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帶你看日本歷史書上的中國地圖來瞭解日本如何看待古代中國的?

在上篇文章我們討論了中國和朝鮮半島的關係;今天就帶大家通過日本歷史書上的中國歷史發展進程地圖來看看日本這個與中國一衣帶水的國家如何看待中國在其國家歷史文化中的地位及歷史影響。 如何“完虐”南朝鮮的歷史三觀;本篇暫且拋開兩個國家間的政治因素只討論歷史上的那些事兒。

上圖為史前時期的世界:中國的黃河文明, 南亞的印度河文明, 中東的兩河文明, 埃及的尼羅河文明。

日本教科書中的中國歷史地圖, 相比較南朝鮮教科書裡的中國歷史, 要有趣得多, 客觀得多, 格局也大很多。 (雖然在我們國人眼裡仍然有許多不同的主觀看法但對於南朝鮮的教科書真的比較用心了, 在這裡小編只是想從日本對中國歷史的教育真實度上來與南朝鮮進行對比。 注:日本侵華戰爭的歷史除外, 因為這點上日本的侵華史在我看來完全是用來奴役他們的國民的)讀者將會從中看出,

日本同樣和朝鮮半島一樣長期是漢文化圈的一員。 雖然, 歷史上日本多次與中國發生的戰爭雖然不如我國和朝鮮發生的次數多。 但是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除了十九世紀末的中日甲午海戰以外幾乎都是失敗收場, 從上圖大致能看出日本在整體的中國歷史裡還是肯定和承認我們中華歷史文化在他們看來同樣是正統根源的代表。

上圖為世界文字分佈圖, 日本在歷史上承認並使用漢文字而非像朝鮮半島一樣。

上圖為日本教科書裡中國古代文體的演化圖。

漢字, (又稱中文字、中國字、方塊字)屬於表意文字能力很強的字種。 漢字是漢語的書寫用文字 , 也被借用於書寫日語、朝鮮語/韓語等語言, 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擁有悠久歷史的文字體系, 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的高度文明發展出的語素文字。 廣義的漢字指從甲骨文、大篆、金文、籀文(zhòuwén)、小篆, 至隸書、草書、楷書(以及其派生出的行書)等的文字體, 狹義指以正楷作為標準寫法的漢字, 也是今日普遍使用的現代漢字。 漢字為上古時代的華夏族人所發明創制並作改進(倉頡, 原姓侯岡, 名頡, 俗稱倉頡先師 , 又史皇氏。 《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左史官, 見鳥獸的足跡受啟發,

分類別異, 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 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被尊為“造字聖人”), 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西元前1300年出土的商朝的甲骨文、籀文、金文。 再到秦朝的小篆, 發展至漢朝隸變, 至唐朝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準—正楷。 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 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 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 漢字在古代已發展至高度完備的水準, 不單中國使用, 在很長時期內還充當東亞地區唯一的國際交流文字, 20世紀前都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琉球等國家官方的書面規範文字, 東亞諸國都有一定程度地自行創制漢字。

上圖為商朝時代的中國圖。

在日本史學家眼中,日本是不承認有夏朝存在的證明的,所以他們的教科書裡中國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記載的。

上圖為古代中國的春秋戰國。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代人才輩出,思想特別活躍,著書立說者眾多。其中就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名家等等學說。雖然現在有些學說已經不在當今社會佔據主流,但是它們所帶來的影響在當時的古代春秋戰國時期缺一直被各國君王所採納,譬如提倡人治的儒家;或者宣導法治的法家又或是主張無為而治的道家等等諸多學派,都在中國歷史上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是儒家文化在西漢漢武帝時期的董仲舒主張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在其原有的儒家學說基礎下摻雜了道家,法家及陰陽家等學派的一些思想在當時來說也是一種與時代俱進的創舉。而對中國文化較為熟悉的日本人也最是喜歡從中國的春秋戰國歷史中找到這些思想的源頭加以消化和改進。可見,這也是日本尊重古代中國歷史的一些原因所在了。如果拿中國的春秋戰國和日本所處的戰國時代(西元1467—西元1615年)做比較不難發現,在其歷史中不斷有諸子百家影子的存在。譬如出自甲斐國(今山梨縣)大名武田信玄(1521年-1573年)所制《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條,它的開篇就寫道“天下戰國之上”。可見酷愛中國兵法的武田信玄實際上是很喜歡把中國的戰國名稱直接套用在日本,借此形容日本的政治格局。又譬如日本人的歷史上所經常提到的“忠”、“信”、“誠”、“義”等字義,基本上不是取自中國的三國時代而是往往直接從孔子等諸子百家中獲取。可見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對日本的影響並不亞于中國魏蜀吳三國時代的影響。

上圖為秦國在中國歷史首次統一後的中國。

提到秦國,在日本的歷史中容易引起國人關注的便是“徐福東渡”的記錄。最早的是:西元1339年日本南朝大臣北畠(zāi)親房所著的《神皇正統記》。而成書於8世紀的日本典籍《古事記》和《日本書紀》只提到了秦朝人移民到日本的情況,沒有徐福東渡的記載。也相關學者的觀點認為這是因為中國8世紀時尚未明確提出徐福東渡所到之地就是日本。可見在日本的歷史中,中國對日本的歷史影響真可謂舉足輕重,而與南朝鮮對中國歷史的記載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和看客般的嘲諷。

上圖為西漢時期的中國以及漢與匈奴的戰爭。


上圖為兩漢時期的東西方交流,東西方通過海上、草原、西域三條絲綢之路交流、溝通。

下面摘自一段一位日本人對中國漢朝歷史描述的翻譯後網文(在這裡小編我就不貼出連結了,原文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百度搜索:日本人眼中的世界第一帝國):

中國漢朝的漢帝國是一個充滿了光榮與寂寥、童話般華麗的封建王朝,對於今天的東亞人,這個偉大的帝國投下的背影與夢想值得我們去追憶與品味;總之:第一帝國無愧於“強漢”、“隆漢”與“雄漢”等諸多盛譽;

威震寰宇、煌煌盛大的漢帝國受到後世東方文明的推崇與景仰,從上面的2張貼圖我們可以發現今天漢學家筆下的漢代史觀。

漢帝國(約西元前206年-西元220年)東亞歷史上強大的封建帝國。西元前206年,劉邦滅秦,稱帝,國號漢,建都長安,史稱西漢或前漢。西元25年,皇族劉秀重建漢朝,建都洛陽,史稱東漢或後漢。漢代共曆24帝,國祚歷經四百零六年。(注解:小編在這裡說下日本歷史上也並未把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正式歸為漢朝國祚中,應該是由於他們更加喜歡將蜀漢與魏吳並立於三國時代之中。小編覺得我這個觀點應該是站得住腳的。)在世界歷史上:漢帝國以國力強大、對 外擴張、持久的強盛統一而稱譽世界,其疆域“東抵太平洋、西到帕米爾高原、奧克蘇斯,南包整個印度支那、北及安加拉河,中西伯利亞”;帝國漢孝武皇帝(漢武帝)時是世界上最強大繁榮的國家。

一個壯闊的王朝背影給我們後世留下的不僅僅是簡單的敬仰與尊崇,伴隨強大帝國而生的偉大帝王是值得我們去撩發“思幽古之情”的,劉徹就是這樣的“天之嬌子”,是他還讓我們日漸傾頹的大和民族在迷失中依然保留著一絲高貴與雄健,是他還讓大和民族可以去觸摸一個偉大的帝國的背影,是他還讓我們貧瘠的血管裡流淌著“血性與勇武”....

“國恒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當強大的大漢帝國坍塌于國內強大割據力量的爭鬥時,一個偉大的時代結束了,古代國度中的光榮與夢想結束了,當“匈奴劉氏貴族”崛起于代北時,“華夷之辯”的魔咒在凜冽的朔風中開啟,這些與漢武帝有點關係的草原雄鷹似乎也在繼續進行著一種“漢武帝”似的詮釋:征服、再征服!

上圖為三國時的中國。當時的漢四郡,只剩下樂浪、真番兩郡,三韓馬韓、弁韓、辰韓並立。

上圖為兩晉,五胡十六國時代的中國形勢圖。

在中國歷史上,除了戰亂紛飛,各種大思想澎湃發展的春秋戰國時代以外。最精彩和最讓國人熱血沸騰的莫過於東漢末時期的魏蜀吳三國並立的大分裂時代。不光我們愛日本人愛三國的熱情,於我們而言,真的算上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帷幕。

西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稱帝,過國號“蜀”,延續漢朝正統,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薑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西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兩晉南北朝時期。

上圖為隋朝結束自三國以來的幾百年的分裂,統一南北後的中國。

上圖為唐玄奘西遊印度及在國內遊學路選圖。地圖下方是孫悟空,可見日本很喜歡西遊記

上圖為西元七世紀,唐朝初年的亞洲局勢圖。

上圖為北宋、西夏、遼對峙時期的中國。也可認為是大“三國時代”,日本當時更加積極與中國交流。

在這裡小編將我國封建社會頂峰時期的隋唐宋三代與日本的歷史文化集中於一處來進行著重論述。

在當時的中國一直日本文化歷史中扮演主導的角色,而日本在期間也不斷與中國各大王朝朝貢交流。這其中的精彩故事太多太多了,小編在這裡就簡單敘說下日本與中國的歷史“蜜月期”了。畢竟日本在那段時期內對中國一直是抱著學生向老師學習的心態的。

在隋王朝初期,朝鮮半島上的新羅,百濟以及我國當時中國東北地區的高句麗都曾是其藩屬且接受其冊封,並且它們的政治體制文化等諸多方面都受到了相當大的影響。而到了唐朝高宗時期,日本因當時朝鮮半島的百濟請求日本出兵幫助抵禦唐羅聯軍,在西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羅聯軍與倭國,百濟聯軍于白江口(今南朝鮮錦江入海口)發生的一次水戰。西元663年,倭軍(4萬2千,有戰船1000余艘),唐軍(1萬3000,戰船170艘)在百濟白江口展開了激烈海戰。唐將劉仁軌指揮船隊變換陣形,分為左右兩隊,將倭軍圍住,其艦隻相互碰撞無法迴旋,士兵大亂。最終,日軍戰船全部被焚毀,數萬日軍被殺或溺死。在此次戰役中,唐朝水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將兵力、船艦皆數倍於己的倭國水軍打得大敗,堪稱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水戰。此戰之後日本一直數百年間不斷派使臣(遣唐使等)向唐朝老師拜師學藝,逐漸形成其一整套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日本數百年間幾乎就是唐朝的一個“具體而微”的標準翻版模型。直到1592年,豐臣秀吉侵略朝鮮(中間元朝擊倭不算數),近一千年間日本未敢再對中國叫板。接著歷史追溯到我國兩宋時期,兩國之間的交流也日益更加頻繁;例如:宋人周在《清波雜誌》記載:“倭國(日本)一舟飄泊在(宋)境上,一行凡三、二十人。(日本)婦女悉被發,遇中州(中國)人至,擇端麗者以薦寢,名‘度種’”。這則記載說日本婦女來到宋代中國,遇到宋朝美男子就要而主動獻身,目的是生下後代,來給日本改良人種。宋人洪皓在《松漠紀聞》記載:“回鶻自唐末浸微,本朝盛時,有入居秦川為熟戶者。女未嫁者先與漢人通,有生數子年近三十始能配其種類。媒妁來議者,父母則曰,吾女嘗與某人某人昵,以多為勝,風俗皆然。今亦有目微深而髯不虯者,蓋與漢兒通而生也。”

這則歷史記載大意是說在宋朝時回鶻的年輕女子未嫁前有與宋朝漢人先“同居”的傳統。回鶻人以此為自豪,在嫁女兒時回鶻的父母們會自豪的宣揚說:“我女兒曾和哪個漢人同居生活過”並以與漢人同居人越多越為光榮。這是回鶻的風俗。所以回鶻的後代有大量的混血兒,他們都是宋代漢人的後代。由此可見,其實當時的宋朝的文明程度遠遠高於當時世界上的任何國家。宋朝的文明深深的影響了世界。宋朝在當時蠻夷、異族,日本的眼中亦是天國,是個偉大的國度。宋人在外國眼裡是優秀的人、高貴的人。所以當時的外國蠻夷們包括日本如此高看宋朝、高看宋人和我們中華文明也就不足為奇了。

上圖為日本眼裡中國元朝直接所統治的疆域,遠遠超過中國自己教科書上的傳統疆域。

在日本的歷史上日本一直都是強者為尊,誰強就崇拜誰,這之中元朝也不例外;看看他們自己對元朝疆域圖就知道了,將四大汗國也包含在其中。準確說當時的四大汗國其實是各自行政與最初的蒙古帝國時期的羈絆和服從元庭的管理已經大不相同了。說的再多點日本其實對於元庭的制度沒有好感,他們只是出於完全崇拜元朝的強大武力。而元朝與日本的兩次對日本土作戰是在西元1274年(元至元十一年、日文永十一年)和西元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弘安四年)元世祖忽必烈發動的兩次對日本土作戰當中,俱是因為日本海峽的“神風”導致會戰先敗人馬損失慘重。而在西元1286年忽必烈想試圖第三次對日作戰,但因同時在南方發動的對越南陳朝的進攻受挫造成國力匱乏而作罷。然後這兩場對日戰爭卻對日本方面而言耗盡國力從而也間接導致了一個幕府時代的終結且開啟了日本南北朝時代:在當時日本為了與元軍作戰而進行的全國範圍的改編使得其經濟和軍事都處於重壓之下,並且整個國家的資源使用已經到了極限。和元軍的作戰也使得日本幕府找到了繼續統治國家的藉口而不是將權力交給天皇。他們之後一段時間繼續加強九州的防務,那裡的許多軍事設施很多年後還有效。可由於戰後受貨幣經濟影響,幕府無法恩賞抗元官兵,加劇了國內矛盾。1333年,鐮倉幕府滅亡。

上圖為明帝國時期的東亞,明帝國與韃靼蒙古南北對峙;亞洲,明帝國與中亞的帖木爾帝國東西對望。

上圖為明帝國中後期的對外關係。亮點值得說的是這張圖上出現了倭寇字眼。

上圖為18世紀清帝國鼎盛時期的疆域,值得指出的是日本將漢民族與其他民族居住的地區做顏色標注。

上圖為民國時期的北伐和長征,這裡又有亮點指出的是日軍侵略的詞彙,可見的確客觀。

上圖為中日戰爭。在國際上不被日本承認的南京大屠殺,地圖上標記了南京大屠殺事件。

上圖為上世紀中期新中國建立後的亞洲格局。

當明清之後尤其是以近代日本的“明治維新”開啟後,日本逐漸強大中國制度落後文化停滯不前思想保守,日本人也態度大變,帶有明顯的鄙視。對於全面侵華,他們稱之為“日中戰爭”,閉口不談主動挑起戰爭。對於南京大屠殺,基本是不承認。即使提一下,也強調死亡人數存在爭議。以上圖中自有亮點,請大家自己尋找。學習歷史,尊重歷史。歷史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榮耀和緬懷更多的還是一個國家民族的悠久文化和深遠的歷史沉澱。

上圖為商朝時代的中國圖。

在日本史學家眼中,日本是不承認有夏朝存在的證明的,所以他們的教科書裡中國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記載的。

上圖為古代中國的春秋戰國。

中國歷史上的春秋戰國時代人才輩出,思想特別活躍,著書立說者眾多。其中就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名家等等學說。雖然現在有些學說已經不在當今社會佔據主流,但是它們所帶來的影響在當時的古代春秋戰國時期缺一直被各國君王所採納,譬如提倡人治的儒家;或者宣導法治的法家又或是主張無為而治的道家等等諸多學派,都在中國歷史上有著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是儒家文化在西漢漢武帝時期的董仲舒主張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在其原有的儒家學說基礎下摻雜了道家,法家及陰陽家等學派的一些思想在當時來說也是一種與時代俱進的創舉。而對中國文化較為熟悉的日本人也最是喜歡從中國的春秋戰國歷史中找到這些思想的源頭加以消化和改進。可見,這也是日本尊重古代中國歷史的一些原因所在了。如果拿中國的春秋戰國和日本所處的戰國時代(西元1467—西元1615年)做比較不難發現,在其歷史中不斷有諸子百家影子的存在。譬如出自甲斐國(今山梨縣)大名武田信玄(1521年-1573年)所制《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條,它的開篇就寫道“天下戰國之上”。可見酷愛中國兵法的武田信玄實際上是很喜歡把中國的戰國名稱直接套用在日本,借此形容日本的政治格局。又譬如日本人的歷史上所經常提到的“忠”、“信”、“誠”、“義”等字義,基本上不是取自中國的三國時代而是往往直接從孔子等諸子百家中獲取。可見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對日本的影響並不亞于中國魏蜀吳三國時代的影響。

上圖為秦國在中國歷史首次統一後的中國。

提到秦國,在日本的歷史中容易引起國人關注的便是“徐福東渡”的記錄。最早的是:西元1339年日本南朝大臣北畠(zāi)親房所著的《神皇正統記》。而成書於8世紀的日本典籍《古事記》和《日本書紀》只提到了秦朝人移民到日本的情況,沒有徐福東渡的記載。也相關學者的觀點認為這是因為中國8世紀時尚未明確提出徐福東渡所到之地就是日本。可見在日本的歷史中,中國對日本的歷史影響真可謂舉足輕重,而與南朝鮮對中國歷史的記載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和看客般的嘲諷。

上圖為西漢時期的中國以及漢與匈奴的戰爭。


上圖為兩漢時期的東西方交流,東西方通過海上、草原、西域三條絲綢之路交流、溝通。

下面摘自一段一位日本人對中國漢朝歷史描述的翻譯後網文(在這裡小編我就不貼出連結了,原文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百度搜索:日本人眼中的世界第一帝國):

中國漢朝的漢帝國是一個充滿了光榮與寂寥、童話般華麗的封建王朝,對於今天的東亞人,這個偉大的帝國投下的背影與夢想值得我們去追憶與品味;總之:第一帝國無愧於“強漢”、“隆漢”與“雄漢”等諸多盛譽;

威震寰宇、煌煌盛大的漢帝國受到後世東方文明的推崇與景仰,從上面的2張貼圖我們可以發現今天漢學家筆下的漢代史觀。

漢帝國(約西元前206年-西元220年)東亞歷史上強大的封建帝國。西元前206年,劉邦滅秦,稱帝,國號漢,建都長安,史稱西漢或前漢。西元25年,皇族劉秀重建漢朝,建都洛陽,史稱東漢或後漢。漢代共曆24帝,國祚歷經四百零六年。(注解:小編在這裡說下日本歷史上也並未把劉備建立的蜀漢政權正式歸為漢朝國祚中,應該是由於他們更加喜歡將蜀漢與魏吳並立於三國時代之中。小編覺得我這個觀點應該是站得住腳的。)在世界歷史上:漢帝國以國力強大、對 外擴張、持久的強盛統一而稱譽世界,其疆域“東抵太平洋、西到帕米爾高原、奧克蘇斯,南包整個印度支那、北及安加拉河,中西伯利亞”;帝國漢孝武皇帝(漢武帝)時是世界上最強大繁榮的國家。

一個壯闊的王朝背影給我們後世留下的不僅僅是簡單的敬仰與尊崇,伴隨強大帝國而生的偉大帝王是值得我們去撩發“思幽古之情”的,劉徹就是這樣的“天之嬌子”,是他還讓我們日漸傾頹的大和民族在迷失中依然保留著一絲高貴與雄健,是他還讓大和民族可以去觸摸一個偉大的帝國的背影,是他還讓我們貧瘠的血管裡流淌著“血性與勇武”....

“國恒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當強大的大漢帝國坍塌于國內強大割據力量的爭鬥時,一個偉大的時代結束了,古代國度中的光榮與夢想結束了,當“匈奴劉氏貴族”崛起于代北時,“華夷之辯”的魔咒在凜冽的朔風中開啟,這些與漢武帝有點關係的草原雄鷹似乎也在繼續進行著一種“漢武帝”似的詮釋:征服、再征服!

上圖為三國時的中國。當時的漢四郡,只剩下樂浪、真番兩郡,三韓馬韓、弁韓、辰韓並立。

上圖為兩晉,五胡十六國時代的中國形勢圖。

在中國歷史上,除了戰亂紛飛,各種大思想澎湃發展的春秋戰國時代以外。最精彩和最讓國人熱血沸騰的莫過於東漢末時期的魏蜀吳三國並立的大分裂時代。不光我們愛日本人愛三國的熱情,於我們而言,真的算上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帷幕。

西元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歷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稱帝,過國號“蜀”,延續漢朝正統,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薑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西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兩晉南北朝時期。

上圖為隋朝結束自三國以來的幾百年的分裂,統一南北後的中國。

上圖為唐玄奘西遊印度及在國內遊學路選圖。地圖下方是孫悟空,可見日本很喜歡西遊記

上圖為西元七世紀,唐朝初年的亞洲局勢圖。

上圖為北宋、西夏、遼對峙時期的中國。也可認為是大“三國時代”,日本當時更加積極與中國交流。

在這裡小編將我國封建社會頂峰時期的隋唐宋三代與日本的歷史文化集中於一處來進行著重論述。

在當時的中國一直日本文化歷史中扮演主導的角色,而日本在期間也不斷與中國各大王朝朝貢交流。這其中的精彩故事太多太多了,小編在這裡就簡單敘說下日本與中國的歷史“蜜月期”了。畢竟日本在那段時期內對中國一直是抱著學生向老師學習的心態的。

在隋王朝初期,朝鮮半島上的新羅,百濟以及我國當時中國東北地區的高句麗都曾是其藩屬且接受其冊封,並且它們的政治體制文化等諸多方面都受到了相當大的影響。而到了唐朝高宗時期,日本因當時朝鮮半島的百濟請求日本出兵幫助抵禦唐羅聯軍,在西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羅聯軍與倭國,百濟聯軍于白江口(今南朝鮮錦江入海口)發生的一次水戰。西元663年,倭軍(4萬2千,有戰船1000余艘),唐軍(1萬3000,戰船170艘)在百濟白江口展開了激烈海戰。唐將劉仁軌指揮船隊變換陣形,分為左右兩隊,將倭軍圍住,其艦隻相互碰撞無法迴旋,士兵大亂。最終,日軍戰船全部被焚毀,數萬日軍被殺或溺死。在此次戰役中,唐朝水軍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將兵力、船艦皆數倍於己的倭國水軍打得大敗,堪稱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水戰。此戰之後日本一直數百年間不斷派使臣(遣唐使等)向唐朝老師拜師學藝,逐漸形成其一整套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日本數百年間幾乎就是唐朝的一個“具體而微”的標準翻版模型。直到1592年,豐臣秀吉侵略朝鮮(中間元朝擊倭不算數),近一千年間日本未敢再對中國叫板。接著歷史追溯到我國兩宋時期,兩國之間的交流也日益更加頻繁;例如:宋人周在《清波雜誌》記載:“倭國(日本)一舟飄泊在(宋)境上,一行凡三、二十人。(日本)婦女悉被發,遇中州(中國)人至,擇端麗者以薦寢,名‘度種’”。這則記載說日本婦女來到宋代中國,遇到宋朝美男子就要而主動獻身,目的是生下後代,來給日本改良人種。宋人洪皓在《松漠紀聞》記載:“回鶻自唐末浸微,本朝盛時,有入居秦川為熟戶者。女未嫁者先與漢人通,有生數子年近三十始能配其種類。媒妁來議者,父母則曰,吾女嘗與某人某人昵,以多為勝,風俗皆然。今亦有目微深而髯不虯者,蓋與漢兒通而生也。”

這則歷史記載大意是說在宋朝時回鶻的年輕女子未嫁前有與宋朝漢人先“同居”的傳統。回鶻人以此為自豪,在嫁女兒時回鶻的父母們會自豪的宣揚說:“我女兒曾和哪個漢人同居生活過”並以與漢人同居人越多越為光榮。這是回鶻的風俗。所以回鶻的後代有大量的混血兒,他們都是宋代漢人的後代。由此可見,其實當時的宋朝的文明程度遠遠高於當時世界上的任何國家。宋朝的文明深深的影響了世界。宋朝在當時蠻夷、異族,日本的眼中亦是天國,是個偉大的國度。宋人在外國眼裡是優秀的人、高貴的人。所以當時的外國蠻夷們包括日本如此高看宋朝、高看宋人和我們中華文明也就不足為奇了。

上圖為日本眼裡中國元朝直接所統治的疆域,遠遠超過中國自己教科書上的傳統疆域。

在日本的歷史上日本一直都是強者為尊,誰強就崇拜誰,這之中元朝也不例外;看看他們自己對元朝疆域圖就知道了,將四大汗國也包含在其中。準確說當時的四大汗國其實是各自行政與最初的蒙古帝國時期的羈絆和服從元庭的管理已經大不相同了。說的再多點日本其實對於元庭的制度沒有好感,他們只是出於完全崇拜元朝的強大武力。而元朝與日本的兩次對日本土作戰是在西元1274年(元至元十一年、日文永十一年)和西元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日弘安四年)元世祖忽必烈發動的兩次對日本土作戰當中,俱是因為日本海峽的“神風”導致會戰先敗人馬損失慘重。而在西元1286年忽必烈想試圖第三次對日作戰,但因同時在南方發動的對越南陳朝的進攻受挫造成國力匱乏而作罷。然後這兩場對日戰爭卻對日本方面而言耗盡國力從而也間接導致了一個幕府時代的終結且開啟了日本南北朝時代:在當時日本為了與元軍作戰而進行的全國範圍的改編使得其經濟和軍事都處於重壓之下,並且整個國家的資源使用已經到了極限。和元軍的作戰也使得日本幕府找到了繼續統治國家的藉口而不是將權力交給天皇。他們之後一段時間繼續加強九州的防務,那裡的許多軍事設施很多年後還有效。可由於戰後受貨幣經濟影響,幕府無法恩賞抗元官兵,加劇了國內矛盾。1333年,鐮倉幕府滅亡。

上圖為明帝國時期的東亞,明帝國與韃靼蒙古南北對峙;亞洲,明帝國與中亞的帖木爾帝國東西對望。

上圖為明帝國中後期的對外關係。亮點值得說的是這張圖上出現了倭寇字眼。

上圖為18世紀清帝國鼎盛時期的疆域,值得指出的是日本將漢民族與其他民族居住的地區做顏色標注。

上圖為民國時期的北伐和長征,這裡又有亮點指出的是日軍侵略的詞彙,可見的確客觀。

上圖為中日戰爭。在國際上不被日本承認的南京大屠殺,地圖上標記了南京大屠殺事件。

上圖為上世紀中期新中國建立後的亞洲格局。

當明清之後尤其是以近代日本的“明治維新”開啟後,日本逐漸強大中國制度落後文化停滯不前思想保守,日本人也態度大變,帶有明顯的鄙視。對於全面侵華,他們稱之為“日中戰爭”,閉口不談主動挑起戰爭。對於南京大屠殺,基本是不承認。即使提一下,也強調死亡人數存在爭議。以上圖中自有亮點,請大家自己尋找。學習歷史,尊重歷史。歷史帶給我們的不僅是榮耀和緬懷更多的還是一個國家民族的悠久文化和深遠的歷史沉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