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明朝最終的滅亡是被朱家人自己活活拖死的

漢朝, 劉邦建立的王朝, 盛極一時, 成為了一個民族的符號。 漢朝(前202—220年)是繼秦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 分為西漢和東漢兩個時期, 共曆二十九帝, 享國四百零五年。

明朝,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中原王朝, 共傳十二世, 歷經二十帝, 享國276年。 作為一個曾經強大的王朝, 近代以來為人青睞, 明朝前期開疆拓土, 遠征異域, 《明史》說:“遠邁漢唐。 ”又說:“蓋兼漢、唐之盛而有之, 百王所莫並也。 ”

意思是:明朝的疆域和武功, 已經超越漢唐, 為歷史之最。

筆者以為, 明朝確實很了不起, 但是他並沒有達到漢朝的高度,

漢朝即便在滅亡時仍很強大, 而明朝則是被自己活活搞死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明朝與漢朝相比少了一個重要的舉措!

這個舉措是什麼呢?就是強力的削藩!

秦始皇掃平六國, 統一天下, 當時的政局出現兩種架構的爭論:一派認為應該實行周朝的分封制, 另一派認為應該實行郡縣制。

秦始皇選擇了後者。

郡縣制當然是一種先進的制度, 但是任何制度都要由現實決定的。 秦朝的郡縣制導致了地方控制力不足, 因此秦始皇死後不久, 農民起義燒遍全國, 秦朝滅亡。

針對郡縣制過於超前的弊病, 劉邦採取了折中的辦法, 以郡縣制和分封制並存。

劉邦大封劉氏子嗣為地方實權王爺。

劉邦的這個舉措是有效果的。

後來呂氏亂政, 幾乎要顛覆劉氏天下, 之所以沒有成功, 除了周勃和陳平在中央的主持, 主要就是因為當時劉氏地方實力派始終牽制著呂氏。

《史記-孝文本紀》就說:“高帝封王子弟, 地犬牙相制, 此所謂磐石之宗也, 天下服其彊。 ”

地方實權王爺在最初有他的好處, 但時間一久弊端也很明顯, 那就是長久之後, 諸王子孫繁衍, 代代擴張, 到最後就會尾大不掉, 成為國家和社會的負擔, 甚至威脅。

漢景帝、漢武帝時代, 就是針對諸王的威脅, 發生了漢朝的“削藩戰爭”, 史稱“七國之亂。 ”

通過周亞夫的戰勝, 漢景帝滅掉了包括吳王在內的幾個強大的諸侯王, 武帝即位, 繼續進行了強力削藩, 頒佈“推恩令”, 從制度上斷絕了藩王坐大的可能。

什麼是“推恩令”呢?就是規定, 藩王的領土必須分給每個兒子。 這樣一來, 藩王的領地就隨著子孫的繁衍越來越小, 慢慢喪失獨立生存的能力, 直到最後被朝廷全部收回。

漢景帝漢武帝的兩代改革, 將漢朝藩王危險降到最低, 為漢朝的長治久安打下基礎。

看完漢朝, 我們再看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和劉邦一樣, 也是將國家分封給自己的兒子們, 尤其以鎮守北方邊境的“塞王”實力最強。

朱元璋的本意與劉邦相似, 希望朱家自己人鎮守各地, 保證坐穩天下。

應該說, 朱元璋的這個想法並不錯, 在明朝初期, 北方蒙古實力仍很強大的情況下, 朱元璋用傑出的兒子們鎮守邊疆也是不錯的辦法。

但是, 正如我們前面所說, 分封制的最大弊端是,

一旦長期延續, 則諸王子嗣繁多, 會成為國家負擔甚至威脅。

而明朝的問題是, 朱元璋死後, 沒能出現一個與漢景帝漢武帝一樣雄才大略的君主, 進行削藩!

本來, 這個任務最合適的人是朱棣, 但朱棣因為得位不正, 更兼他利用諸王奪得皇帝寶座, 對人家有所虧欠, 因此朱棣並沒有實施大規模的強力削藩。

而朱棣之後的君王們, 則既沒有能力也沒有精力進行削藩。

於是, 自朱元璋制定分封制度到明朝滅亡二百多年見, 朱明王朝的朱氏子孫逐漸增加, 到最後竟然僅朱元璋直系後代就多達十幾萬。

要知道, 這些皇族既不耕作也不生產, 生下來就有俸祿, 由國家養活。 一開始人數不多, 問題不大, 後期人數逐漸增加,

國家早已不堪重負。

更兼那些地方實力派諸王, 佔據大片良田, 稱霸一方, 朝廷也無力控制。 終於導致後來流民成群, 變亂蜂起。

比如明朝的福王朱常洵, 佔據河南大片良田, 李自成農民軍兵臨城下, 他竟然還不願拿出自己家的錢糧犒賞將士。 最後, 據說朱常洵被農民軍蒸著吃了。

我們再舉個例子, 明嘉靖四十一年, 地方交給朝廷的稅收是四百萬石, 而諸王府的祿米則要八百五十多萬石。 山西本地的收入是一百多萬石, 而山西皇族的俸祿則需要二百多萬石。 也就是說, 將全部百姓繳納的稅收養活皇族, 還差了一半!那就只有大打折扣的供養, 而即便如此, 百姓的壓力就可想而知了!

有一種觀點甚至認為:明朝最終的滅亡就是被朱家人自己活活拖死的。 這種觀點不無道理。

明朝末年,內憂此起彼伏的起義軍,外有後金虎視眈眈,明政府內憂外患,財政乾涸,而那些藩王們坐擁富可敵國的家財,卻不能與國家分享。

崇禎在北京上吊自殺後,南明小朝廷擁戴朱家王爺稱帝,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小朝廷不久之後就被滿清所滅。

我們可以看到,假如當時這些藩王願意拿出財富,或者明朝自中期就像漢朝那樣進行強力削藩,明朝的國運或許就會有所不同了。

而實施這一切,明朝自朱元璋、朱棣以後,確實缺少一個漢景帝、漢武帝那樣的君主。

更多小趣聞 請您關注我此平臺號(昨日已為歷史)

這種觀點不無道理。

明朝末年,內憂此起彼伏的起義軍,外有後金虎視眈眈,明政府內憂外患,財政乾涸,而那些藩王們坐擁富可敵國的家財,卻不能與國家分享。

崇禎在北京上吊自殺後,南明小朝廷擁戴朱家王爺稱帝,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小朝廷不久之後就被滿清所滅。

我們可以看到,假如當時這些藩王願意拿出財富,或者明朝自中期就像漢朝那樣進行強力削藩,明朝的國運或許就會有所不同了。

而實施這一切,明朝自朱元璋、朱棣以後,確實缺少一個漢景帝、漢武帝那樣的君主。

更多小趣聞 請您關注我此平臺號(昨日已為歷史)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