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春秋時期南方大國楚國,卻因戰亂不斷變遷都城

◎楚國遷都示意圖

本圖出自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一冊)。

1

楚國是春秋時期南方大國, 也是國君最早稱王的國家。 楚國都城的具體數目目前仍有爭議,

國都變遷過程大致如下:

一、國都初為丹陽(具體位址不詳), 後遷到鄢郢(今湖北宜城), 具體時間不詳;

二、西元前504年, 吳伐楚, 楚國大敗後, 從鄢郢遷都至載郢(今湖北荊州), 在這裡發展了226年;

三、西元前278年, 秦將白起率軍攻破郢都, 楚軍潰退到陳地(今河南淮陽), 將陳作為都城25年;之後楚在和秦的軍事鬥爭中持續失利, 前253年, 楚國再遷都巨陽(今安徽阜陽北), 避秦鋒芒, 之後以巨陽為都12年;

四、前241年, 楚國又遷都壽春(今安徽壽縣), 一直到前223年楚國被秦國所滅。 壽春作為楚國最後一個都城, 歷時約19年。

◎湖北荊州楚國都城紀南城遺址(張立先攝)

2

丹陽及鄢郢(楚皇城)考古資料不多, 遠沒有載郢知名度高。 載郢因在紀山之南, 又稱紀南城, 這座城池興建於西元前689年, 經過400多年不斷營造和擴建, 成為當時中國南方最大、最繁華的城市, 也是楚國在春秋中後期的重要中心城市。 據估計, 城內人口最多時達30萬人, 東漢桓譚在《新論》中說:“楚之郢都, 車轂擊, 民肩摩, 市路相排突,

號為朝衣鮮而暮衣敝也。 ”——早上穿新衣服進城, 到晚上衣服就擠破了, 可見郢都之繁華。

郢都是楚國鼎盛的標誌, 也是楚文化繁榮的象徵, 屈原、宋玉楚辭歌賦聞名後世, 楚人能歌善舞, 蔚然成風, 從上至下都崇尚舞樂。 荊州博物館收藏的楚國漆器、青銅器、玉器等, 精美絕倫, 有著強烈的震撼力。

楚國之後的都城陳和巨陽, 因為作為都城時間都不長, 史料、遺跡並不多。

西元前241年, 楚與韓、趙、魏、燕等五國“合縱”攻秦, 在函谷關被秦軍擊敗。 楚令尹春申君黃歇考慮秦國東進勢如破竹, 楚國定都巨陽受到秦國極大威脅, 於是勸說楚王東徙, 都于壽春。

◎安徽壽縣古城(顧雲磊攝)

3

楚國後期的三次長距離遷都, 都和秦國的大舉東進有關。 戰國時, 吳起在楚國的變法讓楚國國力迅速強大起來, 形成了繼楚莊王之後又一個高峰時期。 但吳起被殺後, 變法夭折。 秦國則在商鞅變法後強大起來, 開始對楚國形成威脅, 楚國被迫一次次遷都, 國力開始衰退。 壽縣也出土有楚國文物, 包括安徽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楚大鼎,

但整體上並沒有荊州博物館收藏的楚國文物有代表性, 楚國君臣遷到了壽春, 估計再也沒有財力去享樂了, 勉強在壽春固守了近二十年。 繁華的郢都被攻破後, 到現在已經基本沒有了遺跡, 但壽春卻留了下來, 至今仍是一座充滿生活氣息的城邑。 如果楚國從一開始就像治理壽春一樣治理整個國家, 後來的結果會不會不一樣呢?

◎安徽壽縣安豐塘

現在安豐塘面積34平方公里,蓄水一億立方,可以灌溉農田近一百萬畝。安豐塘的堤壩邊建有孫公祠,以紀念楚相孫叔敖。(張為攝)

編輯: 九章丨審核:子白

休閒讀品雜誌社

(xiuxiandupinTX)

轉載請注明出處

◎安徽壽縣安豐塘

現在安豐塘面積34平方公里,蓄水一億立方,可以灌溉農田近一百萬畝。安豐塘的堤壩邊建有孫公祠,以紀念楚相孫叔敖。(張為攝)

編輯: 九章丨審核:子白

休閒讀品雜誌社

(xiuxiandupinTX)

轉載請注明出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