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孩子成才是父母慢養的過程——智慧父母的選擇

其身正, 有令則行, 其身不正, 雖令不從。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 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是做好父母的前提。

智慧的父母一般都選擇“有所為有所不為”

1、培養良好的親子關係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教育的基礎, 甚至勝過教育。 父母與孩子關係的好壞, 決定著教育的難易及成敗, 而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主要在於“定位”

不當“法官”, 學做“律師”

有些父母看到孩子出了問題, 便迫不及待地當起了“法官”, 這是很危險的。

孩子的內心世界豐富多彩, 父母要積極地影響與教育孩子, 不瞭解其內心世界便無從談起。 而瞭解孩子的第一要訣是庇護其自尊, 維護其權利, 成為其信賴和尊敬的朋友。 作為父母, 最重要的是處理和孩子的溝通, 與孩子保持健康良好的關係。 孩子想要做自己喜歡的、有意義的事, 這需要父母的支援和鼓舞。 對他們來說, 堅持下去的勇氣, 往往來源於父母對他們的信任。

首先, 學會傾聽。 有時你並不同意孩子天真的想法, 但你應該尊重他們, 讓他們把話說完。 很多事物在孩子生活中顯得很重要。 當你對他們的行動給予認可的時候, 他們會感覺到你的支持。 許多時候, 並不需要做父母的說多少話, 需要的只是靜靜地傾聽, 然後適度地點撥。

其次, 做事有規可循。 沒有規矩, 不成方圓。 孩子們有些行為出乎你的意料, 那可能是你平時沒有跟他們說清楚, 對他們的行為沒有一個基本的規範。 作為父母, 你應該對孩子的行為做出正確的指導, 一旦你的孩子行為不當, 你就應該耐心地教育他們, 但不能硬邦邦地責備他們。

另外, 父母不要輕易替孩子做這做那。 如收拾書包, 應要求孩子在前一天晚上就將書包整理好;給孩子提供分門別類放東西的地方, 而不是幫孩子把東西都放好, 引導孩子快樂的分類整理自己的東西。

當孩子年齡稍大一些可以和孩子一起做一些計畫, 把每天要做的事寫下來, 放在顯眼的地方, 幫助孩子記住事情。

不當“裁判”, 學做“啦啦隊”

在人生的競技場上, 孩子只能自己去努力。 父母無法替換孩子, 也不該自作主張去當“裁判”, 而應該給予孩子一種保持良好競技狀態的氣力, 即“啦啦隊”的氣力。

這樣更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 而這恰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務。 父母做孩子的“啦啦隊”, 既要善於發現和讚美孩子, 還要引導孩子面對失敗, 在困難面前做孩子的朋友。

不當“馴獸師”, 學做“鏡子”

孩子只有熟悉自己才能擊敗自己, 但他們通常只能依據他人的回饋來熟悉自己, 這時父母的“回饋”作用即鏡子的作用就很重要了。 作為父母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做” 而不是“說”。

你的孩子需要你在每一天生活中做出榜樣。 你不僅應該為人正派、上進,

更要以民主的態度對待孩子, 以自己的行為告訴他應該怎樣為人處事。 如果你做錯了事情, 你應該向孩子道歉, 這是維護父母形象的最好辦法。

孩子可能會做錯一些事情, 這時作為家長的你一定要和孩子在一起, 共同分擔壓力, 彌補過失。 不做“馴獸師”, 學做“鏡子”, 才能説明孩子進步, 認識自我, 才能讓孩子不害怕父母的“權勢”, 轉而和父母溝通。

人們常說:教育是三分教, 七分等。 “等一等”是很有用的。 好比我們被蚊子叮一下, 不管它, 很快就會沒事, 若總去撓, 卻要很長時間才能好。 原因是人有一定的自我治癒功能, 被蚊子叮一下自己很快就會好, 施加外力只會適得其反。 教育也是這個道理。 停下來, 等一等, 給孩子傾訴的機會, 和孩子有效地溝通,不用教育就能解決問題。

2、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播種行動,收貨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人生。行為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沒有什麼比習慣養成更重要了。父母假如不注重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無疑是在斷送孩子的未來。大量事實證實,習慣是一種頑強的氣力,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從習慣培養開始。

良好習慣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

低出發點,嚴要求;小步子,快節奏;多回饋,勤矯正。“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有的孩子總是丟三落四,看起來是小毛病,作為家長要讓孩子因為自己粗心大意而吃些苦頭。例如:孩子已出門走到半路想起將什麼東西忘在家裡了,家長不要替他去取,讓孩子自己回去取,即使是遲到,都要讓孩子記住這個教訓。

也可以用過度糾正的方法鞏固孩子的良好行為。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記憶能力。在孩子小的時候,從日常生活中微小細節上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和記憶力。比如:和父母一同出門前,讓孩子幫助父母檢查要帶的東西;上幼稚園前從頭到腳檢查自己,看看還缺什麼東西沒帶;當孩子忘記了某件事情,不要馬上提醒他,讓自己回憶等。

通過習慣培養鍛造品格

教育如同海上行船,必需按準確的航線行駛,否則,船越大越有觸礁淹沒的危險。人的品質,決定了人的發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個核心任務就是培養孩子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養通常很難落實到詳細的操做上來。研究發現,習慣與人格相輔相成,習慣影響人格,人格更會影響習慣。正派、老實、責任心、愛心、合作精神、高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過習慣培養來鍛造。

3、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孩子興趣的產生往往是在小時候

不同的年齡段,由於各自不同的素質,孩子的興趣往往有自已的獨特性。孩子興趣的發展和表現,往往是他天賦和素質的先兆。家長要經常問一問孩子的興趣是什麼,要引導孩子不斷發展興趣。

有位學者曾把孩子學習的興趣和向上的積極性比作父母撒在孩子心田裡的一粒小小的火種。當父母將這粒火種在孩子心中點燃的時候,就像面對需要點燃的一堆柴草,小小的火種落在上面,風大了就會吹滅,風小了燃不起來,柴草太緊了不透風,太松了又聚不起火,柴草潮濕了還不行,這時候,你要小心呵護這小小的火苗,要“哄”著它一點點燃起來,旺起來,最後成為熊熊烈火。

增強學習快感,培養直接興趣

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曾說過:他不贊成有人說他是“刻苦”學習的,因為他在學習中從沒感到“苦”,相反,體會到的是無窮的“樂”。學習若能給孩子帶來快樂,那麼孩子一定會喜歡學習,年齡越小的孩子,學習興趣越是以直接興趣為主。

例如:有的孩子喜歡畫畫,可能是他樂意用五彩的蠟筆在紙上塗抹,看著五彩的線條在紙上延伸、擴展,他的思維、想像也跟著任意遨遊、旋轉;也可能是老師經常表揚他,雖然他畫得並不怎麼樣。那麼,怎樣才能使學習變為快樂的事呢?

首先,多表揚,少批評。

要善於發現 孩子的優點。有些家長開口閉口就是“這麼簡單都不會,光知道玩”,本是恨鐵不成鋼,卻不知好鋼已在批評中鈍化了,日久天長孩子總覺得自已很差,總有錯,在學習中有壓抑感,於是厭惡學習。如果孩子是真的做錯了,當然也要給予批評,讓孩子明白大人為什麼要批評他,讓他明白道理。

其次,使孩子一開始就有成功的體驗。

一開始就讓孩子學懂,這樣既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又使他體驗了學習的快樂。明確學習目的,培養間接興趣。 有一年輕家長不管工作和家務多忙,每天都要對孩子的作業仔細檢查兩遍,把孩子的學習情況做出簡要紀錄,並把孩子做過的作業本收藏起來,過一段時間就拿出來讓孩子比較一下,經常告訴孩子學習上有哪些進步,還有哪些不足。這樣,孩子對自己的學習情況心裡有數,信心足,動力強。可有的家長只把眼睛盯在考試分數上,考好了給物質獎勵,考砸了就大加訓斥,這只能給孩子帶來精神壓力,有的孩子還可能為了取得高分而抄襲、做弊。雖然這些孩子分數考上去了,但對學習興趣卻降低了。

家長還可以幫孩子設立合理的目標,及利用自身榜樣的力量,孩子心中英雄的力量 。

教育本身就是一個浸潤心靈的過程,家長應該放慢腳步,用“水滴石穿”的心態,耕耘孩子的心田。

孩子成才是父母慢養的過程。這其中,需要父母耐心的等待和悉心的陪伴。只有經過這兩層歷練,才有可能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影本,如果我們連耐心的等待和悉心的陪伴都做不到,又憑什麼去要求孩子成長的出色呢?這句話可以反復多思考思考。

和孩子有效地溝通,不用教育就能解決問題。

2、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播種行動,收貨習慣。播種習慣,收穫性格。播種性格,收穫人生。行為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沒有什麼比習慣養成更重要了。父母假如不注重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無疑是在斷送孩子的未來。大量事實證實,習慣是一種頑強的氣力,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孩子的一切都從習慣培養開始。

良好習慣的養成絕非一日之功

低出發點,嚴要求;小步子,快節奏;多回饋,勤矯正。“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有的孩子總是丟三落四,看起來是小毛病,作為家長要讓孩子因為自己粗心大意而吃些苦頭。例如:孩子已出門走到半路想起將什麼東西忘在家裡了,家長不要替他去取,讓孩子自己回去取,即使是遲到,都要讓孩子記住這個教訓。

也可以用過度糾正的方法鞏固孩子的良好行為。有意識地訓練孩子的記憶能力。在孩子小的時候,從日常生活中微小細節上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和記憶力。比如:和父母一同出門前,讓孩子幫助父母檢查要帶的東西;上幼稚園前從頭到腳檢查自己,看看還缺什麼東西沒帶;當孩子忘記了某件事情,不要馬上提醒他,讓自己回憶等。

通過習慣培養鍛造品格

教育如同海上行船,必需按準確的航線行駛,否則,船越大越有觸礁淹沒的危險。人的品質,決定了人的發展方向。家庭教育的一個核心任務就是培養孩子成為一個真正的人。但人格的培養通常很難落實到詳細的操做上來。研究發現,習慣與人格相輔相成,習慣影響人格,人格更會影響習慣。正派、老實、責任心、愛心、合作精神、高效率等品格都可以通過習慣培養來鍛造。

3、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孩子興趣的產生往往是在小時候

不同的年齡段,由於各自不同的素質,孩子的興趣往往有自已的獨特性。孩子興趣的發展和表現,往往是他天賦和素質的先兆。家長要經常問一問孩子的興趣是什麼,要引導孩子不斷發展興趣。

有位學者曾把孩子學習的興趣和向上的積極性比作父母撒在孩子心田裡的一粒小小的火種。當父母將這粒火種在孩子心中點燃的時候,就像面對需要點燃的一堆柴草,小小的火種落在上面,風大了就會吹滅,風小了燃不起來,柴草太緊了不透風,太松了又聚不起火,柴草潮濕了還不行,這時候,你要小心呵護這小小的火苗,要“哄”著它一點點燃起來,旺起來,最後成為熊熊烈火。

增強學習快感,培養直接興趣

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曾說過:他不贊成有人說他是“刻苦”學習的,因為他在學習中從沒感到“苦”,相反,體會到的是無窮的“樂”。學習若能給孩子帶來快樂,那麼孩子一定會喜歡學習,年齡越小的孩子,學習興趣越是以直接興趣為主。

例如:有的孩子喜歡畫畫,可能是他樂意用五彩的蠟筆在紙上塗抹,看著五彩的線條在紙上延伸、擴展,他的思維、想像也跟著任意遨遊、旋轉;也可能是老師經常表揚他,雖然他畫得並不怎麼樣。那麼,怎樣才能使學習變為快樂的事呢?

首先,多表揚,少批評。

要善於發現 孩子的優點。有些家長開口閉口就是“這麼簡單都不會,光知道玩”,本是恨鐵不成鋼,卻不知好鋼已在批評中鈍化了,日久天長孩子總覺得自已很差,總有錯,在學習中有壓抑感,於是厭惡學習。如果孩子是真的做錯了,當然也要給予批評,讓孩子明白大人為什麼要批評他,讓他明白道理。

其次,使孩子一開始就有成功的體驗。

一開始就讓孩子學懂,這樣既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又使他體驗了學習的快樂。明確學習目的,培養間接興趣。 有一年輕家長不管工作和家務多忙,每天都要對孩子的作業仔細檢查兩遍,把孩子的學習情況做出簡要紀錄,並把孩子做過的作業本收藏起來,過一段時間就拿出來讓孩子比較一下,經常告訴孩子學習上有哪些進步,還有哪些不足。這樣,孩子對自己的學習情況心裡有數,信心足,動力強。可有的家長只把眼睛盯在考試分數上,考好了給物質獎勵,考砸了就大加訓斥,這只能給孩子帶來精神壓力,有的孩子還可能為了取得高分而抄襲、做弊。雖然這些孩子分數考上去了,但對學習興趣卻降低了。

家長還可以幫孩子設立合理的目標,及利用自身榜樣的力量,孩子心中英雄的力量 。

教育本身就是一個浸潤心靈的過程,家長應該放慢腳步,用“水滴石穿”的心態,耕耘孩子的心田。

孩子成才是父母慢養的過程。這其中,需要父母耐心的等待和悉心的陪伴。只有經過這兩層歷練,才有可能育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影本,如果我們連耐心的等待和悉心的陪伴都做不到,又憑什麼去要求孩子成長的出色呢?這句話可以反復多思考思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