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擁有居家的心 蒙迪歐購車用車體會

*帖子很長, 請勿蹲廁欣賞*

【給個理由先】此次買車的原因系年初無心插柳拍中滬牌, 而當年無奈上了外牌的MG6因國四排放無法轉籍, 預算20萬之內落地。 和很多人把SUV作為目前購車首選不同, 我更青睞中級轎車, 全城市路況, 沒有上山下鄉的使用需求, 況且轎車平臺的SUV其實也沒什麼越野能力。 半年光景, 陸續試駕, 一一細說。

【選車篇】

首試阿特茲, 論騷包, 沒阿特茲怎麼行。 身姿矯健, 內飾改款後也與時俱進;動力方面, 2.5自吸, 雖然參數沒有那些動則300牛米的增壓機好看, 但油門回應很跟腳、換擋快速不猶豫, 地板油之下配合ZOOM ZOOM聲浪,

足夠帶勁;19寸輪轂下依然懸掛很有韌勁, 過橋頭跳都不生硬。 總之, 駕馭感很好, 沒有那種大車的隔閡感。 然而車價只有統一官方優惠, 2.0豪華落地20萬多, 2.5運動落地21萬多。

速派, 對, 就是那個印第安野雞毛, 和MG6一樣同為掀背設計, 換代後整車棱角分明, 但C柱造型還是略顯臃腫。 試駕車為1.4T創行, 配置低, 中控只是個黑白收音機, 但材質合理, 逼格並不低。 動力方面, D擋下有條不紊, 懸掛轉向也是明顯舒適化取向, S擋動力明顯改善, 至於那個談虎色變的7擋幹式DSG, 說實話, 在整個近10公里的試駕中, 換擋順暢, 並沒有頓挫抖動。 只是除了動力總成, 這輛試駕車的車況讓我瞠目結舌, 從天窗到內飾, 一路各種吱嘎異響不停, 儀錶台部分搪塑材質甚至起泡凹陷,

車門把手也鬆鬆垮垮, 真是嚇死寶寶了。

既然預算有限, 那D絲三寶必然無法忽略。

邁銳寶and邁銳寶XL, 前者優惠巨大, 中配車型16萬落地, 只是無論外觀還是內飾, 相信大家更多還是喜歡八代原版, 而不是這個泛亞的拉皮, 當然不得不說, 以主流A級車的價格買一輛上汽通用的B級車, 確實有性價比;至於XL, 外形很有寬體轎跑范兒, 但內飾風格依然不大氣, 更為關鍵的是, 當時的1.5T 7DCT組合, 我正常緩行起步居然會有明顯頓挫, 實在不可思議。

K5, 原本提到韓國車, 總想當然的認為是繡花枕頭一包草, 但16款K5的表現卻讓我耳目一新。 外形方面雖沒了初代上市的驚豔, 但更為精緻, 內飾也有借鑒豪車的痕跡, 更為大氣, 總之相當符合我的審美,

1.6T頂配談到17萬8落地。 最令人讚歎的還是整個駕駛的動態表現, 試駕了三次, 能感到這代K5的行車品質有了明顯提升, 足以打破固有偏見, 我一多年玩車的同事試駕後也覺得出乎意料。 1.6T 7DCT的動力總成, 無論是油門回應還是變速箱表現並不遜于阿特茲, 正常駕駛、加速線性, 全力加速、推背明顯;而不管是鬆開油門後的蠕行, 還是複雜路況下的加減速, 雙離合的表現都恰如其分, 並無頓挫。 同時, 在裝配18寸輪轂的情況下, 顛簸路段能明顯感到懸掛充滿韌性, 轉向手感也是十分自然。 之後看的一些媒體評測也印證我的觀點。 看官要問, 如此好車, 為何不買。 我當然付了定金, 如果不是因為顏色問題, 如果我再堅定些,
現在這篇就該發在K5論壇裡。

索九, 暴曬在陽光下的K5幾無異味, 而停在展廳裡的索九卻把我熏了出來, 拜拜。

其它, 帕薩特、邁騰, 太商務;凱美瑞, 太老氣;雅閣, 2.0配置實在太低;老君威, 生命末期;天籟, 不喜歡CVT和那兩個毫無修飾的大窟窿杯架……

【定車篇】為什麼最終買了1.5T時尚, 用錢處多, 嚴控預算當然是主要原因。 1.5T的動力(敲黑板), 這個問題論壇裡不知每天多少人提。 首先之家測試01加速成績是9秒左右, 這是什麼概念, 作為當年對手的八代邁瑞寶和君威的2.0自吸車型01加速是12秒, 日系2.0自吸01加速11秒, 阿特茲這個奇葩2.0加速9.5秒, 而k5 1.6T及德系1.4T MQB平臺中級車的01成績為8.5秒。 也就是說蒙迪歐1.5T的極限加速性能遠勝於多數2.0自吸車型, 略遜於同排量渦輪加雙離合對手,

而180馬力的功率足夠後段合理加速。 落地貴2萬的蒙迪歐2.0T低功率版的01加速也在8秒開外, 並且差距是在換上三檔70碼以後才逐漸拉開。 你說這個動力夠還是不夠。 至於豪華版, 配置確實誘人, 但座椅加熱、方向盤加熱對我沒什麼意義, SYNC3的功能一個2000多的車機基本能代替, 至於LED隨動大燈, 當然很給(zhuang)力(bi), 只是鹵素透鏡, MG6幾年用下來, 其實也還行。

至於大家關心的價格, 現階段上海18.5萬左右落地比較可行。

【用車篇】

首先還是動力, 日常駕駛, 起步順暢易控, 沒有刻意加大初段輸出;加速時換擋轉速偏高, 連降多檔時會有頓挫感, 總而言之, 動力回應波瀾不驚, 明顯舒適化調教, 沒有我試的那些雙離合車型爽快和直接。 於是鍵盤車神和只開過1.5T的車主開始幻想2.0T的動力, 那我說,大可放心。我試過245豪運,整體回應半斤八兩,甚至退檔更為墨蹟,油門到底還在猶猶豫豫,但更低轉速確實使行車氛圍更為安逸。不過當你切到S檔,呵呵,市區範圍內加速超車,這個動力絕對讓你意猶未盡,懷疑真的只是1.5T。所以我認為這個D和S只是主機廠的一個文字遊戲,S才是真正的動力水準,D其實偽裝的E,神車的調教也是這個邏輯。

操控方面,方向盤尺寸偏大,助力幅度隨速調整,談不上多靈敏,但高速變線依然很有信心。此外,轉向保留了一定的路面回饋,當然要比機械液壓助力的MG6打手感好不少。底盤慮震利索,典型歐洲車調教,小振動過濾到位,大顛簸也沒有多餘晃動,但多少缺了點韌勁,高速行駛貼地性較好。

乘坐體驗的話,駕駛座對於我這種標準體型來說十分友好,175身高坐前,後排腿部兩拳以上,坐墊長度頂到膝蓋彎曲,而且中央鼓包也較低。 噪音抑制是我上述試駕車型中最出色的,無論風燥還是路燥,關上窗有明顯的隔絕感。

至於油耗,你的概念要停留在相信工信部資料,我只能呵呵,上海市區1.6polo都能到9,蒙迪歐破10有什麼問題,好在92#優惠大,夠便宜。

【關於淺內】原本想定藍外淺內,前者對應騷氣動感的外觀,後者對應安逸舒適的駕駛氛圍,而且17款在少了一些鋼琴漆裝飾後,全黑內飾更為壓抑。結果你懂的,這個配搭提車無望,於是堅持了淺內。

【關於做工】長安福特,確切的說是福特汽車在工藝細節上的不講究,確實無法讓人滿意,比如永遠對不齊的各種縫隙;比如雖然滿是軟性材質,卻依然塑膠感的內飾設計;又比如作為一款大牌B級車,卻有著和其身份不符的怠速振動、D到N的切換闖動……以上等等,在工業設計和造成工藝愈發成熟的當下,絕不是一句美國車就這樣能夠搪塞過去,何況蒙迪歐和福克斯一樣,都是福特歐洲事業部研發的車型,本應更為精密。

【關於異味】很多人強迫或者觸到車黑和友商G點的整車異臭,我的車沒有、試駕車沒有、展廳車也沒有,17款真沒有!個別人喜歡掀開尾箱墊聞備胎,或者100碼開個天窗……這個我也拉不住。

開始上圖

初次見面 各種膜套 保護周全

大氣流暢的外形

畫龍點睛的鯊魚鰭

褒貶不一的拉皮,不過既然有了鯊魚鰭,所以我覺得前臉應被稱為鯊魚臉,哈哈。

豐滿翹起的屁屁

永遠對不齊的門把手

需要適應的雙曲率後視鏡

請無視鏡中魅影……

為靜音立功的米其林3st

淺內觀感1

(色溫會有偏差,萌丟丟的淺內,無論時尚還是豪運,都更偏向於淺米色或者灰白,而不是凱美瑞那種蠟黃)

淺內觀感2

(時尚的中控確實low,按鍵多沒關係,關鍵造型各異,很不大氣,接近比亞迪)

淺內觀感3

(這個角度最能體現淺內的溫馨舒適質感)

足夠豐富的儀錶資訊顯示

令人髮指的新車平均油耗

雖然只是鹵素加透鏡,但自動大燈和遠近光自動切換卻一樣齊備

不怎麼感冒的換擋旋鈕,但N檔熄火後自動轉回P確實有逼格。

而該區域沒了13款的鋼琴漆裝飾後,確實塑膠感太重了。

五彩繽紛的儀錶

背光加持的中控

未曾減配的照地燈

洗個車,呵呵,比A4L胖了一圈

新歡和舊愛

食之無味,如同直譯的隨車手冊

好了,告一段落,想到再說

那我說,大可放心。我試過245豪運,整體回應半斤八兩,甚至退檔更為墨蹟,油門到底還在猶猶豫豫,但更低轉速確實使行車氛圍更為安逸。不過當你切到S檔,呵呵,市區範圍內加速超車,這個動力絕對讓你意猶未盡,懷疑真的只是1.5T。所以我認為這個D和S只是主機廠的一個文字遊戲,S才是真正的動力水準,D其實偽裝的E,神車的調教也是這個邏輯。

操控方面,方向盤尺寸偏大,助力幅度隨速調整,談不上多靈敏,但高速變線依然很有信心。此外,轉向保留了一定的路面回饋,當然要比機械液壓助力的MG6打手感好不少。底盤慮震利索,典型歐洲車調教,小振動過濾到位,大顛簸也沒有多餘晃動,但多少缺了點韌勁,高速行駛貼地性較好。

乘坐體驗的話,駕駛座對於我這種標準體型來說十分友好,175身高坐前,後排腿部兩拳以上,坐墊長度頂到膝蓋彎曲,而且中央鼓包也較低。 噪音抑制是我上述試駕車型中最出色的,無論風燥還是路燥,關上窗有明顯的隔絕感。

至於油耗,你的概念要停留在相信工信部資料,我只能呵呵,上海市區1.6polo都能到9,蒙迪歐破10有什麼問題,好在92#優惠大,夠便宜。

【關於淺內】原本想定藍外淺內,前者對應騷氣動感的外觀,後者對應安逸舒適的駕駛氛圍,而且17款在少了一些鋼琴漆裝飾後,全黑內飾更為壓抑。結果你懂的,這個配搭提車無望,於是堅持了淺內。

【關於做工】長安福特,確切的說是福特汽車在工藝細節上的不講究,確實無法讓人滿意,比如永遠對不齊的各種縫隙;比如雖然滿是軟性材質,卻依然塑膠感的內飾設計;又比如作為一款大牌B級車,卻有著和其身份不符的怠速振動、D到N的切換闖動……以上等等,在工業設計和造成工藝愈發成熟的當下,絕不是一句美國車就這樣能夠搪塞過去,何況蒙迪歐和福克斯一樣,都是福特歐洲事業部研發的車型,本應更為精密。

【關於異味】很多人強迫或者觸到車黑和友商G點的整車異臭,我的車沒有、試駕車沒有、展廳車也沒有,17款真沒有!個別人喜歡掀開尾箱墊聞備胎,或者100碼開個天窗……這個我也拉不住。

開始上圖

初次見面 各種膜套 保護周全

大氣流暢的外形

畫龍點睛的鯊魚鰭

褒貶不一的拉皮,不過既然有了鯊魚鰭,所以我覺得前臉應被稱為鯊魚臉,哈哈。

豐滿翹起的屁屁

永遠對不齊的門把手

需要適應的雙曲率後視鏡

請無視鏡中魅影……

為靜音立功的米其林3st

淺內觀感1

(色溫會有偏差,萌丟丟的淺內,無論時尚還是豪運,都更偏向於淺米色或者灰白,而不是凱美瑞那種蠟黃)

淺內觀感2

(時尚的中控確實low,按鍵多沒關係,關鍵造型各異,很不大氣,接近比亞迪)

淺內觀感3

(這個角度最能體現淺內的溫馨舒適質感)

足夠豐富的儀錶資訊顯示

令人髮指的新車平均油耗

雖然只是鹵素加透鏡,但自動大燈和遠近光自動切換卻一樣齊備

不怎麼感冒的換擋旋鈕,但N檔熄火後自動轉回P確實有逼格。

而該區域沒了13款的鋼琴漆裝飾後,確實塑膠感太重了。

五彩繽紛的儀錶

背光加持的中控

未曾減配的照地燈

洗個車,呵呵,比A4L胖了一圈

新歡和舊愛

食之無味,如同直譯的隨車手冊

好了,告一段落,想到再說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