把,按人頭扣工資1.6元(每只袋八角),由財會負責人直送供銷社孫主任手中,鄭重傳達領導指示:保證供應,注意影響。只好暗度陳倉,不用外搬運工,由供銷售主任帶著倉庫的人員,連夜開倉,秘密騰挪清點後送往公社。”

“我給公社革委副主任寫鬥私批修心得,獲全公社好評。這位副主任臉上有光,他就黑夜親自打著手電筒到倉庫,也套購到兩隻袋給我。”

原山西長治市委書記呂日周也回憶說:

“我們又到太行山調查,太行山也是如此,那裡的農民,就是因為物質生活的貧乏引起一些幹部與群眾關係的緊張,那裡有大隊幹部、小隊幹部和群眾爭搶一個尿素袋子的事,誰搶上誰就可以做件衣服或褲子穿。那時我們就貧窮到那樣的程度,不得不用日本的尿素袋子來做衣服穿。爭來爭去,由於大隊小隊幹部有權,就把這個尿素袋子爭到了,做衣服穿了。農民沒有權,所以他們就用民歌的形式唱出來,表示他們的不滿:‘大幹部,小幹部,一個一條料子褲,前邊寫的是日本,後邊寫的是尿素’這樣的歌詞我們聽起來感到很可笑,但實際上我們心裡是很痛心的。我們的人民在我們党的領導下搞了三十多年,竟然爭搶一個尿素袋子。”

這樣的情形下,民眾原創了大量的諷刺幹部穿“尿素褲”的民謠,譬如:

幹部見幹部,先比高級褲,前邊“日本產”,後邊是“尿素”,褲襠裡“淨重25”(”淨重25“,是指包裝袋上所印的文字。)

哪個是幹部?先看穿啥褲。前頭“日本產”,後頭是“尿素”,不是幹部也幹部!

屙尿在日本,放屁加拿大

“尿素褲”流行於大江南北的主因,是當時布、棉供應的嚴重不足,這涉及到一個很大的歷史背景。

1954年,全國棉紗、棉布統購統銷,供求關係緊張,9月份實行了憑“布票”限量供應棉布。除了農產品糧、油以外,這是工業消費品的第一種票證;而且比“全國通用糧票”發行的時間還要早上一年。

當時,根據南北氣候差異等因素,制訂了不同的布票定量標準。譬如:北京市每人每次發放17尺3寸布票,剛夠成人做一套藍布制服。天津市每人每次可領取13尺,江西省發放11尺,嚴寒的哈爾濱則每人每次24尺布票,可做一套棉衣;南方亞熱帶地區城鎮每人每次就只有7尺4寸布票。

1960年,布票限量普遍減少到一半以下。許多地區每年每人供應的棉布減少為3尺左右。如四川城鎮每年每人只發3尺7寸;山東城鎮每人只發佈票1尺6寸。

四川省一位教師回憶:四川省一位教師回憶:60年代初,風聲一天天緊,聽說四川省只發3尺7寸布票,因為連年使用布票,大家的家底都空了,猛一下又緊到這種程度。那時剛參加工作的人,通常只有兩件褂子:平時是脫了這件換那件;褲子也只有兩條:一條單褲,一條棉褲;單褲夏天穿外頭,冬天當襯褲穿裡頭。所以褲子也就特別費!一條新褲,不出一年也就爛了。

1961年3—8月,上海市區每人只發給2尺6寸布票,一家四口的布票無法縫製一套成人的衣服。後來就有了所謂的“人造棉”。

工程師劉某回憶:1963年秋天,他18歲時考上了北京化工學院,從一個貧窮的江南小鎮來到首都。三年苦難時期剛剛過去,他的助學金,除每月15元伙食費外,只剩4元零花錢。無法製版禦寒的棉衣,冬天實在有要事必須出門,只好暫借北方同學的棉衣穿,這樣一直熬到畢業。

“上學期間,國家曾發明了一種叫做“人造棉”的化工產品,來代替棉花紡織布,據說比棉布還要經久耐穿。但人造棉產量很小,國家照顧學生,決定優先配給每位北京在校大學生做一件襯衣的定量。為此,非常鄭重地向每人發了一張‘購買人造棉證明’,憑證購買。發證後,又專門開了班會,同學們對党和政府的關懷表達了深深感激之情。”

拿著那枚印有“一次有效,不得轉讓”的購布證,想買又沒錢,劉某十分為難。終因拿不出3元人民幣,而放棄了第一次享受“人造棉”的機會!他將這枚購布證珍藏起來。只有極少數同學穿上了人造棉襯衣。那衣料確有一種飄逸感,引來了眾多羡慕的眼光。

參加工作後,他終於用8尺布票做了一件人造棉襯衣,圓了一個人造棉的夢。一次,年邁的母親為他整理房間,從箱子裡翻出翻出那枚未使用過的購布證,刹那間淚如泉湧,泣不成聲。此後,他時常做夢,夢見母親的老淚,夢到他的大學生活和那失落的人造棉襯衣。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日子,一直維持到70年代。然後出現了“尿素褲”。

1972年9月25日至30日,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問了中國。9月29日,中日兩國政府簽署了《中日聯合聲明》,實現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翌年1月,雙方互設大使館。隨後,一系列的貿易、航運、海運、漁業、文化交流的協定相繼簽署,其中就包括日本尿素的進口。

尿素袋子,則被幹部們做成了褲子。

當然,也不是所有”尿素褲“的原材料都來自日本的尿素袋子。當時還有這樣的順口溜:大幹部小幹部,一人一條尿素褲。屙尿在日本,放屁加拿大。因為當時也從加拿大進口尿素,一條尿素袋不夠做條褲子,得用兩條尿素袋拼起來。

資料來源

《呂日周自選集》,呂日周/著,紅旗出版社/出版;《知識份子與人民幣時代》,陳明遠/著,文匯出版社/出版;《周熠散文自選集》,周熠/著,河南文藝出版社/出版;董憲雲《話說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載《啟蒙行動》,山東大學出版社/出版;《1970年代的童謠》,載《天涯》雜誌等。

◎長按二維碼短史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