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細說西施之謎

範蠡—一一位中國古代功成名就的千古名臣,

西施——一位中國古代眾說紛紜的絕色美人,

他們, 創造出了中國古代最撲朔迷離的愛情傳說——泛舟江湖說。 那麼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一、愛情傳奇

現在, 我先來介紹一下故事的主人公——范蠡、西施。

范蠡, 楚國人, 西元前511年, 邀文種入越, 時年25歲;西元前494年, 越王勾踐兵敗開始受重用, 時年42歲;西元前493年, 與越王勾踐入吳為奴, 時年43歲;西元前490年, 離吳返越, 時年46歲;西元前473年, 越興師滅吳, 吳王夫差自殺時年63歲;西元前468年, 幫助越王實現霸業, 急流勇退, 時年68歲;西元前448年, 去世, 時年88歲。

至於西施, 那大家太熟悉了, 在此, 我就不再贅言。

介紹完了主人公, 現在我就來說說這段淒美的愛情故事:

西元前493年, 越王勾踐兵敗, 入吳為奴時, 曾今叫範蠡廣尋美女, 進獻吳王, 以消磨其意志。 就是這個時候, 範蠡在苧蘿山(今浙江諸暨南部)邂逅西施, 相傳西施在勾踐滅吳後, 又回到範蠡身邊, 二人泛舟太湖, 成為千古佳話。

據《越絕書》記載:

“吳亡後, 西施複歸範蠡, 二人同泛五湖而去。 ”

二、西施之爭

但是, 現在, 有許多人圍繞著西施提出了很多問題, 比如:

存在之謎、身世之謎、出場之謎、入吳之謎、結局之謎等等。

我現在要說的就是西施最關鍵的一個謎團——存在之謎, 為什麼是這個謎團是關鍵呢?因為存在與否直接決定著後面的一系列問題的可研究性。

對於西施存在之謎, 我認為:歷史上是不存在西施的, 西施是先秦時期的美女融合成的一個民間形象。

我為什麼這麼說呢?

我有以下四點理由:

一、文獻問題

根據考證派史學的方法——找文獻或實物, 但翻遍所有記載吳越地區的嚴肅的史書, 如《史記》、《國語》、《左傳》, 沒有一本書記載了西施這個人, 只有《國語·越語上》中記載了越國獻美女的事情, 但也沒提到西施, 這是我認為沒有西施的一點原因。

但是可能有些人不同意了, 先秦的“諸子”們分明就在他們的著作裡不止一次的寫到了西施這個人, 比如:《韓非子》、《管子》、《墨子·親士》, 還有著名的《莊子·天運》的“東施效顰”。 怎麼還說沒有西施這個人呢?

但先秦諸子是嚴肅的史書嗎?顯然是不是的,

先秦諸子並不是歷史專著, 比如《論語》是記載孔子言行的語錄體書, 《莊子》是先秦時期著名的散文書, 《墨子》是記載先秦時期各種學科的“百科全書”, 這些書雖然有可能在字裡行間透露出歷史的真實, 但終究不是歷史的專著。 而且, 先秦諸子的著作裡還有一個問題——可以修辭、比附、假託甚至是杜撰, 舉一個例子:《莊子》中的就記載了許多寓言, 比如《外物篇》中的“莊周貸粟于監河侯”中的鮒魚就是一個典型的杜撰形象, 這是莊子杜撰出來諷刺監河侯的。

再比如《韓非子·喻老》中記載了一個很有名的故事“扁鵲見蔡桓公”, 這個故事後來便形成的一個成語——諱疾忌醫。 但是這個故事是發生在西元前695年的, 而《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了一件歷史上確實發生過的事——“扁鵲見秦武王”,

這個故事是發生在西元前309年。 這兩個時間的跨度是386年, 這顯然是不合常理的。

上面的兩個例子足以證明一個問題——先秦諸子的著作中的人物基本上是為揭示某種哲理而假託、杜撰出來的, 可信度不高。

二、邏輯問題

最早記載西施這個人的書是《墨子》:

“……是故比干之殪, 其抗也;孟賁之殺, 其勇也;西施之沈, 其美也;吳起之裂, 其事也, 故彼人者, 寡不死其所長, 故曰:‘太盛難守’。 ”

——《墨子·親士》

這段記載中寫了四個人:比干、孟賁、西施、吳起, 其中比干、孟賁、吳起是《史記》等正史中明文記載的, 所以, 有的人按這個邏輯去推, 西施應該也是真的。 但是, 如果按照這個邏輯去推, 反而犯了一個邏輯錯誤,

同時也是個語法錯誤, 他把必然關係和或然關係混淆。

所謂“必然關係”就是:如果發生一個事件必定會導致另一個事件的發生;而“或然關係”就是一個事件的發生不一定導致另一個事件的發生。

那如果按這樣的方法推測, 墨子記載的比干、孟賁、吳起這三個人是真實的歷史人物並不能推出他記載的西施就一定是歷史的真實。

再者說, 墨子寫這段話是為了揭示“太盛難守”這個哲理, 他可以用史實去證明, 但並不能說他記載的都是史實。 所以我說墨子這段話不可信。

但還有人《史記》中有兩段記載可以與《墨子》互相映證:

“範蠡浮海出齊, 變姓名, 自謂鴟夷子皮……”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範蠡既雪會稽之恥……乃乘扁舟浮於江湖, 變名易姓,適齊為鴟夷子皮,之陶為朱公。

——《史記·貨殖列傳》

他們認為範蠡在功成身退之後,改名鴟夷子皮(翻譯成現代文就是大皮囊),是為了紀念沉水而死的西施(西施的結局也有爭議,沉水說也是目前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

這兩段記載不但可以互相映證,而且還可以作為《墨子》的旁證,看似無懈可擊,但是,同樣犯了必然與或然的邏輯錯誤:範蠡改名事件在歷史上也沒有確切的記載說明是什麼原因,所以範蠡的改名可能是因為紀念西施但也可能不是,也就是說,範蠡改名與西施也只是一種或然選擇的關係,不能作為歷史證據。

所以,《史記》映證說也不可信。

三、年齡問題

從人情上說,現在史學界的一般認為西施被範蠡找到的時候,範蠡已經40多歲快50歲了。但西施,作為被送給吳國的美女,頂多16歲,兩人年齡相差30歲左右,碰撞出所謂的“愛情火花”應該是不可能的。所以,從人情上講,是說不過去的。這就證明了《越絕書》的記載不是很正確,從而否定了《越絕書》所謂“泛舟五湖”的說法。

四、史學原理問題

這裡,我想說3個問題:

1、正史無記載,2、實物未發掘,3、運用累加法。

前面兩項好理解,但“運用累加法”這點我覺得有必要解釋一下:所謂累加法,就是指一件事發生時無記載或只有少量記載,時間越久記載越多,內容越豐富,版本也越多。

這件是就是典型的運用累加法的例子。先是西漢時成書的《史記》的隻字未提,再到東漢時寫的《越絕書》的“泛舟五湖”,在到明朝人馮夢龍寫的《東周列國志》中的愛情演繹,內容越來越多,版本也越來越多。

那為什麼運用了累加法就不能作為歷史證據了呢?

其實,累加法是典型的傳說手法,只有口耳相傳的傳說才是越說越傳、越穿越多的。

所以,從史學原理上說,這個問題也是說不通的。

通過上面四點,我對西施的存在做了自己的分析,也得出歷史上沒有西施這樣的結論,但因為史書的匱乏,這個謎團至今是個未解之謎,正因如此,也引起了我們對西施的研究和創造了那些美麗的愛情傳說,以及引發的人們的無限遐想,在這個問題沒有定論的情況下,我說的自然不算數,如果大家也對西施有什麼看法,希望來和我討論,今天的報告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變名易姓,適齊為鴟夷子皮,之陶為朱公。

——《史記·貨殖列傳》

他們認為範蠡在功成身退之後,改名鴟夷子皮(翻譯成現代文就是大皮囊),是為了紀念沉水而死的西施(西施的結局也有爭議,沉水說也是目前比較流行的一種說法)。

這兩段記載不但可以互相映證,而且還可以作為《墨子》的旁證,看似無懈可擊,但是,同樣犯了必然與或然的邏輯錯誤:範蠡改名事件在歷史上也沒有確切的記載說明是什麼原因,所以範蠡的改名可能是因為紀念西施但也可能不是,也就是說,範蠡改名與西施也只是一種或然選擇的關係,不能作為歷史證據。

所以,《史記》映證說也不可信。

三、年齡問題

從人情上說,現在史學界的一般認為西施被範蠡找到的時候,範蠡已經40多歲快50歲了。但西施,作為被送給吳國的美女,頂多16歲,兩人年齡相差30歲左右,碰撞出所謂的“愛情火花”應該是不可能的。所以,從人情上講,是說不過去的。這就證明了《越絕書》的記載不是很正確,從而否定了《越絕書》所謂“泛舟五湖”的說法。

四、史學原理問題

這裡,我想說3個問題:

1、正史無記載,2、實物未發掘,3、運用累加法。

前面兩項好理解,但“運用累加法”這點我覺得有必要解釋一下:所謂累加法,就是指一件事發生時無記載或只有少量記載,時間越久記載越多,內容越豐富,版本也越多。

這件是就是典型的運用累加法的例子。先是西漢時成書的《史記》的隻字未提,再到東漢時寫的《越絕書》的“泛舟五湖”,在到明朝人馮夢龍寫的《東周列國志》中的愛情演繹,內容越來越多,版本也越來越多。

那為什麼運用了累加法就不能作為歷史證據了呢?

其實,累加法是典型的傳說手法,只有口耳相傳的傳說才是越說越傳、越穿越多的。

所以,從史學原理上說,這個問題也是說不通的。

通過上面四點,我對西施的存在做了自己的分析,也得出歷史上沒有西施這樣的結論,但因為史書的匱乏,這個謎團至今是個未解之謎,正因如此,也引起了我們對西施的研究和創造了那些美麗的愛情傳說,以及引發的人們的無限遐想,在這個問題沒有定論的情況下,我說的自然不算數,如果大家也對西施有什麼看法,希望來和我討論,今天的報告就到這裡,謝謝大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