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崖山以後無中華?大明開國皇帝究竟是漢族還是回族?

上世紀90年代, 有不少學者認為, 南宋以後漢人分別被蒙古人、回回人、滿人統治, 而朱元璋本是回族, 所以有“崖山以後無中華”一說, 並且列出了很多證據來證明。

90年代之前, 學術界歷來認為, 朱元璋是漢族, 明朝也是漢族政權。 回族著名史學家白壽彝曾在作品《中國伊斯蘭史綱要》中寫道:“父老相傳, 明太祖原是回回;建文帝的出走, 系赴天方朝覲。 又頗有人相信, 武宗也信教(指伊斯蘭教)。 ”白壽彝雖然在書中有此註腳, 但是他個人對此還是存有疑惑。

持朱元璋是回族的有如下幾個證據。

第一點, 他們認為朱元璋相貌酷似回回。 朱元璋長相奇特, 這是不爭的事實, 但是放眼天下, 長相怪異的人比比皆是, 不能將他們一概而論就都認定是回族, 這一點十分牽強。 而且, 朱元璋原本名為朱重八, 他的父親名叫朱五四, 這種名字也不符合回回人的取名特點。

第二點,

有人認為馬皇后為回族, 因為其姓馬, 且不纏足。 所以在與馬皇后結婚之後, 朱元璋也就成為回民。 馬皇后是否是回族不能僅僅因為一個姓氏來判斷, 中國歷史上的馬援、馬融都是漢人。 明代中葉有《明英烈》, 其中記載了“六大回回保明王”的故事, 但這也只是故事杜撰, 並非真實歷史記載。 此外, 當時貴州屯堡明軍家屬婦女從不纏足, 而這些人都來自當時的淮西漢族。

第三點, 有人認為朱允炆是去往麥加朝聖。 這更是毫無根據的猜測。 朱允炆究竟是在宮中葬身火海還是逃亡其他地方一直都是懸案。

第四點, 有人提到朱元璋埋葬家人時, 以白布裹纏, 這是回族特有的喪葬方式。 但如果看到朱元璋親筆撰寫的《皇陵碑文》就會明白朱元璋如此做的真正原因:“殯無棺槨,

被體惡裳;浮掩三尺, 奠何肴漿?”可見, 貧困才是如此喪葬方式的首要原因。

第五點, 有人認為明武宗朱厚照下令禁豬, 表明明武宗信奉伊斯蘭教。 但明武宗的下令原文如下:“養豕之家, 易賣宰殺, 固系尋常。 但當爵本命, 既而又姓, 雖然字異, 實乃音同, 況兼食之隨生瘡疾。 宜當禁革, 如若故違, 本犯並連當房家小發遣極邊衛, 永遠充軍。 ”可見明武宗真實的原因是因為自己屬相是豬, 恰好自己也姓“朱”, 所以才禁食豬肉。 實際上, 朱厚照本人信奉藏傳佛教, 他自己也不怎麼忌諱吃豬肉。

由此可見, 上述理由實在牽強附會, 難以令人信服。

朱元璋根本就是地地道道的漢族。 相關史書都沒有記載朱元璋本人或者他的先祖曾經信奉過伊斯蘭教, 反倒是有一些記錄了對佛教和道教信奉的記載。 王文祿《龍興慈記》載:“泗州有楊家墩, 墩下有窩, 熙祖(朱元璋祖父朱初一)嘗臥其中, 有二道士過, 指臥處曰:‘若葬此出天子。 ’……熙祖語仁祖, 後果得葬, 葬後自壅為墳。

半歲, 陳後孕太祖, 皆言此墩有天子氣。 ”

陳梧桐先生在自己的作品中指出, 《明太祖實錄》記, 朱元璋出生前一天, 其母陳氏“嘗夢一黃冠自西北來, 至舍南麥場取白藥一丸, 置太后掌中”, “黃冠曰:‘此美物, 可食。 '”, “太后吞之, 覺以告仁祖口尚有餘香, 明日上生”。

這是朱元璋先祖崇尚道教的表現。

《明太祖實錄》還記載, 朱元璋降生後“常遭疾”, 朱五四“抱之佛寺, 寺無僧。 複搶歸, 見室東簷下一僧西壁坐, 顧仁祖曰:‘來!’乃以手撫摩上頂, 旦日疾遂愈。 後複疾, 仁祖念前夢之異, 欲俾從釋氏, 不果”。 這是朱元璋父輩崇尚佛教的表現。

如果朱元璋家中父輩有人信奉伊斯蘭教, 那麼他怎麼可能會在修建陵墓時不突出伊斯蘭教風格呢?

登基後的朱元璋大力提倡儒學,同時也扶植佛教和道教。洪武年間,朱元璋不僅耗費大量財力和物力,修繕靈穀寺、天界寺、天禧寺、能仁寺、雞鳴寺、棲霞寺等許多佛教寺院,還修復、重建朝天宮等一批道教宮觀,“凡道家所號天帝之宮,靡不崇飾”。

除此之外,關於朱元璋是漢族的最有力證據就是其於1367年10月其所發佈的《諭中原檄》。文中表達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目的以及“北逐群虜,拯生民於塗炭,複漢宮之威儀”的希冀。文中還說,“歸我者永安于中華,背我者自竄於塞外”,“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

朱元璋將蒙古人和包括回族在內的色目人都蔑稱為“胡虜”,同列為驅逐的物件,只有“能知禮義”,即認同中原文化、“願為臣民”,即歸附於他的,才可“永安于中華”,“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這同樣說明他不是回民。否則,豈不是自己驅逐自己?朱元璋打出“恢復中華”旗號,聲言要“複漢官之威儀”,說明他是漢族人。否則,豈不成了為他人做嫁衣裳?

事實上,朱元璋民族主義色彩非常濃厚,他曾經“禁胡服、胡語、胡姓”,對蒙古、色目人帶有偏見,婚姻制度上也對他們大為限制,不許他們與本族婚娶,違反者男女兩家抄沒,入宮為奴為婢。

應該說,民族政策是朱元璋穩定政權的一個重要手段。但是不能因為他的某些行為和做法就下定結論。起碼目前關於朱元璋是回族的論調還沒有任何確切證據。

那麼,這樣的論調是如何來的呢?有人猜測是李自成時代捏造的,因為李自成手下有老回回馬守應,但他們破壞了朱元璋在鳳陽的祖墳,以發洩對統治階層的不滿,所以這不可能。目前猜測,應該是在清朝康熙年間到乾隆年間出現了這種論調。這也是出於漢族和回族聯手一起反對清廷統治的需要,想要說服回族和漢族一起從事這種掉腦袋的事情,那就必須找到一個好的藉口,使他們對明朝有好感,“朱元璋是回族人”的傳說也就應運而生。

登基後的朱元璋大力提倡儒學,同時也扶植佛教和道教。洪武年間,朱元璋不僅耗費大量財力和物力,修繕靈穀寺、天界寺、天禧寺、能仁寺、雞鳴寺、棲霞寺等許多佛教寺院,還修復、重建朝天宮等一批道教宮觀,“凡道家所號天帝之宮,靡不崇飾”。

除此之外,關於朱元璋是漢族的最有力證據就是其於1367年10月其所發佈的《諭中原檄》。文中表達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目的以及“北逐群虜,拯生民於塗炭,複漢宮之威儀”的希冀。文中還說,“歸我者永安于中華,背我者自竄於塞外”,“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

朱元璋將蒙古人和包括回族在內的色目人都蔑稱為“胡虜”,同列為驅逐的物件,只有“能知禮義”,即認同中原文化、“願為臣民”,即歸附於他的,才可“永安于中華”,“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這同樣說明他不是回民。否則,豈不是自己驅逐自己?朱元璋打出“恢復中華”旗號,聲言要“複漢官之威儀”,說明他是漢族人。否則,豈不成了為他人做嫁衣裳?

事實上,朱元璋民族主義色彩非常濃厚,他曾經“禁胡服、胡語、胡姓”,對蒙古、色目人帶有偏見,婚姻制度上也對他們大為限制,不許他們與本族婚娶,違反者男女兩家抄沒,入宮為奴為婢。

應該說,民族政策是朱元璋穩定政權的一個重要手段。但是不能因為他的某些行為和做法就下定結論。起碼目前關於朱元璋是回族的論調還沒有任何確切證據。

那麼,這樣的論調是如何來的呢?有人猜測是李自成時代捏造的,因為李自成手下有老回回馬守應,但他們破壞了朱元璋在鳳陽的祖墳,以發洩對統治階層的不滿,所以這不可能。目前猜測,應該是在清朝康熙年間到乾隆年間出現了這種論調。這也是出於漢族和回族聯手一起反對清廷統治的需要,想要說服回族和漢族一起從事這種掉腦袋的事情,那就必須找到一個好的藉口,使他們對明朝有好感,“朱元璋是回族人”的傳說也就應運而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