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三國中諸葛亮為何不重用忠肝義膽的趙雲,原來趙雲是文臣

三國演義中英雄趙雲, 是民間推崇的蜀漢五虎上將之一, 在三國演義中趙雲可以說是一個完美的武將, 武藝超強, 忠肝義膽, 有勇有謀, 甚至還被後人牽強附會的將公孫瓚的“白馬義從”的主將也安到了趙雲頭上, 似乎趙雲就是一個能統兵, 能打戰, 能PK, 還能在劉備準備伐吳時有眼光的戰略大才, 絕對的完美。 可是歷史上的諸葛亮為何不徵用趙雲呢?

趙雲出道之初追隨公孫瓚, 除結識劉備外, 幾乎毫無突出的表現。 初平二年, 趙雲受常山郡人民推舉, 率領本郡義勇投奔公孫瓚, 有人會產生疑問:若趙雲不是武將,

常山郡人民怎麼會推舉他?這不奇怪, 因為漢朝有舉孝廉的成例, 是不是武將倒在其次。 從趙雲與公孫瓚的對話裡也可瞧出端倪, 公孫瓚問趙雲咋不去投奔袁紹, 趙雲說:“天下大亂, 不知道誰是明主, 百姓有倒懸之危, 鄙州經過商議討論, 要追隨仁政所在, 並不是因為我們個人疏遠袁紹而偏向于將軍您。 ”這個大道理非常冠冕堂皇, 一般武夫是難以說出的, 可見趙雲受過良好的文化教育。

而劉備對趙雲的認識和喜愛過程, 是從趙雲的談吐和儀容開始的, 而不是驚奇于趙雲的勇武。 公孫瓚派劉備前去幫助田楷抵抗袁紹的時候, 趙雲隨劉備出征, 為劉備掌管騎兵, 相當於“掌書記”的職位, 這個職位在三國歷史上,

多為文人充任。 在趙炎看來, 三國時期是個特殊的時期, 在那樣的動盪年代, 一切都以武備為第一要務, 文人隨軍督軍是常事, 文人充任武職一點也不奇怪, 比如, 諸葛亮和龐統都是文臣, 卻做了軍師中郎將, 東吳的陸遜是個典型的書生, 卻能都督兵馬, 這樣的例子很多。 趙雲後來一直在劉備軍中任職, 先後做過牙門將軍、偏將軍領桂陽太守、留營司馬、翊軍將軍、中護軍、征南將軍、鎮東將軍、鎮軍將軍等武職, 並不能說明趙雲一定就是武將身份。

長阪坡之戰可以說是趙雲的最大閃光點, 其實在史書上就一句話, “及先主為曹公所追于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 就是說, 劉備被曹操追打,

劉備連老婆孩子都不要了逃命。 這時候, 是趙雲抱著孩子, 掩護劉備夫人撤退, 保護他們沒死。 歷史上沒有萬軍之中救阿斗, 沒有七進七出, 沒有斬殺曹將五十餘人, 沒有血戰長阪。 掩護撤退, 都是走小路, 甚至可能有化妝成老百姓。 帶著夫人和孩子, 腦殘才去敵軍裡面衝殺。 換身衣服誰認識你呀?何況當時的趙雲身份低, 沒什麼名氣。

而趙雲確有政治眼光和超人的大局觀。 劉備得了成都, 時議者欲以成都名田宅分賜諸將。 趙雲曰:“霍去病以匈奴未滅, 無用家為。 今國賊非但匈奴, 未可求安也。 須天下都定, 各反桑梓, 歸耕本土, 乃其宜耳。 益州人民, 初罹兵革, 田宅皆可歸還, 令安居複業, 然後可役調, 得其歡心, 不宜奪之以私所愛也。

”備從之。 關羽死後, 劉備決心向東吳尋仇。 趙雲曰:“國賊, 曹操, 非孫權也。 若先滅魏, 則權自服。 今操身雖斃, 子丕篡盜, 當因眾心, 早圖關中, 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 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 不應置魏, 先與吳戰。 兵勢一交, 不得卒解, 非策之上也。 ”街亭兵敗, 諸葛亮問鄧芝曰:“街亭軍退, 兵將不復相錄, 箕穀軍退, 兵將初不相失, 何故?”芝曰:“趙雲身自斷後, 軍資什物, 略無所棄, 兵將無緣相失。 ”雲有軍資餘絹, 亮使分賜將士, 雲曰:“軍事無利, 何為有賜!其物請悉入赤岸庫, 須十月為冬賜。 ”亮大善之。 以上事實已足夠顯現趙雲作為文臣的大局觀和政治判斷力, 這正是前後左右四大將軍所缺乏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