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1900年8月22日,“瀏陽二傑”之唐才常被大清處以極刑

唐才常(1867年-1900年), 字伯平, 號絨丞, 又字佛塵, 湖南瀏陽人。 生於清同治六年(1867年), 與譚嗣同同鄉, 同師于歐陽中鵠, 並稱為“瀏陽二傑”, 因發動唐才常起義, 被張之洞逮捕, 斬首。

唐才常

唐才常早年就讀于長沙校經書院、嶽麓書院及武昌兩湖書院。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 與熊希齡、譚嗣同、蔣德鈞、陳三立等創湖南時務學堂。

二十四年(1898年)正月與譚嗣同等人創立南學會, 擔任議事會友。 八月唐才常應譚嗣同電召奔赴京師, 行至漢口, 聽聞政變發生, 譚嗣同等就義。 於是往南返程, 隨後前往上海, 曆遊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二月回到上海, 主編《亞東時報》。 秋, 再赴香港、南洋、日本, 與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等人接觸, 圖謀武裝勤王。

時務學堂總理及教習合影, 右二為唐才常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義和團事起, 唐在上海與沈藎、畢永年等組織“正氣會”, 對外託名“東文譯社”, 後改名為“自立會”, 自任總司令;七月一日, 在上海愚園邀集維新人物, 召開“中國國會”(又名中國議會), 由葉浩吾主席, 宣佈:“不認通匪矯詔之偽政府”“保全中國自主”等事項;並由容閎以英文起草對外宣言, 謂“決定不認滿洲政府有統治清國之權”。

會中推舉容閎、嚴複為正副會長,

才常任總幹事, 參加者八十余人, 孫寶瑄、汪康年、章太炎、畢永年等與焉。 會後決定自立軍分七路大舉, 定七月十五日在漢口、漢陽、安徽、江西、湖南等地同時起事。 因保皇會匯款不至, 擬延於二十九日發難。 自立軍前軍統領秦力山在安徽淮南大通, 未得情報, 仍按期起事, 迅遭失敗。

孫文與逃脫的自立軍領導人在日本合照(左二唐才質、右二秦力山、右一沈翔雲)

清政府聞風聲, 沿長江戒嚴。 湖廣總督張之洞對於唐才常的活動早有所聞。 唐肄業於兩湖書院, 算是他的門生。 後有剃頭匠向都司告密, 張之洞派兵搜索。 七月二十七日晚, 漢口總機關被破獲, 唐與林圭、傅慈祥、田邦璿等12人被捕。 張之洞特派鄭孝胥去審問, 才常說:“此才常所為, 勤王事, 酬死友, 今請速殺!”並獄中題詩“賸好頭顱酬故友, 無損面目見群魔”。

七月二十八日(1900年8月22日)夜二更, 唐才常于武昌大朝街滋陽湖畔斬首, 臨刑前有詩“七尺微軀酬故友, 一腔熱血濺荒丘”。 同難者共十一人, 懸才常首級於漢陽門。 遺稿有《覺顛冥齋內言》4卷,

另有部分文稿收入《瀏陽二傑遺文》。 後有新編《唐才常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